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1:25: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燃油总管实验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2.燃油喷嘴是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核心部件,其燃油流量会直接影响产品整机的起动时间和效率,对其流量进行检测、实验时,通常会使用燃油总管实验装置。
3.目前,中国专利申请cn109387373a中公布了一种燃油喷嘴实验平台,燃油总管实验装置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做往复运动的活动斗、固定于活动斗下方的固定斗、设置于固定斗底部的油管以及围成方阵的、计量燃油量的多个集油箱,进行燃油总管实验时,活动斗接收燃油总管喷出的燃油,活动斗运动到与固定斗一一对应的位置时,燃油从运动斗的底部流入固定斗内,固定斗内的燃油通过油管流入机油箱内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油管向处于外围的集油箱内引导燃油时,油管的长度长于处于内部的油管长度,且外围的油管倾斜角度与处于内部的油管的倾斜角度不同,因而会导致燃油进入集油箱时不同步,影响了实验装置对各油路计量的同步性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燃油计量的同步性以及准确性,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包括内部供多股燃油通过相同路径的接油盒、转动连接于接油盒内部用于改变接油盒内部燃油通过状态的挡板以及带动挡板转动的驱动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股燃油在接油盒内部走过相同的路径,能够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同步性,挡板转动时,多股燃油同时被切断,多股燃油无法通过接油盒进入多个计量容器中,提高计量容器开始计量时的同步性,实现了对燃油计量的同步性以及准确性。
9.可选的,所述接油盒顶部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边缘开设有多个供燃油通过的进油孔,接油盒底部边缘位置圆周阵列有多个供燃油通过的导油管,多个所述导油管的底端向背离接油盒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且多个所述导油管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导油管位于所述进油孔的正下方,所述导油管与所述进油孔一一对应,燃油通过所述进油孔以及所述导油管进入计量容器。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油盒表面的多个进油孔可实现多股燃油同时进入接油盒,且进油孔与导油管一一对应,实现了燃油在接油盒内部走过相同的路径,以及导油管长度、倾斜角度一致,实现了接油盒内部通过燃油、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同步性。
11.可选的,所述挡板设置有多个过油管,过油管穿过挡板,多个所述过油管以挡板的中心位圆心等圆心距设置,且过油管的数量与进油孔的数量一致,所述过油管的轴线与所述进油孔的轴线重合。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上设置有多个与进油孔对应的过油管,可以实现燃
油通过接油盒,挡板发生偏转时,过油管与进油孔发生偏离,进入多个计量容器的燃油量同时减少,直至完全消失,提高了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同步性。
13.可选的,所述导油管的管径小于所述进油孔的孔径,所述过油管靠近顶盖的一端管径大于进油孔的直径,过油管的另一端管径等于导油管的管径。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燃油从进油孔进入过油管时,过油管较大的管径使得燃油进入时,更加顺畅,不易流出,进油管管径逐渐减少,燃油向过油管的中心靠拢,使得燃油通过过油管时更加稳定,燃油可流畅地通入导油管。
15.可选的,所述挡板以自身中心为圆心均设有多个圆周阵列的过渡孔,所述接油盒的底部中央位置开设有筛油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旋转时,燃油在接油盒内部流动、聚集,为使得进入计量容器的燃油保持同步与准确,利用过渡孔使得燃油流至接油盒的底部,再使得燃油通过接油盒底部的筛油孔流出接油盒。
17.可选的,所述挡板的上表面边缘设置有聚拢板,所述聚拢板为环状,且聚拢板的中心与挡板中心重合。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聚拢板使得燃油不会从挡板边缘流至接油盒底部,使得燃油从过渡孔流至接油盒底部,降低燃油从挡板边缘进入导油管的可能性,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准确性
19.可选的,所述挡板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溅板,所述防溅板为环状,所述防溅板位于挡板下表面的内部,防溅板到挡板中心的距离大于过渡孔边缘到挡板中心的最大距离,防溅板到挡板中心的距离小于过油管边缘到挡板中心的最小距离。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溅板使得燃油在向接油盒底部流动时,降低溅射进入导油管的可能性,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准确性。
