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3:27: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日本特开2007-30706号公报公开了单人乘坐的小型车辆。在该车辆中,车门的主体由合成树脂构成,由此实现车辆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要素:

3.在一般的车辆中,设置于车门的窗玻璃通过升降装置进行开闭。窗玻璃的升降装置配置在车门的内部,具有根据电动机的动作或用户的操作而使窗玻璃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机构。相对于此,在上述那样的小型车辆中,可考虑采用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是指不经由升降装置而是用户向上下方向直接操作的窗玻璃。如果采用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则不需要上述的升降装置,因此能够实现例如车辆的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并不局限于应用于在车门设置的窗框,也可以应用于在车身设置的窗框。
4.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构成为能够在对窗框的开口进行关闭的上限位置与使窗框的开口开放的下限位置之间移动。在上限位置处,为了避免窗玻璃的由自重引起的落下而希望将窗玻璃相对于窗框进行锁定。相对于此,在下限位置处,由于窗玻璃的位置通过自重来维持,因此不必将窗玻璃相对于窗框进行锁定。然而,如果窗玻璃未被锁定,则在例如车辆行驶时,存在窗玻璃容易振动这样的问题。
5.鉴于上述情况,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在采用了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的车辆中能抑制处于下限位置的窗玻璃的振动的技术。
6.本说明书公开的车辆具备:车身;车门,所述车门设置成相对于车身能够开闭;窗框,所述窗框设置于车门或车身;窗玻璃,所述窗玻璃是设置于窗框的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被支承为能够在将窗框的开口关闭的上限位置与将窗框的开口开放的下限位置之间移动;下支承件,所述下支承件具有在窗玻璃处于下限位置时接纳窗玻璃的下缘的槽;及具有粘弹性的防振构件,所述防振构件配置于下支承件的槽,并构成为从两面夹持窗玻璃。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是指不经由例如升降装置这样的机构,而是用户向上下方向直接操作的窗玻璃。
7.在上述的车辆中,设置于车门或车身的窗框采用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该窗玻璃在将窗框的开口关闭的上限位置与将窗框的开口开放的下限位置之间由用户向上下方向直接操作。在窗玻璃处于下限位置时,窗玻璃的下缘收纳于下支承件的槽内。由此,窗玻璃的位置稳定。而且,在下支承件的槽设有将窗玻璃从两面夹持的防振构件。由此,例如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能够抑制窗玻璃的振动。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车辆10的整体的侧视图,主要表示车辆10的右侧面。
9.图2是将从车辆10的内侧(即,驾驶室侧)观察的车门20与其内部结构一起表示的图,窗玻璃32配置于上限位置。
10.图3是将从车辆10的内侧(即,驾驶室侧)观察的车门20与其内部结构一起表示的图,窗玻璃32配置于下限位置。
11.图4是图2中的iv-iv线处的剖视图,特别示出下支承件40及防振构件44。
12.图5是图3中的v-v线处的剖视图,特别示出下支承件40、防振构件44及窗玻璃32。
具体实施方式
13.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防振构件可以具有与窗玻璃的一方的面抵接的第一唇部和与窗玻璃的另一方的面抵接的第二唇部。在该情况下,第一唇部与第二唇部可以沿着下支承件的槽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防振构件与窗玻璃的下缘以长的范围接触,能有效地抑制窗玻璃的振动。
1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第一唇部设置朝向第二唇部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一引导面。可以在第二唇部设置朝向第一唇部而向下方倾斜的第二引导面。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窗玻璃移动到下限位置时,通过上述的引导面能够将窗玻璃的下缘向两个唇部之间引导。
15.在上述的基础上或者取代于此,第一唇部可以覆盖下支承件的位于槽的一侧的第一上表面,第二唇部可以覆盖下支承件的位于槽的另一侧的第二上表面。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窗玻璃移动到下限位置时,能禁止窗玻璃的下缘与下支承件的上表面的接触。
1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防振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橡胶材料构成。橡胶材料是在抑制窗玻璃的振动方面具有适度的粘弹性的材料之一。橡胶材料可以是天然橡胶,也可以是合成橡胶。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橡胶材料也包含被称为弹性体的材料。
17.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窗框可以设置于车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窗玻璃处于下限位置的状态下开闭车门时,通过下支承件和防振构件能够稳定地支承窗玻璃。但是,窗框并不局限于车门,也可以设置于车身。在该情况下,窗框并不局限于车身的外表面,也可以设置在车身的内部,该窗玻璃也可以是将两个座椅之间分隔的隔板。
1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车门的内部设置将窗玻璃的一对侧缘支承为能够滑动的一对导轨。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开闭车门时,能够更稳定地支承处于下限位置的窗玻璃。
