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2-20 20:09:3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充电装置散热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由于燃油汽车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攀高,纯电动汽车作为绿色新能源技术的一个分支,具有零排放、噪声低、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实现交通能源来源多元化等优点,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市场份额也逐年增加。充电装置作为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工具也随之快速发展。
3.由于充电装置是大功率能量转换装置,在充电时充电装置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热量不能够有效排出,则会对充电装置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产生影响,甚至会出现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一般采用将充电装置中的发热元件与散热器结合的方式,利用散热器将发热元件上的热量发散,起到对充电装置的散热作用。
4.申请号201110424870.8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功率模块用复合式散热器及复合式散热器组件,所述复合式散热器包括一基板、一第一散热单元和一第二散热单元,所述基板的一侧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功率模块;第一散热单元为由多个间隔排列的散热片构成的第一散热片组,所述第一散热片组位于所述基板的另一侧面上;第二散热单元包括多根热管和第二散热片组,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设于所述基板内且靠近所述功率模块;所述绝热段位于蒸发段和冷凝段之间,包含延伸部和折弯部;所述冷凝段上设置有第二散热片组。该发明的复合式散热器仅使用热管散热结构复杂,散热效果较差。其次,该方法需要一直使用风机进行散热,对电能消耗较大。
5.再者,现有的充电装置除尘效果不好,影响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充电装置功体积大,造价昂贵并且不防摔,也影响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
6.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装置及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装置散热效果差以及除尘效果不好的问题。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9.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的发热模块设置在第一安装区,在所述发热模块上设置蓄热模块组件,所述蓄热模块组件能够在发热模块温度较高时蓄热;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上设置除尘装置。
10.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发热模块设置在第一安装区,当发热模块温度较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模块组件将发热模块上的热量进行收集、转移和蓄热,从而实现对发热模块的精准散热,减少能耗,散热可靠;在蓄热模块组件上设置除尘装置,解决了充电装置除尘的问题。
11.进一步的,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上设置蓄热驱动模块组件,所述蓄热模块组件与
所述蓄热驱动模块组件连接。
12.当蓄热模块组件温度较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便于驱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往下运动,便于自然风将蓄热模块组件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蓄热模块组件的精准散热,减少能耗,散热可靠。当蓄热模块组件温度不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便于驱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往上运动,便于热模块组件充分的对发热模块进行散热。
13.进一步的,所述蓄热驱动模块组件包括蓄热电机和第一安装板,所述蓄热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
14.该设置便于驱动蓄热模块组件运动。
15.进一步的,所述蓄热模块组件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的上侧和/或下侧和/或左侧和/或右侧和/或前侧和/或后侧。
16.该设置增大了蓄热模块组件与发热模块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蓄热模块组件对发热模块的散热效率。
17.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安装区上设置开口,所述开口能够相对所述充电装置的下面板打开或者关闭。
18.开口的设置一方面为蓄热模块组件向下运动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便于向充电装置内部送风,进而便于蓄热模块组件和发热模块的散热。
19.进一步的,所述开口与所述蓄热模块组件相对应,在所述开口在打开状态下所述蓄热模块组件能够穿过所述开口。
20.开口的设置一方面为蓄热模块组件向下运动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便于向充电装置内部送风,进而便于蓄热模块组件和发热模块的散热。
21.进一步的,在所述开口处设置挡块组件,所述挡块组件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下面板中。
22.该设置使得开口能够相对所述充电装置的下面板打开或者关闭。
23.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安装区上设置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能够作为所述蓄热模块组件和/或所述发热模块散热的风源。
24.该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充电装置的散热能力。
25.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发热模块设置在第一安装区,当发热模块温度较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模块组件将发热模块上的热量进行收集、转移和蓄热,从而实现对发热模块的精准散热,减少能耗,散热可靠;在蓄热模块组件上设置除尘装置,同时解决了充电装置除尘的问题。
26.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所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使用如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7.s1、开始充电;
28.s2、采用蓄热模块组件对发热模块进行降温;
29.s3、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对所述发热模块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4,若否,则执行s2;
30.s4、充电装置检测风速是否满足当前风速v≥第一阈值风速v1,若是,则进入s5;若否,则返回s7;
31.s5、采用蓄热模块组件结合自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进行降温;
