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按键式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9:04: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控制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键式控制器。


背景技术:

2.按键式控制器通常能够响应于用户按压按键的机械动作,向外部发送控制指令,从而控制外部部件执行相应的动作。目前的按键式控制器通常包括盒体、背部扣板、按键以及电控模组,控制器盒体内设有容纳电控模组的容纳空间,电控模组通常通过螺丝紧固在盒体的容纳空间内,或者是采用热熔胶固定在盒体的容纳空间内,盒体上通常设有按键孔,按键与按键孔之间的安装结构通常是卡扣式安装结构,或者采用热熔胶将按键固定在盒体的按键孔内,不论是哪一种安装结构,按键一旦安装好之后即固定在按键孔位置处,其上下位置很难再发生改变,并且按键通常采用弹性可变形材料制成,在电控模组以及按键均安装好之后,按键的底部通常是与电控模组上的开关触点相抵接或留有少许触发间隙。操作时,用户向按键施加一个按压力后,按键的受力面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其底部向下压迫并触发开关触点,完成指令发送的机械动作。然而,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由于按键和电控模组在安装好之后,这种固定式按键结构容易受到过大的公差配合的影响而发生按键与电控模组上的开关触点接触不到位,或者,受到过小的公差配合影响而发生按键与电控模组上的开关触点之间的接触紧密,造成卡顿、误触发等不良按压情况。因此,传统的固定式按键结构容易受到制造误差或各部件组装不良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卡顿、误触发或接触不到位等按键按压不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善按压手感、避免因制造或装配误差带来的按键按压不良情况的按键式控制器。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按键式控制器,包括:
5.盒体,其具有顶壁且底部为敞口结构,所述顶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按键孔;
6.底盖,连接在所述盒体的底部且封闭所述顶壁与所述敞口结构共同形成的容纳空间;
7.电控模组,被封装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控模组上集成设有至少一个开关触点;
8.至少一个按键,设在所述按键孔处且用于触发所述开关触点;其特征在于,
9.所述按键的底部与所述开关触点之间设有间隙,所述按键与所述盒体之间设有浮动机构,所述浮动机构配置为:所述按键在受到外界施加的按压力时,能藉由所述浮动机构相对所述盒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大于或等于所述间隙的距离。
10.优选的,所述浮动机构包括固定设在所述盒体的顶壁上且向下延伸的导柱、与所述按键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导柱滑动配合的浮动块。
11.优选的,所述浮动块上设有贯穿其的中心孔,所述导柱穿设于所述中心孔中。
12.优选的,所述按键包括水平延伸的键表面、连接在所述键表面下端且向下延伸的键轴,所述键轴的下端构成所述按键的底部。
13.优选的,所述键表面的外沿设有一圈周向延伸的限位凸缘,所述限位凸缘位于所述按键孔的下方且其外径大于所述按键孔的孔径。
14.优选的,所述按键孔和所述按键分别设有多个,相邻两个所述按键之间通过连接筋连接成一体结构。
15.优选的,所述按键孔和所述按键分别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按键孔沿一线条排列。
16.优选的,所述电控模组与所述盒体之间通过第一卡扣组件可拆卸的连接。
17.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扣组件包括设在所述电控模组四周边缘的定位槽、设在所述盒体的顶壁上且向下延伸的并与所述定位槽相配合的定位块、设在所述盒体的顶壁上且向下延伸的限位卡勾,所述定位块具有支撑部,所述电控模组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部相抵接、下表面与所述限位卡勾相抵接。
18.优选的,所述限位卡勾与所述定位块毗邻设置。
19.优选的,所述盒体与所述底盖之间通过第二卡扣组件可拆卸的连接。
20.优选的,所述第二卡扣组件包括设在所述盒体的顶壁上且向下延伸的限位卡块、设在所述底盖上且向上延伸的带有与所述限位卡块相配合的卡口的插舌。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2.1、通过在按键与盒体之间设置浮动机构,用户在操作该控制器时,对按键施加一个按压力,按键能藉由浮动机构相对盒体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大于或等于按键与电控模组上的开关触点之间的间隙,从而有效触发开关触点,这种浮动式按键结构区别于传统的固定式按键结构,能有效改善按键的按压手感,避免出现误触发、卡顿或接触不到位等按键按压不良情况;
23.2、对控制器零部件的制造公差要求较低,降低作业人员的专业度要求,可提升组装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4.图1是从正向视角看向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5.图2是从倒置视角看向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从倒置视角看向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从正向视角看向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控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从倒置角度看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是从倒置视角看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电控模组安装在盒体内且未扣合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是从正向视角看向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底盖的结构示意图;
32.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33.100、按键式控制器;
34.1、盒体;11、顶壁;12、按键孔;13、线卡槽;
35.2、底盖;21、背胶层;
36.3、电控模组;31、开关触点;32、i/o线缆;33、sr线扣;
37.4、按键;41、键表面;411、限位凸缘;42、键轴;43、连接筋;
