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涂布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44: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涂布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锂离子电池在通讯领域、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航天航空、船舶等应用及逐渐普及,对电池的高续航里程及安全性能的要求愈发强烈,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极片涂布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对极片的烘干环节,直接影响极片的成型质量。
3.因此,如何提高对极片的烘干质量成为电池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涂布设备,以改善极片的烘干质量较差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涂布设备,用于对基材涂布,所述基材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包括第一涂布机构、第一烘干机构、第二涂布机构、第二烘干机构和第三烘干机构。所述第一涂布机构用于对所述第一面进行涂布。所述第一烘干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涂布机构的下游,所述第一涂布机构用于对所述第一面的涂层进行烘干。所述第二涂布机构设于所述第一烘干机构的下游,所述第二涂布机构用于对所述第二面进行涂布。所述第二烘干机构设于所述第二涂布机构的下游,所述第二烘干机构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所述第三烘干机构设于所述第二烘干机构的下游,所述第三烘干机构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
6.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基材的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第一烘干机构和第二烘干机构进行烘干,且先对第一面的涂层进行烘干,再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在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时,第一面的涂层会被再次烘干,即第一面的涂层进行了两次烘干,使得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烘干程度不同,造成烘干不均。第三烘干机构设于位于第二烘干机构的下游,能够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二次烘干,以使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的烘干程度趋于一致,减小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的烘干差异,提高基材的涂层烘干的均匀性。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烘干机构包括:加热组件和多个传动辊,所述多个传动辊用于传送所述基材,所述基材在相邻的两个传动辊之间形成传送段;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相邻且相对的两个传送段之间并面向所述第二面设置。
8.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传动辊能够延长基材的传送路径,延长第三烘干机构对基材的烘干时间,加热组件面向相邻的两个传动辊之间的传送段的第二面设置,以使加热组件的热量主要用于烘干基材的第二面的涂层,减少对第一面的涂层的影响。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烘干机构还包括箱体,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多个传动辊均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上还设有供流体介质进入所述箱体内的进风部和供所述箱体内的流体介质排出的回风部;所述第三烘干机构还包括循环单元,所述循环单元被配置为将从所述回风部排出的流体介质从所述进风部导入所述箱体。
10.上述技术方案中,回风部排出的流体介质携带箱体内的热量,循环单元能够将从回风部排出的流体介质从进风部导入箱体内,以使箱体内的热量能够被充分利用,减少能耗。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还设有供所述基材穿入所述箱体的入口和供所述基材穿出所述箱体的出口;所述涂布设备还包导入辊和导出辊,所述导入辊设置于所述入口处,所述导入辊被配置为将所述基材从所述入口导入所述箱体,所述导出辊设置于所述出口处,所述导出辊被配置为将所述基材从所述出口导出所述箱体。
12.上述技术方案中,导出辊和导入辊的设置能够使基材平稳顺利进入箱体和平稳顺利移出箱体,避免基材在进入箱体和移出箱体时出现刮碰的,损伤基材。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入辊和所述导出辊中至少一者设置于所述箱体。
14.上述技术方案中,基材在进入箱体和穿出箱体的时是最容易出现传送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导入辊和导出辊中的至少一者设置于箱体,能够提高基材穿入箱体和穿出箱体时基材传送的稳定性。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布设备还包括过滤组件,所述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进风部,所述过滤组件被配置为对从所述进风部进入所述箱体的流体介质进行过滤。
