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3:18: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空调的普及和健康理念的推广,用户对壁挂式空调舒适性要求愈来愈高,希望在制热模式时,热风吹向地面,实现地毯式送风,因为地毯式送风时,热空气相对冷空气密度小,吹向地面的热风会不断上浮,快速将房间温度升高,而不是直接将热风吹向房间上部,这样热气聚集在上部难以下沉,会出现头暖脚冷的不舒适感;希望在制冷模式时,冷风吹向房间上部,实现沐浴式送风,因为沐浴式送风时,吹向房间上部的冷风会不断下沉,快速将房间温度降低,而不是直接将冷风吹向地面,这样冷气汇集在房间下部,会造成脚冷头热的现象,且直接吹人造成身体不适感。
3.目前,有的空调器中通过在出风口处增加一隔板来控制气流向上或向下吹。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通过导流板切换送风方向,对气流产生的风阻较大,并导致出风噪音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5.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设有导流板的空调器出风风阻及出风噪音较大的问题。
6.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外壳,还包括:风道内壳,设置于风道外壳内部,包括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气流入口朝向进风口,气流出口朝向出风口;送风机构,设置于气流入口处;驱动机构,与风道内壳连接,驱动风道内壳绕送风机构转动以使气流出口对应出风口的不同位置。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送风机构产生气流通过风道内壳的气流入口流向气流出口,驱动机构驱动风道内壳绕送风机构转动,能够使气流出口对应出风口的不同位置,从而实现将空调器的送风气流吹至不同的方向。通过风道内壳的转动,实现气流方向的改变,且气流在风道内壳内的流动方向不会发生突然的改变,能够保持顺畅送风。相比采用导流板改变出风方向,出风风阻及出风噪音降低。
8.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9.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10.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器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12.图3是图2中风道内壳转动至另一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图3的d部放大图;
14.图5是图1的b-b剖视图;
15.图6是图5的c部放大图。
16.附图标记:
17.10、换热器;11、基座;12、端板;20、风道外壳;21、出风口;22、凸起部;30、风道内壳;301、弧形部;302、蜗舌部;303、蜗舌支撑件;31、气流出口;40、送风机构;50、驱动机构;501、电机;502、齿轮;60、隔板;70、筒状体;701、齿部;80、压紧结构;801、滚动组件;802、罩壳;803、连接件;804、支撑柱;805、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19.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20.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1.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2.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2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4.结合图1、2或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21的风道外壳20,还包括:风道内壳30、送风机构40和驱动机构50。其中,风道内壳30设置于风道外壳20内部,包括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31,气流入口朝向进风口,气流出口31朝向出风口
21;送风机构40设置于气流入口处;驱动机构50与风道内壳30连接,驱动风道内壳30绕送风机构40转动以使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的不同位置。
