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覆盖用具包装体及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与流程

2022-02-21 04:10: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覆盖用具包装体及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


背景技术:

2.显微镜的成像技术时时刻刻不断进步,是将生命现象现场可视化得到实时信息的不可或缺的观察法。以双光子激发显微镜、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超分辨率显微镜的开发为例,在硬件面(显微镜主体、观察精度)的开发中,有令人惊叹的技术。另外,最近,开发出将内脏器官等生物体组织透明化的试剂(非专利文献1、2),生物体组织的特定蛋白质的深部成像成为可能,以前做不到的将生物体组织整体进行成像的需求急剧增加。
3.在此,为了容易进行说明,先对观察试样和观察检体进行定义。将观察试样设为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等、或在观察用基材或者保持件之上载置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等,将利用超薄膜将该观察试样覆盖后的试样定义为观察检体。
4.另一方面,对于观察试样的制作(软件面),现有技术中,将想要观察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利用透明化试剂(非专利文献1、2)进行透明化,将该生物体组织放在盖玻片(观察用基材)上。然而,该观察试样由于不能防止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的干燥,导致由于惯性力使得图像模糊,难以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得到高分辨率的图像。对于该现有技术的干燥课题,通过利用水凝胶将细胞或生物体组织包裹能够避免,但是,透明化后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回到原来的不透明状态。因此,开发出以下方法:将想要观察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放到盖玻片(观察用基材)上,从其上方利用超薄膜进行覆盖的方法(观察检体)。通过这样做,能够在保持透明性的同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对于该观察试样,从盖玻片(观察用基材)侧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除此以外,还提出了以下方法:将超薄膜作为观察用基材,利用超薄膜将细胞或生物体组织覆盖,从超薄膜侧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在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没有盖玻片那样的光学障碍,因此,能够观测到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的更深部。(非专利文献3)这样,在显微镜的成像时,产生利用超薄膜进行覆盖的需求。然而,进行覆盖之前的超薄膜经过浸渍在水性溶剂中的状态。因此,在用镊子等将超薄膜从水性溶剂取出到大气中时,超薄膜产生扭曲等,以平坦的状态取出是困难的。其结果,存在以下问题:将对象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整体利用超薄膜覆盖是非常难的。
5.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以下方法:将无纺布作为基材,在其上具有超薄膜,将无纺布的超薄膜侧与覆盖体粘贴,通过用手指肚摩擦无纺布,来将超薄膜转帖到覆盖体。(专利文献1)
6.此外,进行以下步骤:使超薄膜浮于水性溶剂,在该超薄膜上放置生物体组织,进而,从其上方放置盖玻片(观察用基材),将生物体组织和盖玻片(观察用基材)利用超薄膜覆盖(非专利文献4)。
7.现有技术文献
8.非专利文献
9.非专利文献1:h.hama,et al.,nat.neurosci.,14,1481(2011)
10.非专利文献2:h.hama,et al.,nat.neurosci.,18,1518(2015)
11.非专利文献3:防水性超薄膜的制备和无盖玻片深度生物成像方法的建立,第8届csj化学节2018,学生海报展示,领域:2.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展示号:p2-072,2018年10月23日举办
12.非专利文献4:y.okamura,et al.,adv.mater.,29,1703139(2017)
13.专利文献
14.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164930号。


技术实现要素:

