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血管吻合模拟训练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2:33: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为一种血管吻合模拟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人体内许多部位或器官的两动脉干之间可借交通支相连,在经常活动或易受压部位,其邻近的多条动脉分支常互相吻合成动脉网;在时常改变形态的器官,两动脉末端或其分支可直接吻合形成动脉弓;这些吻合都有缩短循环时间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3.临床常见的血管缝合方式有三种: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在临床上医生需熟练地掌握神经外科深部血管吻合手术的手术技巧,因此对于神经外科深部血管吻合手术的训练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情况中:初学者对其血管通路的手术方式较为抽象化,对血管通路穿刺的角度没有统一的角度认识,传统的训练方式是以实验动物进行血管吻合练习,但实验动物的成本较高,且卫生条件较差,因此需要使用专门的训练器具来模拟血管吻合的环境及训练缝合手法,但现有器具模拟场景单一,不能对常用的缝合手法进行全部训练,初学者的学习曲线较长。
4.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提供多个模拟环境且能够缩短学习曲线的血管吻合训练装置,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血管吻合模拟训练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管吻合模拟训练装置。
6.一种血管吻合模拟训练装置,其包括主体、用于模拟吻合操作的操作体、用于转换训练缝合方式的转换结构;所述主体内设置操作体,所述操作体上设置多个操作口一,操作口一处设置能够实现不同血管缝合方式训练的模拟血管;主体上设置一个与操作口一对应的操作口二;通过按动转换结构实现不同的操作口一转向操作口二,实现变换不同血管缝合方式的操作位置,所述模拟血管通过设置固定结构固定在操作体上通过设置操作体提供了多种血管缝合方式的模拟,同时通过转换结构实现了血管缝合方式操作位置的转换,减少了学习资源的成本。
7.进一步,主体形状为长方体,所述主体两短边对应侧面设置固定转换结构的通孔一和通孔二,操作口二设置在其他未设置通孔一和通孔二的一个侧面上。
8.进一步,转换结构包括:转换轴,用于固定转换轴的固定轴座,使转换轴复位的复位弹簧,用于转换的外套筒,与外套筒连接的操作体;所述转换轴从通孔一进入连接至固定在通孔二上的轴套;外套筒套在转换轴上,并通过转换轴实现外套筒带动操作体进行转换,此设置实现血管缝合训练方法的灵活转变,也可对一种缝合方法进行针对训练。
9.进一步,所述转换轴在左半部上设置滑动轴,滑动轴与转换轴为一体连接且滑动轴不与转换轴左端点重合;在外套筒内设置供滑动轴滑动的直线槽,并在直线槽下方设置止动凸起,当按动转换轴使滑动轴通过直线槽进行平移运动,到达止动凸起处停止,并进入到止动凸起处的弯折线槽,实现外套筒的小幅度转动。
10.进一步,将转换轴右端设置为弹簧槽一,并在弹簧槽一内设置滑动槽,所述固定轴座上设置弹簧槽二,固定轴座外表面设置与滑动槽对应连接的滑动凸起,滑动凸起与滑动槽不会分离。
11.进一步,所述弹簧槽一和弹簧槽二相通并设置复位弹簧于弹簧槽一和弹簧槽二内,实现转换轴的按压复位。
12.进一步,所述外套筒外表面设置凸起的轴键,在操作体内部设置与外套筒形状相同的贯穿孔,此设置实现通过外套筒带动操作体进行转动,同时防止操作体绕外套筒滑动。
13.进一步,外套筒上设置对操作体进行左右限位的限位体,防止在操作时操作体的左右位移。
14.进一步,所述操作体包括三个操作面,每个操作面上设置一个操作口一;操作体整体形状为等边三角形,三个操作面上分别布置血管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的模拟血管。
15.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为设置在操作体表面两端的固定夹,用于从两端部固定模拟血管,当模拟血管需更换时可打开固定夹进行更换。
16.进一步,所述主体顶部设置顶盖,顶盖与主体为磁吸连接且尺寸与主体尺寸相同,此设置便于对模拟血管进行模拟缝合操作。
17.进一步,所述顶盖设置操作口二,操作口二长度为10cm,且宽度不超过主体短边宽度。