38.5、浮动机构;51、导柱;52、浮动块;521、中心孔;
39.6、第一卡扣组件;61、定位槽;62、定位块;621、支撑部;63、限位卡勾;
40.7、第二卡扣组件;71、限位卡块;72、插舌;721、卡口;722、倒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41.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42.在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上、下、顶、底、外沿、周向、内、外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按键式控制器可用于向灯带发送控制指令,以便控制灯带打开或关闭,也可用于控制灯带灯光的明暗度,有的灯带的灯体是彩色的,还能够控制灯带的颜色变化等,可根据实际的应用情况来向灯带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这些控制指令通常是通过控制器面板上的按键4来实现的。当然,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公开的按键式控制器,不限于控制上述所述的灯带,也可用作其他产品的控制器件,其所要控制的外部产品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按键式控制器的应用产品上的限制。
44.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按键式控制器,其包括盒体1、底盖2、电控模组3以及按键4。以下将按照各部件装配顺序来具体说明本控制器的结构组成及原理。
45.如图4所示,盒体1整体上呈长方体状,盒体1的顶壁11上设有三个按键孔12、内部限定一容纳空间、底部为敞口结构。其中,三个按键孔12沿一直线线条排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按键孔12的个数不限于设计三个,也可是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个,并且多个按键孔12的排列不限于沿一条直线线条排列,也可是沿曲线、某一路径或者按照规则或不规则形状排列,例如矩形排列。
46.结合图5、图6所示,各个按键孔12处设有相应的按键4。每个按键4用于触发电控模组3上相应的开关触点31。为了方便按键4装配在盒体1内,降低装配误差以及方便用户操作按键4,提升用户按压手感,按键4与盒体1之间设有浮动机构5。
47.具体的,浮动机构5包括固定设在盒体1的顶壁11上且向下延伸的导柱51、与按键4固定连接且与导柱51滑动配合的浮动块52。浮动块52上设有贯穿其的中心孔521,导柱51穿设于中心孔521中。按键4包括水平延伸的键表面41、连接在键表面41下端且向下延伸的键轴42,键轴42的下端构成按键4的底部。
48.为了避免按键4从按键孔12处意外脱出,键表面41的外沿设有一圈周向延伸的限位凸缘411,限位凸缘411位于按键孔12的下方且其外径大于按键孔12的孔径。
49.为了便于按键4的制造和统一装配,本例中,相邻两个按键4之间通过连接筋43连接成一体结构。虽然多个按键4之间通过连接筋43构成一体结构,在对其中任一个按键4施加一向下的按压力时,按键4下移的过程中会带动连接筋43发生微小的弹性形变,而其余按
键4基本不会受到影响而产生位移,不会出现按压其中一个按键4的时候,误触发其余按键4的情况。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各个按键4之间也可单独制造和装配。
50.结合图3、图7所示,电控模组3被封装在容纳空间内,电控模组3上集成设有三个开关触点31,三个开关触点31与三个按键4分别一一对应。
51.结合图4、图5所示,为了便于将电控模组3快速装配在盒体1的容纳空间内,电控模组3与盒体1之间通过第一卡扣组件6可拆卸的连接。具体的,第一卡扣组件6包括设在电控模组3四周边缘的定位槽61、设在盒体1的顶壁11上且向下延伸的并与定位槽61相配合的定位块62、设在盒体1的顶壁11上且向下延伸的限位卡勾63,定位块62具有支撑部621,电控模组3的上表面与支撑部621相抵接、下表面与限位卡勾63相抵接。限位卡勾63与定位块62毗邻设置。操作人员在将电控模组3装配到盒体1内部的容纳空间内时,可将装配好按键4的盒体1倒置过来,然后借助电控模组3上的定位槽61与盒体1上的定位块62卡合配合,接着对电控模组3施加一个压力,从而将电控模组3卡紧在限位卡勾63和定位块62的支撑部621之间,形成的装配结果如图所示。
52.操作人员在先后装配好按键4和电控模组3之后,按键4的底部与开关触点31之间留有间隙或轻微接触,按键4在受到操作人员施加的向下的按压力时,按键4能藉由浮动机构5相对盒体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大于或等于该间隙的距离,从而完成有效触发电控模组3上的开关触点31的机械动作。
53.结合图4、图7所示,电控模组3连接有带有sr线扣33的i/o线缆32,i/o线缆32另一端可与要控制的智能灯带电连接。从而,便于将操作指令传输至智能灯带,实现智能灯带的控制,此一节属于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技术,旨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做赘述。盒体1的周侧壁上设有供i/o线缆32穿过且与sr线扣33相配合的线卡槽13。采用sr线扣33与线卡槽13的卡合配合,可以起到线材的防拉和固定。
54.结合图3、图4以及图8所示,底盖2连接在盒体1的底部且封闭容纳空间。为了便于盒体1与底盖2之间的扣合安装,盒体1与底盖2之间通过第二卡扣组件7可拆卸的连接。具体的,第二卡扣组件7包括设在盒体1的顶壁11上且向下延伸的限位卡块71、设在底盖2上且向上延伸的带有与限位卡块71相配合的卡口721的插舌72。插舌72设有多个,多个插舌72沿周向设在底盖2的四周边缘。
55.操作人员在先后装配好按键4和电控模组3之后,可借助底盖2上的插舌72插入盒体1内,然后通过插舌72上的卡口721与盒体1上的限位卡块71相互卡扣配合,最终将底盖2扣合装配在盒体1底部。
56.插舌72的上端设有平滑过渡的倒角部722,有利于底盖2和盒体1之间的扣合装配。底盖2在远离插舌72的一面上设有背胶层21。从而可将控制器粘贴在物体表面上进行固定,方便操作控制器。
57.本例中,电控模组3与盒体1之间、盒体1与底盖2之间分别采用卡扣结构来实现快速装配,能够降低装配人员的专业度要求,提高组装效率和降低零部件的制造公差、装配误差。另外,浮动式按键4结构使得按键4与盒体1之间的上下可动空间余量较大,减少装配误差带来的按键4按压不良等情况,例如,按键4装配余量较小容易造成误触发、卡顿的现象;按键4装配余量较大容易造成按键4与开关触点31接触不到位的现象。
58.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说明书中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
脱离本技术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这些变形和修改均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