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辅助发声阀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0:12: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辅助发声阀。


背景技术:

2.气管切开术是一种用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滞留所致呼吸困难的常见手术,在临床使用中广泛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切开颈段气管后放入气切管,建立呼吸管理系统,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3.在临床中,术后的患者在恢复自主意识后往往还存在讲话的需求,在国内医学界,对气管切开的清醒病人,为了能使其说话,往往是采用软木塞、棉花棒、胶布等暂时封堵气切管入口的方法,使得病人呼出的气体能够通过声带而发声,然而封堵气切管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发生慢性缺氧,影响患者脑、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此外,在封堵气切管的过程中,若痰液粘稠不能咳出形成痰痂,则有发生窒息的危险;而不需要讲话时则需要手动拔掉气切管以便于患者呼吸,因此频繁的插拔气切管不仅操纵不便,而且给患者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
4.申请内容
5.本技术提供一种辅助发声阀,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手动插拔气切管,操作不便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辅助发声阀,所述辅助发声阀包括:
7.座体,开设有与大气相连通的通气孔;
8.支架,与所述座体装配连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分别与大气和所述通气孔相连通的进气孔;
9.阀体,设置在所述支架与所述座体之间,所述阀体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架和瓣膜,所述支撑架与所述支架相连,且相对所述瓣膜呈偏心设置,所述瓣膜与所述进气孔呈对齐设置,所述阀体相对于所述支架具有所述瓣膜完全遮挡所述进气孔的第一状态和所述瓣膜露出所述进气孔的第二状态,所述瓣膜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通气孔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
10.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支架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支撑架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支撑架的第二端与所述瓣膜连接,所述安装孔相对所述支架呈偏心设置。
11.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座体邻近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安装块相对应的安装槽,所述支架与所述座体通过所述安装块与所述安装槽紧配连接。
12.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安装块包括主体部以及所述主体部向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方向延伸所形成的凸出部,所述安装槽包括安装部以及与所述安装部相连通的凹陷部,所述安装部底壁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凹陷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主体部相对应,所
述支架与所述座体紧配连接时,所述主体部装配于所述安装部中,所述凸出部抵紧所述凹陷部。
13.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支撑架包括固定部和支撑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瓣膜固定连接,所述支撑部插置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与所述安装孔紧配连接,所述支撑部的横截面积在从临近所述支架的一端到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方向上逐渐增加。
14.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辅助发声阀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转动套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顶盖上开设有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的通孔。
15.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通气孔相连通的通风孔,所述顶盖外周设置有与大气相连通的调节孔,所述顶盖相对所述支架转动时,所述通风孔与所述调节孔的相对位置改变以调节经由所述调节孔进入所述通风孔的气流大小。
16.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所述第一导气管的第二端穿过所述通孔与大气连通。
17.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座体包括第二导气管和气容腔,所述第二导气管的第一端设置有所述通气孔,所述第二导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气容腔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支架装配连接于所述气容腔的第二端。
18.根据本技术一具体实施例,所述气容腔外周设置有第三导气管和密封盖,所述第三导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气容腔相连通,所述第三导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密封盖可拆卸连接。