15.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6.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超薄膜的转帖方法,能够转帖到观察试样的表面,但是,难以利用超薄膜包裹到观察试样的背面来制作观察检体。另外,为了转帖超薄膜,需要摩擦无纺布侧,因此,有细胞或生物体组织压碎、或细胞或生物体组织从盖玻片(观察用基材)的规定位置错开等可能性,有对想要观察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带来压力造成的影响的可能性。
17.另外,对于非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观察检体的制作方法,作业麻烦且需要熟练。另外,存在在利用超薄膜覆盖生物体组织和盖玻片(观察用基材)之前,超过需要的水性溶剂进入盖玻片(观察用基材)与超薄膜之间,而对想要观察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环境带来影响的可能性。并且,在生物体组织较重的情况下,有时超薄膜向下方的变形变大,生物体组织会落入水性溶剂中,而不能制作观察检体。
18.此外,对细胞或生物体组织进行观察的研究人员为了制造这样的观察检体,需要得到超薄膜,但是,为了搬运超薄膜,除了如上述那样利用粘贴有超薄膜的无纺布提供以外,只有提供还带有在超薄膜制造时使用的牺牲层和基材的薄膜、或在使超薄膜浮于溶剂的状态下按每种溶剂提供,存在超薄膜的搬运、流通非常困难的课题。
19.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在观察检体的制作时作业容易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覆盖用具包装体及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
20.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21.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特征在于,具备:超薄膜,用于覆盖观察试样;和主体部,具有形成有开口部的保持部,所述超薄膜形成得比所述开口部大,所述超薄膜以封住所述开口部的方式通过物理吸附粘贴于至少所述保持部的上表面和侧面的一部分,而被保持于所述保持部。
22.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马上利用除去了牺牲层和基材后的超薄膜。另外,超薄膜通过物理吸附粘贴并保持于保持部,因此在观察检体的制作时,能够不在超薄膜产生扭曲等而容易地将观察试样覆盖。
23.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中,优选,所述主体部具备:板部,由板材构成所述保持部,并在所述板材形成通孔作为所述开口部;以及壁部,从所述板部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而设置。
24.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利用主体部将浮于溶剂的超薄膜捞起并取出时,利用壁
部进行支撑,从而超薄膜的捞起作业变得容易。
25.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中,优选,所述主体部具备:框部,由线材构成所述保持部,并将所述线材配置为框状作为所述开口部;以及把手部,与所述框部连接。
26.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在利用主体部将浮于溶剂的超薄膜捞起并取出时把持把手部,从而超薄膜的捞起作业变得容易。
27.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中,优选,所述保持部具有在所述超薄膜被保持的上表面侧形成凹部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形成于比所述开口部靠外侧的、所述保持部的外周侧,在所述凹部的底面开有所述开口部。
28.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保持部具有台阶部,因此,在观察检体的制作时,即使在将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放置于作业台等的情况下,也能够自立,并且将观察试样覆盖的区域的超薄膜也不会粘贴于作业台等。
29.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中,优选,所述主体部由金属、玻璃或树脂构成,所述主体部不溶于从由水性溶剂和有机溶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溶剂。
30.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利用主体部将浮于溶剂的超薄膜捞起时,主体部不会溶于溶剂而变形或消失。
31.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中,优选,还具有将所述保持部的上表面侧覆盖的盖部和将所述保持部的下表面侧覆盖的托部中的至少一者。
32.根据这样的结构,盖部和托部的至少一者将超薄膜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至少一者覆盖,因此尘埃或灰尘等等不会附着于超薄膜。
