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厌氧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2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培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厌氧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2.厌氧细菌尤其是绝对厌氧细菌在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杜绝与空气的接触。目前厌氧细菌的培养装置多采用血清瓶培养:培养基溶解后装入血清瓶,然后在培养基煮沸的情况下及时用钳口瓶紧固瓶盖以达到隔绝空气的目的;但在培养基高温灭菌的过程中会出现瓶盖松动现象而导致隔绝空气的效果受到影响,严重的时候会因从瓶盖缝隙处进入瓶内的空气未经过除菌而出现染菌现象。同时考虑到装置耐压和做工工艺,目前使用的厌氧培养装置的容积多在50ml—1000ml,为了保证中试或生产中的接种量,需培养若干瓶同时接种或增加培养级数,加大了劳动强度和染菌风险。并且,目前容积超过500ml的培养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因细菌产气较多,内部压力过高,出现瓶身炸裂的情况偶有发生。即使在菌种培养成熟,也需要去除瓶盖后倒入种子罐内进行接种,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厌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厌氧培养装置,以解决目前的厌氧培养装置无法保证安全性和绝对厌氧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厌氧培养装置,厌氧培养装置包括敞口设置的培养罐,敞口处盖设有罐盖,罐盖上安装有与培养罐均密封连通的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第一软管上间隔布置有多个阀门,第一软管远离罐盖的一端密封设置有空气过滤器,第二软管远离罐盖的一端用于与种子罐连接。
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厌氧培养装置还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第一连通管用于连通第一软管和培养罐,第二连通管用于连通第二软管和培养罐。
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罐盖对应培养罐的罐口设置有开口,培养罐和罐盖之间设置有用于密封培养罐的罐口的密封压板,密封压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连通管依次穿过开口和第一通孔并与培养罐的罐口连通,第二连通管依次穿过开口和第二通孔并伸入培养罐的罐体内。
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与第一连通管密封配合,第二通孔与第二连通管密封配合。
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密封压板和培养罐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圈,密封垫圈呈环形且对应培养罐的罐口边沿设置。
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软管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头,连接头用于与种子罐螺纹连接。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头包括橡胶塞和第三连通管,第三连通管的一端与第二软管连接,第三连通管的另一端穿过橡胶塞并用于与种子罐连通。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以及第三连通管均为不锈钢
件。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培养罐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一罐体、过渡罐体和第二罐体,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均为圆柱形结构,第一罐体的直径小于第二罐体的直径,过渡罐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直径沿第一罐体朝向第二罐体的方向依次增大。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均为硅胶件。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厌氧培养装置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5.在使用该厌氧培养装置培养细菌时,首先将培养基溶解后移入培养罐中,紧固罐盖,用8层纱布包裹第二软管远离罐盖的一端,使第二软管处于密封状态。并将第一软管上的多个阀门均关闭,且将空气过滤器上采用锡箔纸密封。然后打开第一软管上的阀门,去除空气过滤器上的锡箔纸,以使得培养罐留有排气通道,以保证灭菌过程中培养罐中内部压力的有效释放,防止因压力过大而造成培养罐破裂的危险,最后将整个厌氧培养装置放入灭菌锅中进行高温灭菌,实现了培养过程中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在灭菌完毕后及时取出该厌氧培养装置,并将空气过滤器上包裹锡箔纸、关闭第一软管上的阀门,以严格隔绝空气进入培养罐中,最后将该装置转入到无菌环境中冷却后准备接种培养,保证了整个菌种培养过程中的密封性。
