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集成光伏的屋面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4:51: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集成光伏的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屋面板已广泛应用在各种类型的建筑物中。传统的金属屋面板在施工时,会在屋面板锁边的位置增加连接片,以将锁边和滑动支架的连接起到防水和抗风的效果。
3.然而,通过传统技术装配的屋面板系统的抗风能量较弱,长期、频繁的负风压会导致屋面板上的光伏板起拱,容易造成光伏板的变形,发生光伏板的隐裂,造成光伏板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可集成光伏的屋面系统。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集成光伏的屋面系统,包括:
6.固定主体,所述固定主体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子层;
7.支架结构,所述支架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固定主体上;
8.多个屋面板,所述屋面板与所述支架结构连接并与相邻的屋面板连接。
9.可选地,多个所述子层至少包括第一保温隔热层、屋面檩条及底板层;
10.所述第一保温隔热层与所述底板层均与所述屋面檩条连接;
11.所述支架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温隔热层上,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保温隔热层与所述屋面檩条连接,以将所述支架结构固定。
12.可选地,所述底板层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肋及凹肋。
13.可选地,所述屋面檩条与所述底板层之间设有第二保温隔热层。
14.可选地,所述底板层背向所述屋面檩条的一侧连接有底架。
15.可选地,所述屋面板包括:主体段及侧边段;
16.所述主体段上设有波峰结构,所述波峰结构具有第一承载面及限位空间,所述波峰结构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
17.侧边段,所述主体段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所述侧边段,每个所述侧边段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及锁边结构;
18.其中,所述屋面板通过所述波峰结构上的所述限位结构及所述锁边结构分别与所述支架结构连接,所述屋面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能够与相邻的所述屋面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锁合。
19.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载面与所述第二承载面位于同一平面。
20.可选地,所述侧边段上设有弯折段,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第二承载面与所述锁边结构之间。
21.可选地,所述波峰结构包括顶板及两个侧板,所述顶板上设有所述第一承载面;
22.所述限位结构为位于所述侧板上的,朝向所述限位空间内凹陷的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水平延伸或逐渐朝向所述顶板所在平面翘起。
23.可选地,所述支架结构包括中支架及侧支架;
24.所述中支架包括底座及连接头,所述底座用于固定在所述固定主体上,所述连接头可设置于限位空间内,并与所述限位结构限位连接;
25.所述侧支架与锁边结构连接,用于支撑所述侧边段。
26.可选地,所述中支架包括底座、支撑杆、至少一对限位折页及约束装置;
27.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折页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限位折页上设有限位部,成对的所述限位折页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约束装置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28.其中,所述约束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将所述至少一对限位折页约束至收拢状态;
29.所述约束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所述至少一对限位折页从所述收拢状态转换至展开状态。
30.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连接部及凸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凸台之间具有高度差;
31.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凸台上。
32.可选地,所述限位折页包括折页主体及设置在所述折页主体上的铰接耳、约束壁及所述限位部;
33.成对的两个所述限位折页上的所述铰接耳相互匹配使用;
34.所述约束壁位于所述折页主体的中部,所述限位部设置于所述折页主体的一端,沿所述折页主体的宽度方向,所述限位部的尺寸大于所述约束壁的尺寸。
35.可选地,所述约束装置包括约束主板、两个支撑侧板及定位板;
36.所述约束主板上设有约束槽;
37.所述定位板具有弹性;
38.两个所述支撑侧板间隔布置,一端分别与所述约束主板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定位板连接;
39.其中,所述定位板处于第一状态时,可将所述约束装置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成对的所述限位折页可被约束在所述约束槽内;
40.所述约束装置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所述定位板发生形变,成对的所述限位折页脱出所述约束槽。
41.可选地,所述中支架包括:底座、支撑杆、限位挡板及触发装置;
42.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限位挡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限位挡板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触发装置限位连接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凸起;
43.其中,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内,将所述限位挡板约束至竖向状态;
44.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分离,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所述限位挡板从所述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
45.可选地,所述限位槽沿所述限位挡板的长度方向延伸。
46.可选地,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通孔,所述触发装置通过所述通孔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并通过粘接层与所述支撑杆连接。
47.可选地,所述中支架包括:底座、支撑杆、限位挡板及触发装置;
48.所述底座包括连接部及凸台,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凸台之间具有高度差,所述凸台上设有定位部;所述支撑杆设置于所述凸台上;所述限位挡板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限位挡板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挡板与所述支撑杆之间设有弹性件;所述触发装置设置于所述支撑杆上,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的限位凸起及与所述定位部配合的定位支脚;
49.其中,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凸起至少部分伸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连接,以将所述限位挡板约束至竖向状态;
50.所述触发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分离,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限位槽分离,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所述限位挡板从所述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
51.可选地,所述触发装置上设有通孔,所述触发装置通过所述通孔套接在所述支撑杆上,并通过所述定位支脚与所述定位部的配合连接,将所述触发装置与所述支撑杆限位连接。
52.可选地,所述凸台为倒u型结构,所述倒u型结构的两个侧边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倒u型结构的外部向内部凹陷,所述凹槽即为所述定位部;
53.所述定位支脚上设有与所述凹槽配合使用的折边段。
54.可选地,所述中支架包括:支撑座、至少一对限位折板及转接轴;
55.所述支撑座包括底座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座板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避让凹槽,所述避让凹槽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套筒
