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板材运送用小推车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5:45: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材料运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板材运送用小推车。


背景技术:

2.建筑施工中,需运送大量平板状材料及成品、半成品,对于室内工程吊车、汽车等无法驶入,只能通过人力运送或者采用普通独轮小推车,人工运送的劳动强度大,且板材一般较大,一个人难以搬动,就需要两个人来搬运,运送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另外采用普通小推车,由于普通独轮小推车的宽度不满足板材的要求,容易使板材弯折或者断裂,造成板材的浪费。
3.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111483777a,专利名称为《一种建筑施工用物料运送装置》,包括运送座板机构、座板升降机构、行走机构和轨道机构,所述运送座板机构配合连接在所述座板升降机构上;所述座板升降机构配合连接在所述行走机构上;所述行走机构配合连接在轨道机构上。本发明可以对板材物料进行运送,本发明的内部设有滑动限位组件,滑动限位组件可以对板材的左右两侧进行卡挡限位,并对板材进行适当夹紧,防止多块板材进行运送的过程中发生坠落;本发明的内部设有翻转限位组件,翻转限位组件既可以用于板材的前后两侧进行卡挡限位,还可以用于与运送车辆对接。其存在的问题是:其还可以升降,设有轨道,其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
4.中国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210591944u,专利名称为《建筑用大面积板材搬运装置》,包括承载板、移动件和固定件。本实用新型中的承载板承载住板材,移动件带动承载板运动,在板材立在承载板上时固定将分别将板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夹紧,这样可以将板材固定在承载板上,防止在移动的过程中板材倾倒滑出承载板,第一弹簧推动第一固定板挤压板材的一端,第二弹簧推动第二固定板挤压板材的另一端。该实用新型一定程度的解决了板材运送的问题,但是仍然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在工地现场没有得到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建筑板材运送用小推车,采用新设计的结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而且可以提高运输效率,有效降低人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
6.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建筑板材运送用小推车,其技术方案是:包括把手(1)、上连接杆(2)、立杆(3)、下连接杆(5)、万向滚轮(6)、套管(7)、支撑角钢(8)、螺栓孔(9)、螺栓(10),所述的下连接杆(5)的底部设有万向滚轮(6),上连接杆(2)的一侧连接把手(1),上连接杆(2)与下连接杆(5)之间连接两根立杆(3),在两根的立杆(3)的中下部分别设有多个螺栓孔(9),且两根立杆(3)外侧分别设有套管(7),通过螺栓(10)将套管(7)连接在立杆(3)上的螺栓孔(9),所述套管(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角钢(8),通过支撑角钢(8)支撑待运送的建筑板材。
7.优选的,两根立杆(3)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中连接杆(4),通过中连接杆(4)将两根
立杆连接固定。
8.优选的,上述的支撑角钢(8)包括角钢主体(8.1)、第一支撑体(8.2)、第二支撑体(8.3),所述角钢主体(8.1)的外侧设有第一支撑体(8.2)和第二支撑体(8.3),整体的截面为f形结构,形成两层板材的安装槽。
9.优选的,上述的支撑角钢(8)包括角钢主体(8.1)、第一支撑体(8.2)、第二支撑体(8.3)、活动支撑体(8.4)和旋转螺钉(8.5),所述角钢主体(8.1)的外侧固定连接第一支撑体(8.2)和第二支撑体(8.3),所述活动支撑体(8.4)通过连接杆插入到角钢主体(8.1)的空腔内,并通过旋转螺钉(8.5)固定在角钢主体(8.1)上,形成三层板材的安装槽,前两层为固定结构,第三层为活动结构。
10.优选的,上述的第一支撑体(8.2)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体(8.3)的长度。
11.优选的,上述的第一支撑体(8.2)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体(8.3)的长度,第二支撑体(8.3)的长度小于第三支撑体(8.4)的长度。