1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7.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厌氧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厌氧培养装置罐盖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密封压板和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
培养罐
ꢀꢀꢀꢀꢀꢀꢀꢀꢀꢀ
17
ꢀꢀꢀꢀꢀꢀꢀꢀ
第一连通管
[0023]
11
ꢀꢀꢀꢀꢀꢀꢀꢀꢀ
第一罐体
ꢀꢀꢀꢀꢀꢀꢀꢀꢀ
18
ꢀꢀꢀꢀꢀꢀꢀꢀ
第二连通管
[0024]
12
ꢀꢀꢀꢀꢀꢀꢀꢀꢀ
过渡罐体
ꢀꢀꢀꢀꢀꢀꢀꢀꢀ2ꢀꢀꢀꢀꢀꢀꢀꢀꢀ
第一软管
[0025]
13
ꢀꢀꢀꢀꢀꢀꢀꢀꢀ
第二罐体
ꢀꢀꢀꢀꢀꢀꢀꢀꢀ
21
ꢀꢀꢀꢀꢀꢀꢀꢀ
阀门
[0026]
14
ꢀꢀꢀꢀꢀꢀꢀꢀꢀ
罐盖
ꢀꢀꢀꢀꢀꢀꢀꢀꢀꢀꢀ3ꢀꢀꢀꢀꢀꢀꢀꢀꢀ
第二软管
[0027]
15
ꢀꢀꢀꢀꢀꢀꢀꢀꢀ
密封压板
ꢀꢀꢀꢀꢀꢀꢀꢀꢀ
31
ꢀꢀꢀꢀꢀꢀꢀꢀ
连接头
[0028]
16
ꢀꢀꢀꢀꢀꢀꢀꢀꢀ
密封垫圈
ꢀꢀꢀꢀꢀꢀꢀꢀꢀ4ꢀꢀꢀꢀꢀꢀꢀꢀꢀ
空气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30]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厌氧培养装置。
[0031]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厌氧培养装置,该厌氧培养装置包
括敞口设置的培养罐1,敞口处盖设有罐盖14,罐盖14上安装有与培养罐1均密封连通的第一软管2和第二软管3,第一软管2上间隔布置有多个阀门21,第一软管2远离罐盖14的一端密封设置有空气过滤器4,第二软管3远离罐盖14的一端用于与种子罐连接。
[003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使用该厌氧培养装置培养细菌时,首先将培养基溶解后移入培养罐1中,并紧固罐盖14,用8层纱布包裹第二软管3远离罐盖14的一端,使第二软管3处于密封状态。并将第一软管2上的多个阀门21均关闭,且将空气过滤器4上采用锡箔纸密封。然后打开第一软管2上的阀门21,去除空气过滤器4上的锡箔纸,以使得培养罐1留有排气通道,以保证灭菌过程中培养罐1中内部压力的有效释放,防止因压力过大而造成培养罐1破裂的危险,最后将整个厌氧培养装置放入灭菌锅中进行高温灭菌。在灭菌完毕后及时取出该厌氧培养装置,并将空气过滤器4上包裹锡箔纸、关闭第一软管2上的阀门21,以严格隔绝空气进入培养罐1中,最后将该装置转入到无菌环境中冷却后准备接种培养。
[0033]
其中,阀门21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阀门21间隔布置。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阀门21可以采用夹子代替,以方便操作者操作,且节约实验成本。为了方便如下说明实验过程,将远离培养罐1一端的夹子命名为1#夹子,靠近培养罐1一端的夹子命名为2#夹子:
[0034]
在该装置接种前松开2#夹子,使用注射器将菌种从两个夹子之间的第一软管2注入该厌氧培养装置的培养罐1中。菌种注入后,在拔出注射器之前,重新夹上2#夹子并从注射器前端剪断第一软管2,将空气过滤器4重新安装好。当将装置移入培养箱中进行恒温培养,在培养罐1内有一层泡沫时松开2#夹子和空气过滤器4的锡箔纸进行排气以释放培养罐1内的压力,同时可以轻轻晃动培养罐1内液体10s左右以使用瓶内溶液更加均匀,之后可每隔1h~2h轻轻晃动培养罐1内液体10s左右,以达到均匀溶液和释放气体的目的。在菌种即将培养成熟,产气变弱之前,重新夹上2#夹子,以保证瓶内微压,杜绝外界空气混入可能。菌种培养成熟后,在火焰的保护下,去除第二软管3的端口处的8层纱布,将第二软管3远离罐盖14的一端与种子罐进行连接,之后使用蠕动泵将培养成熟的菌种接入种子罐,接种完成。
[0035]
本实用新型中的厌氧培养装置使用空气过滤器4释放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保证了装置内压力的有效释放,实现了培养过程中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最后使用蠕动泵将培养成熟的种子泵入罐内,实现了从培养基灭菌到菌种培养成熟后的接种过程全程,严格意义上的无氧环境。
[0036]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厌氧培养装置还包括第一连通管17和第二连通管18,第一连通管17用于连通第一软管2和培养罐1,第二连通管18用于连通第二软管3和培养罐1。采用第一连通管17连通第一软管2,第二连通管18连通第二软管3和培养罐1,可以防止多次插拔使用过程中,第一软管2的管口和第二软管3的管口与培养罐1的罐口之间磨损。