32.s6: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结合自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7,若否,则执行s5;
33.s7、采用蓄热模块组件结合强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进行降温;
34.s8、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结合强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9,若否,则执行s7;
35.s9、停机报警。
36.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步骤s1-s9,把蓄热驱动模块组件、蓄热模块组件、除尘装置、平衡感应装置、可伸缩组件和风扇组件六者相互关联,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可以同时解决对发热模块进行散热的问题、对蓄热模块组件的精准散热的问题、对通风网上的除尘问题以及充电装置不防摔倒的问题。
附图说明
3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与蓄热模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开口打开);
40.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之二(开口闭合);
4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平衡感应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42.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平衡感应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3.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支柱和可伸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之三;
45.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发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与蓄热模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47.附图标记说明:
48.100、充电装置;101、下面板;102、后面板;103、支柱;2、第一安装区;21、安装区上板;3、发热模块;31、通风网;4、平衡感应装置;41、中心球;42、平面;43、滑动电阻;431、滑动部;432、静止部;5、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1、蓄热电机;52、第一安装板;53、轨道;54、滑块;55、套筒;56、传动装置;6、风扇组件;7、蓄热模块组件;71、除尘刷;81、开口;82、挡块组件;9、可伸缩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51.实施例1
52.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充电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充电装置100的发热模块3设置在第一安装区2,在所述发热模块3上设置蓄热模块组件7,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能够在发热模块3温度较高时蓄热,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上设置除尘装置。
53.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发热模块3设置在第一安装区2,当发热模块3温度较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模块组件7将发热模块3上的热量进行收集、转移和蓄热,从而实现对发热模块的精准散热,减少能耗,散热可靠;在蓄热模块组件7上设置除尘装置,同时解决了充电装置100除尘的问题。
54.具体的,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3的位置不做限定。
55.更具体的,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可以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3的上侧、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可以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3的下侧,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还可以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3的左侧和/或右侧和/或前侧和/或后侧。
56.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设置在所述发热模块3的左侧和/或右侧和/或前侧和/或后侧。
57.该设置增大了蓄热模块组件7与发热模块3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了蓄热模块组件7对发热模块3的散热效率。
58.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上设置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与所述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连接。
59.当蓄热模块组件7温度较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便于驱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往下运动,便于自然风将蓄热模块组件7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蓄热模块组件7的精准散热,减少能耗,散热可靠。当蓄热模块组件7温度不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便于驱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往上运动,便于蓄热模块组件7充分的对发热模块3进行散热。
60.具体的,如图1所示,所述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包括蓄热电机51和第一安装板52,所述蓄热电机51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52上。
61.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蓄热电机51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的安装区上板21上,所述第一安装板52垂直安装在所述安装区上板21的下方。
62.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一安装板52上设有两端封闭的轨道53,在所述轨道53内设有滑块54,所述滑块54上连接有蓄热模块组件7,在所述第一安装板52上还安装有与驱动所述滑块54往复滑动的传动装置56,所述传动装置56由所述蓄热电机51驱动转动,所述蓄热电机51通过控制部控制动作。
63.所述传动装置56具体不做限定。所述传动装置56可以设置为偏心轮,所述传动装置56还可以设置为丝杆。
64.优选的,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丝杆,所述滑块54直接连接在丝杆的套筒55的下端,通过蓄热电机51的正反转带动所述滑块54往复运动,从而带动蓄热模块组件7上下运动。
65.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上设置开口81,所述开口81能够相对所述充电装置100的下面板101打开或者关闭。