33.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中,优选,所述开口部形成得比所述观察试样大。
34.根据这样的结构,在观察检体的制作时,由于能够容易地将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移动到观察试样的下方侧,因此,能够利用超薄膜覆盖到观察试样的下表面。
35.本发明涉及的覆盖用具包装体中,优选,具备:所述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以及将所述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从外侧包住的包装袋。
36.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包装袋将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覆盖,因此,能够防止运输过程中超薄膜破裂等。另外,若将消毒袋用于包装袋,而将实施过杀菌处理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包住,则能够提供完成杀菌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并且,如果消毒袋的至少一个面是紫外线透射的材料,则在利用消毒袋进行了包装后,能够照射紫外线,对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进行杀菌。
37.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中,优选,包括以下工序:准备所述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和观察试样的工序;以及将所述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配置于所述观察试样之上,利用所述超薄膜将所述观察试样覆盖的覆盖工序。
38.根据这样的方法,能够省略利用溶剂从超薄膜除去牺牲层和基材的工序,而将观察试样覆盖变得容易。
39.发明效果
40.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覆盖用具包装体及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在观察检体的制作时,作业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41.图1a是表示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结构的立体图。
42.图1b是图1a的ib-ib线的剖视图。
43.图2是具备盖材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剖面图。
44.图3是表示覆盖用具包装体的结构的剖面图。
45.图4是表示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工序的流程图。
46.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基材准备工序中所准备的基材的立体图。
47.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牺牲层形成工序中形成了牺牲层后的基材的立体图。
48.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超薄膜形成工序中在牺牲层上形成了超薄膜后的基材的立体图。
49.图5d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超薄膜浸渍工序中在溶剂中所浸渍的超薄膜的立体图。
50.图5e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超薄膜取出工序中利用主体部将在溶剂中所浸渍的超薄膜捞起的状态的一部分切破后的立体图。
51.图6是表示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的工序的流程图。
52.图7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的准备工序中所准备的覆盖用具和观察试样的剖面图。
53.图7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的覆盖工序中利用超薄膜覆盖后的观察试样的剖面图。
54.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的准备工序中所准备的覆盖用具和观察试样的其他形态的剖视图。
55.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的覆盖工序中利用超薄膜覆盖后的观察试样的其他形态的剖面图。
56.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的准备工序中所准备的覆盖用具和观察试样的其他形态的剖面图。
57.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的准备工序中所准备的覆盖用具和观察试样的其他形态的剖面图。
