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5:4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激光投影光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激光投影设备的设计在不断的朝着小型化和高亮度发展。目前,激光投影设备一般都设置荧光激光光源、光学系统和空间光调制器,通过这三者的相互配合以实现激光投影。其中,荧光激光光源一般都包含荧光轮装置和修色轮装置。有一些光源设计中,这两个装置设置在两个马达(轮子)上,也有一些光源设计中,这两个装置设置在一个马达(轮子)上。对于荧光轮装置与修色轮装置设置在一个马达上的荧光激光光源,其尺寸常常受限于修色轮装置中色轮的直径而难以做的更小。因此,要进一步实现激光投影设备的小型化就需要考虑无修色片的光源方案。通常,激光投影设备中的荧光激光光源发出激发光,激发光经过激发产生的荧光中会附带有部分未被荧光粉吸收转化的残留光,这部分残留光混在荧光中会严重影响荧光作为基色光的颜色质量,因此,使用修色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这部分残留光进行滤除。那么,对于无修色片的激光投影设备的荧光激光光源,如何区分基色光和荧光中的残留光,以便进一步滤除荧光中的残留光,就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能够区分基色光与荧光中的残留光,以将残留光进行滤除,并实现简化结构。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源装置,包括:
5.激光光源,其用于发射激发光;
6.分光合光单元,其用于引导光路方向;
7.波长转换单元,其包括时序位于所述激发光的光路上的波长转换区及非波长转换区;
8.当所述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部分所述激发光在所述波长转换区发生波长转换形成受激光,剩余所述激发光成为残留光并随所述受激光一起自所述波长转换区反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
9.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所述激发光在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形成基色光并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包括有光路偏移模块,所述光路偏移模块用于对射入所述非波长转换区的所述激发光进行光路偏移,以使所述基色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与所述残留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不重合;
10.集光单元,其沿所述受激光、所述残留光以及所述基色光的出光方向,设置在所述分光合光单元之后,所述集光单元包括集光区及滤光区,所述受激光及基色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引导至所述集光区以进入后续光路,所述残留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引导至所述滤光区以被滤除。
11.优选的,进一步包括第一聚光透镜,沿所述激发光的入射方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所述第一聚光透镜以及波长转换单元依次设置,所述激发光依次经过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第一聚光透镜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形成的所述受激光、所述残留光以及所述基色光分别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聚光透镜、分光合光单元后射向所述集光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包括第一反射单元以及透射所述激发光并反射所述受激光的二向色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的光轴与所述二向色元件的光轴重合,所述受激光经由所述二向色元件反射至所述集光单元的集光区,所述基色光透过所述二向色元件后经由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反射至所述集光单元的集光区,所述残留光透过所述二向色元件后经由所述第一反射单元反射至所述集光单元的滤光区。
12.优选的,所述光路偏移模块包括沿所述激发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激发光透射区、第二聚光透镜以及第二反射单元,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的所述激发光依次经过所述激发光透射区、所述第二聚光透镜后达到所述第二反射单元,经由所述第二反射单元反射后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聚光透镜、所述激发光透射区后形成所述基色光,其中,所述第二聚光透镜的光轴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的光轴不重合。
13.优选的,所述光路偏移模块包括沿所述激发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激发光透射区及反射杯,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的所述激发光经过所述激发光透射区后到达所述反射杯,经由所述反射杯反射后穿过所述激发光透射区形成所述基色光,其中,所述反射杯的光轴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的光轴不重合。
14.优选的,所述非波长转换区沿其厚度方向形成有靠近所述激发光入光面的透光层及远离所述激发光入光面的反光层,所述透光层及反光层构成所述光路偏移模块,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的所述激发光穿过所述透光层后到达所述反光层,经由所述反光层反射后二次穿过所述透光层形成所述基色光,其中,所述激发光的入射方向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的光轴不重合。