18.进一步,所述主体短边长度为18cm,主体设置的顶盖上预留放置手臂的空间,保证在进行血管吻合模拟操作时,手臂肘部与操作点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19.使用时,通过按压转换轴选择需要训练的血管缝合方式,打开主体顶部,开启固定夹,即可对模拟血管进行更换。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按动转换结构实现不同的操作口一转向操作口二,实现变换不同血管缝合方式的操作位置,所述模拟血管通过设置固定结构固定在操作体上通过设置操作体提供了多种血管缝合方式的模拟,同时通过转换结构实现了血管缝合方式操作位置的转换,减少了学习资源的成本。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血管端端缝合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血管端侧缝合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血管侧侧缝和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体内部设置转换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体内部转换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转换轴与外套筒连接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外套筒剖视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主体示意图;
29.图中,1、主体;11、通孔一;12、通孔二;13、操作口二;2、转换轴;21、固定轴座;23、复位弹簧;24、滑动轴;3、外套筒;31、限位体;32、止动凸起;4、操作体;41、操作口一;42、固定夹;43、模拟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1.实施例1
32.参考图1—图3,一种血管吻合模拟训练装置,其包括主体1、用于模拟吻合操作的操作体4、用于转换训练缝合方式的转换结构、模拟血管43;所述主体1内设置操作体4,所述操作体4上设置多个操作口一41,操作口一41处设置能够实现不同血管缝合方式训练的模拟血管43;主体1上设置一个与操作口一41对应的操作口二13;通过转动转换结构实现不同操作口一41转向操作口二13。不同血管缝合方式的操作位置,所述模拟血管43通过设置固定结构固定在操作体4上通过设置操作体4提供了多种血管缝合的模拟场景,同时通过转换结构实现了血管缝合方式操作位置的转换,减少了学习资源的成本。
33.实施例2
34.参考图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主体1进行设置,主体1形状为长方体,主体1两短边对应侧面设置固定转换结构的通孔一11和通孔二12,操作口二13设置在其他未设置通孔一11和通孔二12的一个侧面上。
35.实施例3
36.参考图4—图7,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对转换结构进行设置,转换结构包括:转换轴2,用于固定转换轴2的固定轴座21,使转换轴2复位的复位弹簧23,用于转换的外套筒3,与外套筒3连接的操作体4;所述转换轴2从通孔一11进入连接至固定在通孔二12上的轴套;外套筒3套在转换轴2上,并通过转换轴2实现外套筒3带动操作体4进行转换,此设置实现血管缝合训练方法的灵活转变,也可对一种缝合方法进行针对训练。
37.转换轴2在左半部上设置滑动轴24,滑动轴24与转换轴2为一体连接且滑动轴24不与转换轴2左端点重合;在外套筒3内设置供滑动轴24滑动的直线槽,并在直线槽下方设置止动凸起32,当按动转换轴2使滑动轴24通过直线槽进行平移运动,到达止动凸起32处停止,并进入到止动凸起32处的弯折线槽,实现外套筒3的小幅度转动。
38.将转换轴2右端设置为弹簧槽一,并在弹簧槽一内设置滑动槽,所述固定轴座21上设置弹簧槽二,固定轴座21外表面设置与滑动槽对应连接的滑动凸起,滑动凸起与滑动槽不会分离。
39.弹簧槽一和弹簧槽二相通并设置复位弹簧23于弹簧槽一和弹簧槽二内,实现转换轴2的按压复位。所述外套筒3外表面设置凸起的轴键,在操作体4内部设置与外套筒3形状相同的贯穿孔,此设置实现通过外套筒3带动操作体4进行转动,同时防止操作体4绕外套筒3滑动。
40.外套筒3上设置对操作体4进行左右限位的限位体31,防止在操作时操作体4的左右位移。
41.操作体4包括三个操作面,每个操作面上设置一个操作口一41;操作体4整体形状
为等边三角形,三个操作面上分别布置血管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的模拟血管43。
42.固定结构为设置在操作体4表面两端的固定夹42,用于从两端部固定模拟血管43,当模拟血管43需更换时可打开固定夹42进行更换。
43.实施例4
44.参考图1—图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主体1顶部进行设置,主体1顶部设置顶盖,顶盖与主体1为磁吸连接且尺寸与主体1尺寸相同,此设置便于对模拟血管43进行模拟缝合操作。
45.顶盖设置操作口二13,操作口二13长度为10cm,且宽度不超过主体1短边宽度。
46.主体1短边长度为18cm,主体1设置的顶盖上预留放置手臂的空间,保证在进行血管吻合模拟操作时,手臂肘部与操作点保持在同一平面上。
47.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