16.上述技术方案中,过滤组件能够对从进风部进入箱体的流体介质进行过滤,以使进入箱体内的流体介质足够清洁,提高烘干工艺的安全性和烘干质量。
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布设备还包括预热组件,所述预热组件设置于所述进风部,所述预热组件被配置为对所述进风部进入所述箱体的流体介质进行预热。
18.上述技术方案中,预热组件设置于进风部,预热组件被配置为对进风部进入箱体的流体介质进行预热,避免从进风部进入箱体的流体介质温度过低,从而降低箱体内的温度,影响第三烘干机构对基材的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
1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布设备还包括吹风部,所述吹风部设置于所述第三烘干机构的下游,所述吹风部被配置为向所述基材提供流体介质,以调节所述基材的温度。
20.上述技术方案中,吹风部能够向基材提供流体介质,以调节基材的温度,比如吹风部向基材提供冷气,能够对完成烘干后的基材进行降温,以使基材快速冷却,以使基材能够执行下一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且对完成烘干后的进行降温还能降低基材传送过程打皱的风险,以使基材传送平稳,确保基材传送提速的平稳性。
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布设备还包括冷却箱,所述冷却箱设置于所述第三烘干机构的下游,所述吹风部设置于所述冷却箱内;所述冷却箱内设有多个牵引辊,所述多个牵引辊被配置为供所述基材沿其移动方向依次缠绕。
22.上述技术方案中,吹风部设置在冷却箱内,吹风部能够向冷却箱内提供流体介质,以在冷却箱内调节基材的温度,缩小流体介质的扩散范围,能够快速调节基材的温度。冷却箱内设有多个牵引辊,能够延长基材在箱体内的移动路径,从而延长温度调节时间,从而保证基材的温度调节至需要的范围。
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涂布设备还包括张力调节机构,所述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冷却箱内,所述张力调节机构被配置为调节所述基材的张力。
24.上述技术方案中,张力调节机构被配置为调节基材的张力,以使基材张力均衡,保证基材传送平稳。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6.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涂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烘干机构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烘干机构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技术实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牵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烘干机构的剖视图;
31.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烘干机构的结构简图。
32.图标:1000-涂布设备;100-第一涂布机构;200-第一烘干机构;20-烘干室;201-第一烘干侧;202-第二烘干侧;21-烘干组件;22-第一供风部;23-抽风部;24-第一风箱;241-第一壁;242-第一进风室;243-第一箱壁;244-第一供风口;25-第一驱动单元;26-外箱;262-第一穿入口;263-第一穿出口;264-第一排风口;27-第二供风部;28-第二风箱;281-第二壁;282-第二进风室;283-第二箱壁;284-第二供风口;29-第二驱动单元;30-回风室;32-第一排风单元;300-第二涂布机构;400-第二烘干机构;500-第三烘干机构;50-加热组件;501-加热部;51-传动辊;511-第一传动辊;512-第二传动辊;52-箱体;521-进风部;522-回风部;523-入口;524-出口;525-排风口;53-循环单元;54-新风口;55-排风单元;600-放卷机构;700-第一过辊组件;800-放卷纠偏机构;900-第一出口纠偏机构;1100-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200-第一牵引机构;1300-第二牵引机构;1400-第一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600-机头纠偏机构;1700-爬坡机构;1800-冷却牵引机构;1810-吹风部;1820-冷却箱;1830-牵引辊;1840-张力调节机构;1850-张力传感器;1860-张力隔断机构;1861-压辊;1862-压辊驱动单元;1900-收卷机构;2000-收卷纠偏机构;2100-导入辊;2200-导出辊;2300-过滤组件;2400-预热组件;3000-基材;3100-传送段;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c-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本技术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39.本技术实施例提到的极片包括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涂覆于集流体的部分区域,未涂覆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敷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作为极片的极耳。极片可以是正极片,也可以是负极片。若极片为正极片,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若是极片为负极片,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
40.在极片制造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以保证极片的成型质量,比如涂布重量、涂布密度、涂布厚度、走带精度等因素,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烘干质量。