21.可选的,所述挡板底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围边,所述围边绕设于所述导油管朝向挡板的端口。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油管无法及时将所有燃油导出时,围边可以将燃油封堵,降低燃油流向接油盒其他地方的可能性,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量的准确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有益技术效果:
24.1.本技术通过挡板在接油盒内部的转动,以及设置相同长度、倾斜角度的多个导油管,实现了多股燃油同时流入或同时流出接油盒,提高了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同步性以及准确性;
25.2.本技术通过在挡板上设置围边、防溅板以及聚拢板,提高了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接油盒;11、顶盖;111、进油孔;12、顶边;13、导油管;14、围边;15、底孔;16、增量筒;161、竖环;162、横板;163、外环;17、筛油孔;18、固定架;181、支撑板;182、平板;2、挡板;21、过油管;22、过渡孔;23、聚拢板;24、防溅板;3、驱动机构;31、气缸;
32、摆臂;33、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包括接油盒1、设置于接油盒1内部的挡板2以及带动挡板2在接油盒1内部转动的驱动机构3,燃油自接油盒1的顶部开始,依次通过挡板2以及接油盒1的底部,燃油分为多股同时进入位于接油盒1底部下方的多个计量容器中,当驱动机构3带动挡板2转动时,多股燃油间歇式从接油盒1的顶部进入计量容器中。
31.参照图2,接油盒1为圆柱形壳体,接油盒1设置有顶盖11,顶盖11为圆形板,顶盖11的直径等于接油盒1的直径,接油盒1的顶部边缘固定连接有顶边12,顶边12为环状板,顶边12覆盖接油盒1内部部分空腔,顶盖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顶边12远离接油盒1底部的一侧表面。采用螺栓连接的可拆卸方式,使得顶盖11在老旧、磨损以后,便于更换新的顶盖11,拆卸顶盖11后,也便于接油盒1内部维修。
32.参照图2,顶盖11的边缘开设有供燃油进入的多个进油孔111,接油盒1底部设置有与进油孔111一一对应的导油管13,导油管13将燃油引导至计量容器中。其中多个进油孔111绕顶盖11的中心位置均布于顶盖11的边缘位置,本技术实施例中,进油孔111的数量为12个。导油管13贯穿接油盒1的底部,导油管13的一端端口与接油盒1的底部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导油管13位于接油盒1底部上表面端口的轴线与进油孔111的轴线重合,且导油管13的管径小于进油孔111的孔径,多个导油管13的底端向背离接油盒1中心的方向倾斜延伸,多个导油管13的底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多个导油管13的倾斜角度一致。进油孔111与导油管13一一对应,使得燃油能够从接油盒1内通过,导油管13自中间部弯折倾斜,使得燃油在通过导油管13时,能够降低燃油流速,使得燃油可以较为平稳的进入计量容器,降低燃油由于流速过快,导致燃油飞溅到计量容器外的可能性,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量的准确性。由于多个导油管13圆周阵列于接油盒1底部的周向,使得多股燃油通过导油管13到计量容器的距离一致,提高了计量的同步性。
33.进一步的,挡板2为截面为圆的板,挡板2的轴线与接油盒1的轴线重合,挡板2设置有多个过油管21,过油管21贯穿挡板2,多个过油管21分别与多个进油孔111一一对应,过油管21位于挡板2上表面上方的部分管径大于进油孔111直径,过油管21位于挡板2底面下方的部分管径逐渐减小,直至与导油管13的管径相同,过油管21继续向靠近导油管13的方向延伸形成管状通道,过油管21的轴线与进油孔111轴线重合。
34.过油管21的设置使得挡板2位于初始位置时,燃油可以从进油孔111进入,流到过油管21靠近顶盖11的一端,由于过油管21靠近顶盖11的一端管径大于进油孔111的孔径,所以使得流经进油孔111的燃油更易进入过油管21,过油管21的管径逐渐变窄,使得流入过油管21的燃油向过油管21的中央靠拢,使得燃油流动更加顺畅,燃油能够稳定进入导油管13。当挡板2转动时,过油管21的两端端口分别与进油孔111以及导油管13靠近顶盖11的一端端口开始发生偏离,使得通过接油盒1进入各个计量容器的燃油量同时逐渐减少,直至完全消失,保证了多股燃油可同时不向各个计量容器中流入。当挡板2继续转动时,过油管21的两端端口分别与进油孔111以及导油管13靠近顶盖11的一端端口逐渐靠近,使得通过接油盒1
进入各个计量容器的燃油量同时逐渐增多,直至过油管21的两端端口分别与进油孔111以及导油管12靠近接油盒1顶部的一端端口正对,燃油以最大流量同时进入各个计量容器,保证了多股燃油可同步进入各个计量容器中。
35.参照图2,接油盒1的底部上表面设置有多个围边14,围边14为环状,多个围边14与多个导油管13一一对应,围边14绕设于导油管13位于接油盒1底部表面的一端端口,围边14的轴线与导油管13位于接油盒1底部表面的端口轴线重合,且围边14的直径大于导油管13的管径,围边14沿轴线方向的高度小于过油管21端口到导油管13端口的最小距离。燃油若流速过快,导油管13无法及时将所有燃油导出,或者燃油在过油管21以及导油管13处出现飞溅的情况,围边14可以将燃油封堵,降低燃油流向接油盒1其他地方的可能性,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量的准确性。