56.所述限位折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套筒,成对的所述限位折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相对两侧,且所述限位折板之间设有贯穿所述避让凹槽的弹性件;所述转接轴分别与所述第一套筒及所述第二套筒套接,以使所述限位折板可相对所述底座板转动。
57.可选地,所述限位折板包括折板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折板主体上的连接臂,所述第二套筒设置在所述折板主体上,所述弹性件连接在所述连接臂上。
58.可选地,所述折板主体包括平直段和倾斜段,所述第二套筒设置在所述平直段与远离所述倾斜段的一端,所述连接臂设置在所述平直段上或平直段以及倾斜段的连接处。
59.可选地,所述第二套筒上设置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折板处于展开状态时,成对的所述限位折板的限位挡块抵接,且限制所述限位折板继续向背离所述底座板一侧转动。
60.可选地,还包括光伏组件,所述光伏组件设置于所述屋面系统上的第一承载面及第二承载面上。
61.另外,可选地,还包括夹具组件,所述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组件及侧夹具;
62.所述中夹具组件与所述屋面系统上的波峰结构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承载面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所述光伏组件进行限位;
63.所述侧夹具与所述屋面系统上的锁边结构连接,并与所述第二承载面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所述光伏组件进行限位。
6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屋面系统通过屋面板及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可实
现防水性能,通过固定主体中的多个子层实现屋面系统的保温隔热性能,通过支架结构实现屋面板与固定主体之间的连接,将屋面系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
附图说明
6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6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6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屋面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7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屋面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1.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屋面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72.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73.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4.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装配光伏组件后的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75.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板装配光伏组件后的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6.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夹具的使用状态图;
77.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中支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78.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限位折边为收拢状态;
79.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限位折边为展开状态;
80.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为收拢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81.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架为展开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82.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83.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84.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成对的限位折页中的一个限位折页的结构示意图;
85.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成对的限位折页中的另一个限位折页的结构示意图;
86.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触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87.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支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限位挡板为横向状态;
88.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限位挡板为竖向状态;
89.图2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触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0.图2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限位挡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1.图2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限位挡板为竖向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92.图2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限位挡板为横向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93.图2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另一种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94.图2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再一种支架为竖向状态时,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95.图3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再一种支架为横向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96.图3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再一种触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97.图3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又一种支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98.图3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又一种支撑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99.图3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限位折板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00.图3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成对的限位折板中的一个限位折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01.图3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成对的限位折板中的另一个限位折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02.图3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限位折板为收拢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103.图3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限位折板为展开状态,在限位空间内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4.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10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10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107.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一种屋面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