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发声阀,通过设置在座体上的通气孔、支架上的进气孔、设置在阀体上的瓣膜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支架与座体之间气路的连通和关闭,方便用户在发声和呼吸之间切换,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可以减少因频繁插拔气切管引发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生阀的瓣膜与支撑架的第一装配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生阀的瓣膜与支撑架的第二装配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第一装配结构分解示意图;
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的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的支架与第一导气管装配结构示意图;
2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的支架与阀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第二装配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情况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2.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3.请一并参阅图1-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发声阀,该辅助发声阀包括座体10、支架20和阀体30,其中,座体10上开设有与大气相连通的通气孔11,支架20与座体10装配连接,支架20上设置有进气孔21,进气孔21的两端分别与大气和通气孔11相连通;阀体30设置在支架20与座体10之间,阀体30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架35和瓣膜36,支撑架35的一端与瓣膜36固定连接,支撑架35的另一端与支架20固定连接,以使得瓣膜36能够随支撑架35固定安装在支架20上,瓣膜36相对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对齐设置,使得阀体30相对支架20具有瓣膜36完全遮挡进气孔21的第一状态和瓣膜36露出进气孔21的第二状态,在瓣膜36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座体10上的通气孔11能够与进气孔21相连通。
34.具体的,当使用此辅助发声阀时,用户颈段气管中插入气切管,气切管的第一端插入用户气管中而第二端与座体10的通气孔11连接,支架20的进气孔21直接与外界大气连接,阀体30的瓣膜36具有朝向用户气管的内端面和朝向大气的外端面。在用户需要发声时,用户通过呼气使得瓣膜36的内端面气压大于其外端面气压,瓣膜36在内外端面的气压差作用下处于完全遮挡进气孔21的第一状态,此时瓣膜36能够阻隔座体10上的通气孔11与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之间的连通,防止用户呼出的气体经进气孔21向外排出,使得用户呼出的气体直接通过气管向外排出并与声带作用而发声;在用户需要吸气时,用户通过吸气使得瓣膜36的内端面气压小于其外端面气压,瓣膜36在内外端面的气压差作用下呈露出进气孔21的第二状态,此时,瓣膜36露出进气孔21,用户气管通过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与座体10上的通气孔11直接与外界大气相连通,从而使得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进气孔21实现正常的吸气。
35.进一步的,如附图2所示,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瓣膜36的厚度均匀,且截面为规则圆形,支撑架35的一端与瓣膜36固定相连,且支撑架35与瓣膜36的连接点与瓣膜36的中心(即截面圆心)重合(记为场景1),此时瓣膜36上的距离连接点较远的圆周边缘部分(远端点)在受到外界气压差作用时,瓣膜36的力矩为l1(也即远端点与连接点之间的距离,此距离等于瓣膜36的截面圆半径),此时,瓣膜36的圆周边缘部分在气压差的作用下翻转进而使得瓣膜36处于露出进气孔21的第二状态。
36.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支撑架35的一端与瓣膜36固定连接,且支撑架35相对瓣膜36呈偏心设置,也即,支撑架35与瓣膜36的连接点不与瓣膜36的中心点(也即截面圆心)重合(记为场景2)时,此时当瓣膜36上的距离连接点较远的圆周边缘部分(远端点)在受到外界气压差作用时,将瓣膜36的力矩记为l2(也即远端点与连接点之间的距离,此距离大于瓣膜36的截面圆半径)。显然地,当在瓣膜36的外端面大气压压力恒定时,由于场景2中支撑架35与瓣膜36的连接点不与瓣膜36的中心点重合,场景2中的力矩l2大于场景1中的力矩l1,此时为了使瓣膜36的远端点在场景1和2中相对支架20产生同样的弹性形变偏移距离而开启进气孔21,场景2中的用户可以相较于场景1中的用户使用更少的力气即可完成瓣膜36的状态转换,从而场景2中的用户能够更加灵敏和省力地实现瓣膜36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这对于患有肺部疾病的用户来说更有利。
37.具体的,在一应用场景中,如附图4所示,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的第一装配结构分解示意图,座体10的通气孔11与气切管相连通,当用户需要吸气时,吸气动作会使得座体10内的气压减小,使得座体10内部与大气压之间形成明显的压力差,大气中的气体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能够经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流动至瓣膜36,同时瓣膜36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远离支撑架35朝座体10的方向翻转,并露出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此时在支架20、座体10之间能够形成一个允许气体流通的气路通道,大气中的气体可以依次经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和座体10上的通气孔11进入气切管中为用户供气;当用户需要发声时,呼气产生的气体流入座体10内,瓣膜36在呼出气流的作用下持续封闭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此时,胸腔中的气体不会从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向外泄露,而是经过声带向外呼出,使得用户可以持续发声。
38.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支架20上设置有安装孔25,支撑架35的第一端安装于安装孔25中,支撑架35的第二端与瓣膜36连接,安装孔25相对支架20呈偏心设置,也即,安装孔25不与支架20的截面中心重合。支架20的截面为圆形,此时安装孔25不与支架20的截面圆心重合。