41.影响极片的活性物质层的烘干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加热的均匀性、加热不够、过度加热。
42.一般地,极片的集流体的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均涂布有活性物质层,且是先通过第一涂布机构对第一面涂布活性物质层,在第一涂布机构的下游通过第一烘干机构对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进行烘干,在第一烘干机构的下游通过第二涂布机构在集流体的第二面涂布活性物质层,在第二涂布机构的下游通过第二烘干机构对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进行烘干。发明人发现,由于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和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烘干机构进行烘干,且先对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烘干,再对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进行烘干,在对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进行烘干时,第一面的活性物质才能会被再次烘干,即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进行了两次烘干,使得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和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的烘干程度不同,造成极片烘干不均。
43.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烘干机构的下游设置第三烘干机构,第三烘干机构用于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以使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和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均进行了二次烘干,以使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和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的烘干程度趋于一致,减小第一面的活性物质层和第二面的活性物质层的烘干差异,提高极片
的活性物质层烘干的均匀性。
44.本技术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涂布设备以及需要使用烘干技术或者加热技术的其他产品。
45.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涂布设备1000,用于对基材3000涂布,基材300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包括第一涂布机构100、第一烘干机构200、第二涂布机构300、第二烘干机构400和第三烘干机构500。第一涂布机构100用于对第一面进行涂布。第一烘干机构200设于第一涂布机构100的下游,第一涂布机构100用于对第一面的涂层进行烘干。第二涂布机构300设于第一烘干机构200的下游,第二涂布机构300用于对第二面进行涂布。第二烘干机构400设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下游,第二烘干机构400被配置为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第三烘干机构500设于第二烘干机构400的下游,第三烘干机构500被配置为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
46.本技术实施例以用于涂布形成极片的涂布设备1000为例对相关结构进行介绍。因此,基材3000可以是集流体,第一涂布机构100和第二涂布机构300在基材300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涂布形成涂层可以是活性物质层。根据极片的极性不同,集流体的材质和活性物质层的材质有所不同。若涂布设备1000形成的是正极片,则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若涂布设备1000形成的是负极片,则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
47.本技术实施例中上文、下文中所提及的“上游”以及“下游”指的是生产顺序的先后,上游是指生产顺序在先,下游是指生产顺序在后,并非限定各部件之间的空间位置。
48.由于基材3000的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第一烘干机构200和第二烘干机构400进行烘干,且先对第一面的涂层进行烘干,再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在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时,第一面的涂层会被再次烘干,即第一面的涂层进行了两次烘干,使得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烘干程度不同,造成烘干不均。第三烘干机构500设于位于第二烘干机构400的下游,能够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二次烘干,以使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的烘干程度趋于一致,减小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的烘干差异,提高基材3000的涂层烘干的均匀性。