25.送风机构40产生气流通过风道内壳30的气流入口流向气流出口31,驱动机构50驱动风道内壳30绕送风机构40转动,能够使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的不同位置,从而实现将空调器的送风气流吹至不同的方向。通过风道内壳30的转动,实现气流方向的改变,且气流在风道内壳30内的流动方向自然地改变,而不是突然改变,能够保持顺畅送风。相比采用导流板强行改变出风方向,出风风阻及出风噪音降低。可选地,送风机构40全部位于气流入口内,这样,能够驱动空气从气流入口进入风道内壳30并向气流出口31流动。可选地,送风机构40部分位于气流入口内。这样,能够引导更多风道内壳30外部的气流进入气流入口。
26.风道外壳20设置在风道内壳30的外部,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21,气流能够依次经过进风口、气流入口、气流出口31和出风口21。风道外壳20可以固定设置在空调器内部,在送风机构40的引导下,使进入空调器的气流进入风道外壳20和风道内壳30进行气流调节。可选地,空调器为挂机。通过送风机构40、驱动机构50、风道外壳20、风道内壳30的相互配合,使挂机能够向上送风或向下送风。可选地,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进气口,风道外壳20设置于壳体下部,且通过进风口与壳体内部连通。气流从进气口进入壳体内部,并通过进风口流入风道外壳20内。
27.可选地,驱动机构50驱动风道内壳30绕送风机构40转动,气流出口31可在出风口21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移动,对应出风口21的上部或下部。在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上部的情况下,气流通过气流出口31后向上吹,反之,气流通过气流出口31后向下吹。这样,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可使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的上部,冷风吹向房间上部并不断下沉,实现沐浴式送风。沐浴式送风能够快速将房间温度降低,相比直接将冷风吹向地面,防止造成脚冷头热的现象,并避免直接吹人造成身体不适感。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使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下部,热风吹向地面实现地毯式送风,且由于热空气相对冷空气密度小,热风不断上浮,快速将房间温度升高。相比直接将热风吹向房间上部,热气聚集在上部难以下沉,能够避免出现头暖脚冷的不舒适感。
28.结合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内壳30包括弧形部301和蜗舌部302。其中,弧形部301朝向风道外壳20的后侧设置;蜗舌部302,与弧形部连接,且较弧形部301更靠近风道外壳20的前侧。
29.前侧是指空调器面向用户的一侧,后侧是空调器背向用户的一侧。弧形部301和蜗舌部302围成的风道内壳30,使风道内壳30的气流入口能够设计得更大,充分收集从送风机构40甩出的气流。弧形部301和蜗舌部302围成的风道内壳30近似于蜗壳形,也有利于空调器送风。以及,在空调挂机中,出风口21位于风道外壳20的下部以及靠近下部的前部,风道内壳30的弧形部301朝向风道外壳20的后侧设置,在风道内壳30转动时,弧形部301的移动轨迹所占空间较小,便于风道内壳30在风道外壳20内转动。蜗舌部302较弧形部301更靠近风道外壳20的前侧,通过蜗舌部302的折弯形状,与弧形部301配合,形成有利于气流输送的通道。
30.可选地,风道外壳20的后侧为弧形。这样,风道外壳20和风道内壳30的弧形部301能够配适,在风道内壳30转动至靠近风道外壳20的后侧时,弧形部301能与风道外壳20的后侧相贴合,也能使风道内壳30更加稳定。
31.结合图2、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蜗舌部302的外表面设有蜗舌支撑件303,以阻止蜗舌部302发生形变。为了便于输送气流,蜗舌具有一定的弯折角度,即蜗舌的一侧壁相对另一侧壁向外侧发生弯折。该角度在小于90
°
(即产生弯折的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
°
)的情况下,蜗舌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蜗舌容易变形导致夹角更小。在风道内壳30进行送风时,气流产生的冲击力容易造成蜗舌进一步弯折变形,设置蜗舌支撑件303,能够在蜗舌外表面对蜗舌进行支撑,避免因蜗舌发生变形导致的送风效果降低。