19.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窗玻璃设置用户把持的把手。根据这样的结构,用户可以使用把手容易地对窗玻璃进行操作。但是,把手并非必须,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在窗玻璃直接设置用户用于卡挂手指的凹部。
2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把手设置由用户操作的可动式的钩。在该情况下,可以在窗框设置当窗玻璃处于上限位置时与钩卡合的钩接收器。由此,可以是处于上限位置的窗玻璃被锁定为不会下降的结构。
21.【实施例】
22.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代表性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该详细说明单纯地旨在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展示用于实施本公开的优选例子的详情,而并非限定本公开的范
围。而且,为了提供进一步改善的车辆,可以将以下公开的追加的特征以及公开与其他的特征、技术独立地使用,或与其他的特征、技术一起使用。
23.另外,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公开的特征、工序的组合从广义上来说不是在实施本公开时所必须的,仅是为了特别说明本公开的代表性的具体例而记载的。此外,在提供本公开的追加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上述及下述的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特征以及独立及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各种特征并非必须如在此记载的具体例那样或者列举的顺序那样组合。
24.本说明书以及/或者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所有特征作为不同于实施例以及/或者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特征的结构而针对申请最初的公开及权利要求的特定事项的限定,意图分别且相互独立地进行公开。并且,与所有的数值范围以及组或集团相关的记载,作为针对申请最初的公开及权利要求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具有公开它们的中间结构的意图。
25.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车辆10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车辆10是所谓汽车,是在路面上行驶的车辆。在此,附图中的方向fr表示车辆10的前后方向(长度方向)中的前方,方向rr表示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中的后方。而且,方向lh表示车辆10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中的左方,方向rh表示车辆10的左右方向中的右方。并且,方向up表示车辆10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中的上方,方向dn表示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中的下方。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车辆1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分别简称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
26.如图1所示,车辆10包括车身12和多个车轮14f、14r。车身12使用金属材料及树脂材料构成,不过没有特别限定。多个车轮14f、14r能够旋转地安装于车身12。多个车轮14f、14r包括一对前车轮14f和一对后车轮14r。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车轮14f、14r的个数,没有限定为四个。本实施例的车辆10具有单人乘坐的小型的尺寸,但是关于车辆10的尺寸、搭乘人数没有特别限定。
27.车辆10还具备行驶用电动机16和蓄电池单元18。行驶用电动机16连接于一对后车轮14r,能够驱动一对后车轮14r。需要说明的是,并不局限于一对后车轮14r,行驶用电动机16只要是构成为驱动多个车轮14f、14r的至少一个即可。蓄电池单元18经由电力供给电路(省略图示)而连接于行驶用电动机16,向行驶用电动机16供给电力。蓄电池单元18内置有多个二次电池单体,构成为能够通过外部的电力反复充电。需要说明的是,车辆10可以在蓄电池单元18的基础上或者取代于此而具备燃料电池单元或太阳能电池面板这样的其他电源。而且,车辆10可以在行驶用电动机16的基础上或者取代于此而具备发动机这样的其他原动机。
28.车辆10还具备车门20。车门20位于车身12的右侧,设置成相对于车身12能够开闭。车门20是用户相对于车辆10上下车用的车门。车门20经由铰链(省略图示)安装于车身12,构成为能够沿水平方向摆动。在车门20设置窗框22。窗框22位于车门20的上部。在窗框22的内侧设置两个格栅24、26。两个格栅24、26相互平行,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窗框22及两个格栅24、26划定三个窗开口28a、28b、28c。需要说明的是,车门20的位置可以设置于车身12的左侧。车门20的位置可以根据国家或地域的法令等来设计。
29.三个窗开口28a、28b、28c包括第一窗开口28a、第二窗开口28b、第三窗开口28c。第一窗开口28a位于最前方,由窗框22和一方的格栅24包围。在第一窗开口28a设有第一窗玻璃30。第一窗玻璃30是不能开闭的窗玻璃,相对于窗框22和一方的格栅24被固定。第二窗开口28b位于中间,由窗框22和两个格栅24、26包围。在第二窗开口28b设有第二窗玻璃32。第
二窗玻璃32是能够开闭的窗玻璃,被安装成能够在两个格栅24、26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在第三窗开口28c设有第三窗玻璃34。第三窗玻璃34是不能开闭的窗玻璃,相对于窗框22和另一方的格栅26被固定。在此,各个窗玻璃30、32、34没有限定为玻璃,也可以由例如丙烯酸树脂这样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其他材料构成。
