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2:02: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连接器。


背景技术:

2.连接器,国内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连接器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包括端子与插块。
3.目前端子与插块的固定依靠设置于端子上的卡钩片,容易导致内部仍有较大的摇摆空间,使得端子与插块的固定不够稳定,影响正常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与插件安装稳定的新型连接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端子与插块,插块上设置有容纳端子的容纳腔,所述的端子上设置有凹槽,容纳腔内设置有与凹槽相适配的卡钩片,卡钩片使端子具有固定状态,固定状态为卡钩片与凹槽相对,端子与插块相固定。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端子上设置凹槽,在插块的容纳腔内设置卡钩片,使得端子进入容纳腔后,当凹槽与卡钩片相对时,卡钩片进入凹槽,从而达到将端子固定于插块的目的,同时由于卡钩片进入凹槽,使得两者之间的间隙较小,提高两者的稳定性,同时插块上可设置多个容纳腔,如1孔,2孔,3孔,4孔,6孔,9孔,12孔等各种规格,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端子包括公端子本体与母端子本体,凹槽包括固定凹槽与配合凹槽,公端子本体包括固定段,固定段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侧板上设置有多个向中心折弯的槽块,固定凹槽由槽块、侧板及固定段形成;母端子本体包括压接段,压接段末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向远离压接段延伸的延伸板,两个延伸板相对压接段的另一面设置有配合板且延伸板与配合板相互平行,延伸板相对配合板的另一面设置有固定板,配合凹槽由压接段、固定板、延伸板与配合板构成。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固定段上通过槽块、侧板及固定段而形成固定凹槽,而与公端子本体对应的插座上设置有公容纳腔,在公容纳腔内部设置与固定凹槽相适配的卡钩片,当将公端子本体插入公容纳腔时,卡钩片与槽块相抵,直至固定凹槽移动到与卡钩片相对的位置,此时卡钩片未受到槽块的挤压,卡钩片向固定凹槽内移动,而后卡钩片卡入固定凹槽内,此时公端子本体被固定于公容纳腔内,若是固定凹槽与卡钩片的大小相适配,当卡钩片进入固定凹槽后公端子本体将被彻底的固定,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卡钩片设置在公端子上,单单依靠卡钩片的弹力,本方案采用将卡钩片设置在与公端子本体相对应的插座上,而在公端子本体上设置有与卡钩片相适配的固定凹槽,从而摇摆间隙更小,减少公端子
本体与插座的相对活动,增加两者的稳定性,同时卡钩片设置于公端子本体而不是设置在插座内,使得公端子本体为一体平面式,防止公端子本体在安装时勾住其他线缆,节省了工人额外的工作时间,同理,由压接段、固定板、延伸板及配合板构成配合凹槽,而与母端子本体相对应的插头上设置有母容纳腔,母容纳腔内设置有与配合凹槽相适配的卡钩片,当母端子本体进入母容纳腔后,卡钩片先与固定板相抵,卡钩片在固定板的作用下与母容纳腔内壁相抵,而后随母端子本体的继续进入,卡钩片移动至配合凹槽相对的位置,此时卡钩片不再受到固定板的挤压,且卡钩片具有复原的特性,使得卡钩片进入配合凹槽中并与配合凹槽卡合,使得母端子本体与插头固定,相对常规技术中将卡钩片设置于母端子上,本方案将卡钩片设置于与母端子本体相对的插头内,并母端子本体上设置与卡钩片相适配的配合凹槽,从而使得母端子本体与插头的摇摆间隙更小,减少母端子本体与插头的相对活动,增加两者的稳定性。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段一侧设置有插舌,插舌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插舌平行的折弯段,两个折弯段形成与插舌贴合的折弯部且折弯部大小与插舌相适配。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弯部重合与插舌之上,使得插舌具有双层的结构,即整体为双层铜片冲压成型,拔插力更好,性能更稳定,提高了插舌的坚固程度。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折弯部与侧板之间设置有沿靠近侧板逐渐上升的过渡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公端子本体在进入对应的插座时,插舌与折弯部先进入,而后经过渡部由引导块向对应的卡钩片进行挤压,过渡部起到将卡钩片由插舌引导至引导块上。