32.可选地,蜗舌支撑件30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第二板件相对第一板件向蜗舌部302的外侧发生弯折,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之间的夹角大于蜗舌部302的夹角,第一板件的一侧与蜗舌部302的第一侧壁连接,第二板件的部分或全部与蜗舌部302的第二侧壁连接。通过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对蜗舌部302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支撑作用,能够使蜗舌部302保持牢固稳定,不易发生变形。
33.结合图2、3或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蜗舌部302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连接,且相对第一侧壁发生弯折。蜗舌部302的第二侧壁相对第一侧壁发生弯折,使蜗舌部302与弧形部301能够围成近似蜗壳出风风道的形状,便于对气流进行引导排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外表面能够设置蜗舌支撑件303,用于保持蜗舌部302形状。可选地,风道外壳20的上侧设置有与蜗舌支撑件303形状相配适的凸起部22。这样,在风道内壳30转动至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上部时,蜗舌支撑件303与凸起部22相配适,蜗舌支撑件303与凸起部22更加贴合,避免风道内壳30发生晃动,使风道内壳30在该位置保持稳定。并且,蜗舌支撑件303与凸起部22相接触能够阻止空调器内的部分气流未进入风道内壳30内部,便从蜗舌部302与风道外壳20之间的空隙漏出。
34.可选地,蜗壳支撑件的第二板件朝向出风口21方向延伸,且相对蜗舌部302的第二侧壁向出风口21方向延伸的长度更长。这样,蜗壳支撑件还能够对气流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例如,当风道内壳30的气流出口31朝向出风口21的下部时,能够阻挡部分气流在流出气流出口31时,向着出风口21上部流动。
35.结合图2、3或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隔板60,隔板60可转动地设置于风道外壳20的内表面,且一侧搭靠于气流入口。隔板60设置在风道外壳20的内表面,一侧与风道外壳20的内表面转动连接,另一侧搭靠在气流入口处,因此,搭靠侧能够跟随风道内壳30的转动而移动。隔板60如此设置,能够将风道外壳20与气流入口之间的空隙进行封挡,避免部分气流未进入风道内壳30,直接从风道外壳20与风道内壳30气流入口之间空隙流出,影响送风方向。当气流入口对应出风口21的上部时,隔板60位于蜗舌支撑件303与风道外壳20围成的空间里。
36.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机构40为贯流风扇,驱动机构50驱动风道内壳30绕贯流风扇的转轴转动。贯流风扇转动时,气流从叶轮敞开处进入叶栅,穿过叶轮内部,从另一面叶栅处排出,适合设置于风道内壳30的气流入口处。使风道内壳30绕贯流风扇的转轴转动,便于收集贯流风扇排出的气流,也能够实现对气流方向上的调节,使空调器结构上更加紧凑合理。结合图1、2所示,可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基座11、换热器10和端板12,基座11设置于风道外壳20和风道内壳30的外侧,送风机构40设置于基座11并穿入风道内壳30,换热器10设置于送风机构40上方,端板12设置于换热器10的两端。这样,基座11和端板12可以与空调器的壳体固定,从而能够固定贯流风扇和换热器10。
37.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内壳30沿空调器的长度方向延伸,一端或两端设有与风道内壳30连通的筒状体70,驱动机构50与筒状体70连接,以带动风道内壳30转动。在风道内壳30的端部设置筒状体70,使驱动机构50与筒状体70连接,通过驱动机构50驱动筒状体70转动,进而带动风道内壳30转动。因为风道内壳30的形状不规则,驱动机构50直接作用于风道内壳30,不便于驱动风道内壳30转动。而筒状体70呈圆筒状,为形状规则的部件,驱动结构便于与筒状体70相互作用,驱动筒状体70转动。可选地,风道内壳30的一端设有筒状体70。通过驱动机构50驱动一端的筒状体70转动,能够带动风道内壳30转动。可选地,风道内壳30的两端设有筒状体70,驱动机构5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其中,第一驱动机构驱动风道内壳30一端的筒状体70,第二驱动机构驱动风道内壳30另一端的筒状体70。这样,驱动机构50驱动风道内壳30的两端的筒状体70转动,能够使风道内壳30转动更加平稳。