30.第二窗玻璃32是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手动升降式的窗玻璃是指不经由例如以往的升降装置这样的机构,而是用户向上下方向直接操作的窗玻璃。以下,参照图2-图5,详细说明第二窗玻璃32及与之关联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第二窗开口28b简称为窗开口28b,将第二窗玻璃32简称为窗玻璃32。
31.如图2、图3所示,窗玻璃32在将窗开口28b关闭的上限位置与将窗开口28b开放的下限位置之间由用户向上下方向直接操作。窗玻璃32的侧缘32b由两个格栅24、26支承为能够滑动。而且,在车门20的内部也设有将窗玻璃32的侧缘32b支承为能够滑动的一对轨道38。在窗玻璃32设有供用户把持的把手60。把手60安装于窗玻璃32的内表面,从窗玻璃32的内表面突出。用户使用把手60能够容易地操作窗玻璃32。即,用户能够把持把手60而抬升窗玻璃32或者把持把手60而降低窗玻璃32。
32.在把手60设有由用户操作的可动式的钩62。另一方面,在窗框22设有与钩62对应的钩接收器64。在窗玻璃32处于上限位置时,钩接收器64与钩62卡合。由此,将处于上限位置的窗玻璃32锁定成不会由于例如自重而下降。在此,把手60、钩62及钩接收器64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把手60与钩62可以设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或者,可以将钩62设置于窗框22,并将钩接收器64设置于窗玻璃32。
33.如图2-图5所示,在车门20的内部设有下支承件40和防振构件44。下支承件4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的构件,由树脂材料构成。但是,构成下支承件4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在下支承件40,沿着下支承件40的长度方向,即,沿着车辆10的前后方向形成有槽42。槽42朝向上方开口,在窗玻璃32处于下限位置时,接纳窗玻璃32的下缘32a。由此,处于下限位置的窗玻璃32由一对轨道38和下支承件40稳定地支承。在下支承件40的槽42内设有多个限动构件50。在窗玻璃32处于下限位置时,各个限动构件50与窗玻璃32的下缘32a抵接。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限动构件50由橡胶材料这样的具有粘弹性的材料构成。
34.防振构件44配置于下支承件40的槽42。防振构件44由橡胶材料构成,具有粘弹性。该橡胶材料可以是天然橡胶,可以是合成橡胶,或者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构成防振构件44的材料没有限定为橡胶材料。只要防振构件44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粘弹性的材料构成即可。在该情况下,构成防振构件44的材料优选比构成窗玻璃32的材料柔软(即,刚性低)。而且,构成防振构件44的材料优选比构成下支承件40的材料柔软。换言之,下支承件40可以由例如刚性比窗玻璃32高的材料构成,由此能牢固地支承窗玻璃32。此时,通过在下支承件40与窗玻璃32之间夹设防振构件44,能禁止窗玻璃32与下支承件40的直接接触。由此,即使下支承件40具有比较高的刚性,也能避免窗玻璃32的破损。
35.防振构件44具有第一唇部46和第二唇部48。第一唇部46与窗玻璃32的一方的面32x(外表面)抵接,第二唇部48与窗玻璃32的另一方的面32y抵接。由此,防振构件44构成为将处于下限位置的窗玻璃32从两面32x、32y夹持。由此,例如在车辆10的行驶过程中或在车门20的开闭时,能够抑制窗玻璃32的振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振构件44的形状为一例。防振构件44的具体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本实施例中的防振构件44沿其长度方向
(即,沿前后方向)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然而,作为其他的实施方式,防振构件44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沿着防振构件44的长度方向连续地或分段地变化。
36.第一唇部46与第二唇部48沿着下支承件40的槽42的长度方向(即,沿着前后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防振构件44与窗玻璃32的下缘32a以长的范围接触,能有效抑制窗玻璃32的振动。但是,第一唇部46与第二唇部48也可以沿着槽42的长度方向断续设置。而且,第一唇部46与第二唇部48不必相邻,可以沿着槽42的长度方向交替形成。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唇部46、48分别具有弯曲的薄板形状,具有弹性优异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薄板形状是指厚度为3毫米以下的板形状。而且,第一唇部46与第二唇部48可以为左右对称,也可以为非对称。
37.在第一唇部46设置有第一引导面46a。第一引导面46a是第一唇部46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相邻的第二唇部48而向下方倾斜。同样,在第二唇部48设置有第二引导面48a。第二引导面48a是第二唇部48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朝向相邻的第一唇部46而向下方倾斜。根据这样的结构,在窗玻璃32移动到下限位置时,能够通过上述的引导面46a、48a将窗玻璃32的下缘32a向两个唇部46、48之间引导。
38.除此之外,如图5所示,窗玻璃32的下缘32a在窗玻璃32的厚度方向上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在此,窗玻璃32的厚度方向与车辆10的左右方向一致,与防振构件44的两个唇部46、48相互相邻的方向一致。因此,窗玻璃32的下缘32a中的与第一唇部46的引导面46a抵接的范围(即,车辆外侧的一半)以与该引导面46a对应的方式倾斜。同样,窗玻璃32的下缘32a中的与第二唇部48的引导面48a抵接的范围(即,车辆内侧的一半)以与该引导面48a对应的方式倾斜。由此,在窗玻璃32移动到下限位置时,窗玻璃32的下缘32a被向两个唇部46、48之间顺畅地引导。
39.第一唇部46覆盖位于槽42的一侧(右方)的下支承件40的第一上表面40a。第二唇部48覆盖位于槽42的另一侧(左方)的下支承件40的第二上表面40b。根据这样的结构,当窗玻璃32移动到下限位置时,禁止窗玻璃32的下缘32a与下支承件40的上表面40a、40b接触。由此,即使在例如窗玻璃32被猛力操作时或由于其自重而落下时,也能避免窗玻璃32破损。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