10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集成光伏的屋面系统,包括:固定主体80、支架结构90及多个屋面板100。其中,固定主体80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子层。通过多个子层可实现屋面系统的保温隔热功能,以及为各个部件提供支撑,进一步地可对室内屋顶进行装饰。支架结构90固定连接于固定主体80上。屋面板100与支架结构90连接并与相邻的屋面板100连接。屋面板100可用于装配光伏组件,屋面板100通过支架结构90与固定主体80连接,通过支架结构90的束缚可提高抗风性能。
10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屋面系统通过屋面板100及屋面板100上的锁边结构可实现防水性能,通过固定主体80中的多个子层实现屋面系统的保温隔热性能,通过支架结构90实现屋面板100与固定主体80之间的连接,将屋面系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提高从而使得屋面板100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
110.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子层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多个子层至少包括第一保温隔热层81、屋面檩条60及底板层82。第一保温隔热层81与底板层82均与屋面檩条60连接。支架结构90设置于第一保温隔热层81上,紧固件穿过第一保温隔热层81与屋面檩条60连接,以将支架结构90固定。通过第一保温隔热层81实现屋面系统的保温性能,通过屋面
檩条60实现各部件之间的安装固定,通过底板层82实现室内屋顶的装饰,并对屋面系统的其他部件进行遮盖,避免外露。
111.举例来说,从室内到室外的方向,以图1中方位为例,即向下往上方向,屋面系统依次包括了底板层82、屋面檩条60、第一保温隔热层81、支架结构90及屋面板100。其中,屋面板100设置在室外,底板层82从室内从下往上固定到屋面檩条60上,如通过自攻螺钉进行固定。第一保温隔热层81包括但不限于为隔热保温棉,隔热保温棉平铺在屋面檩条60和底板层82上,支架结构90通过自攻钉穿透第一保温隔热层81固定在屋面檩条60上,屋面板100通过锁边结构及波峰结构与支架结构90连接,使屋面系统整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隔热保温性能及抗风性能。其中,支架结构90包括用于与波峰结构连接的中支架40及与锁边结构连接的侧支架50,屋面板100及支架结构90的实现方式会在后续内容中进行详细介绍,此处不做详述。
112.进一步地,为使得底板层82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底板层82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肋821及凹肋822。通过设置的凸肋821及凹肋822可增强底层板的强度,从而为屋面檩条60提供更稳定的支撑。
113.进一步地,为使得屋面系统具有更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本发明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屋面檩条60与底板层82之间设有第二保温隔热层。第二保温隔热层与第一保温隔热层81可为同一种材料制成,间隔铺设在屋面檩条60和底板层82上,起到双重保温隔热的效果。
114.进一步地,为使得屋面系统适用于更多的环境及工况条件,结合图1至图3,参见图4至图6,底板层82背向屋面檩条60的一侧连接有底架83。通过设置底架83可使得整个屋面系统的适用范围更广,装配方式更加多样化。底架83可通过一种檩条实现,可将底架83作为屋面系统的主檩,屋面檩条60作为辅檩。
115.举例来说,从室内到室外的方向,以图4中方位为例,即向下往上方向,屋面系统依次包括了底架83、底板层82、屋面檩条60、第一保温隔热层81、支架结构90及屋面板100。其中,屋面板100设置在室外,底板层82从室内从上往下固定到底架83上,如通过自攻螺钉固定。屋面檩条60沿底架83的位置,通过自攻钉,穿透底板层82固定在底架83上。第一保温隔热层81平铺在屋面檩条60和底板层82上,支架结构90通过自攻钉穿透第一保温隔热层81固定在屋面檩条60上,屋面板100通过锁边结构及波峰结构与支架结构90连接,使屋面系统整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隔热保温性能及抗风性能。
116.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屋面系统中的屋面板进行介绍。
117.结合图1至图6,参见图7及图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屋面板,包括:主体段10及侧边段20。其中,主体段10上设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具有第一承载面12及限位空间13,波峰结构11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结构14。主体段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侧边段20,每个侧边段20上分别设有第二承载面21及锁边结构22。屋面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22能够与相邻的屋面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22锁合。
11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参见图9及图10,波峰结构11上的第一承载面12及侧边段20上的第二承载面21可将光伏组件30集成于屋面板上。同时,参见图1及图7,通过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上设置的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配合相应的支架结构,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
11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主体段10可以是一平面,也可以是非平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成相应的形状。例如,采用平面时,为提高刚度及强度可以在平面上设置凸起或凹陷的加强结构。屋面板包括但不限于采用金属板材,通过冲压、滚压等工艺形成,金属板材包括表面具有防腐层的板材,以提高板材的耐腐蚀性能,板材包括但不限于为钢板,防腐层包括但不限于为油漆层、镀锌层等。
120.侧边段20与主体段10可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弯折工艺或冲压工艺制成。一种成型方式是,在主体段10的两端选取预定长度的一段,然后通过弯折工艺,以图1中方位为例,即相对于主体段10向上弯折,从而形成两侧的侧边段20。再然后,以右侧的侧边段20为例,在侧边段20上再向上选取预定的距离向右弯折形成第二承载面21,在第二承载面21上弯折形成弯折段23,以形成排水通道,向上弯折弯折段23,以形成锁边结构22。
121.波峰结构11可以是在主体段10上通过滚压或冲压工艺形成的。波峰结构11可为一个、两个或者多个,通过波峰结构11远离主体段10的第一承载面12可支撑光伏板。同时,通过波峰结构11还可进一步加强屋面板的强度。进一步地,主体段10上异于凸棱的位置均匀并排的设置了多个加强筋15,加强筋15的外凸方向与波峰结构11的外凸方向一致。
122.参见图1及图2,通过屋面板装配在屋面檩条60上形成屋面系统时,屋面板还可配合多个支架结构使用,如与波峰结构11配合使用的中支架40,与锁边结构22配合使用的侧支架50。中支架40与侧支架50分别与屋面檩条60通过自攻螺钉固定连接,同时,中支架40与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连接,侧支架50与锁边结构22连接,从而通过中支架40及侧支架50将屋面板限定,提高屋面板的抗风性能。
123.结合图7及图8,继续参见图1及图2,本发明实施例中,中支架40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包括底座41及连接头42,连接头42可设置于限位空间13内,并与限位结构14配合以限定屋面板与中支架40之间的相对位置。底座41的作用为与屋面檩条60连接,并为连接头42提供支撑。底座41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连接头42的作用是设置在限位空间13内,配合底座41以束缚屋面板的位置,确保屋面板的位置及状态稳定。当然,连接头42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
124.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连接头42的一种实现方式是,连接头42与限位结构14配合的部分为相对底座41为固定的,连接头42的形状与限位空间13的形状相匹配。连接头42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连接头42与限位结构14配合的部分为相对底座41为可转动的,连接头42具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为收拢状态,此时可方便将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扣在连接头42上,也可以说是,方便连接头42伸入限位空间13内。当连接头42从收拢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连接头42即可卡合在限位结构14上,从而配合限位结构14实现对屋面板的限定。
