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废活性炭高温再生回转炉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5:43: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回转炉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活性炭高温再生回转炉。


背景技术:

2.活性炭是一种经特殊处理的炭,将有机原料(果壳、煤、木材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以减少非碳成分(此过程称为炭化),然后与气体反应,表面被侵蚀,产生微孔发达的结构(此过程称为活化)。由于活化的过程是一个微观过程,即大量的分子碳化物表面侵蚀是点状侵蚀,所以造成了活性炭表面具有无数细小孔隙。活性炭表面的微孔直径大多在2~50nm之间,即使是少量的活性炭,也有巨大的表面积,每克活性炭的表面积为500~1500m2,活性炭的一切应用,几乎都基于活性炭的这一特点。
3.活性炭使用之后可以进行回收,然后对其进行高温处理,将活性炭内吸收的水分等物质进行蒸发,使活性炭的通孔疏通,从而可以再利用,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般使用回转炉进行高温处理,但是现有的回转炉只是通过简单地转动使活性炭的进行均匀加热,但是这样往往需要使用较长的回转炉才能进行,这样无疑会增加再生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活性炭高温再生回转炉。
5.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克服以上技术问题,具体为:
6.一种废活性炭高温再生回转炉,包括底板、调节组件和余热利用组件,所述底板的顶部外壁一侧两边均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一固定板,且第一固定板的相对一边外壁转动连接有箱体,所述箱体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转动孔,且转动孔的内壁转动设置有高温加热组件;
7.两个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底板的顶部外壁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两边,用于对箱体进行倾斜角度调节;
8.所述余热利用组件设置于箱体的底部内壁上,用于对未利用的热进行利用,达到节能的效果。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高温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和保护壳,且加热管与转动孔形成转动配合,所述加热管的圆柱内壁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梯形凸起块,且加热管的圆柱内壁开设有螺旋传动板,所述保护壳与加热管形成滑动配合,且保护壳的底部内壁通过螺钉固定有电磁加热器,所述保护壳的材质为绝热材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管的圆柱外壁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从动齿轮环,且箱体的靠近从动齿轮环一侧外壁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顶部外壁通过螺钉固定有伺服电机,且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环相啮合。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体的两侧外壁底端均开设有固定孔,且箱体的底部外壁两边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定位槽,所述余热利用组件包括等距离分布的吸
热水板,且吸热水板与定位槽形成滑动配合,所述吸热水板为壳体,且吸热水板的一侧外壁顶端和另一侧外壁底端均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的内壁插接有连通管,相邻所述吸热水板通过连通管相连接,位于所述箱体两侧的吸热水板的连通孔内壁插接有进水管和排出管,进水管和排出管分别与相靠近的固定孔通过螺钉相固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吸热水板的一侧外壁中部开设为u形槽,且u形槽的内壁通过螺钉固定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底部外壁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滚动辊。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块,且第一固定块的一边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的顶部外壁通过螺钉固定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活塞杆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转动块,第二转动块的一边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箱体通过螺钉相固定。
14.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具备以下优点:通过设置高温加热组件,高温加热组件内加热管的梯形凸起物一方面可以使废活性炭翻滚次数增多,使废活性炭被加热更均匀,提高加热效果,同时加热管的螺旋传动板可以使缓慢使废活性炭前进,防止加热管一端积留过多的废活性炭,高温加热组件内保护壳为绝热材质是为保证电磁加热器可以集中加热,同时设置调节组件,第二固定板作为箱体整个定位转动点,调节组件内的液压杆伸长或缩短,可以调节箱体与底板之间形成的夹角,从而控制废活性炭出料速度;同时设置余热利用组件,可以实现节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a结构剖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管正面结构剖视图。
20.图中:1、底板;2、第一固定板;3、箱体;4、加热管;5、从动齿轮环;6、主动齿轮;7、伺服电机;8、进水管;9、液压杆;10、定位槽;11、吸热水板;12、连通管;13、排出管;14、保护壳;15、固定环;16、滚动辊;17、电磁加热器;18、螺旋传动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2.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3.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废活性炭高温再生回转炉,包括底板1、
调节组件和余热利用组件,所述底板1的顶部外壁一侧两边均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一固定板2,且第一固定板2的相对一边外壁转动连接有箱体3,所述箱体3的两侧外壁均开设有转动孔,且转动孔的内壁转动设置有高温加热组件;
24.两个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底板1的顶部外壁远离第一固定板2的一侧两边,用于对箱体3进行倾斜角度调节;
25.所述余热利用组件设置于箱体3的底部内壁上,用于对未利用的热进行利用,达到节能的效果。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温加热组件包括加热管4和保护壳14,且加热管4与转动孔形成转动配合,所述加热管4的圆柱内壁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梯形凸起块,且加热管4的圆柱内壁开设有螺旋传动板18,所述保护壳14与加热管4形成滑动配合,且保护壳14的底部内壁通过螺钉固定有电磁加热器17,所述保护壳14的材质为绝热材质;
27.加热管4的梯形凸起物一方面可以使废活性炭翻滚次数增多,使废活性炭被加热更均匀,提高加热效果,同时加热管4的螺旋传动板18可以使缓慢使废活性炭前进,防止加热管4一端积留过多的废活性炭,保护壳14为绝热材质是为保证电磁加热器17可以集中加热。
2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管4的圆柱外壁一端通过螺栓固定有从动齿轮环5,且箱体3的靠近从动齿轮环5一侧外壁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顶部外壁通过螺钉固定有伺服电机7,且伺服电机7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连接有主动齿轮6,所述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环5相啮合;
29.伺服电机7、从动齿轮环5和主动齿轮6结合使用,使保证加热管4可以被均匀加热。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3的两侧外壁底端均开设有固定孔,且箱体3的底部外壁两边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定位槽10,所述余热利用组件包括等距离分布的吸热水板11,且吸热水板11与定位槽10形成滑动配合,所述吸热水板11为壳体,且吸热水板11的一侧外壁顶端和另一侧外壁底端均开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的内壁插接有连通管12,相邻所述吸热水板11通过连通管12相连接,位于所述箱体3两侧的吸热水板11的连通孔内壁插接有进水管8和排出管13,进水管8和排出管13分别与相靠近的固定孔通过螺钉相固定;
31.进水管8和排出管13可以与相关水循环设备连接,因为加热管4被加热时,会有不少热量未被利用,而水的比热容加大,可以很好将余热吸收,水会被加热,供以使用,同时可以保证箱体3内的温度差不会较大,保持散热速率稳定。
3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吸热水板11的一侧外壁中部开设为u形槽,且u形槽的内壁通过螺钉固定有固定环15,所述固定环15的底部外壁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滚动辊16;
33.固定环15和滚动辊16是作为支撑机构使用,同时滚动辊16作用是以滚动代替滑动减小摩擦损伤。
3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块,且第一固定块的一边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块,所述第一转动块的顶部外壁通过螺钉固定有液压杆9,所述液压杆9的活塞杆一端通过螺钉固定有第二转动块,第二转动块的一边外壁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所述第二固定块与箱体3通过螺钉相固定;
35.第二固定板2作为箱体3整个定位转动点,调节组件内的液压杆9伸长或缩短,可以调节箱体3与底板1之间形成的夹角,从而控制废活性炭出料速度。
36.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