66.开口81的设置一方面为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运动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便于向充电装置100内部送风,进而便于蓄热模块组件7和发热模块3的散热。
67.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开口81与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相对应,在所述开口81在打开状态下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能够穿过所述开口81。
68.开口81的设置一方面为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运动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便于向充电装置100内部送风,进而便于蓄热模块组件7和发热模块3的散热。
69.具体的,所述挡块组件82设置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的下方。
70.该设置便于实现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运动提供空间。
71.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所述开口81处设置挡块组件82,所述挡块组件82可伸缩的设置在所述下面板101中。
72.该设置使得开口81能够相对所述充电装置100的下面板101打开或者关闭。
73.所述充电装置100包括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面板(图中未显示)、下面板101、前面板(图中未显示)、后面板102、左面板(图中未显示)和右面板(图中未显示)。
74.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上设置风扇组件6,所述风扇组件6能够作为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和/或所述发热模块3散热的风源。
75.该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充电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76.具体的,所述风扇组件6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的位置不做限定。所述风扇组件6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的上侧,所述风扇组件6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的下侧,所述风扇组件6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的左侧和/或右侧和/或前侧和/或后侧。
77.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6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的左侧和/或右侧和/或前侧和/或后侧。
78.该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充电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79.所述风扇组件6的数量不做限定。所述风扇组件6可以设置为一个、两个或四个。
80.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风扇组件6可以设置为四个,所述风扇组件6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的左侧和/或右侧和/或前侧和/或后侧。
81.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所述充电装置100的下面板101上设置支柱103。
82.该设置抬高了下面板101的高度,便于为蓄热模块组件7的向下运动提供空间,从而便于自然风将蓄热模块组件7上的热量带走,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充电装置100的散热能力。
83.具体的,在所述充电装置100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
84.具体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100上的位置不做限定。
85.更具体的,在所述第一安装区2上设置温度传感器组件(图中未显示)。
86.更具体的,在所述发热模块3上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上设置第二温度传感器(图中未显示)。
87.具体的,所述风速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充电装置100上的位置不做限定。
88.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所述充电装置100的下面板101的下方设置风速传感器。
89.具体的,在所述充电装置100上设置控制部(图中未显示)。
90.具体的,如图7所示,在所述支柱103上设置可伸缩组件9。所述可伸缩组件9设置为多节,触发各节伸缩的电路相互并联。
91.具体的,在所述充电装置100上设置平衡感应装置4,所述平衡感应装置4与可伸缩组件9、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电连接。
92.所述平衡感应装置4一方面调整触发四个支柱103上的可伸缩组件9伸缩的电流大小来调节可伸缩组件9伸出或缩回,从而调整充电装置100四个支柱103的高低,进而使充电装置100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所述平衡感应装置4另一方面控制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进行上下运动,从而调整充电装置100在蓄热模块组件7方向上的高低,进而使充电装置100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的同时解决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如图8所示,可伸缩组件9从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四个方向来调整充电装置100的平衡;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是从前、后、左和右四个方向来调整充电装置100的平衡;可伸缩组件9与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相互配合,能够保证充电装置100在各个方向上均保持平衡,更好地保证充电装置100保持平衡,防摔倒。
93.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平衡感应装置4设置在所述下面板101的中心。
94.更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平衡感应装置4包括位于下面板101的中心位置上的中心球41、承托中心球41的平面42和沿所述中心球41与所述可伸缩组件9、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对应方向连线设置的滑动电阻43。
95.更具体的,所述滑动电阻43包括滑动部431和静止部432,在所述静止部432的外侧套设所述滑动部431,滑动部431的外端与中心球41连接。
96.在图5中,所述滑动电阻43的数量为五个。
97.更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动电阻43的数量与所述可伸缩组件9和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的数量之和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可伸缩组件9设置为四个,所述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的数量设置为四个,所述滑动电阻43的数量的数量设置为8个(图中未显示)。