125.继续参见图9及图10,为方便承托光伏组件30,第一承载面12与第二承载面21位于同一平面。由于第一承载面12与第二承载面21位于同一平面,则在安装光伏组件30时,光伏组件30的两端分别吻合的抵接在两侧的第二承载面21上,光伏组件30的中部吻合的支撑在第一承载面12上,可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较好的承托,在承托效果好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强度的要求,随着对自身强度要求的降低,可以降低光伏组件30自身的厚度,以降低重量及制造成本。一般地,可以通过降低光伏组件30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来降
低光伏组件30自身的厚度,随着正面的玻璃封装板的厚度的降低,光伏组件30的透光性增强,随之光电转换效能亦得以提升。
126.进一步地,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30粘接于屋面板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或胶带等方式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粘接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127.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11,可通过夹具组件将光伏组件30固定在屋面板上。夹具组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70组件及侧夹具71。中夹具70组件与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连接,并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侧夹具71与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连接,并与第二承载面21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基于夹具组件的夹持作用,可有效固定光伏组件30,提高光伏组件3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粘接的方式与夹具组件可配合使用,即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屋面板上的同时,再通过夹具组件再次对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的位置更加稳定。
128.为了进一步保证屋面系统的排水功能,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侧边段20上设有弯折段23,弯折段23位于第二承载面21与锁边结构22之间。弯折段23远相对于第二承载面21是向下弯曲的,落入屋面系统上方的雨水可经弯折段23流走,以确保屋面系统的排水功能。落入屋面板上的雨水可经过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间隙流走。同时通过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间隙还可形成散热通道,以使得空气流通,以确保屋面系统的散热性能。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所形成的散热通道具有足够的散热性能,则主体段10与光伏组件30之间的距离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设置,如可大于2厘米,设置此间距使得散热通道具有足够的横截面积,以保证足够的空气流动来对光伏组件30进行散热。
129.继续参见图7及图8,波峰结构1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波峰结构11包括顶板及两个侧板,顶板上设有第一承载面12。限位结构14为位于侧板上的,朝向限位空间13内凹陷的凹槽结构。此种设置方式下,两个侧板上的凹槽结构朝着相对的方向延伸,也可以说是,凹槽结构向着两个侧板围合的限位空间13之内延伸。凹槽结构可容纳中支架40的连接头42,配合连接头42可约束屋面板,避免屋面板的位置及状态发生改变。
130.进一步地,为使得限位凹槽与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效果更好,继续参见图7及图8,凹槽结构水平延伸或者逐渐朝向顶板所在平面翘起。此种设置方式下,凹槽结构可更好地与中支架40上的连接头42卡合,且更易相互施加作用力,当屋面板在刮风情况下,有向上移动的趋势,凹槽结构配合连接头42更有利于对屋面板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从而可更好地避免屋面板向上移动。
131.为进一步地提高屋面板的强度,主体段10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5,各加强筋1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段10的长度方向相交。加强筋15可以是在主体段10上通过滚压或冲压工艺形成的,加强筋15可设置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设置两个或更多个加强筋15时,相邻加强筋15之间的间隔可以是均等的,也可以是非均等的。随着加强筋15数量的增多,屋面板的强度也会相应的提高。本发明实施例中,加强筋15包括但不限于为长条形、梯形、十字形等形状。进一步地,为了达到较佳的强化作用,各加强筋15的延伸方向与主体段10的长度方向垂直。
132.本发明实施例中,屋面板的一种施工方式如下:为叙述方便,以图7中方位为例,现
定义,图7中的左右方向为屋面板的长度方向,图7中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为屋面板的宽度方向。
133.在施工时,首先,将多个支架结构沿着屋面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固定于屋面檩条6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自攻螺钉进行固定。间隔布置的多个支架结构可对应不同的限位空间13设置,例如,中支架40设置对应波峰结构11的限位空间13,侧支架50对应锁边结构22设置。进一步地,对于一个限位空间13来说,对应连接的中支架40可为一个,一个中支架40沿屋面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整个限位空间13。中支架40也可为多个,多个中支架40沿着屋面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并对应同一个限位空间13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以一个限位空间13对应一个支架结构为例进行叙述,这并不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134.其次,在沿着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侧支架50之间装配屋面板,由于屋面板可通过金属板材制成,侧边段20相对主体段10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可通过挤压的方式,将屋面板卡入两个侧支架50之间,并通过波峰结构11罩扣在中支架40上,中支架40进入限位空间13之后即可与限位结构14连接,以限定屋面板位置。
135.装配完成后,相邻的两个屋面板上相对的锁边结构22能够相互锁合。装配完成后的屋面板,中支架40上的连接头42位于限位空间13内,限位空间13为屋面板提供了用于抗风的限位结构14,限位结构14与中支架40连接。当刮风的环境下,屋面板出现“风揭”情况时,限位结构14配合中支架40,侧支架50配合锁边结构22共同抵抗“风揭”,确保屋面板保持状态稳定,从而使得屋面板及其形成的屋面系统抗风效果显著的提升。
136.进一步地,相邻的屋面板装配完成后,屋面板的一侧的锁边结构22能够与相邻的屋面板的另一侧的锁边结构22锁合。锁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一个锁边结构22包裹另一个锁边结构22并向内弯折度,得锁缝为通长无间隙度锁缝,确保锁缝的防水效果良好,当然,也可再增加锁缝弯折的度数,以便防水性能更好。屋面板的两侧采用360度(及以上)无间隙锁缝的防水方式,同时设置限位结构14以提供抗风弯曲承载面,利用支架结构进行抗风。
137.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侧支架50,侧支架50与锁边结构22连接,用于支撑侧边段20。侧支架50用于通过锁边结构22限定屋面板的位置,侧支架50与中支架40配合实现屋面板的位置限定,以提高抗风性能。
138.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光伏组件30,光伏组件30设置于屋面板上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30粘接于屋面板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或胶带等方式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粘接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139.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11,可通过夹具组件将光伏组件30固定在屋面板上。夹具组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70组件及侧夹具71。中夹具70组件与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连接,并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侧夹具71与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连接,并与第二承载面21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基于夹具组件的夹持作用,可有效固定光伏组件30,提高光伏组件3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粘接的方式与夹具组件可配合使用,即将光伏