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公端子本体包括本体端部与连接段,连接段设置于本体端部与固定段相对插舌的另一侧之间,连接段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对固定段的收窄过渡。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段的设置起到对连接器的线缆起到收拢的作用。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槽块上设置有沿远离槽块逐渐下降的引导块。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公端子本体进入公容纳腔时,引导块会率先与卡钩片接触,并挤压卡钩片与容纳腔内壁相抵,达到对引导卡钩片与槽块接触的目的。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压接段末端设置有垂直于压接段的限位块,固定板上设置有处于配合凹槽内的弹片,弹片具有与配合板相抵的自由状态及与限位块相抵的插接状态。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片用于公端子本体插入时,起到对公端子本体固定的作用,把公端子本体压住,即插接状态,使得导电面更大,性能更稳定,限位块与配合板的间距与公端子本体插入时其厚度的大小相适配,使得公端子本体与母端子本体能完美配合。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压接段与延伸板之间设置有沿远离压接段横截面积逐渐增加的过渡段且过渡段与压接段处于同一水平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渡段的设置能增加母端子本体的结构强度。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配合板分别由两个延伸板折弯形成。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造过程中,延伸板生产完成后,再通过折弯形成配合板,有效的降低加工的难度。
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插块包括插座与插头,容纳腔包括公容纳腔与母容纳腔,插座上设置有容纳插头的容纳槽,公容纳腔设置于插座上并供公端子本体插入,母容纳腔设置于插头上并供母端子本体插入。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爆炸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剖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公端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局部放大图a;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局部放大图b;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母端子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母端子本体的另一视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头的剖视图;
32.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插座的剖视图;
33.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三孔连接器的爆炸图;
3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四孔连接器的爆炸图;
35.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六孔连接器的爆炸图;
36.图13为本实用新型九孔连接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如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连接器,包括端子5与插块6,插块6上设置有容纳端子5的容纳腔7,所述的端子5上设置有凹槽8,容纳腔7内设置有与凹槽8相适配的卡钩片63,卡钩片63使端子5具有固定状态,固定状态为卡钩片63与凹槽8相对,端子5与插块6相固定,在端子5上设置凹槽8,在插块6的容纳腔7内设置卡钩片63,使得端子5进入容纳腔7后,当凹槽8与卡钩片63相对时,卡钩片63进入凹槽8,从而达到将端子5固定于插块6的目的,同时由于卡钩片63进入凹槽8,使得两者之间的间隙较小,提高两者的稳定性,同时插块6上可设置多个容纳腔7,如1孔,2孔,3孔,4孔,6孔,9孔,12孔等各种规格,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40.所述的端子5包括公端子本体1与母端子本体4,凹槽8包括固定凹槽33与配合凹槽45,公端子本体1包括固定段3,固定段3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板31,侧板31上设置有多个向中