98.当检测充电装置100受到撞击出现不平衡时,平衡感应装置4控制中心球41发生倾斜向一侧滑动,推动倾斜一侧的滑动电阻43的滑动部431向静止部432一侧滑动,使电阻变小;另一侧的滑动电阻43的滑动部431向静止部432外侧滑动,使电阻变大;从而通过对应的可伸缩组件9或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的电流变大和变小,促使倾斜一侧的可伸缩组件9或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伸长,另一侧的可伸缩组件9或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缩短来平衡充电装置100。
99.可知,中心球41滑动后对倾斜方向一侧的多个可伸缩组件9、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发伸长作用,而对倾斜方向另一侧的多个可伸缩组件9、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发缩短作用;从而可以防止充电装置100摔倒。
100.该设置不仅可以通过调节四个支柱103上的可伸缩组件9来调整充电装置100的平衡,还通过调整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进行上下运动来调整充电装置100的平衡。
101.所述滑动电阻43与触发所述可伸缩组件9、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伸缩的电路串联。平衡感应装置4的设置可快速、准确的控制所述可伸缩组件9和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电流的大小。
102.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所述发热模块3的四周设置通风网31,如图10所示,在蓄热模块组件7上设置除尘装置。
103.更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刷71和第二安装板(图中未显示)。
所述除尘刷71通过第二安装板安装在蓄热模块组件7上。
104.更具体的,如图10所示,所述除尘刷71安装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的上端。
105.当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上下运动进行散热时,同时除尘刷71还能够对通风网31的网面进行除尘,避免通风网31内部沉积灰尘影响通风使用。
106.在本实施例中,把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蓄热模块组件7相互关联,当蓄热模块组件7温度较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便于驱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往下运动,便于自然风将蓄热模块组件7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蓄热模块组件7的精准散热,减少能耗,散热可靠;同时除尘装置还能够对通风网31的网面进行除尘,避免通风网31内部沉积灰尘影响通风使用。当蓄热模块组件7温度不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便于驱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往上运动,便于蓄热模块组件7充分的对发热模块3进行散热。
107.在本实施例中,把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蓄热模块组件7和除尘装置三者相互关联,当蓄热模块组件7温度较高时,通过设置的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便于驱动所述蓄热模块组件7往下运动,便于自然风将蓄热模块组件7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实现对蓄热模块组件7的精准散热,减少能耗,散热可靠;同时除尘装置还能够对通风网31的网面进行除尘,避免通风网31内部沉积灰尘影响通风使用。
108.在本实施例中,把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蓄热模块组件7、除尘装置、平衡感应装置4和可伸缩组件9五者相互关联,第一、可以解决对发热模块3进行散热的问题,第二、可以解决对蓄热模块组件7的精准散热的问题,第三、可以解决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第四可以解决充电装置100不防摔倒的问题。
109.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蓄热模块组件7、除尘装置、平衡感应装置4、可伸缩组件9和风扇组件6六者相互关联,第一、进一步解决对发热模块3进行散热的问题,第二、进一步可以解决对蓄热模块组件7的精准散热的问题,第三、进一步解决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第四可以解决充电装置100不防摔倒的问题。
110.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把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蓄热模块组件7、除尘装置、平衡感应装置4、可伸缩组件9和风扇组件6六者相互关联,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可以同时解决对发热模块3进行散热的问题、对蓄热模块组件7的精准散热的问题、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以及充电装置100不防摔倒的问题。
111.实施例2
112.本实施例一种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所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使用如实施例1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13.s1、开始充电;
114.具体的,所述步骤s1包括以下步骤:
115.s11、判断充电装置是否失衡,若是,则进入s12;若否,则进入s13;
116.具体的,通过平衡感应装置4来判断充电装置是否失衡。
117.s12、平衡感应装置4一方面通过调节可伸缩组件9伸出或缩回,平衡感应装置4另一方面控制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进行上下运动来保持平衡;
118.具体的,所述平衡感应装置4一方面调整触发可伸缩组件9伸缩的电流大小来调节可伸缩组件9伸出或缩回,从而调整充电装置100四个支柱103的高低,进而使充电装置100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所述平衡感应装置4另一方面控制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
组件7进行上下运动,从而调整充电装置100在蓄热模块组件7方向上的高低,进而使充电装置100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的同时解决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如图8所示,可伸缩组件9从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四个方向来调整充电装置100的平衡;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是从前、后、左和右四个方向来调整充电装置100的平衡。可伸缩组件9与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相互配合,能够保证充电装置100在各个方向上均保持平衡,更好地保证充电装置100保持平衡,防摔倒,还可解决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
119.s13、开始充电。
120.在步骤s1中,把平衡感应装置4、可伸缩组件9、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蓄热模块组件7和除尘装置五者相互关联,步骤s11的设置便于判断充电装置100是否失衡,当充电装置100失衡时,通过步骤s12,平衡感应装置4一方面通过调节可伸缩组件9伸出或缩回,平衡感应装置4另一方面控制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进行上下运动来保持平衡,避免充电柱在失衡的状态下进行充电操作,从而避免对电动车电池造成损坏;还可解决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以及对蓄热模块组件7精准散热的问题。