58.图11是表示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其他形态的结构的立体图。
59.图12a是表示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其他形态的结构的立体图。
60.图12b是图12a的xiib-xiib线的剖视图。
61.图13是表示具备盖材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其他形态的结构的剖视图。
62.图14a是表示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其他形态的结构的立体图。
63.图14b是图14a的xivb-xivb线的剖视图。
64.图15是表示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其他形态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65.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66.《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
67.首先,对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以下,称为“覆盖用具”)进行说明。
68.如图1a、图1b所示,本发明涉及的覆盖用具10具备:超薄膜1;和主体部2。下面,对各构成进行说明。
69.(超薄膜)
70.超薄膜1用于将观察试样覆盖。在此,观察试样是指细胞或生物体组织、或载置于观察用基材或者保持件之上的细胞或生物体组织。此外,根据观察条件,也可以包括与细胞或生物体组织一起观察所需要的试剂或培养液等。另外,在此的观察用基材是指在显微镜等下位于见光等的一侧的位置的部件。
71.作为细胞,包括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等真核细胞,也包括细菌、古菌等原核细胞。作为从生物体提取的所有的细胞,例如可例举:来源于皮肤、肌肉、骨、脂肪组织、脑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心脏及血管等循环系统、肺、肝脏、脾脏、胰脏、肾脏、消化系统、胸腺、淋巴等的细胞、以及它们的培养物。细胞也可以包括:血液(例如,全血、血清、血浆)、淋巴液、唾液、尿、腹水、咳痰等体液。
72.作为生物体组织,可例举从生物体提取的所有的组织,例如:皮肤、肌肉、骨、脂肪组织、脑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心脏及血管等循环系统、肺、肝脏、脾脏、胰脏、肾脏、消化系统、胸腺、淋巴等、以及它们的培养物。生物体组织也可以包括:血液(例如,全血、血清、血浆)、淋巴液、唾液、尿、腹水、咳痰等体液。其中,优选是较多地利用使用了荧光色素等的荧光成像的脑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循环系统、骨、肌肉等生物体组织。作为观察用基材,较多地利用塑料、盖玻片、载玻片等。此外,如果是能够用于观察的材料,不限定于这些。另外,在将进行覆盖的超薄膜1设为观察用基材的情况下,且是在细胞或生物体组织较小的情况下,使用保持件。保持件较多地利用塑料、盖玻片、载玻片等。此外,如果是能够将细胞或生物体组织保持的材料,不限定于这些。
73.此外,观察试样不只是细胞或生物体组织,也可以是不是来源于生物体的细颗粒/纳米颗粒、或载置于观察用基材或者保持件之上的细颗粒/纳米颗粒。作为细颗粒/纳米颗粒,例如可例举:聚合物颗粒、核糖体(liposome)、聚合物囊泡(polymersome)、液滴、金属胶体等。另外,细颗粒/纳米颗粒的粒径如果是1nm以上且1mm以下,则不特别地限定材料。
74.超薄膜1以封住开口部4的方式通过物理吸附至少粘贴于保持部3(板部5)的上表面5a和侧面5b的一部分,并保持于板部5。另外,俯视时,超薄膜1的形状例如可例举:四方形状、长方形状、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此外,超薄膜1如果形成得比开口部4大,则不限定超薄膜1的形状。对于超薄膜1的大小,优选,俯视时的超薄膜1的大小比板部5的外径大,优选,小于容纳将超薄膜1浸渍并将超薄膜1的基材或牺牲层溶解的溶剂的容器的容纳部的大小。
75.超薄膜1是将厚度控制为纳米级的自支撑性(不需要观察用基材的支撑的状态)的薄膜,表现纳米厚度特有的高粘接性,不使用反应性官能团、粘接剂,而只是利用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等物理性的吸附,就可以粘贴于各种界面(玻璃、塑料、生物体组织等)。
76.超薄膜1的膜厚为20nm以上,优选为30nm以上,更优选为40nm以上,另一方面,为200nm以下,优选为180nm以下,更优选为150nm以下。膜厚为20nm以上,从而,容易进行超薄膜1的处理,另一方面,膜厚为200nm以下,从而,超薄膜1的粘接性良好。
77.对于超薄膜1所包含的树脂,优选,不溶于生物体组织的观察时使用的培养液或缓
冲液,不溶于用于在超薄膜1的制造时溶解牺牲层的溶剂。另外,优选,该树脂不给生物体组织带来影响,例如,不是带来生物学上的刺激的树脂或对生物体组织具有毒性的树脂。
78.在将超薄膜1作为观察用基材使用的情况下,显微镜中使用的光是可见光(400nm以上),膜厚为该波长的一半以下即200nm以下的超薄膜对光学系统没有影响,利用具有对显微镜等的光学系统没有妨碍的折射率的树脂制作超薄膜1即可。