36.参照图2,挡板2绕自身中心位置均布有多个过渡孔22,过渡孔22数量可以为四个,过渡孔22朝向挡板2中心的边缘为弧形边,且与挡板2同心,过渡孔22靠近挡板2中心的弧形边的长度小于过渡孔22远离挡板2中心的弧形边的长度,过渡孔22两条弧形边的端点通过直线连接,且连接部分设有圆角。
37.进一步的,接油盒1的底部的中央位置开设有底孔15,多个围边14圆周阵列于底孔15的周向,接油盒1的底部设置有增量筒16,增量筒16包括竖环161、横板162以及外环163,竖环161、外环163均为管状,横板162为环状,竖环161的轴线、横板162的轴线以及外环163的轴线均与接油盒1的轴线重合,竖环161沿自身轴线方向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于横板162一侧表面的边缘部分,竖环161的另一侧表面固定连接于接油盒1的底面,竖环161的直径等于底孔15的孔径,横板162的中心位置开设有与横板162同心的筛油孔17,外环163的管径与筛油孔17的孔径相等,外环163朝向顶盖1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于横板162的底面。
38.挡板2发生转动时,过油管21的两端端口分别与进油孔111以及导油管13靠近顶盖11的一端端口开始发生偏离,燃油流动至挡板2朝向顶盖11的一侧表面,并发生流动,燃油通过多个过渡孔22流至接油盒1的底部,并从筛油孔17流出接油盒1。燃油从挡板2流至接油盒1底部时,若燃油过多,无法及时流出,燃油可能通过围边14进入导油管13,影响燃油自导油管13进入计量容器中的准确性,增量筒16的设置使得接油盒1的容量增大,降低了燃油从接油盒1底部漫过围边14进入导油管13的可能性。
39.参照图2,挡板2的上表面边缘固定连接有聚拢板23,聚拢板23为环状,且聚拢板23的中心与挡板2中心重合,当挡板2发生转动,进油孔111与过油管21发生偏离,燃油自进油孔111流至挡板2的上表面,聚拢板23使得燃油不会从挡板2边缘流至接油盒1底部,使得燃油从过渡孔22流至接油盒1底部,降低燃油从挡板2边缘进入导油管13的可能性,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准确性。挡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防溅板24,防溅板24为环状,且防溅板24的中心与挡板2中心重合,防溅板24到自身轴线的距离等于过渡孔22边缘到挡板2中心的最大距离,燃油量过多时,防溅板24使得燃油在向接油盒1底部流动减低溅射进入导油管13的可能性,提高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准确性。
40.参照图2,接油盒1的底部上表面设置有固定架18,固定架18包括支撑板181以及平板182,所述支撑板181数量为两个,两个支撑板181相互正对且两个支撑板181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平板182的两端,支撑板18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横板162,且两个支撑板181关于接油盒1的轴线对称,两个支撑板181之间的距离等于筛油孔17的直径。
41.进一步的,驱动机构3包括气缸31、摆臂32以及转动轴33,气缸31一端铰接于接油盒1顶部的上表面,气缸31的输出端通过鱼眼接头转动连接于摆臂32的一端,摆臂32水平放置,摆臂32的另一端套设于转动轴33位于接油盒1外部的一端,且螺栓穿过摆臂32后,螺栓螺纹连接于转动轴33的顶部,螺栓与转动轴33将摆臂32夹住,使得摆臂32只能绕转动轴33转动。转动轴33设置于接油盒1的中心位置,转动轴33依次穿过顶盖11、挡板2中心以及平板182中心,转动轴33通过轴承分别转动连接于顶盖11以及平板182,转动轴33与挡板2固定连接。
42.驱动机构3由气缸31产生动力,气缸31的输出端推动摆臂32绕转动轴33发生转动,摆臂32带动转动轴33发生转动,转动轴33带动挡板2在接油盒1内部发生转动。挡板2的转动可以是做完整的圆周运动,过油管21依次与顶盖11的每个进油孔111正对、偏离,实现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同步性;挡板2也可以在驱动机构3的带动下做往复运动,如挡板2发生转动,过油管21与进油孔111发生偏离,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量逐渐变少直至消失,继续转动下燃油自筛油孔17流出,之后挡板2向初始位置回转,过油管21与进油孔111逐渐对正,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量逐渐增多,然后挡板2继续向反方向转动,使得过油管21与进油孔111偏离,做往复运动。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新型多油路切换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挡板2位于初始位置时,多股燃油通过进油孔111进入接油盒1的内部,之后燃油流经过油管21进入导油管13,之后燃油进入计量容器。挡板2发生转动,多股燃油进入计量容器的量同时减少,直至完全消失,此时燃油通过进油孔111流到挡板2的上表面,之后自过渡孔22流到接油盒1底部,从筛油孔17至外环163流出接油盒1。之后挡板2继续发生转动,燃油流入计量容器的量逐渐变大,筛油孔17流出的燃油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