15.优选的,所述集光单元为复眼单元或者方棒单元:当为复眼单元时,所述集光区为所述复眼单元的容纳角度范围所涵盖的区域,所述滤光区为所述复眼单元的容纳角度范围所涵盖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当为方棒单元时,所述集光区为所述方棒单元的入光口区域,所述滤光区为所述方棒单元的入光口区域之外的区域。
16.优选的,所述波长转换单元为旋转色轮,所述激发光透射区位于所述旋转色轮的轮体上。
17.优选的,所述波长转换单元为旋转色轮,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形成在所述旋转色轮的轮体上,其中,所述透光层具有对光束的入射角度进行调制的光学表面,所述光学表面通过对光束入射角度的调制,来扩大所述基色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与所述残留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之间的偏移量。
1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其包括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光源装置。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中,通过设置包括时序位于所述激发光的光路上的波长转换区及非波长转换区的波长转换单元,当所述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激光光源发出的部分所述激发光在所述波长转换区发生波长转换形成受激光,剩余所述激发光成为残留光并随所述受激光一起自所述波长转换区反射向所述分
光合光单元;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所述激发光在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形成基色光并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包括有光路偏移模块,所述光路偏移模块用于对射入所述非波长转换区的所述激发光进行光路偏移,以使所述基色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与所述残留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不重合;所述受激光及基色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引导至所述集光区以进入后续光路,所述残留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引导至所述滤光区以被滤除,从而实现在不采用修色片的情况下实现区分基色光与残留光,并将残留光滤除的目的,不仅改善了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的光学性能,且简化了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的结构,使其利于小型化。
附图说明
2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1.图1是本发明光源装置的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发明光源装置的实施例一中集光单元为方棒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发明光源装置的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发明光源装置的实施例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本发明光源装置的实施例四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发明光源装置的实施例五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28.实施例一
29.请参图1所示,一种光源装置100,包括激光光源101、分光合光单元102、波长转换单元103以及集光单元104。
30.所述激光光源101用于发射激发光。本实施方式中,激光光源101优选为发射光波长在440nm~470nm范围内的激光器。
31.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其用于引导光路方向。
32.所述波长转换单元103包括时序位于所述激发光的光路上的波长转换区及非波长转换区。本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单元103为旋转色轮。
33.当所述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部分所述激发光在所述波长转换区发生波长转换形成受激光,剩余所述激发光成为残留光并随所述受激光一起自所述波长转换区反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
34.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所述激发光在所述非波长转换区
形成基色光并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包括有光路偏移模块1031,所述光路偏移模块1031用于对射入所述非波长转换区的所述激发光进行光路偏移,以使激发光在非波长转换区形成的所述基色光射向分光合光单元102的光路与残留光射向分光合光单元102的光路不重合。从而,实现对残留光和基色光的区分。
35.所述集光单元104其沿所述受激光、残留光以及基色光的出光方向,设置在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之后。所述集光单元104包括集光区及滤光区,所述受激光及基色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引导至所述集光区以进入后续光路,所述残留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引导至所述滤光区以被滤除。从而实现了对残留光的滤除。