79.该树脂在以防止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的干燥并抑制它们的移动为目的的情况下,例如,可例举防水树脂。对于防水性,可利用水接触角来评价,例如,可使用接触角计等进行测定。水接触角优选为90度以上,更优选为95度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度以上,另一方面,优选为130度以下,更优选为125度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20度以下。作为防水树脂,例如是全氟化(1-丁烯基乙烯基醚)聚合物,作为产品,可例举agc旭硝子株式会社制的cytop(注册商标)。但是,该树脂如果是可形成为超薄膜1的材料,则不限定于防水树脂,可根据观测对象或想要观测的数据等目的来选择材料。
80.(主体部)
81.主体部2具备形成有开口部4的保持部3。另外,优选,主体部2具备:板部5,利用板材构成保持部3,并在板材形成有通孔作为开口部4;以及壁部6,从板部5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而设置。而且,在板部5的上表面5a及侧面5b将超薄膜1保持。
82.对于板部5(保持部3)的形状,只要能够保持超薄膜1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优选,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对于构成板部5的板材的外径和厚度,也只要能够保持超薄膜1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例如,外径是:10mm以上且100mm以下,厚度是:0.1mm以上且5mm以下。
83.对于板部5(保持部3)所形成的通孔(开口部4)的形状,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优选,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对于通孔(开口部4)的外径,只要在利用超薄膜1将观察试样s进行覆盖时,通过使覆盖用具10向观察试样s的下方移动,从而能够将超薄膜1切断为充分地将观察试样s覆盖的大小即可(参照图7b),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例如,是10mm以上且100mm以下。
84.优选,壁部6从板部5的外周部整体向下方延伸而设置,但是,也可以是从外周的一部分向下方延伸而设置。另外,优选,壁部6从板部5垂直地向下方延伸而设置,但是也可以从板部5以规定角度向外方倾斜,只要在利用主体部2将浮于溶剂的超薄膜1捞起并取出时能够利用壁部6进行支撑即可,不对形状特别地进行限定。对于壁部6的长度(高度)、厚度,也只要主体部2能够自立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例如,长度(高度)是:1mm以上且20mm以下,厚度是:0.3mm以上且3mm以下。
85.优选,板部5具有在超薄膜1被保持的上表面5a侧形成凹部5c的台阶部5d,台阶部5d形成于比开口部4靠外侧的、板部5的外周侧,在凹部5c的底面开有开口部4。优选,台阶部5d沿板部5的外周整体而形成,但是,也可以沿外周的一部分而形成。对于台阶部5d的形成位置,优选,形成于板部5的形成外周(侧面5b)的外端部,但是,也可以在比侧面5b靠开口部4侧隔有规定间隔而形成。对于台阶部5d的高度,在观察检体的制作时将覆盖用具10放置于作业台等的情况下,能够在超薄膜1与作业台之间产生间隙而防止超薄膜1向作业台粘贴,而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
86.对于主体部2的材料,只要不使被其保持的超薄膜1的性质发生变化即可,不特别
地进行限定,但是,优选不溶于在后述的超薄膜浸渍工序s14中所使用的从由水性溶剂、有机溶剂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溶剂53(参照图5d),而由金属、玻璃或树脂构成。作为金属,可例举:铝、铁、铜、黄铜、不锈钢等,作为树脂,例如可例举:ps、pc、pet、cop、pmma、peek、pdms等。作为主体部2的材料,进一步优选为树脂。
87.如图2所示,优选,覆盖用具10还具备:将保持部3(板部5)的上表面5a侧覆盖的盖部9a和将下表面5e侧覆盖的托部9b中的至少一者。
88.对于盖部9a及托部9b的形状,只要能够将板部5的上表面5a侧、或板部5的下表面5e侧即壁部6的下表面6a覆盖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优选是俯视与板部5同样的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盖部9a及托部9b将覆盖用具10从上下夹持而覆盖,盖部9a和托部9b即使是相同的形状,也可以使侧面的高度不同。对于盖部9a及托部9b的材料,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优选是与板部5或壁部6相同的材料。
89.超薄膜1由于厚度薄为纳米级,因此,具有对什么都容易粘贴的性质。因此,一旦尘埃或灰尘等粘附于超薄膜1就难以去除,超薄膜1就变成不适于生物体组织等的观察的膜。本发明涉及的覆盖用具10中,具备盖部9及托部9b,从而能够防止尘埃或灰尘等附着于板部5所保持的超薄膜1,能够保持适于生物体组织等的观察的超薄膜1。