49.请继续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放卷机构600,放卷机构600设置于第一涂布机构100的上游,放卷机构600用于基材3000自动放卷及走带。
50.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一过辊组件700,第一过辊组件700设置于放卷机构600的下游并设置于第一涂布机构100的上游。第一过辊组件700包括转动设置的多个第一过辊,基材3000依次绕设于多个第一过辊,第一过辊组件700用于支撑基材3000并实现基材3000传动。
51.由于设备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存在,沿基材3000的走带方向,基材3000的位置存在偏移的可能,使得基材3000和涂布机构的相对位置发生偏移,导致涂布机构在基材3000上的进行涂布精度不够。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放卷纠偏机构800,放卷纠偏机构800设置于放卷机构600的下游并设置于第一涂布机构100的上游,放卷纠偏机构800能够接收基材3000并调节基材3000的位置,以使基材3000能够始终位于第一涂布机构100的涂布范围之内,从而保证第一涂布机构100对基材3000的第一面的涂布精度。
53.由于设备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存在,以及基材3000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烘干过程中基材3000的位置可能会发生偏移以及基材3000可能产生褶皱,导致基材3000与其他机构的相对位置方向偏移。
54.基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一出口纠偏机构900,第一出口纠偏机构900设置于第一烘干机构200的下游并设置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上游,第一出口纠偏机构900能够接受第一面的涂层被烘干的基材3000并调节基材3000的位置,以使基材3000能够始终位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涂布范围之内,从而保证第二涂布机构300对基材3000的第二面的涂布精度。第一出口纠偏机构900还能对第一面涂布有涂层的基材3000进行展平除皱,以保持涂布后的基材3000的平整性。
55.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设置于第二烘干机构400的下游,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能够接收第二面的涂层被烘干的基材3000并调节基材3000的位置。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还能对第一面和第二面均涂布有涂层的基材3000进行展平除皱,以保持涂布后的基材3000的平整性。
56.极片成型的工序较多,基材3000的传动路径较长,在基材3000的传动路径上,基材3000存在的张力不均的可能。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一牵引机构1200,第一牵引机构1200设置于第一出口纠偏机构900的下游并位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上游,第一牵引机构1200用于从第一出口纠偏机构900向第二涂布机构300牵引基材3000,第一牵引机构1200还用于在第一出口纠偏机构900和第二涂布机构300之间形成张力隔断,确保基材3000传送过程中的张力均衡。
58.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二牵引机构1300,第二牵引机构1300设置于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的下游,第二牵引机构1300用于从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牵引基材3000至下一工位,第二牵引机构1300还用于在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和下一工位之间形成张力隔断,确保基材3000传送过程中的张力均衡。
5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干机构500设置于第二牵引机构1300的下游,第二牵引机构1300用于从第二出口纠偏机构1100牵引基材3000至第三烘干机构500,以使第三烘干机构500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二次烘干。
60.为保证涂布质量,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一面密度测量机构1400,第一面密度测量机构1400设置于第一涂布机构100的下游并位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上游,第一面密度测量机构1400用于实现第一面的涂层的面密度实时监控,可与第一涂布机构100通信连接,实现涂布重量的闭环控制。
61.其中,第一面密度测量机构1400可以设置于第一烘干机构200的下游用于检测烘干后的第一面的涂层的面密度,第一面密度测量机构140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涂布机构100的下游且设置于第一烘干机构200的上游,用于检测烘干前的第一面的涂层的面密度。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设置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下游,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用于实现第二面的涂层的面密度实时监控,可与第二涂布机构300通信连接,实现涂布重量的闭环控制。
63.其中,第二密度测量机构可以设置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下游并位于第二烘干机构400的上游,以使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用于检测烘干前的第二面的涂层的面密度。第