[0037]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罐盖14对应培养罐1的罐口设置有开口,培养罐1和罐盖14之间设置有用于密封培养罐1的罐口的密封压板15,密封压板15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连通管17依次穿过开口和第一通孔并与培养罐1的罐口连通,第二连通管18依次穿过开口和第二通孔并伸入培养罐1的罐体内。在使用该装置进行厌氧菌种培养时,培养罐1的罐口和罐盖14之间使用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密封压板15密封,且罐盖14和培养罐1的罐口之间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实现了装置的大体积和培养罐1的瓶身连接处的绝对密封。并且第二连通管18伸入培养罐1的深度大于第一连通管17伸入培养罐1的深度,第一连通管17与第一软管2连接,以保证瓶内微压,若第一连通管17插入培养罐1的深度
过大时,释放压力时会释放更多的压力,无法保证培养罐1内的微压。当将成熟的菌种接入到种子罐时,采用蠕动泵将菌种通过第二连通管18进入到第二软管3中,因此第二连通管18需要伸入培养罐1中的深度大一些,以便更好的抽吸菌种到种子罐中。
[0038]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通孔与第一连通管17密封配合,第二通孔与第二连通管18密封配合。
[0039]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密封压板15和培养罐1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圈16,密封垫圈16呈环形且对应培养罐1的罐口边沿设置。为了防止因使用时间过长密封压板15与培养罐1的罐口之间产生磨损,在培养罐1的罐口边沿对应设置一个环形的密封垫圈16,该密封垫圈16的形状和培养罐1的罐口形状一致,用于加强密封压板15和培养罐1的罐口之间的耐磨性。
[004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软管3的第二端设置有连接头31,连接头31用于与种子罐螺纹连接。将连接头31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种子罐的罐口内侧壁设置有与连接头31的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在连接时,将连接头31插入到种子罐的罐口内,并沿一定的方向拧动连接头31,这样通过螺纹旋转,连接头31就能够连接到种子罐中,并且密封性并其他普通的连接方式更好。
[0041]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连接头31包括橡胶塞和第三连通管,第三连通管的一端与第二软管3连接,第三连通管的另一端穿过橡胶塞并用于与种子罐连通。采用橡胶塞密封连接第三连通管与种子罐,可以更好的保证第三连通管和种子罐之间的密封性。
[0042]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连通管17、第二连通管18以及第三连通管均为不锈钢件。为了保证连接稳定性,并提高第一软管2和第二软管3与培养罐1之间的耐磨性,以及第二软管3和种子罐之间的耐磨性,将第一连通管17、第二连通管18以及第三连通管均采用不锈钢件,方便拆装的同时提高了接头的耐磨性。
[0043]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培养罐1包括沿轴向依次连通的第一罐体11、过渡罐体12和第二罐体13,第一罐体11和第二罐体13均为圆柱形结构,第一罐体11的直径小于第二罐体13的直径,过渡罐体12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直径沿第一罐体11朝向第二罐体13的方向依次增大。第一罐体11的罐口与罐盖14进行密封连接,由于罐盖14的大小有限,因此将第一罐体11的直径设置为比较小;第二罐体13中主要用于放置培养基,为了满足不同体积的培养需求,将第二罐体13的直径设置较大,以最大程度的增加第二罐体13的体积。第一罐体11和第二罐体13之间采用弧形侧面的圆台结构的过渡罐体12连接,以方便实验人员抓握。
[004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软管2和第二软管3均为硅胶件。由于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第一软管2和第二软管3进行弯折,以满足不同方向的连接关系,且当注射器通过第一软管2进行注射菌种后,需要对第一软管2进行剪断处理,因此第一软管2和第二软管3采用硅胶材质,保证柔软性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材质的强度。
[0045]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6]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7]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48]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