组件30粘接在屋面板上的同时,再通过夹具组件再次对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光伏组件30的位置更加稳定。
140.进一步地,屋面系统还包括屋面檩条60,中支架40通过底座41固定于屋面檩条60上,侧支架50同样固定与屋面檩条60上,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自攻螺钉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对屋面板的限位束缚。
141.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中支架40可配合屋面板100进行使用,中支架40可配合屋面板100上设置的限位结构14,将屋面板100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100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142.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配合屋面板100上的限位结构14的中支架4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屋面系统中的中支架40进行分别介绍。
143.参见图12至图14,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支架40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为一种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包括:底座41、支撑杆421、至少一对限位折页422及触发装置423。其中,支撑杆421设置于底座41上。限位折页422可转动设置在支撑杆421上,限位折页422上设有限位部43,成对的限位折页422之间设有弹性件4221。限位折页422即为与限位结构14连接的连接头42。触发装置423设置于底座41上。
144.参见图13及图15,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将至少一对限位折页422约束至收拢状态。限位折页422呈收拢状态时,可方便支架与波峰结构11之间的装配。参见图14及图16,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下,至少一对限位折页422从收拢状态转换至展开状态。成对的限位折页422呈展开状态时,可配合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上的限位折页422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145.结合图13及图14,参见图17,底座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底座41包括连接部411及凸台412,连接部411与凸台412之间具有高度差。连接部411用于与屋面檩条进行连接固定,以将支架整体的位置固定。为方便连接部411的连接,连接部411上预设有孔结构,通过自攻螺钉可实现连接部411与屋面檩条的连接。凸台412高于连接部411,以便与触发装置423配合,使得触发装置423能够实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转换。支撑杆421及触发装置423均设置于凸台412上。通过支撑杆421将底座41、限位折页422集成在一起,限位折页422可绕着支撑杆421转动,实现收拢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转换。
146.进一步地,结合图13及图14,参见图18,支撑杆421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母4211。底座41的凸台412上设有安装孔,支撑杆421的一端可穿过安装孔,并连接限位螺母4211。限位折页422与弹性件4221装配在支撑杆421上之后,再在支撑杆421的另一端连接上另一个限位螺母4211,从而将限位折页422与弹性件4221限位连接在两端的限位螺母4211之间。
147.参见图19及图20,本发明实施例中,成对的限位折边431的实现方式大致相同,一种可实现方式是,限位折页422包括折页主体4222及设置在折页主体4222上的铰接耳4223、约束壁4224及限位部43。成对的限位折页422之间,折页主体4222、约束壁4224及限位部43的形状相同,为使两者能够配合使用,两者的铰接耳4223的实现方式有所区别,参见图14,其中一个限位折页422上的铰接耳4223为一个,参见图15,另一个限位折页422上的铰接耳4223为两个,并间隔设置。成对的两个限位折页422上的铰接耳4223相互匹配使用,在进行装配时,两个限位折页422可均套接在支撑杆421上,只有一个铰接耳4223的限位折页422上
的铰接耳4223位于另一个限位折页422的两个铰接耳4223之间。当然,各限位折页422上均可只有一个铰接耳4223,装配时,两种交错布置。
148.进一步地,约束壁4224位于折页主体4222的中部,限位部43设置于折页主体4222的一端,沿折页主体4222的宽度方向,限位部43的尺寸大于约束壁4224的尺寸。参见图15,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约束壁4224与触发结构配合,使得成对的限位折页422呈收拢状态,参见图16,当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与约束壁4224分离,从而成对的限位折页422在弹性件4221的作用力下,呈展开状态,从而对屋面板上的限位结构14配合,对屋面板进行限位。
149.为增加限位部43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约束力的强度,限位部43上具有横向延伸的限位折边431。通过限位折边431可增加限位部43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使得限位部43可更好地约束屋面板。
150.进一步地,弹性件422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为扭簧,扭簧设置于相邻的两个铰接耳4223之间。扭簧可为180
°
角度的扭簧,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与约束壁4224配合使得限位折页422呈收拢状态,此时扭簧被压缩发生形变。当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与约束壁4224分离,扭簧失去约束力,从而恢复形变,并带动限位折页422展开,从而限位折页422与限位结构14卡合。
151.结合图13及图14,参见图21,触发装置423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触发装置423包括触发主板、两个支撑侧板4232及定位板4233。触发主板上设有约束槽4234。定位板4233具有弹性。两个支撑侧板4232间隔布置,一端分别与触发主板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定位板4233连接。其中,参见图13及图15,定位板4233处于第一状态时,可将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成对的限位折页422可被约束在约束槽4234内。参见图14及图16,触发装置42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定位板4233发生形变,成对的限位折页422脱出约束槽4234。定位板4233可部分粘接在凸台412上,也可通过螺钉连接在凸台412上。定位板4233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定位板4233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定位板4233处于平直状态时,可将使得触发结构位于第一位置,此时,收拢的限位折页422上的约束壁4224可被约束在约束槽4234内,从而使得限位折页422保持收拢状态。当触发主板受到向下的作用力时,定位板4233受力弯折,使得触发装置423整体相对凸台412向下移动,此处,约束槽4234相对约束壁4224向下移动,并逐渐与约束壁4224分离,当约束槽4234完全与约束壁4224分离时,约束壁422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折页422展开。
152.进一步地,为更方便触发主板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触发主板的相对两端上分别设有触发耳4235,触发耳4235远离支撑侧板4232延伸,触发耳4235远离支撑侧板4232的一端的背向底座41的一侧设有触发斜面4236。通过触发耳4235可增加触发主板的相对长度,以便更好地与屋面板上的限位结构14连接。触发斜面4236可增加触发主板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两者的相互损伤。
153.为了确保限位折页422的转动稳定性,触发主板上设有保护槽4237,保护槽4237与约束槽4234连通,限位折页422位于保护槽4237内。通过设置保护槽4237,使得限位折边431的外周均得到保护,避免限位设备受到屋面板的阻碍,使得限位折页422的转动更加顺畅且稳定。
154.本发明实施例是基于对可集成光伏组件30的屋面板,屋面板具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上设有限位结构14,提供一种与屋面板相匹配的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即中支架40,中支架40能有效的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位置起到对屋面板的约束作用,使装配该中支架40的屋面板具有更好的抗风揭能力,也能使集成光伏系统的此类金属屋面板系统拥有更广泛的使用环境。
155.其中,中支架40为带有可旋转的限位折边431、弹性件4221、约束限位折页422的触发装置423、支撑杆421及底座41等配件组合,在安装过程中,实现中支架40从收拢状态,被触发后转换到展开状态,从而约束屋面板,实现抗风目的。