3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集光单元104为复眼单元,所述集光区为所述复眼单元的容纳角度范围所涵盖的区域,所述滤光区为所述复眼单元的容纳角度范围所涵盖的区域之外的区域。
37.当然,所述集光单元104并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所述集光单元104为方棒单元。所述集光区为所述方棒单元的入光口区域,所述滤光区为所述方棒单元的入光口区域之外的区域。
38.上述结构在不使用修色片的情况下实现区分基色光与残留光并将残留光滤除的目的,减少了光学元件,不仅改善了光源装置的光学性能,且简化了光源装置的结构,使其利于小型化。
39.为了增加激发光向波长转换单元103入射效果以及受激光、残留光和基色光向集光单元104的入射效果,光源装置100进一步包括第一聚光透镜105,沿所述激发光的入射方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05以及波长转换单元103依次设置,所述激发光依次经过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第一聚光透镜105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103,形成的所述受激光、所述残留光以及所述基色光分别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05、分光合光单元102后射向所述集光单元104。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05优选为包括沿激发光的入射方向依次设置且光轴重合的第一透镜1051和第二透镜1052形成的透镜组。
40.具体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光路偏移模块1031包括沿所述激发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激发光透射区10311、第二聚光透镜10312(本实施方式中为正透镜)以及第二反射单元10313。更优的,所述激发光透射区10311位于所述旋转色轮的轮体上,所述第二聚光透镜10312以及第二反射单元10313沿所述激发光入射方向设置于所述轮体的后方。
41.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103的所述激发光依次经过所述激发光透射区10311、所述第二聚光透镜10312后达到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0313,经由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0313反射后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聚光透镜10312、所述激发光透射区10311后形成所述基色光,其中,所述第二聚光透镜10312的光轴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05的光轴不重合,以使得基色光以不同于受激光及残留光的光路被反射。
42.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包括第一反射单元1021以及透射所述激发光并反射所述受激光的二向色元件1022。其中,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05的光轴与所述二向色元件1022的光轴重合,所述受激光经由所述二向色元件1022反射至所述集光单元104的集光区,用于后续光路;所述基色光透过所述二向色元件1022后经由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021反射至所述集光单元104的集光区,用于后续光路;所述残留光透过所述二向色元件1022后经由所述第一反射单元1021反射至所述集光单元104的滤光区,实现滤除。
43.本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100进一步包括匀光装置106,以提高激发光入射的均匀性。沿所述激发光的入射方向,所述激光光源101、所述匀光装置106、所述分光合光单元102、所述第一聚光透镜105以及波长转换单元103依次设置。
44.当然,还可以沿激发光的光路还可在二向色元件1022与集光单元104之间设置中继透镜110,如图2所示。
45.所述光源装置100的工作原理如下:
46.激光光源101发出激发光,经过匀光装置106均匀化后,透射过二向色元件1022,经过第一聚光透镜105的第一透镜1051和第二透镜1052到达波长转换单元103。对于常见的单片空间光调制器光机系统,波长转换单元103以旋转色轮为例说明,则旋转色轮会分为rgb(红绿蓝)、rgby(红绿蓝黄)或者rgbw(红绿蓝白)等多段。本实施例以rgb 3段式旋转色轮为例,当旋转色轮处于r(红)、g(绿)段时,即为波长转换单元103的波长转换区位于光路上,照射在旋转色轮上的蓝激发光会激发荧光(受激光),荧光经过第二透镜1052和第一透镜1051收集后,被二向色元件1022反射至聚光单元104;当旋转色轮处于b(蓝)段时,即为波长转换单元103的非波长转换区位于光路上,即(蓝)基色光会在b段透射,经过第二聚光透镜10312后达到所述第二反射单元10313,被第二反射单元10313反射再次回到旋转色轮。第二聚光透镜10312的光轴与第一聚光透镜105的光轴(第一透镜1051和第二透镜1052的光轴重合)并不重合,那么光束在2次经过第二聚光透镜10312时会有错位,即走过了一段“v”型光路。这样,(蓝)基色光的光束再次经过旋转色轮106时,光斑位置与第一次的光斑位置会有一定的偏移,该偏移量会使(蓝)基色光的光束在依次经过第二透镜1052、第一透镜1051后的光轴倾斜(相比受激光的光轴)。(蓝)基色光的光束经过第一反射单元1021反射(第一反射单元1021设置为不等于45
°
的角度放置)后,再经二向色元件1022到达集光单元104,本实施方式中集光单元104为复眼单元。
47.(蓝)激发光激发荧光(即受激光)时,未被吸收的蓝光(即为残留光)会与荧光一起,经过经过第二透镜1052、第一透镜1051到达二向色元件1022处。由于波长差异,未被吸收的蓝光(残留光)会透射经过二向色元件1022,其中,会有部分残留光被第一反射单元1021反射,剩余部分的残留光会被光源装置100中各个模块(包括结构件)吸收。