12.优选的,上述的上连接杆(2)处设有两根挂绳,通过挂绳绕过建筑板材,并连接在支撑角钢(8)下方的立杆上。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板材水平方向上的人工运输,其突出效果是可提高运输效率,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其中把手、连接杆、立柱等通过焊接固定,套管、支撑角钢通过焊接固定;通过调节套管、支撑角钢的高度,可运输不同尺寸的板材;通过固定定位螺栓,可实现套管与支撑角钢在立柱上的固定;通过底部的万向滚轮,实现不同方向的运输;通过调整活动支撑体的长度可以使一次装载的板材更多,适应现场工地的要求,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运送板材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支撑角钢的第一种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18.图5是支撑角钢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
19.上图中:把手1、上连接杆2、立杆3、中连接杆4、下连接杆5、万向滚轮6、套管7、支撑角钢8、螺栓孔9、螺栓10,角钢主体8.1、第一支撑体8.2、第二支撑体8.3、活动支撑体8.4和旋转螺钉8.5,建筑板材a。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1.实施例1,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建筑板材运送用小推车,包括把手1、上连接杆2、立杆3、下连接杆5、万向滚轮6、套管7、支撑角钢8、螺栓孔9、螺栓10,所述的下连接杆5的底部设有两个万向滚轮6,上连接杆2的一侧连接把手1,上连接杆2与下连接杆5之间连接两根立杆3,在两根的立杆3的中下部分别设有多个螺栓孔9,且两根立杆3外侧分别设有套管7,通过螺栓10将套管7连接在立杆3上的螺栓孔9,所述套管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
撑角钢8,通过支撑角钢8支撑待运送的建筑板材。
22.其中,两根立杆3之间设有一组以上的中连接杆4,通过中连接杆4将两根立杆连接固定。
23.参照图4,其中,支撑角钢8包括角钢主体8.1、第一支撑体8.2、第二支撑体8.3,所述角钢主体8.1的外侧设有第一支撑体8.2和第二支撑体8.3,整体的截面为f形结构,形成两层板材的安装槽,其中,上述的第一支撑体8.2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体8.3的长度。
24.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25.(1)按照图1、图2,将把手1、上连接杆2、立杆3、中连接杆4、下连接杆5焊接固定,将套管7、支撑角钢8焊接固定,把手1、上连接杆2、立杆3、中连接杆4、下连接杆5可选用dn25直缝钢管,套管7可选用dn40直缝钢管,支撑角钢8可选用∠40*5角钢制成两层安装槽;
26.(2)根据板材的尺寸,确定套管7、支撑角钢8的高度;
27.(3)将定位螺栓10旋入相应的螺栓孔9并拧紧,实现套管7、支撑角钢8与立杆3的相对固定;
28.(4)使用时,先将本实用新型平放,将板材置于支撑角钢8形成的安装槽内,缓慢抬起把手1,待抬至合适高度并且板材保持稳定时,通过拖拽把手1实现板材水平方向上的人工运输,使用效果见图3;
29.(5)对于不同尺寸的板材,可调整套管7、支撑角钢8的高度,将定位螺栓10旋入相应的螺栓孔9并拧紧,实现对不同尺寸板材均适用。
30.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建筑板材运送用小推车,包括把手1、上连接杆2、立杆3、下连接杆5、万向滚轮6、套管7、支撑角钢8、螺栓孔9、螺栓10,所述的下连接杆5的底部设有万向滚轮6,上连接杆2的一侧连接把手1,上连接杆2与下连接杆5之间连接两根立杆3,在两根的立杆3的中下部分别设有多个螺栓孔9,且两根立杆3外侧分别设有套管7,通过螺栓10将套管7连接在立杆3上的螺栓孔9,所述套管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角钢8,通过支撑角钢8支撑待运送的建筑板材。
31.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是:
32.参照图5,支撑角钢8包括角钢主体8.1、第一支撑体8.2、第二支撑体8.3、活动支撑体8.4和旋转螺钉8.5,所述角钢主体8.1的外侧固定连接第一支撑体8.2和第二支撑体8.3,所述活动支撑体8.4通过连接杆插入到角钢主体8.1的空腔内,并通过旋转螺钉8.5固定在角钢主体8.1上,形成三层板材的安装槽,前两层为固定结构,第三层为活动结构。
33.其中,第一支撑体8.2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体8.3的长度,第二支撑体8.3的长度小于第三支撑体8.4的长度。
34.本实用新型可以将板材安放在三个安装槽内,且第三个安装槽为活动结构,可以调整距离,从而适应工地现场的运送要求。
35.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建筑板材运送用小推车,包括把手1、上连接杆2、立杆3、下连接杆5、万向滚轮6、套管7、支撑角钢8、螺栓孔9、螺栓10,所述的下连接杆5的底部设有万向滚轮6,上连接杆2的一侧连接把手1,上连接杆2与下连接杆5之间连接两根立杆3,在两根的立杆3的中下部分别设有多个螺栓孔9,且两根立杆3外侧分别设有套管7,通过螺栓10将套管7连接在立杆3上的螺栓孔9,所述套管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支撑角钢8,通过支撑角钢8支撑待运送的建筑板材。
36.与实施例1或2不同之处是:
37.上述的上连接杆2处设有两根挂绳,通过挂绳绕过建筑板材,并连接在支撑角钢8下方的立杆上,这样,可以保证板材不会脱落,使运送更加安全。
3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变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