90.优选,将板部5的上表面5a侧覆盖的盖部9是以超薄膜1不粘贴于盖部9的内表面的方式,在与超薄膜1之间形成有间隙9a的形态。对于形成这样的间隙9a,优选,在板部5形成台阶部5d。此外,也可以在盖部9的成为超薄膜1侧的内表面形成凸部(未图示)。
91.《覆盖用具包装体》
92.接着,对本发明涉及的覆盖用具包装体进行说明。
93.如图3所示,覆盖用具包装体30具备:覆盖用具10;以及将覆盖用具10从外侧包住的包装袋11。关于覆盖用具10,由于是与上述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94.包装袋11例如可以使用作为树脂薄膜的剥离包装等以往公知的包装袋、消毒袋。此外,如果能够将覆盖用具10包装,即使不是袋形状,也可以利用一张片材形状的覆盖用具包装体将覆盖用具10包住,不特别地限定形状。覆盖用具包装体30中,由于具备将覆盖用具10从外侧包住的包装袋11,从而能够防止运输过程中盖部9脱落在超薄膜1产生破裂等损伤的情况。另外,若将消毒袋用于包装袋,而将实施过杀菌处理的覆盖用具10包住,则能够提供完成杀菌的覆盖用具10。并且,如果消毒袋的至少一个面是紫外线透射的材料,则在利用消毒袋进行了包装后,能够照射紫外线,对覆盖用具10进行杀菌。
95.《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工序》
96.接着,对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的制造方法的工序进行说明。
97.如图4所示,可以通过进行基材准备工序s11、牺牲层形成工序s12、超薄膜形成工序s13、超薄膜浸渍工序s14、超薄膜取出工序s15、优选还有干燥工序s16来制造覆盖用具10。具体地来说,基材准备工序s11~超薄膜形成工序s13是指超薄膜1的制造工序,超薄膜浸渍工序s14~超薄膜取出工序s15、或超薄膜浸渍工序s14~干燥工序s16是指在主体部2粘贴超薄膜1的覆盖用具10的制造工序。
98.(超薄膜的制造工序)
99.在此,作为超薄膜1的制造方法的例,对旋涂中的超薄膜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但是,只要能够制造超薄膜1即可,不特别地限定制造方法。如图5a所示,在基材准备工序s11
中,按照旋涂法等常用方法准备表面平滑且与超薄膜1相同的形状例如俯视时为圆形形状的基材51。对于基材51的厚度,根据超薄膜1的种类适当设定,例如,设为10μm以上且10000μm以下。此外,基材51的形状例如可例举:四方形状、长方形状、圆形形状、和椭圆形形状,但是,只要是平面即可,不特别地限定形状。
100.作为基材51的材料,例如,可例举:硅、硅橡胶、二氧化硅、玻璃、云母、石墨等碳材料、聚乙烯、聚丙烯、玻璃纸、弹性体等高分子材料、磷灰石等钙化合物等。作为优选的材料是硅,优选的基材是硅晶片。
101.如图5b所示,在牺牲层形成工序s12中,在基材51之上,按照旋涂法等常用方法准备牺牲层52。对于牺牲层52的厚度,根据超薄膜1的种类适当地设定,例如,设为0.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102.作为牺牲层52的材料,在下面的工序中,在牺牲层52之上准备了超薄膜1之后,浸渍在溶剂中将牺牲层52溶解,因此,只要此时可溶于溶剂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例如,在溶剂是水性溶剂的情况下,可例举: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聚苯乙烯磺酸等高分子电解质;聚乙二醇、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淀粉、醋酸纤维素等多糖类等非离子水溶性聚合物。
103.如图5c所示,在超薄膜形成工序s13中,在牺牲层52之上按照旋涂法等常用方法准备超薄膜1。超薄膜1的厚度及材料如上所述。
104.(覆盖用具的制造工序)
105.如图5d所示,在超薄膜浸渍工序s14中,将准备了牺牲层52及超薄膜1的基材51浸渍在容器54中所容纳的只有牺牲层52进行溶解的溶剂53中,由此,将牺牲层52溶解而只使超薄膜1漂浮于溶剂53中。此外,基材51在溶剂53中下沉(未图示)。
106.作为溶剂,可使用水性溶剂或有机溶剂。作为水性溶剂,可例举:水、蒸馏水、溶解了盐的水、溶解了表面活性剂的水、和缓冲液等。在牺牲层52是聚乙烯醇的情况下,优选为水、蒸馏水。
107.如图5e所示,在超薄膜取出工序s15中,将漂浮(浸渍)于溶剂53中的超薄膜1,利用主体部2从超薄膜1的下方侧捞起,并利用主体部2的上表面,具体地来说,保持部3(板部5)的上表面保持超薄膜1。此外,主体部2也可以在超薄膜浸渍工序s14之时事先沉在溶剂53中然后将超薄膜1捞起,也可以在超薄膜取出工序s15之时,后放入溶剂53中,将超薄膜1捞起。
108.在干燥工序s16中,通过自然干燥、冷冻干燥、真空干燥等常用方法使保持于覆盖用具10的超薄膜1干燥。此外,也可以使保持于主体部2的超薄膜1在干燥器内进行干燥。
109.《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
110.接着,对使用本发明涉及的覆盖用具的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进行说明。
111.如图6所示,覆盖方法包括:准备工序s1;以及覆盖工序s2。