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烘干机构400的下游,以使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用于检测烘干后的第二面的涂层的面密度。
64.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机头纠偏机构1600,机头纠偏之间机构设置于第一面密度测量机构1400的下游并设置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上游,机头纠偏机构1600用于在第二涂布机构300对基材3000的第二面进行涂布之前对基材3000进行位置调整,同时可与c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测量系统,实现基材3000位置调整的闭环控制。
65.由于极片成型的工序较多、基材3000较长,使得涂布设备1000占地面积较大,为避免涂布设备1000的各个装置沿某一个方向布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涂布设备1000布置成并列的两排。如图1所示,第二涂布机构300上游的机构设置于下排,第二涂布机构300下游的机构设置于上排。为使得基材3000能够平稳地从下排传送至上排,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爬坡机构1700,爬坡机构1700设置于第二涂布机构300的下游并设置于第二烘干机构400的上游。爬坡机构1700用于支撑基材3000并将基材3000从第二涂布机构300向第二烘干机构400牵引,以使基材3000能够平稳地从第二涂布机构300传送至第二烘干机构400处。
66.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冷却牵引机构1800,冷却牵引机构1800设置于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下游,对经过第三烘干机构500干燥后的基材3000进行牵引传送及降温,确保涂布有涂层的基材3000传送不打皱。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设置于第二烘干机构400的下游且位于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上游的情况下,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第三面密度测量机构(图中未示出),第三面密度测量机构设置于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下游,第三面密度测量机构用于实现二次烘干后的第二面的涂层的面密度实时监控,可与第二涂布机构300通信连接,实现涂布重量的闭环控制。
68.请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也可以不设置第三面密度测量机构,将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设置于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下游,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用于实现二次烘干后的第二面的涂层的面密度实时监控,可与第二涂布机构300通信连接,实现涂布重量的闭环控制。
69.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收卷机构1900,收卷机构1900设置于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的下游,收卷机构1900用于第一面和第二面均涂布有涂层的基材3000的自动收卷及自动换卷。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收卷纠偏机构2000,收卷纠偏机构2000设置于第二面密度测量机构1500的下游,收卷纠偏机构2000用于在收卷机构1900收卷基材3000之前对基材3000进行位置调整。
71.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干机构500包括加热组件50和多个传动辊51,多个传动辊51用于传送基材3000,基材3000在相邻的两个传动辊51之间形成传送段3100;加热组件50设置于相邻且相对的两个传送段3100之间并面向第二面设置。
72.多个传动辊51能够延长基材3000的传送路径,延长第三烘干机构500对基材3000的烘干时间,加热组件50面向相邻的两个传动辊51之间的传送段3100的第二面设置,以使加热组件50的热量主要用于烘干基材3000的第二面的涂层,减少对第一面的涂层的影响。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传动辊51中的部分为第一传动辊511,多个传动辊51中的另
一部分为第二传动辊512,第一传动辊511的数量为多个,第二传动辊5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传动辊511和多个第二传动沿第一方向a间隔布置,多个第一传动辊511沿第二方向b成排布置,多个第二传动辊512沿第二方向b成排布置,第一方向a垂直第二方向b。基材3000沿其传送方向依次缠绕第一传动辊511和第二传动辊512,基材3000在相邻的两个第一传动辊511和第二传动辊512之间形成传送段3100。这样沿第二方向b,基材3000被划分为多个间隔布置的传送段3100,相邻的两个传送段3100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加热组件50,则该加热组件50能够同时对相邻的两个传动段的第二面的涂层加热,能够提高加热效率。
7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干机构500包括多个加热组件50,多个加热组件50沿基材3000的传送方向间隔布置于箱体52内,能够提高烘干质量和烘干效率。