48.本发明利用(蓝)基色光在经过第二聚光透镜10312、第二反射单元10313后,从旋转色轮上发光的位置与荧光光斑(残留光光斑)的位置不同引起的从第二透镜1052、第一透镜1051出射的光束角度不同,实现(蓝)基色光与残留光的区分。由于二者的角度不同,经过第一反射单元1021反射后,残留光会以较大的倾斜角度进入集光单元104,而(蓝)基色光是正入射或者以较小的倾斜角度进入集光单元104(即复眼单元104)。复眼单元104对于入射光的角度是有要求的,其容纳角度范围内的入射光经过复眼单元104后能够经过后方光学系统(未图示)。照射在空间光调制器上,超出其容纳范围的入射光则会成为旁瓣,在经过后方光学系统时会损耗掉,无法从光学系统中射出。利用这一特性,只要经过第一反射单元1021反射的(蓝)基色光的入射角度在复眼单元104容纳范围内而残留光的入射角度在复眼单元104容纳范围外,就可以实现(蓝)基色光与残留光的区分,进而方便后续滤除残留光。
49.实施方式二
50.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二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光路偏移模块结构不同,具体如下:
51.请结合图3所示,光源装置300中,波长转换单元303的非波长转换区中,其光路偏移模块3031包括沿所述激发光入射方向依次设置的激发光透射区30311及反射杯30312。更优的,本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单元303为旋转色轮,所述反射杯30312沿所述激发光入射方向设置于所述旋转色轮的轮体后方。
52.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303的所述激发光经过所述激发光透射区30311后到达所述反射杯30312,经由所述反射杯30312反射后穿过所述激发光透射区30311形成所述基色光。其中,所述反射杯30312的光轴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305(第二透镜3052与第一透镜3051光轴重合)的光轴不重合,以使得基色光以不同于受激光及残留光的光路被反射。本实施方式中,集光单元304为复眼单元。
53.除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及原理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54.实施方式三
55.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光路偏移模块结构不同,具体如下:
56.请结合图4所示,光源装置400中,波长转换单元403的非波长转换区沿其厚度方向形成有靠近所述激发光入光面的透光层40312及远离所述激发光入光面的反光层40313,所述透光层40312及反光层40313构成所述光路偏移模块4031。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到达所述波长转换单元403的所述激发光穿过所述透光层40312后到达所述反光层40313,经由所述反光层40313反射后二次穿过所述透光层40312形成所述基色光,其中,所述激发光的入射方向与所述第一聚光透镜的光轴不重合,以使得所述激发光以倾斜的方式向所述波长转换单元403入射。
57.在所述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部分激发光在波长转换区的表面直接发生反射形成残留光,与此情况不同的是,在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通过所述透光层40312及反光层40313的结构设计,使得形成所述基色光的激发光的光程与形成所述残留光的激发光的光程不同,又因为所述激发光以倾斜的方式向所述波长转换单元403入射,从而使得所述基色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与所述残留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不重合。
5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波长转换单元403为旋转色轮,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形成在所述旋转色轮的轮体上。优选的,可以通过镀膜或者设计微结构等方式使所述透光层40312具有对光束的入射角度进行调制的光学表面,该光学表面通过对光束入射角度的调制,来扩大所述基色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402(二向色元件4022和第一反射单元4021)的光路与所述残留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402的光路之间的偏移量。
59.比如,所述透光层40312可以设置为高斯散射,这样,基色光在经过两次透光层40312后角度被散射得比较大,当基色光再次经过第一聚光透镜405(第二透镜4052、第一透镜4051)时,基色光的光束的横截面积会扩散得比较大,然后经过二向色元件4022到达第一反射单元4021反射进入集光单元404。将基色光的光束散射的目的是为了以较大的横截面进入集光单元404,获得比较好的匀光效果。
60.当然,根据不同的设计需要,也可以不对所述透光层40312进行特殊处理,只通过上述的光程不同来使所述基色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与所述残留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不重合。
61.除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及原理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2.实施方式四
6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与上述实施方式一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四与实施方式一中的分光合光单元中的第一反射单元的结构不同,具体如下:
64.请结合图5所示,光源装置500的分光合光单元502中,沿所述受激光、所述残留光以及所述基色光的出光方向,第一反射单元5021包括依次设置在二向色元件5022之后的第一反射镜50211、第三透镜50212、第二反射镜50213、第三反射镜50214、第四透镜50215。
65.基色光经第二聚光透镜50312、第二反射单元10313后,再次回到波长转换单元503,然后经过第一聚光透镜505(第二透镜5052、第一透镜5051)、二向色元件5022,倾斜入射到第一反射镜50211(第一反射镜50211不是45