38.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筒状体70的外表面设有齿部701,驱动机构50与齿部701连接。筒状体70在外表面设置齿部701,便于驱动机构50与筒状体70相互作用,驱动机构50与齿部701连接,可以使齿部701发生移动,从而带动筒状体70转动。可选地,筒状体70的外周的局部区域设有齿部701。驱动机构50只需使筒状体70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来回转动即可,可以只沿局部外周设置齿部701,筒状体70其它区域可以为光滑表面。这样,筒状体70的其它区域还可以设置其它部件。可选地,齿部701设置于筒状体70的下部或斜下部。这样,筒状体70自身的重力配合齿部701的形状,使驱动机构50与齿部701之间的作用力更大,有利于筒状体70平稳转动。并且,将驱动机构50设置与筒状体70的斜下方,也能避免占用筒状体70上方的空间,筒状体70上方的空间空出供换热器10等部件使用,也避免对气流产生阻挡作用。
39.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0包括电机501和齿轮502,齿轮502套置于电机501的驱动轴外侧,且与齿部701相啮合。电机501的驱动轴转动,带动齿轮502旋转,齿轮502与齿部701相啮合,能够驱动齿部701移动,从而使筒状体70发生转动。可选地,空调器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机构50连接。当需要使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的上部时,控制器控制电机501的驱动轴正向转动,使风道内壳30向上转动;当需要使气流出口31对应出风口21的下部时,控制器控制电机501的驱动轴反向转动,使风道内壳30向下转动。
40.结合图2、3或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压紧结构80。压紧结构80设置于风道外壳20,与筒状体70的外表面相接触,且与驱动机构50位置相对。压紧结构80与筒状体70的外表面相接触,对筒状体70进行压紧,在驱动机构50驱动筒状体70转动时,避免筒状体70发生振动,使风道内壳30转动更加平稳。驱动机构50与筒状体70连接,通过驱动筒状体70转动,带动风道内壳30转动。在风道内壳30转动的过程中,驱动机构50与风道内壳30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风道内壳30受力不均,从而产生振动。此时,通过设置压紧结构80,使压紧结构80的滚动组件801与筒状体70相接触,对筒状体70进行压紧,使筒状体70受力平衡,转动平稳。为了使压紧结构80和驱动机构50产生的作用力能够更加均衡,使驱动机构50与筒状体70的连接处和滚动组件801位置相对。这样,筒状体70的受力更加均衡,转动平稳。
41.结合图2、3或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结构80包括:滚动组件801、罩壳802和连接件803。其中,滚动组件801与筒状体70的外表面相接触,罩壳802罩设于滚动组件801的外侧;连接件803,一端与罩壳802连接,另一端与风道外壳20连接。罩壳802罩设于滚动组件801的外侧,能够避免滚动组件801与空调器内的其他部件发生剐蹭,保护滚动组件801。还
能避免其他杂物掉落至滚动组件801以及筒状体70上,影响滚动组件801和筒状体70的相互配合。可选地,滚动组件801包括一个或多个滚轮,滚轮的表面与筒状体70的外表面相接触。通过滚轮实现对筒状体70的压紧,并使筒状体70保持顺畅转动。
42.可选地,罩壳802设有供滚动组件801露出的开口,以使滚动组件801能够与筒状体70的表面相接触。这样,能够保证滚动组件801对筒状体70实现压紧作用。连接件803将罩壳802与风道外壳20连接,实现罩壳802的固定。可选地,连接件803为杆状。杆状的连接件803具有两端,能够将风道外壳20和罩壳802连接。可选地,连接件803的另一端与风道外壳20的外侧壁连接。在实现罩壳802与风道外壳20连接的基础上,避免连接件803与风道外壳20的连接处对筒状体70的转动轨迹产生干涉。可选地,风道外壳20的一端或两端设有端盖。罩壳802通过螺钉805与端盖连接。
43.结合图2、3或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紧结构80还包括支撑柱804,支撑柱804设置于罩壳802内,可支撑滚动组件801。支撑柱804能够支撑滚动组件801稳定滚动。可选地,支撑柱804与罩壳802固定连接,支撑柱804与滚动组件801转动连接。这样,支撑柱804能够对滚动组件801形成较稳定的支撑,在滚动组件801进行旋转时保持平稳。可选地,支撑柱804与筒状体70的中轴平行。这样,便于对滚动组件801进行支撑。
44.可选地,支撑柱804设置于滚轮的中轴位置,且与滚轮转动连接。滚轮转动时绕支撑柱804旋转,支撑柱804对滚轮的支撑较为均衡。可选地,支撑柱804的两端均与罩壳802连接。这样,支撑柱804更加牢固稳定,避免因筒状体70转动带动滚轮偏移进而造成支撑柱804歪斜变形。
45.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