75.每个加热组件50包括间隔布置的多个加热部501,以使加热组件50能够覆盖较大的范围,以使加热组件50在传送段3100的长度方向上的覆盖范围与传送段3100的长度基本一致。加热部501可以是加热电阻丝、红外灯管等。
76.当然,第三烘干机构500也仅包括一个加热组件50。
7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干机构500的加热功率可以小于第一烘干机构200的加热功率和第二烘干机构400的加热功率,以减小第三烘干机构500在对第二面的涂层进行二次烘干时,第三烘干机构500的热量对第一面的涂层的影响。第一烘干机构200的加热功率和第二烘干机构400的加热功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第一面的涂层和第二面的涂层的厚度、烘干程度需求等选择对应功率的第一烘干机构200和第二烘干机构400。
7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干机构500也可以不设置传动辊51,即热组件面向第二面设置。
7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干机构500还包括箱体52,加热组件50和多个传动辊51均设置于箱体52内;箱体52上还设有供流体介质进入箱体52内的进风部521和供箱体52内的流体介质排出的回风部522;第三烘干机构500还包括循环单元53,循环单元53被配置为将从回风部522排出的流体介质从进风部521导入箱体52。回风部522排出的流体介质携带箱体52内的热量,循环单元53能够将从回风部522排出的流体介质从进风部521导入箱体52内,以使箱体52内的热量能够被充分利用,减少能耗。此外,在箱体52内对基材3000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能够减少加热组件50的热量的流失,充分利用加热组件50的热量。
8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流体介质为气体,比如外部空气、保护气体等。
81.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52还设有供基材3000穿入箱体52的入口523和供基材3000穿出箱体52的出口524;涂布设备1000还包导入辊2100和导出辊2200,入辊设置于入口523处,导入辊2100被配置为将基材3000从入口523导入箱体52,导出辊2200设置于出口524处,导出辊2200被配置为将基材3000从出口524导出箱体52。
82.导入辊2100能够使基材3000从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上一个工位(比如第二牵引机构1300)平稳顺利地传送至第三烘干机构500。导出辊2200能够使基材3000从第三烘干机构500平稳顺利地传送至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下一工位(比如冷却牵引机构1800)。因此,导出辊2200和导入辊2100的设置能够使基材3000平稳顺利进入箱体52和平稳顺利移出箱体52,降低基材3000在进入箱体52和移出箱体52时出现刮碰而损伤基材3000的风险。
83.基材3000在进入箱体52和穿出箱体52的过程是最容易出现传送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入辊2100和导出辊2200中至少一者设置于箱体52,以提高基材3000
穿入箱体52和穿出箱体52时基材3000传送的稳定性。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入辊2100和导出辊2200均设置于箱体52的外壁,以使基材3000顺利进入箱体52和移出箱体52,降低基材3000在进入箱体52和移出箱体52时出现刮碰,而损伤基材3000的风险。如图1、图2所示,箱体52的入口523位置高于出口524,导入辊2100对应箱体52的入口523设置于箱体52的外壁,导出辊2200对应箱体52的出口524设置于箱体52的外壁,导入辊2100的位置高于导出辊2200的位置。
85.导入辊2100和导出辊2200转动安装于箱体52,能够减小基材3000传送过程中的摩擦力。
8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入辊2100和导出辊2200中只有一者设置于箱体52,另一者可以设置于其他工位对应的装置,比如,导入辊2100设置于箱体52,导出辊2200可以设置于第三烘干机构500下游的冷却牵引机构1800,或者导入辊2100设置于第三烘干机构500上游的第二牵引机构1300,导出辊2200可以设置于箱体52。
87.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过滤组件2300,过滤组件2300设置于进风部521,过滤组件2300被配置为对从进风部521进入箱体52的流体介质进行过滤。过滤组件2300能够对从进风部521进入箱体52的流体介质进行过滤,以使进入箱体52内的流体介质足够清洁,提高烘干工艺的安全性和烘干质量。过滤组件2300可以是滤网等结构。
88.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预热组件2400,预热组件2400设置于进风部521,预热组件2400被配置为对进风部521进入箱体52的流体介质进行预热,避免从进风部521进入箱体52的流体介质温度过低,从而降低箱体52内的温度,影响第三烘干机构500对基材3000的第二面的涂层进行烘干。
8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烘干机构500还包括新风口54,循环单元53通过新风口54从外部抽取新风,并将新风从进风部521导入箱体52内。预热组件2400可以仅仅用于对从新风口54抽取的新风进行预热,也可以对从新风口54进入的新风和从回风部522排出的流体介质的混合介质进行预热。其中,预热组件2400设置于过滤组件2300的下游,即新风先经过过滤组件2300过滤,再经过预热组件2400预热。
90.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52还设有与箱体52内部空间连通的排风口525,第三烘干机构500还包括排风单元55,排风单元55用于将箱体52内的流体介质从排风口525排出,在排风单元55排出箱体52内的流体介质的过程中,流体介质将携带基材3000的涂层烘干蒸发的溶剂排出,降低失重率。