°
放置)。倾斜入射的基色光经过第一反射镜50211后入射至第三透镜50212,之后经过第二反射镜50213、第三反射镜50214、第四透镜50215,再次经过二向色元件5022,最终进入集光单元504。
66.蓝残留光由于与基色光的角度不同,经过第一反射镜50211反射后会以不同的角度进入第三透镜50212以及后方光路。具体的,残留光从波长转换单元503(本实施试中为旋转色轮)反射后透过分光合光单元502的二向色元件5022,残留光被第一反射镜50211反射,但由于其角度与基色光的入射角度不同,残留光被第一反射镜50211反射后依次在第三透镜50212、第二反射镜50213、第三反射镜50214及第四透镜50215传输,传输中逐渐被消耗进而实现滤除残留光,不会到达最终的后续光路。
67.该第一反射单元5021的结构设置更有效的实现了残留光的滤除。之后会在光的传播路径上逐步损耗,不会到达最终的光调制器上。而基色光经过第一反射单元5021的这段光路的目的是通过光路对光束进行扩束,扩束后的光束在经过集光单元504时能够经过集光单元504更多面积部分匀光,实现更好的均匀性。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三透镜50212、第四透镜50215两个正透镜组来实现光束扩束,实际中也可以采用正负透镜组来实现。
68.除上述区别外,其它结构及原理与实施方式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69.实施方式五
70.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与上述实施方式四基本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五在实施方式四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二激光光源,该第二激光光源的光束颜色与实施方式四中的所述激光光源的光束颜色不同,用以改善颜色、提高亮度,具体如下:
71.请结合图6所示,光源装置600进一步设有第二激光光源607和第五透镜608以及沿激发光的光路设置在第二反射镜60213和第三反射镜60214之间的第二二向色元件609。比如,所述激光光源601为黄/蓝激光器,所述第二激光光源607为红/绿激光器。
72.第二激光光源607发出的激光经过第五透镜608(本实施方式中为正透镜)会聚后,依次经过第二反射镜60213、第二二向色元件609、第三反射镜60214及第四透镜60215,然后经过二向色元件6022的中心区域,之后进入集光单元604。第二二向色元件609可以对(蓝)基色光和红/绿激光进行匀光同时消除散斑,从而实现改善基色光的颜色、提高其亮度的目的。
73.更优的,沿激发光的光路还可在二向色元件6022与集光单元604之间设置中继透镜610。第二激光光源607发出的激光经过第五透镜608会聚后,依次经过第二反射镜60213、第二二向色元件609、第三反射镜60214及第四透镜60215,然后经过二向色元件6022的中心
区域,之后透过中继透镜610进入集光单元604。
74.当然,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激光光源607发出的激光经过第五透镜608会聚后,也可以在由第三反射镜60214入射。或者,第二激光光源607发出的激光经过第五透镜608会聚后,可以在中继透镜610和集光单元604之间的光路中加一片区域镀膜的二向色片来与基色光及受激光合光。这都是可行的,其作用都是改善基色光的颜色、提高其亮度。
75.实施例六
7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投影设备,其包括本发明提供的光源装置,该光源装置可为上述实施例一至五中任意一种光源装置。
7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中,通过设置包括时序位于所述激发光的光路上的波长转换区及非波长转换区的波长转换单元,当所述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激光光源发出的部分所述激发光在所述波长转换区发生波长转换形成受激光,剩余所述激发光成为残留光并随所述受激光一起自所述波长转换区反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当所述非波长转换区位于所述激发光光路上时,所述激发光在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形成基色光并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所述非波长转换区包括有光路偏移模块,所述光路偏移模块用于对射入所述非波长转换区的所述激发光进行光路偏移,以使所述基色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与所述残留光射向所述分光合光单元的光路不重合;所述受激光及基色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引导至所述集光区以进入后续光路,所述残留光经由所述分光合光单元引导至所述滤光区以被滤除,从而实现在不采用修色片的情况下实现区分基色光与残留光,并将残留光滤除的目的,不仅改善了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的光学性能,且简化了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的结构,使其利于小型化。
7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9.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8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81.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
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82.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8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84.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