156.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中支架40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结合图13及图14,参见图15及图16,定位板4233处于平直状态时,可将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成对的限位折页422被约束在约束槽4234内,使得限位折页422保持收拢状态,从而方便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从上到下罩扣在支架上。限位结构14的下方具有触发面141,上方具有限位面142,当屋面板继续向下移动时,触发面141与约束主体4231接触,并带动约束主体4231向下移动,使得触发装置42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触发主板通过支撑侧板4232带动定位板4233发生形变,同时,约束槽4234相对约束壁4224向下移动,并逐渐与约束壁4224分离,当约束槽4234完全与约束壁4224分离时,约束壁422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折页422展开,限位折页422上的约束壁4224与限位面142配合,从而实现与屋面板的限位。
157.参见图22至图2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支架40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为一种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包括:底座41、支撑杆421、限位挡板44及触发装置423。其中,支撑杆421设置于底座41上。限位挡板44可转动设置在支撑杆421上,参见图24,限位挡板44上设有限位槽441,限位挡板44与支撑杆421之间设有弹性件4221。限位挡板44即为与限位结构14连接的连接头42。触发装置423限位连接于支撑杆421上,参见图25,触发装置423上设有与限位槽441配合的限位凸起442。
158.参见图26,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限位凸起442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441内,将限位挡板44约束至竖向状态。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是指限位挡板44的延伸方向与限位空间13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状态。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时,可方便支架进入限位空间13内,进而方便支架与波峰结构11之间的装配。
159.参见图27,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槽441分离,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限位挡板44呈横向状态是指限位挡板44的延伸方向与限位空间13的延伸方向相交的状态。限位挡板44呈横向状态时,可配合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上的限位挡板44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160.结合图22及图23,参见图17,底座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底座41包括连接部411及凸台412,连接部411与凸台412之间具有高度差。连接部411用于与屋面檩条进行连接固定,以将支架整体的位置固定。为方便连接部411的连接,连接部411上预设有孔结构,通过自攻螺钉可实现连接部411与屋面檩条的连接。凸台412高于连接部411,以便提升支撑杆421的相对高度,使得支撑杆421不与屋面檩条连接。支撑杆421设置于凸台412上,通过支撑杆421将底座41、触发装置423及限位挡板集成在一起,限位挡板可绕着支撑杆421转动,实
现竖向状态与横向状态之间的转换。
161.进一步地,参见图28,支撑杆421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母4211。底座41的凸台412上设有安装孔,支撑杆421的两端设有螺纹,支撑杆421的一端可穿过安装孔,并连接限位螺母4211,此处端部上可设置有两个限位螺母4211,两个限位螺母4211将凸台412夹持在中间,从而使得支撑杆421与凸台41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限位挡板44与弹性件4221装配在支撑杆421上之后,再在支撑杆421的另一端连接上另一个限位螺母4211,从而将限位挡板44与弹性件4221限位连接在两端的限位螺母4211之间。为更好地实现对限位挡板44的限位,以及减少限位挡板44与限位螺母4211之间的摩擦,限位挡板44与限位螺母4211之间还设有垫片。为进一步实现对限位挡板44的限位,支撑杆421上还设有凸起部4212,限位挡板44设置在凸起部4212与垫片之间,从而约束限位挡板沿着支撑杆421的轴向方向移动。
162.进一步地,参见图24,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槽4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限位槽441沿限位挡板44的长度方向延伸。此种设置方式下,更方便在限位挡板44上形成限位槽441,同时在使用时,可无需考虑限位挡板44的装配方向,便于限位槽441与限位凸起442之间的连接。
163.进一步地,弹性件422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为扭簧,扭簧套接在支撑杆421上,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固定于支撑杆421上,另一个作用端与限位挡板44连接。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上。扭簧可为0-90
°
角度的扭簧,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挡板44上的限位槽441配合使得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此时扭簧被压缩发生形变。当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槽441分离,扭簧失去约束力,从而恢复形变,并带动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从而限位挡板44与限位结构14卡合,实现屋面板的限位。
164.结合图23,参见图25,触发装置423与支撑杆421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是,触发装置423上设有通孔,触发装置423通过通孔套接在支撑杆421上,并通过粘接层与支撑杆421连接。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粘接层的固定,可将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可保持位于限位槽441内,从而使得限位挡板44保持在竖向状态,参见图11,限位挡板44处于竖向状态时,便于支架伸入限位空间13内。参见图7及图12,触发装置423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触发装置423脱离粘接层的束缚,从而向远离限位挡板44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凸起442随之向下移动,并逐渐从限位槽441内脱出,当限位凸起442完全从限位槽441内脱出时,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
165.进一步地,为更方便触发主板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触发装置423的相对两端上分别设有触发斜面4236。通过触发斜面4236可增加触发装置423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两者的相互损伤。
166.本发明实施例是基于对可集成光伏组件的屋面板,屋面板具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上设有限位结构14,提供一种与屋面板相匹配的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即中支架40,中支架40能有效的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位置起到对屋面板的约束作用,使装配该中支架40的屋面板具有更好的抗风揭能力,也能使集成光伏系统的此类金属屋面板系统拥有更广泛的使用环境。
167.其中,中支架40为带有可旋转的限位挡板44、弹性件4221、约束限位挡板44的触发
装置423、支撑杆421及底座41等配件组成,在安装过程中,实现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被触发后转换到横向状态,从而约束屋面板,实现抗风目的。
168.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支架的一种使用方式是,结合图22及图23,参见图26及图27,通过粘接层,如通过胶水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使得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部4212分伸入限位挡板44上的限位槽441内,使得限位挡板44保持竖向状态,从而方便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从上到下罩扣在支架上。限位结构14的下方具有触发面141,上方具有限位面142,当屋面板继续向下移动时,触发面141与触发装置423接触,并带动触发装置423向下移动,使得触发装置42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限位凸起442随之向下移动并逐渐与限位槽441分离,当限位凸起442完全与限位槽441分离时,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转动成横向状态,限位挡板44与限位结构14的限位面142配合,从而实现与屋面板的限位。