91.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吹风部1810,吹风部1810设置于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下游,吹风部1810被配置为向基材3000提供流体介质,以调节基材3000的温度。吹风部1810主要用于降低基材3000的温度,比如吹风部1810向基材3000提供冷气,能够对完成烘干后的基材3000进行降温,以使基材3000快速冷却,以使基材3000能够执行下一工序,提高生产效率。且对完成烘干后的进行降温还能降低基材3000传送过程打皱的风险,以使基材3000传送平稳,确保基材3000传送提速的平稳性。
92.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冷却箱1820,冷却箱1820设置于第三烘干机构500的下游,吹风部1810设置于冷却箱1820内;冷却箱1820内设有多个牵引辊1830,多个牵引辊1830被配置为供基材3000沿其移动方向依次缠绕。吹风部1810设置在冷却箱1820
内,吹风部1810能够向冷却箱1820内提供流体介质,以在冷却箱1820内调节基材3000的温度,缩小流体介质的扩散范围,能够快速调节基材3000的温度。冷却箱1820内设有多个牵引辊1830,能够延长基材3000在箱体52内的移动路径,从而延长温度调节时间,从而保证基材3000的温度调节至需要的范围。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涂布设备1000还包括张力调节机构1840,张力调节机构1840设置于冷却箱1820内,张力调节机构1840被配置为调节基材3000的张力,以使基材3000张力均衡,保证基材3000传送平稳。
94.在一些实施例中,吹风部1810、冷却箱1820、张力调节机构1840和多个牵引辊1830共同形成涂布设备1000的冷却牵引机构1800。
95.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牵引机构1800还包括张力传感器1850,张力传感器1850设置于冷却箱1820内,张力传感器1850用于检测基材3000的张力,张力调节机构1840根据张力传感器1850获取的基材3000的张力信号,调节基材3000的张力,以使基材3000张力均衡,能够实现稳定传送。
96.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牵引机构1800还包括张力隔断机构1860,张力隔断机构1860被配置为与多个牵引辊1830中的一个牵引辊1830配合压紧基材3000,以沿基材3000的传送方向,基材3000位于张力隔断机构1860两侧的基材3000能够形成不同张力,以满足平稳传送需求。张力隔断机构1860包括压辊1861和压辊驱动单元1862,压辊驱动单元1862在冷却箱1820内驱动压辊1861移动,以调节压辊1861的周面和与张力隔断机构1860配合的牵引辊1830的周面之间的距离,从而调节压辊1861和该牵引辊1830对基材3000的压紧程度,从而调节基材3000和传动辊51之间的摩擦力,以使基材3000位于张力隔断机构1860两侧的基材3000能够形成不同张力。
9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和第二烘干机构400的结构可以参照第三烘干机构500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和第一烘干机构200的结构可以与第三烘干机构500结构不同。
98.比如,如图5、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包括烘干室20和烘干组件21。烘干室20用于容纳待烘干件,烘干室20具有面向待烘干件的第一烘干侧201,第一烘干侧201设有供流体介质进入烘干室20的多个第一供风部22。烘干组件21设置于第一烘干侧201,烘干组件21被配置为烘干基材3000上的涂层。其中,第一烘干侧201还设有抽风部23,相邻的两个第一供风部22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抽风部23,抽风部23被配置为供烘干室20内的流体介质排出烘干室20。
99.烘干组件21可以是加热电阻丝、红外灯管等。
100.抽风部23能够将烘干室20内的流体介质排出烘干室20,当从相邻的两个第一供风部22向烘干室20内提供流体介质,流体介质作用于待烘干件后被待烘干件向两个第一供风部22之间引导,使得流体介质携带的热量在两个第一供风部22之间汇聚,造成相邻的两个第一供风部22之间对应的部分被过度加热,使得待烘干件各处加热不均,抽风部23设置在两个第一供风部22之间能够将两个第一供风部22之间的流体介质排出并带走热量,避免热量在两个第一供风部22之间汇聚,提高待烘干件的加热均匀性。
101.第一供风部22可以为风嘴、供风口等,抽风部23可以为风嘴、抽风口等。
10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包括在第三方向c上面向基材3000第一壁241,
第一供风部22、烘干组件21和抽风部23均设置于第一壁241,第一供风部22、烘干组件21和抽风部23均设置于第一壁241面向烘干室20的一侧。第一烘干机构200还包括第一驱动单元25,第一驱动单元25被配置为调节第一壁241与待烘干件在第三方向c的距离。第一驱动单元25能够驱动设置了第一供风部22、烘干组件21和抽风部23的第一壁241移动,以调节第一壁241与基材3000与在第三方向c上的距离,从而调节烘干组件21与基材3000之间的距离,以满足不同的加热需求,提高加热质量。
10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还包括第一进风室242,第一进风室242与烘干室20通过第一壁241隔开,第一进风部521、烘干组件21和抽风部23均设置于第一壁241;其中,第一供风部22用于供第一进风室242内的流体介质进入烘干室20。流体介质进入第一进风室242后从多个第一供风部22进入烘干室20,使得流体介质能够被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烘干室20内,从而提高基材3000的加热均匀性。第一进风室242与烘干室20共用第一壁241并通过第一壁241隔开,能够减小第一烘干机构200的体积。
104.第一烘干机构200还包括外箱26,烘干室20和第一进风室242均设置于外箱26内。