121.s2、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
122.s3、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对所述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4,若否,则执行s2;
123.具体的,可以通过判断充电后一定时间内发热模块3降温情况进行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对所述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如规定充电5分钟后,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发热模块3上温度t,发热模块3的温度t高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温度t1,即判定为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对所述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失效。若发热模块3的温度t小于第一阈值温度t1,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5分钟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t1,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124.s4、充电装置100检测风速是否满足当前风速v≥第一阈值风速v1,若是,则进入s5;若否,则进入s7;
125.具体的,通过使用风速传感器检测当前风速v。
126.步骤s4的设置,通过检测风速是否满足当前风速v≥第一阈值风速v1,便于判断利用自然风的风速的大小是否满足用于降温的使用条件,如果当前风速v≥第一阈值风速v1,则自然风满足用于降温的使用条件,如果当前风速v<第一阈值风速v1,则自然风不满足用于降温的使用条件。
127.s5、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自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
128.具体的,所述步骤s5包括以下步骤:
129.s51、充电装置100控制挡块组件82缩进下面板101中,使得开口81打开;
130.s52、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和向上的周期性交替运动。
131.如规定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运动,5min后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上运动,5min后再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运动,依次重复。
132.步骤s5的设置,通过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自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不仅可以很好的利用自然风实现对发热模块3和蓄热模块组件7的降温,还可以实现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
133.s6: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自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7,若否,则执行s5;
134.具体为,可以通过判断充电后一定时间内发热模块3降温情况进行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自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如规定充电5分钟后,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发热模块3上温度t,发热模块3的温度t高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温度t1,即判定为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对所述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失效。若发热模块3的温度t小于第一阈值温度t1,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5分钟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t1,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135.s7、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强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
136.具体的,所述步骤s7包括以下步骤:
137.s71、充电装置100控制挡块组件82缩进下面板101中,使得开口81打开;
138.s72、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和向上的周期性交替运动;
139.如规定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运动,5min后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上运动,5min后再蓄热驱动装置组件5驱动蓄热模块组件7向下运动,依次重复。
140.s73、风扇组件6开启。
141.步骤s7的设置,通过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强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不仅可以很好的利用风扇组件6的强制风实现对发热模块3和蓄热模块组件7的降温,还可以实现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
142.s8、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强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是否失效,若是,则执行s9,若否,则执行s7;
143.具体为,可以通过判断充电后一定时间内发热模块3降温情况进行判断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结合自然风冷降温模式对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是否失效,如规定充电5分钟后,使用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发热模块3上温度t,发热模块3的温度t高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温度t1,即判定为采用蓄热模块组件7对所述发热模块3进行降温失效。若发热模块3的温度t小于第一阈值温度t1,则再以当前时刻作为时间起点,判断5分钟后散热部的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温度t1,循环进行降温是否失效的判定。
144.s9、停机报警。
145.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充电装置的控制方法,通过步骤s1-s9,把蓄热驱动模块组件5、蓄热模块组件7、除尘装置、平衡感应装置4、可伸缩组件9和风扇组件6六者相互关联,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可以同时解决对发热模块3进行散热的问题、对蓄热模块组件7的精准散热的问题、对通风网31上的除尘问题以及充电装置100不防摔倒的问题。
146.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