112.[第一覆盖方法]
[0113]
(准备工序)
[0114]
如图7a所示,在准备工序s1中,以超薄膜1配置于上方的姿势准备覆盖用具10,并且,将观察试样s准备在作业台110上。此外,对于观察试样s,与观察需要的试剂、或培养液等一起,将生物体组织101载置于观察用基材102之上。优选,作业台110比观察用基材102小。
[0115]
(覆盖工序)
[0116]
在此,说明观察用基材不是超薄膜的对观察试样的覆盖工序。如图7a、图7b所示,在覆盖工序s2中,将覆盖用具10配置于观察试样s之上,之后,将覆盖用具10向观察试样s的下方侧移动。由此,所述主体部2所保持的超薄膜1被开口部4的周边部切断,在切断后的超薄膜1的下表面1b表现纳米厚度特有的高粘接性,不使用反应性官能团或粘接剂,而只通过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等物理性的吸附,就能够粘贴,而将观察试样s覆盖,能够容易地制作观察检体。在观察试样s是载置有生物体组织101的观察用基材102的情况下,生物体组织101的外周面被超薄膜1的下表面1b覆盖,并且,不只是观察用基材102的上表面及侧面,下表面的一部分也被超薄膜1的下表面1b所覆盖。
[0117]
[第二覆盖方法]
[0118]
(准备工序)
[0119]
如图8a所示,在准备工序s1中,除了以超薄膜1配置于下方的姿势准备覆盖用具10以外,与第一覆盖方法相同。
[0120]
(覆盖工序)
[0121]
如图8b所示,与第一覆盖方法相同,在覆盖工序s2中,将覆盖用具10配置于观察试样s之上,之后,将覆盖用具10向观察试样s的下方侧移动。由此,所述主体部2所保持的超薄膜1被开口部4的周边部切断,在切断后的超薄膜1的上表面1a表现纳米厚度特有的高粘接性,不使用反应性官能团或粘接剂,而只通过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等物理性的吸附,就能够粘贴,而将生物体组织101的外周面覆盖,并且,不只是观察用基材102的上表面及侧面,下表面的一部分也被超薄膜1的上表面1a所覆盖,能够容易地制作观察检体。
[0122]
[第三覆盖方法]
[0123]
(准备工序)
[0124]
如图9所示,在准备工序s1中,除了利用水w、或培养液等将超薄膜1的上表面1a弄湿以外,与第一覆盖方法(参照图7a)相同。
[0125]
(覆盖工序)
[0126]
在覆盖工序s2中,将覆盖用具10在上下方向上翻转,使利用水w或培养液等弄湿的超薄膜1的上表面1a与观察试样s接触。之后,将覆盖用具10向观察试样s的下方侧移动。由此,在利用超薄膜1覆盖生物体组织101及观察用基材102时,覆盖的密接性提高。另外,由于能够防止观察试样s的干燥,因此,能够延长生物体组织101的观察时间。
[0127]
[第四覆盖方法]
[0128]
(准备工序)
[0129]
如图10所示,在准备工序s1中,除了利用水w或培养液等将超薄膜1的下表面1b弄湿以外,与第二覆盖方法(参照图8a)相同。
[0130]
(覆盖工序)
[0131]
在覆盖工序s2中,将覆盖用具10在上下方向上翻转,使利用水w或培养液等弄湿的超薄膜1的下表面1b与观察试样s接触。之后,将覆盖用具10向观察试样s的下方侧移动。由此,在利用超薄膜1覆盖生物体组织101及观察用基材102时,覆盖的密接性提高。另外,由于能够防止观察试样s的干燥,因此,能够延长生物体组织101的观察时间。
[0132]
此外,如图1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用具10a中,也可以将板部5(保持部3)、板部5所形成的开口部4设为俯视时为矩形形状,优选为四方形状。此外,覆盖用
具10a的除形状以外的所述的结构与图1a所示的覆盖用具10相同。
[0133]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34]
《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
[0135]
首先,对本发明涉及的观察试样用覆盖用具(以下,称为“覆盖用具”)进行说明。
[0136]
如图12a、图12b所示,本发明涉及的覆盖用具20具备:超薄膜1;和主体部2。关于超薄膜1,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0137]
(主体部)
[0138]
主体部2具备形成有开口部4的保持部3。另外,优选,主体部2具备:框部7,利用剖面形状为圆或者椭圆的线材构成保持部3,并将线材配置为框状作为开口部4;以及把手部8,与框部7连接。而且,利用框部7将超薄膜1保持。
[0139]
对于框部7(保持部3)的形状,只要能够保持超薄膜1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但是,优选,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对于构成框部7的线材的外径,也只要能够保持超薄膜1即可,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例如,为10mm以上且100mm以下。此外,线材也可以是将多个线材扭绞而成为一根的线材。
[0140]
对于在框部7(保持部3)所形成的开口部4即将线材配置为框状而形成的开口部4的形状,不特别地进行限定,优选,在俯视时为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对于开口部4的外径,能够将超薄膜1切断为比观察试样s大地形成的、充分地将观察试样s覆盖的大小,例如,为10mm以上且100mm以下。另外,框部7所保持的超薄膜1在框部7的内周侧形成将超薄膜1的上表面1a和下表面1b粘合而重复的重复部1c。