10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包括第一风箱24,第一风箱24的内部形成第一进风室242,第一风箱24包括第一壁241和具有第一开口的第一箱壁243,第一壁241盖合第一开口以使第一壁241和第一箱壁243共同限定出第一进风室242。第一进风室242与外箱26内部通过第一供风部22连通。第一驱动单元25安装于外箱26,第一驱动单元25通过驱动第一风箱24在外箱26内沿第三方向c移动,从而使第一壁241沿第三方向c移动。
106.第一风箱24还设置有第一供风口244,第一供风口244与第一进风室242连通,通过第一供风口244向第一进风室242提供流体介质,进入第一进风室242内的流体介质再经过第一供风部22进入烘干室20。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烘干室20还具有在第三方向c与第一烘干侧201相对布置的第二烘干侧202,第二烘干侧202设有供流体介质进入烘干室20的多个第二供风部27。第一供风部22能够使流体介质从烘干室20的第二烘干侧202进入烘干室20,能够加快烘干室20内的流体介质的流动,从而加快热量在烘干室20内流动,以使热量在烘干室20内均匀分布,提高基材3000的加热均匀性。
108.第二烘干侧202位于基材3000背离第一烘干侧201的一侧。第二供风部27可以为风嘴、供风口等。当第二供风部27为风嘴时,第二供风部27可以延伸至烘干室20内,以减小与基材3000之间的距离。
10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包括在第三方向c上面向待烘干件的第一壁241和与第一壁241相对布置的第二壁281;第一供风部22、烘干组件21和抽风部23均设置于第一壁241,第二供风部27设置于第二壁281;烘干室20在第三方向c位于第一壁241和第二壁281之间;第一烘干机构200还包括第二驱动单元29,第二驱动单元29被配置为驱动第二壁281移动以调节第二壁281与第一壁241在第三方向c上的距离。第二驱动单元29能够驱动第二壁281移动以调节第二壁281与第一壁241在第三方向c上的距离,以适应沿第三方向c不同尺寸的基材3000。第三方向c与基材3000的厚度方向一致,第一面和第二面分别为基材3000在第三方向c的相对的两个表面。
110.第二驱动单元29可以是调节螺钉、直线电机、气缸等直线驱动机构,第二驱动单元29驱动第二壁281沿第三方向c往复移动以使第二壁281靠近或远离基材3000或者第一壁
241,从而调节第二供风部27与基材3000的距离或者第二壁281与第一壁241之间的距离。第二驱动单元29可以间隔设置多个,以能够从多个位置沿第三方向c对第二壁281进行调节,尤其是在第二壁281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多个第二驱动单元29驱动第二壁281沿第三方向c移动,能够使得第二壁281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上的各个位置与基材3000的在第三方向c的距离相同,减小基材3000的各个位置与第二供风部27在第三方向c的距离差异,提高加热均匀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包括第二风箱28,第二风箱28的内部形成第二进风室282,第二风箱28包括第二壁281和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箱壁283,第二壁281盖合第二开口以使第二壁281和第二箱壁283共同限定出第二进风室282。第二进风室282与外箱26内部空间通过第二供风部27连通。第二驱动单元29安装于外箱26,第二驱动单元29通过驱动第二风箱28在外箱26内沿第三方向c移动,从而使第二壁281沿第三方向c移动。
112.第二风箱28还设置有第二供风口284,第二供风口284与第二进风室282连通,通过第二供风口284向第二进风室282提供流体介,进入第二进风室282内的流体介质再经过第二供风部27进入烘干室20。
113.外箱26还设有供基材3000穿入外箱26内的第一穿入口262和供基材3000穿出外箱26的第一穿出口263,第一穿入口262和第一穿出口263均与外箱26内部连通,基材3000从第一穿入口262穿入外箱26并从第一穿出口263穿出外箱26的过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对基材3000上的涂层进行烘干。
11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烘干机构200还包括回风室30和循环单元53(图中未示出),回风室30被配置为容纳从抽风部23排出的流体介质,循环单元53被配置为将回风室30内的流体介质导入第一进风室242。
115.从抽风部23排出的流体介质能够容纳于回风室30,再在循环单元53的作用下进入第一进风室242,从而能够经过第一供风部22进入烘干室20内,能够循环利用烘干室20内烘干组件21产生的热量,减少能耗。图5中实心箭头的指向是从第一供风部22进入烘干室20内的流体介质依次作用于基材3000、抽风部23最后经过回风室30并从外箱26上的第一排风口264排出的流动路径。空心箭头的指向是外箱26内的流体介质经过第一排风口264直接排出的路径。
116.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箱26还设有与外箱26内部连通的第一排风口264,第一烘干机构200还包括第一排风单元32,第一排风单元32用于将外箱26内的流体介质从第一排风口264排出,在第一排风单元32排出外箱26内的流体介质的过程中,流体介质将携带基材3000的涂层烘干蒸发的溶剂排出,降低失重率。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室30由第一箱壁243的外壁、第二箱壁283的外壁和外箱26的内壁共同限定。回风室30与烘干室20连通,烘干室20内的流体介质能够直接进入回风室30,也可以通过抽风部23进入回风室30内,进入回风室30内的流体介质在循环单元53的驱动下进入第一进风室242和/或第二进风室282。在一些实施例中,循环单元53可以使回风室30内的流体介质经过第一排风口264排出并再经过第一供风部22导入烘干室20内。
118.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