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无纺布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6:39: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无纺布。


背景技术:

2.目前,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对汽车各方面性能的要求也在提高。人们对汽车的要求不仅是质量及外观,还有对汽车座椅的舒适度,功能性要求也越多。
3.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有:
4.现有汽车座椅发泡用的无纺布主要是在海绵和座椅的钢铁骨架中间起衬垫作用,减少了发泡材料磨擦产生的异音,但无纺布的强度不足且无纺布不能满足制冷、制热汽车座椅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度足够且满足汽车座椅制冷和制热要求的无纺布。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所述无纺布基层包括上基层和下基层;所述上基层和所述下基层之间设有加强网和通气管网,所述加强网和所述通气管网设于所述上基层和所述下基层的边缘位置;所述加强网与所述上基层和所述下基层均粘接;
7.所述加强网包括一根或多根结构相同的圆柱螺旋线;多根所述圆柱螺旋线并排设置,相邻两根所述圆柱螺旋线固定连接;
8.所述通气管网包括多根纵向管和多根连接管;每根所述纵向管穿过所述圆柱螺旋线的中心;每根所述连接管均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纵向管之间,且每根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与其相邻的两根所述纵向管相连通;所述纵向管的一端用于与汽车空调的出风口连接;
9.其中,所述上基层和下基层的厚度均为1.5mm-3.5mm。
10.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无纺布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1.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无纺布基层的上、下基层间加入加强网和通气管网,提高了无纺布整体的强度,极大的满足了座椅对无纺布的要求,通气管网由多个纵向管和连接管连接而成的,纵向管连接空调的出风口能增强通气管网的气体流动,及时的对无纺布进行制冷或制热,提高座椅的舒适度。同时将上基层和下基层的厚度设置在1.5mm-3.5mm范围内,不仅能保证无纺布强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热量可以及时的传递到座椅上,节省无纺布基层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加强网由多个圆柱螺旋线并排连接设计,能使得通气管网镶嵌在加强网上,节省了空间的,同时加强网具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在人坐上去时,减轻了通气管网被压变形的程度保证气路通畅。
12.进一步的,所述上基层和所述下基层包括多层聚酯纤维层;相邻两层聚酯纤维层间设有热熔胶层且所述聚酯纤维层与所述热熔胶层粘接。设置多层聚酯纤维层提高了无纺
布的整体强度,同时在每相邻的聚酯纤维层间通过热熔胶层进行粘接,保证各聚酯纤维层间连接更牢固,同时热熔胶层能将够减少了通气管内流出的气体渗出聚酯纤维层,保证了气体只能在上基层和下基层之间流动。提高了座椅的整体制冷效果。
13.进一步的,多个所述连接管等距分布在所述纵向管上。等距均匀分布的连接管能使得气体流通更均匀同时也能提高通气管网的整体强度。
14.进一步的,所述圆柱螺旋线为弹性金属材料。采用弹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圆柱螺旋线不仅强度高,还具有足够的抗变形能力,保证通气管不容易被压变形,保证了气体流通顺畅。同时弹性好,能便于无纺布更好的变形适汽车座椅的形状。
15.进一步的,所述纵向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圆柱螺旋线的直径;所述连接管的直径小于所述圆柱螺旋线的螺距。纵向管和连接管的直径都较小,在圆柱螺旋线变形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挤压到纵向管和连接管,使得通气管网能适应重物的挤压下还能保持气体流通顺畅。
16.进一步的,所述加强网与所述通气管网间的间隙装有填料。填料为蓬松的多孔结构,能保证气体的流通性。同时填料与加强网、通气管网以及上基层以及下基层均粘接,提高了无纺布的强度且使得整个无纺布连接更牢固,使得各层之间不容易分离。
17.进一步的,所述通气管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通气孔。通气孔的设置能使一部分气体流出通气管扩散到整个上基层和下基层之间,使得制冷或制热更加均匀。
18.进一步的,所述下基层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层;所述防滑层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设有多个凸起的防滑层能增加下基层与座椅骨架的摩擦力,提高防滑效果。保证无纺布与座椅骨架连接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无纺布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