[0141]
把手部8是与框部7连接并从框部7以规定角度向上方延伸而设置的棒状的部件。把手部8在上述的超薄膜取出工序s15中,具有在将漂浮(浸渍)于溶剂中的超薄膜1利用框部7从溶剂捞取(取出)时作为框部7的把持把手的功能。另外,把手部8也可以具有在长度方向的中途进行弯曲的弯曲部(未图示)。此外,考虑超薄膜1的取出作业性适当地设定把手部8的外径及长度。
[0142]
对于主体部2的材料,优选由不使超薄膜1的性质变化而不溶于在上述的超薄膜浸渍工序s14中所使用的溶剂53(参照图5d)的金属或树脂构成,更优选是铝、铁、铜、黄铜、不锈钢等金属。
[0143]
如图13所示,优选,覆盖用具20还具有将保持部3(框部7)的上表面侧及下表面侧覆盖的盖部9。由于具有盖部9,从而能够防止尘埃或灰尘等附着于超薄膜1。
[0144]
盖部9将保持超薄膜1的框部7收纳于内部,且构成为在一端具有开口端面9c的箱状。另外,盖部9防止所收纳的超薄膜1粘贴,因此,优选具有在盖部9与超薄膜1之间形成间隙9a的凸部9b。进而,优选,盖部9在开口端面9c侧具有将把手部8收纳的缺口部9d。此外,优选,盖部9的材料是与框部7相同的材料。
[0145]
《覆盖用具包装体》
[0146]
覆盖用具包装体具备:覆盖用具20;以及将覆盖用具20从外侧包住的由树脂薄膜构成的包装袋。覆盖用具20如上述构成,包装袋可以使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包装袋11(参照图3)相同的包装袋。
[0147]
《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
[0148]
观察试样的覆盖方法除了使用覆盖用具20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49]
此外,如图14a、图14b所示,本发明涉及的覆盖用具20a中,也可以是,利用板材构成保持部3(框部7),将板材配置为框状而作为开口部4。另外,优选,框部7与板部5(参照图1b)同样,在外周侧具有台阶部7d。在此,对于板材的宽度,设为比线材的外径大,例如,为11mm以上且150mm以下。此外,除了上述的结构以外,与图12a所示的覆盖用具20相同。
[0150]
通过利用板材构成框部7,从而在将超薄膜1保持于框部7时,在框部7的下表面7b环绕的超薄膜1变少,因此,在框部7的内周侧不会形成超薄膜1的上表面1a与下表面1b粘贴而重复的重复部1c(参照图12b)。其结果,在利用超薄膜1将观察试样s覆盖时,超薄膜1的外周侧的强度不会由于重复部1c而变大,容易利用开口部4的端部将超薄膜1切断,覆盖作业变得容易。
[0151]
另外,如图15所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覆盖用具20b也可以将框部7(保持部3)、框部7所形成的开口部4设为俯视时为矩形形状,优选为四方形状。此外,除了上述的结构以外,与图12a所示的覆盖用具20相同。
[0152]
《其他覆盖方法》
[0153]
上述覆盖方法中,对覆盖观察用基材不是超薄膜的观察试样,制作观察检体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将观察用基材设为超薄膜的情况下,且是生物体组织等(观察试样)充分大的情况下,可以不将生物体组织等(观察试样)放置于保持件,而将生物体组织等(观察试样)放置于作业台110,通过同样的工序使用覆盖用具对生物体组织等(观察试样)覆盖超薄膜,制作观察检体。另外,在将观察用基材设为超薄膜的情况下,且是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等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在保持件之上放置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等来制作观察试样,通过同样的工序使用覆盖用具对观察试样覆盖超薄膜,制作观察检体。通过这样做,能够容易地从超薄膜侧观察细胞或生物体组织等。
[0154]
附图标记说明
[0155]
1超薄膜
[0156]
1a上表面
[0157]
1b下表面
[0158]
1c重复部
[0159]
2主体部
[0160]
3保持部
[0161]
4开口部
[0162]
5板部
[0163]
5a上表面
[0164]
5b侧面
[0165]
5c凹部
[0166]
5d台阶部
[0167]
6壁部
[0168]
6a下表面
[0169]
7框部
[0170]
7d台阶部
[0171]
8把手部
[0172]
9a盖部
[0173]
9b托部
[0174]
9a间隙
[0175]
9b凸部
[0176]
9c开口端面
[0177]
9d缺口部
[0178]
10覆盖用具
[0179]
10a覆盖用具
[0180]
11包装袋
[0181]
20覆盖用具
[0182]
20a覆盖用具
[0183]
20b覆盖用具
[0184]
30覆盖用具包装体
[0185]
51基材
[0186]
52牺牲层
[0187]
53溶剂
[0188]
54容器
[0189]
101生物体组织
[0190]
102观察用基材
[0191]
110作业台
[0192]
s观察试样。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