169.参见图29及图30,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支架40的再一种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为一种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包括:底座41、支撑杆421、限位挡板44及触发装置423。其中,参见图31,底座41包括连接部411及凸台412,连接部411与凸台412之间具有高度差,凸台412上设有定位部451。支撑杆421设置于凸台412上。限位挡板44可转动设置在支撑杆421上,参见图24,限位挡板44上设有限位槽441,限位挡板44与支撑杆421之间设有弹性件4221。限位挡板44即为与限位结构14连接的连接头42。参见图32,触发装置423设置于支撑杆421上,触发装置423上设有与限位槽441配合的限位凸起442及与定位部配合的定位支脚45。
170.继续参见图29,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限位凸起442至少部分伸入限位槽441内,且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连接,以将限位挡板44约束至竖向状态。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是指限位挡板44的延伸方向与限位空间13的延伸方向一致的状态。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时,可方便支架进入限位空间13内,进而方便支架与波峰结构11之间的装配。
171.继续参见图30,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分离,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槽441分离,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至横向状态。限位挡板44呈横向状态是指限位挡板44的延伸方向与限位空间13的延伸方向相交的状态。限位挡板44呈横向状态时,可配合波峰结构11上的限位结构14,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上的限位挡板44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172.结合图29及图30,参见图31,底座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底座41包括连接部411及凸台412,连接部411与凸台412之间具有高度差。连接部411用于与屋面檩条60进行连接固定,以将支架整体的位置固定。为方便连接部411的连接,连接部411上预设有孔结构,通过自攻螺钉可实现连接部411与屋面檩条60的连接。凸台412高于连接部411,以便提升支撑杆421的相对高度,使得支撑杆421不与屋面檩条60连接,同时为定位支脚45向下移动提供避让空间。支撑杆421设置于凸台412上,通过支撑杆421将底座41、触发装置423及限位挡板44集成在一起,限位挡板44可绕着支撑杆421转动,实现竖向状态与横向状态之间的转换。
173.进一步地,参见图28,支撑杆421的两端分别设有限位螺母4211。底座41的凸台412上设有安装孔,支撑杆421的两端设有螺纹,支撑杆421的一端可穿过安装孔,并连接限位螺母4211,此处端部上可设置有两个限位螺母4211,两个限位螺母4211将凸台412夹持在中间,从而使得支撑杆421与凸台41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限位挡板44与弹性件4221装配在
支撑杆421上之后,再在支撑杆421的另一端连接上另一个限位螺母4211,从而将限位挡板44与弹性件4221限位连接在两端的限位螺母4211之间。为更好地实现对限位挡板44的限位,以及减少限位挡板44与限位螺母4211之间的摩擦,限位挡板44与限位螺母4211之间还设有垫片。为进一步实现对限位挡板44的限位,支撑杆421上还设有凸起部4212,限位挡板44设置在凸起部4212与垫片之间,从而约束限位挡板44沿着支撑杆421的轴向方向移动。
174.进一步地,参见图24,本发明实施例中,限位槽44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限位槽441沿限位挡板44的长度方向延伸。此种设置方式下,更方便在限位挡板44上形成限位槽441,同时在使用时,可无需考虑限位挡板44的装配方向,便于限位槽441与限位凸起442之间的连接。
175.进一步地,弹性件4221的一种可实现方式为扭簧,扭簧套接在支撑杆421上,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固定于支撑杆421上,另一个作用端与限位挡板44连接。扭簧的一个作用端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上。扭簧可为0-90
°
角度的扭簧,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挡板44上的限位槽441配合使得限位挡板44呈竖向状态,此时扭簧被压缩发生形变。当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二位置时,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与限位槽441分离,扭簧失去约束力,从而恢复形变,并带动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从而限位挡板44与限位结构14卡合,实现屋面板的限位。
176.结合图32,参见图29及图30,触发装置423与支撑杆421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是,触发装置423上设有通孔,触发装置423通过通孔套接在支撑杆421上,并通过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的配合连接,将触发装置423与支撑杆421限位连接。触发装置423位于第一位置时,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配合连接,可将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可保持位于限位槽441内,从而使得限位挡板44保持在竖向状态,参见图29,限位挡板44处于竖向状态时,便于支架伸入限位空间13内。参见图30,触发装置423在外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定位支脚45脱离与定位部逐渐分离,从而使得触发装置423向远离限位挡板44的方向移动,使得限位凸起442随之向下移动,并逐渐从限位槽441内脱出,当限位凸起442完全从限位槽441内脱出时,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
177.结合图29及图30,参见图31及图32,本发明实施例中,定位部及定位支脚45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凸台412为倒u型结构,倒u型结构的两个侧边上设有凹槽4511,凹槽4511从倒u型结构的外部向内部凹陷,凹槽4511即为定位部。定位支脚45上设有与凹槽4511配合使用的折边段452。凹槽4511与折边段452的形状配合,同时定位支脚45具有一定的弹性,两侧的定位支脚45对凸台412进行夹持,当折边段452与凹槽4511位置对应时,定位支脚45可将折边段452稳定地卡合在凹槽4511内,从而使得触发装置423可保持在第一位置处。当触发装置423受力向下移动时,如屋面板通过限位结构14带动触发装置423向下移动时,所受的外力大于折边段452与凹槽4511之间的作用力时,则定位支脚45与凹槽4511分离,触发装置423向下移动,直至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转换成横向状态。
178.进一步地,为更方便触发装置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触发装置423的相对两端上分别设有触发斜面4236。通过触发斜面4236可增加触发装置423与限位结构14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两者的相互损伤。
179.本发明实施例是基于对可集成光伏组件的屋面板,屋面板具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上设有限位结构14,提供一种与屋面板相匹配的带触发结构的支架,即中支架40,中支架40能有效的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位置起到对屋面板的约束作用,使装配该中支架40的屋面板具有更好的抗风揭能力,也能使集成光伏系统的此类金属屋面板系统拥有更广泛的使用环境。
180.其中,中支架40为带有可旋转的限位挡板44、弹性件4221、约束限位挡板44的触发装置423、支撑杆421及底座41等配件组成,在安装过程中,实现限位挡板44从竖向状态,被触发后转换到横向状态,从而约束屋面板,实现抗风目的。
181.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支架的一种使用方式是,参见图29及图30,通过定位支脚45与定位部的配合连接,将触发装置423定位于第一位置,使得触发装置423上的限位凸起442部4212分伸入限位挡板44上的限位槽441内,使得限位挡板44保持竖向状态,从而方便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从上到下罩扣在支架上。限位结构14的下方具有触发面141,上方具有限位面142,当屋面板继续向下移动时,触发面141与触发装置423接触,并带动触发装置423向下移动,使得触发装置42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限位凸起442随之向下移动并逐渐与限位槽441分离,当限位凸起442完全与限位槽441分离时,限位挡板44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4221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挡板44转动成横向状态,限位挡板44与限位结构14的限位面142配合,从而实现与屋面板的限位。