39.可选的,安装孔25为设置在支架20上的贯通孔,支撑架35相对安装孔25对应设置,支撑架35同时垂直于支架20与瓣膜36各自所在的平面设置。
40.可选的,支架20上还设置有进气孔21,进气孔21为设置在支架20上的贯通孔,安装孔25与进气孔21相互隔离设置。
41.可选的,瓣膜36与支撑架35可以为一体成型的弹性塑胶件,瓣膜36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柔性材料制成,如硅胶、橡胶等。
42.可选的,瓣膜36与支撑架35可拆卸连接,瓣膜36上设置有装配孔(图未示出),支撑架35的一端插置于瓣膜36的装配孔中且与瓣膜36紧配连接,瓣膜36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性能,使得支撑架35与瓣膜36装配连接时,装配孔能够卡紧支撑架35的一端;支撑架35上也可以设置有螺纹,支撑架35的一端可以穿过装配孔与螺母(图未示出)装配连接,以实现瓣膜36与支撑架35的固定连接。
43.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座体10邻近支架20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块12,支架20上设置有与安装块12相对应的安装槽22,支架20与座体10通过安装块12与安装槽22紧配连接。
44.具体的,安装块12凸设于座体10靠近支架20的一端的内壁上,安装块12包括主体
部121以及主体部121向远离支架20的一侧方向延伸所形成的凸出部122;安装槽22设置于支架20上临近座体10的一侧,安装槽22包括安装部221以及与安装部221相连通的凹陷部222,安装部221底壁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222,安装部221与主体部121相对应,支架20与座体10紧配连接时,主体部121装配于安装部221上,凸出部122抵紧凹陷部222,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安装块12固定卡接在安装槽22内,使得支架20与座体10的位置相对固定。
45.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中,支撑架35包括固定部351和支撑部352,固定部351与瓣膜36一体或可拆卸连接,支撑部352插置于安装孔25内且与安装孔25紧配连接,支撑部352的横截面积在从临近支架20的一端到远离支架20的一端方向上逐渐增加。
46.可选的,支架20上的安装孔25为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方形的贯通孔或限位槽,支撑架35为与安装孔25形状相匹配的柱体,且支撑部352在从临近支架20的方向到远离支架20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积不断增加,以使得支撑架35与支架20装配连接时,支撑部352能够与安装孔25卡接配合,以实现支撑架35与支架20的紧固连接。
47.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中,支撑架35包括依次连接的固定部351、支撑部352和插接部353,固定部351与瓣膜36固定连接,插接部353穿置于安装孔25内,支撑部352的横截面积在从临近插接部353的一端到临近固定部351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加。
48.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辅助发声阀还包括顶盖40,顶盖40转动套设于支架20上,顶盖40上开设有与进气孔21相连通的通孔41。
49.进一步的,支架20上设置有与通气孔11相连通的通风孔23,顶盖40外周设置有与大气相连通的调节孔43,顶盖40相对支架20转动时,通风孔23与调节孔43的相对位置改变以调节经由调节孔43进入通风孔23的气流大小。
50.具体的,大气气体能够依次经调节孔43、通风孔23、通气孔11进入气管,而无需经过阀体30,因此,通过调节通风孔23与调节孔43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外界气体经辅助发声阀进入座体10的气体的流量大小。
51.进一步的,调节孔43包括开设在顶盖40外周多个横截面积大小不同的贯通孔。
52.进一步的,调节孔43包括多个横截面积依次变大或变小的贯通孔,调节孔43的一端与大气相连通,调节孔43的另一端与支架20的通风孔23相连通。
53.进一步,通风孔23为开设在顶盖40外周的贯通孔,可选的,通风孔23为扇环形贯通孔,扇环形通风孔23的外侧面相对调节孔43设置,扇环形通风孔23的内侧面与通气孔11相连通,其中,扇环形通风孔23的外侧面的表面积大于扇环形内侧面的表面积。
54.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如附图7所示,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第二装配结构分解示意图;支架20上设置有第一导气管24,第一导气管24的第一端与进气孔21相连通,第一导气管24的第二端穿过通孔41与大气连通。
55.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座体10还包括第二导气管14和气容腔15,第二导气管14的第一端设置有通气孔11,第二导气管14的第二端与气容腔15的第一端连接,支架20装配连接于气容腔15的第二端。
56.进一步的,第二导气管14的第一端还连接有连接头19,连接头19用于将通气孔11与气切管或其他外接通气设备装配连接。其中,外接通气设备可以为呼吸机、麻醉机等。
57.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气容腔15外周设置有第三导气管16,第三导气管16的第一端与气容腔15相连通,第三导气管16的第二端用于与气切管或其他外接通气设备装配
连接。其中,外接通气设备可以为呼吸机、麻醉机等。
58.进一步的,气容腔15的外周还设置有密封盖17,密封盖17与第三导气管16可拆卸连接,密封盖17的外侧面上还设置有用于安装或拆卸密封盖17的扣环18。
59.进一步的,在本技术中,第二导气管14的第一端与第三导气管16的第二端分别与不同的外接通气设备相连。
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发声阀,通过设置在座体10上的通气孔11、支架20上的进气孔21、设置在阀体30上的瓣膜36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支架20与座体10之间气路的连通和关闭,方便用户在发声和呼吸之间切换,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可以减少因频繁插拔气切管引发的安全隐患。
6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