心折弯的槽块32,固定凹槽33由槽块32、侧板31及固定段3形成;母端子本体4包括压接段41,压接段41末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向远离压接段41延伸的延伸板42,两个延伸板42相对压接段41的另一面设置有配合板43且延伸板42与配合板43相互平行,延伸板42相对配合板43的另一面设置有固定板44,配合凹槽45由压接段41、固定板44、延伸板42与配合板43构成,在固定段3上通过槽块32、侧板31及固定段3而形成固定凹槽33,而与公端子本体1对应的插座62上设置有公容纳腔72,在公容纳腔72内部设置与固定凹槽33相适配的卡钩片63,当将公端子本体1插入公容纳腔72时,卡钩片63与槽块32相抵,直至固定凹槽33移动到与卡钩片63相对的位置,此时卡钩片63未受到槽块32的挤压,卡钩片63向固定凹槽33内移动,而后卡钩片63卡入固定凹槽33内,此时公端子本体1被固定于公容纳腔72内,若是固定凹槽33与卡钩片63的大小相适配,当卡钩片63进入固定凹槽33后公端子本体1将被彻底的固定,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卡钩片设置在公端子上,单单依靠卡钩片的弹力,本方案采用将卡钩片63设置在与公端子本体1相对应的插座62上,而在公端子本体1上设置有与卡钩片63相适配的固定凹槽33,从而摇摆间隙更小,减少公端子本体1与插座62的相对活动,增加两者的稳定性,同时卡钩片63设置于公端子本体1而不是设置在插座62内,使得公端子本体1为一体平面式,防止公端子本体1在安装时勾住其他线缆,节省了工人额外的工作时间,同理,由压接段41、固定板44、延伸板42及配合板43构成配合凹槽45,而与母端子本体4相对应的插头61上设置有母容纳腔71,母容纳腔71内设置有与配合凹槽45相适配的卡钩片63,当母端子本体4进入母容纳腔71后,卡钩片63先与固定板44相抵,卡钩片63在固定板44的作用下与母容纳腔71内壁相抵,而后随母端子本体4的继续进入,卡钩片63移动至配合凹槽45相对的位置,此时卡钩片63不再受到固定板44的挤压,且卡钩片63具有复原的特性,使得卡钩片63进入配合凹槽45中并与配合凹槽45卡合,使得母端子本体4与插头61固定,相对常规技术中将卡钩片设置于母端子上,本方案将卡钩片63设置于与母端子本体4相对的插头61内,并母端子本体4上设置与卡钩片63相适配的配合凹槽45,从而使得母端子本体4与插头61的摇摆间隙更小,减少母端子本体4与插头61的相对活动,增加两者的稳定性。
41.所述的固定段3一侧设置有插舌2,插舌2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插舌2平行的折弯段21,两个折弯段21形成与插舌2贴合的折弯部22且折弯部22大小与插舌2相适配,折弯部22重合与插舌2之上,使得插舌2具有双层的结构,即整体为双层铜片冲压成型,拔插力更好,性能更稳定,提高了插舌2的坚固程度。
42.所述的折弯部22与侧板31之间设置有沿靠近侧板31逐渐上升的过渡部23,使得公端子本体1在进入对应的插座62时,插舌2与折弯部22先进入,而后经过渡部23由引导块34向对应的卡钩片63进行挤压,过渡部23起到将卡钩片63由插舌2引导至引导块34上。
43.所述的公端子本体1包括本体端部11与连接段12,连接段12设置于本体端部11与固定段3相对插舌2的另一侧之间,连接段12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对固定段3的收窄过渡,连接段12的设置起到对连接器的线缆起到收拢的作用。
44.所述的槽块32上设置有沿远离槽块32逐渐下降的引导块34,在公端子本体1进入公容纳腔72时,引导块34会率先与卡钩片63接触,并挤压卡钩片63与容纳腔7内壁相抵,达到对引导卡钩片63与槽块32接触的目的。
45.所述的压接段41末端设置有垂直于压接段41的限位块46,固定板44上设置有处于配合凹槽45内的弹片47,弹片47具有与配合板43相抵的自由状态及与限位块46相抵的插接
状态,弹片47用于公端子本体1插入时,起到对公端子本体1固定的作用,把公端子本体1压住,即插接状态,使得导电面更大,性能更稳定,限位块46与配合板43的间距与公端子本体1插入时其厚度的大小相适配,使得公端子本体1与母端子本体4能完美配合。
46.所述的压接段41与延伸板42之间设置有沿远离压接段41横截面积逐渐增加的过渡段48且过渡段48与压接段41处于同一水平面,过渡段48的设置能增加母端子本体4的结构强度。
47.所述的配合板43分别由两个延伸板42折弯形成,在制造过程中,延伸板42生产完成后,再通过折弯形成配合板43,有效的降低加工的难度。
48.所述的插块6包括插座62与插头61,容纳腔7包括公容纳腔72与母容纳腔7,插座62上设置有容纳插头61的容纳槽621,公容纳腔72设置于插座62上并供公端子本体1插入,母容纳腔7设置于插头61上并供母端子本体4插入。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