182.参见图33,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支架40的又一种实现方式是,中支架40为一种合页式支架,包括:支撑座46、至少一对限位折板47及转接轴49。其中,参见图34,支撑座46包括底座板461以及设置在底座板461上的支撑板462,支撑板462上设置有避让凹槽463,避让凹槽463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套筒464。参见图35至图37,限位折板4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套筒471,成对的限位折板47分别设置在支撑板462相对两侧,且限位折板47之间设有贯穿避让凹槽463的弹性件。支撑座46即为底座41,限位折板47即为与限位结构14连接的连接头42。转接轴49分别与第一套筒464及第二套筒471套接,以使限位折板47可相对底座板461转动。
183.参见图33,支架与屋面板未连接时,成对的限位折边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呈展开状态。参见图38,限位结构14的下方具有触发面141,上方具有限位面142,当屋面板通过波峰结构11从上到下罩扣在支架上时,屋面板会向下移动时,屋面板会通过触发面141先与限位折板47接触,成对的限位折板47的展开长度之和大于两侧触发面141之间的距离,使得两侧的触发面141会挤压限位折板47,受到挤压的限位折板47会向下转动,使得成对的限位折板47逐渐从展开状态转换成收拢状态,以方便限位折板47越过触发面141进入限位空间13内。
184.参见图38,当限位折板47越过限位结构14之后,限位折板47与限位结构14分离,限位折板47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折板47展开,限位折板47与限位结构14上的限位面142配合,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上的限位折板47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185.继续参见图33,支撑座46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底座板461与支撑板462呈t型结构,第一套筒464设置在支撑板462的远离底座板461的一端,第一套筒464的内径及外径,与第二套筒471的内径及外径一致,第一套筒464的下缘线稍高于支撑板462的上边缘,避免因
第二套筒471的加工存在误差而无法装配的情况。转接轴49可穿过第一套筒464及第二套筒471,从而实现将支撑座46、限位折板47集成在一起,限位折板47可绕着转接轴49转动,实现收拢状态与展开状态之间的转换。进一步地,为便于底座板461与屋面檩条60的安装,底座板461上设置有固定孔,固定孔内设有安装螺钉。通过在底座板461上预先设置固定孔,方便连接安装螺钉,通过安装螺钉可将底座板461固定在屋面檩条60上。再进一步地,为增强支撑座46的强度,在底座板461与支撑板462之间还设有加强板,加强板斜向连接与底座板461与支撑板462上,以便提高支撑座46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屋面板的抗风强度。
186.参见图33及图35,在本发明的一些可实现的实施例中,限位折板47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限位折板47包括折板主体以及设置在折板主体上的连接臂474,第二套筒471设置在折板主体上,弹性件连接在连接臂474上。折板主体用于与限位结构14连接,折板主体通过第二套筒471与转接轴49连接,连接臂474用于连接弹性件,弹性件穿过避让凹槽463分别连接在成对的限位折板47的连接臂474上。
187.进一步地,为使得折板主体更好地与限位结构14连接,折板主体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折板主体包括平直段472和倾斜段473,第二套筒471设置在平直段472与远离倾斜段473的一端,连接臂474设置在平直段472上或平直段472以及倾斜段473的连接处。限位结构14的一种实现方式是,限位结构14为避让凹槽463结构,避让凹槽463结构水平延伸或者逐渐朝向顶板所在平面翘起。折板主体的形状匹配避让凹槽463结构的上边缘的形状,例如,避让凹槽463结构水平延伸时,折板主体也可为水平延伸。当避让凹槽463结构为翘起是,折板主体包括平直段472和倾斜段473,通过倾斜段473与避让凹槽463结构的上边缘更好地卡合,且更易相互施加作用力。
188.进一步地,弹性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弹性件为压力弹簧,压力弹簧设置于相邻的两个连接臂474之间。参见图33,支架与屋面板未连接时,成对的限位折边在弹性件的张力作用下呈展开状态。参见图37,限位结构14的触发面141会挤压限位折板47,受到挤压的限位折板47会向下转动,使得成对的限位折板47逐渐从展开状态转换成收拢状态,压力弹簧受力发生形变。参见图38,当限位折板47越过限位结构14之后,限位折板47与限位结构14分离,限位折板47失去束缚力,压力弹簧恢复形变,从而可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折板47展开。
189.弹性件与连接臂474的一种连接方式是,连接臂474上设置有通孔475,压力弹簧的端部钩挂在通孔475内。连接臂474通过通孔475连接压力弹簧,结构简单,连接方便,容易操作,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成本。
190.进一步地,为使得限位折板47对屋面板的限位作用更加稳定,结合图33及图35,参见图36及图37,第二套筒471上设置有限位挡块476,限位折板47处于展开状态时,成对的限位折板47的限位挡块476抵接,从而限制限位折板47继续向远离底座板461的方向转动,通过设置的限位挡块476使得成对的限位折板47呈展开状态时保持在展开状态,例如,成对的限位折板47展开时大致呈180度,基于弹性件及限位挡块476的限制作用,限位折板47呈展开状态时,限制折板保持180度的展开,确保屋面板的限位结构14在风吸力作用不会与限位折板47脱钩,从而起到了抗风揭的作用。
191.进一步地,为增强限位挡块476的限位强度,限位挡块476延伸至折板主体上。成对的限位折板47的限位挡块476抵接时,限位挡块476的抵接作用力可传递至折板主体上,通
过折板主体共同承担抵接作用力,从而增强限位挡块476的限位强度,使得限位折板47能够更好地保持在展开状态。
192.结合图35,参见图36及图37,本发明实施例中,成对的限位折板47的实现方式大致相同,区别仅在于,成对的限位折板47为翻转之后的镜像对称结构。为使得成对的限位折板47与转接轴49连接稳定,限位板上的第二套筒471为多个,多个第二套筒471在折板主体上间隔设置。
193.本发明实施例是基于对可集成光伏组件30的屋面板,屋面板具有波峰结构11,波峰结构11上设有限位结构14,提供一种与屋面板相匹配的支架,即中支架40,中支架40能有效的在屋面板的波峰结构11位置起到对屋面板的约束作用,使装配该中支架40的屋面板具有更好的抗风揭能力,也能使集成光伏系统的此类金属屋面板系统拥有更广泛的使用环境。
194.其中,中支架40为带有可旋转的限位折板47、弹性件及支撑座46等配件组成,在安装过程中,实现中支架40从收拢状态转换到展开状态,从而约束屋面板,实现抗风目的。
195.本发明实施例中,示例性地,支架的一种使用方式是,参见图33,支架与屋面板未连接时,成对的限位折边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下呈展开状态。参见图37,限位结构14的下方具有触发面141,上方具有限位面142,当屋面板通过波峰结构11从上到下罩扣在支架上时,屋面板会向下移动时,屋面板会通过触发面141先与限位折板47接触,成对的限位折板47的展开长度之和大于两侧触发面141之间的距离,使得两侧的触发面141会挤压限位折板47,受到挤压的限位折板47会向下转动,使得成对的限位折板47逐渐从展开状态转换成收拢状态,以方便限位折板47越过触发面141进入限位空间13内。
196.参见图38,当限位折板47越过限位结构14之后,限位折板47与限位结构14分离,限位折板47失去束缚力,从而可在弹性件的弹性作用力的带动下,限位折板47展开,限位折板47与限位结构14上的限位面142配合,将屋面板限定在屋面檩条60上,从而使得屋面板具有良好的抗风性能,且支架上的限位折板47可呈两种状态,以便与屋面板之间的安装。
197.进一步地,参见图1及图2,图4及图5,屋面系统还包括侧支架50,侧支架50与锁边结构22连接,用于支撑侧边段20。侧支架50用于通过锁边结构22限定屋面板的位置,侧支架50与中支架40配合实现屋面板的位置限定,以提高抗风性能。
198.进一步地,参见图9至图10,屋面系统还包括光伏组件30,光伏组件30设置于屋面板上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一种连接方式是,光伏组件30粘接于屋面板的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例如,可以通过粘结剂或胶带等方式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第一承载面12及第二承载面21上,采用此种方式具有操作方便的效果。粘接剂可以是硅酮结构胶也可以为其他材料,胶带可以是压敏胶或者其他材料的胶带。
199.光伏组件30与屋面板的另一种连接方式是,参见图11,可通过夹具组件将光伏组件30固定在屋面板上。夹具组件的一种可实现方式是,夹具组件包括中夹具70组件及侧夹具71。中夹具70组件与屋面板上的波峰结构11连接,并与第一承载面12形成第一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侧夹具71与屋面板上的锁边结构22连接,并与第二承载面21形成第二夹持结构,以对光伏组件30进行限位。基于夹具组件的夹持作用,可有效固定光伏组件30,提高光伏组件30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粘接的方式与夹具组件可配合使用,即将光伏组件30粘接在屋面板上的同时,再通过夹具组件再次对光伏组件30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光
伏组件30的位置更加稳定。
200.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20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