20.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加强网和通气管网局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无纺布基层;11、上基层;12、下基层;13、聚酯纤维层;14、热熔胶层;15、防滑层;2、加强网;21、圆柱螺旋线;3、通气管网;31、纵向管;32、连接管;4、填料。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3.如图1-2所示,用于汽车座椅的无纺布,包括无纺布基层1,无纺布基层1还包括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之间设有加强网2和通气管网3,加强网2和通气管网3设于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的边缘位置;加强网2与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均粘接。
24.下基层12的外表面上设有防滑层15;防滑层15表面均匀分布有多个凸起。设有多个凸起的防滑层能增加下基层12与座椅骨架的摩擦力,提高防滑效果。保证无纺布与座椅骨架连接更加稳固。
25.加强网2包括一根或多根结构相同的圆柱螺旋线21;多根圆柱螺旋线21并排设置,相邻两根圆柱螺旋线21固定连接;
26.通气管网3包括多根纵向管31和多根连接管32;每根纵向管31穿过圆柱螺旋线21
的中心;每根连接管32均位于相邻的两个纵向管31之间,且每根连接管32的两端分别与其相邻的两根纵向管31相连通;纵向管31的一端用于与汽车空调的出风口连接。
27.本实施例在无纺布基层的上、下基层间加入加强网和通气管网,通气管网由多个纵向管和连接管连接而成的,纵向管连接空调的出风口能增强通气管网的气体流动,及时的对无纺布进行制冷或制热,由无纺布的边缘位置将热量或冷源传递到无纺布的中间位置,提高座椅的舒适度。由于驾驶员或乘客坐在坐垫上时,主要受力点是坐垫的中间位置,本实施例将加强网2和通气管网3设于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的边缘位置,由此避免加强网2和通气管网3被人体压坏的问题。
28.如图1所示,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均包括多层聚酯纤维层13;相邻两层聚酯纤维层13间设有热熔胶层14且聚酯纤维层13与热熔胶层14粘接。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的厚度均为1.5mm-3.5mm。1.5mm-3.5mm厚度范围内,不仅能保证无纺布强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热量可以及时的传递到座椅上,节省无纺布基层材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设置多层聚酯纤维层13提高了无纺布的整体强度,同时在每相邻的聚酯纤维层13间通过热熔胶层14进行粘接,保证各聚酯纤维层13间连接更牢固,同时热熔胶层14能将够减少了通气管网3内流出的气体渗出聚酯纤维层13,保证了气体只能在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之间流动。提高了座椅的整体制冷效果。加强网2与通气管网3间的间隙装有填料4。填料4为蓬松的多孔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填料具体为海绵,海绵能保证气体的流通性。同时海绵与加强网2、通气管网3以及上基层11以及下基层12均粘接,提高了无纺布的强度且使得整个无纺布连接更牢固,使得各层之间不容易分离。
29.如图2所示,多个连接管32等距分布在纵向管31上。等距均匀分布的连接管32能使得气体流通更均匀同时也能提高通气管网3的整体强度。圆柱螺旋线21为弹性金属材料。采用弹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圆柱螺旋线21不仅强度高,还具有足够的抗变形能力,保证通气管网3不容易被压变形,保证了气体流通顺畅。同时弹性好,能便于无纺布更好的变形适汽车座椅的形状。纵向管31的直径小于圆柱螺旋线21的直径;连接管32的直径小于圆柱螺旋线21的螺距。纵向管31和连接管32的直径都较小,在圆柱螺旋线21变形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挤压到纵向管31和连接管32,使得通气管网3能适应在重物的挤压下还能保持气体流通顺畅。通气管网3上均匀分布有多个通气孔(附图未示出)。通气孔的设置能使一部分气体流出通气管扩散到整个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之间,使得制冷或制热更加均匀。
30.本发明的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的结构均相同,由多层聚酯纤维层13和热熔胶层14粘接而成,在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之间设置加强网2和通气管网3,加强网2由多个结构相同的圆柱螺旋线21并排设置,并在其相接触的部分通过焊接后形成的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形成的网状结构增加了无纺布整体的强度。将纵向管31穿入到圆柱螺旋线21内,再通过连接管32将两个相邻的纵向管31连接,每个连接管32均位于在圆柱螺旋线21的螺距间。纵向管31一端连接空调,空调将制冷或者制热后的空气鼓入到纵向管31内,由纵向管31传输至整个无纺布内,最后制冷或制热后的空气从纵向管31的另一端排出。实现对无纺布的制冷或者制热,进而改变了整个座椅的温度。
31.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无纺布,其通过在上基层11和下基层12间加入加强网2和通气管网3,提高了无纺布整体的强度,极大的满足了座椅对无纺布的要求,通气管网3由多个纵向管31和连接管32连接而成的,提高了气体在无纺布间的流动
性。进而提高了座椅的舒适度。加强网2由多个圆柱螺旋线21并排连接设计,能使得通气管网3镶嵌在加强网2上,节省了空间的,同时加强网2具有一定的支持力能在人坐上去时,减轻了通气管网3被压变形的程度保证气路通畅。纵向管31连接空调的出风口能增强通气管网3的气体流动,及时的对无纺布进行制冷或制热,提高座椅的舒适度。同时将上基层和下基层的厚度设置在1.5mm-3.5mm内,不仅能有效的传递热量且还能节省材料的使用。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