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微流体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5:15: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微流体系统。


背景技术:

2.开发了通过在形成于微芯片的微细的流路内填充试样并且进行电泳等从而分析试样的微流体系统。在该微流体系统中,为了反复使用微芯片,对分析结束后的流路内和贮液部内进行清洗。
3.在来自试样的成分或荧光色素吸附于流路内的情况下,有时分析结果的峰值形状会变化,或者电泳的时间延迟,或者流路内的分离能力降低,或者基线上升。
4.在仅使用水系的清洗液来对微芯片进行清洗的情况下,如果来自试样的成分或荧光色素吸附于流路的吸附力较强,则清洗会不充分。因此,像日本特许第5640557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有时会使用含有醇类等有机溶剂的清洗液。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4055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9.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的含有醇类等有机溶剂的清洗液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因此,在将接近贮液部容量的量的清洗液注入流路的情况下,清洗液会在微芯片表面上扩散,会引起难以机械地自动清洗的问题。
10.如果作业人员通过手动作业向微芯片注入预定量的清洗液,则能够可靠地清洗微芯片,但像这样的作业较为复杂。
11.为了避免像这样的复杂,也能够如下地操作,即减少向微芯片注入的液量并利用毛细现象向流路内填充有机溶剂系的清洗液,之后使水系的清洗液在流路内流动。然而,在像这样的情况下,有机溶剂系的量较少,清洗效果也有限,不能说是充分的清洗。
12.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清洗微芯片的微流体系统。
13.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4.本发明的微流体系统具备:芯片保持部,其保持微芯片,该微芯片具有包括用于在内部分离试样的分离流路在内的至少一个流路,并且具有在上述流路的各端部开口的多个贮液部;芯片罩,其与保持于上述芯片保持部的上述微芯片相对地配置,并且在与上述多个贮液部的各贮液部对应的位置设有多个探针插入部;多个密封构件,其以上述多个探针插入部与上述多个贮液部能够连通的方式对上述多个探针插入部与上述多个贮液部之间进行密封;分注探针,其设置为能够向上述多个贮液部中的任一者排出液体;抽吸机构,其包括设置为能够从上述多个贮液部的各贮液部抽吸液体的多个抽吸喷嘴;第1贮存部,其贮存
用于清洗上述流路的第1清洗液;第2贮存部,其贮存用于清洗上述流路的第2清洗液;泵,其设置为能够反复进行液体的吸入和液体的排出;路径切换部,其构成为能够对从上述第1贮存部抽吸上述第1清洗液的路径与从上述第2贮存部抽吸上述第2清洗液的路径进行切换;以及控制部,其至少控制上述路径切换部和上述泵的动作。
15.发明的效果
16.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高效地清洗微芯片的微流体系统。
附图说明
17.图1是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的示意图。
18.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19.图3是用于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的微芯片的俯视图。
20.图4是表示形成于图3所示的微芯片的流路的图。
21.图5是图3所示的微芯片的剖视图。
22.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所具备的芯片保持部保持有安装有芯片罩的微芯片的状态的剖视图。
23.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1贮存部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24.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向贮液部注入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25.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微芯片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和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的图。
26.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2贮存部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和向贮液部注入第2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27.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微芯片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和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的图。
28.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的示意图,是表示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1贮存部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29.图1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向贮液部注入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30.图1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2贮存部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31.图1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向贮液部注入第2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相同或共通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33.此外,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个数、量等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具有记载的情况以外,本发明的范围未必限定该个数、量等。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各个构成
要素除了特别地具有记载的情况以外,对于本发明来说未必是必须的。另外,在以下存在多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除了特别地具有记载的情况以外,最初预定的是能适当组合各个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
34.(实施方式1)
35.图1是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参照图1和图2,对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100进行说明。
36.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100具备:芯片保持部10、分注探针30、抽吸机构40、第1贮存部51、第2贮存部52、路径切换部60、泵70、第1路径81、第2路径82、第3路径83、第4路径84以及清洗部90。
37.芯片保持部10保持后述的微芯片200。微芯片200能够经由后述的多个探针插入部250供给液体。
38.分注探针30设置为能够向多个探针插入部250中的任一者注入液体。分注探针30设置为能够移动。分注探针30利用未图示的探针移动机构来移动。分注探针30具有随着朝向顶端去而变细的锥部30a。
39.抽吸机构40设置为能够从多个探针插入部250的各探针插入部250抽吸液体。抽吸机构40包括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喷嘴保持部45、阀切换部46、抽吸泵47。
40.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是用于从多个探针插入部250的各探针插入部250抽吸液体的喷嘴。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由喷嘴保持部45保持。
41.喷嘴保持部45设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移动。喷嘴保持部45利用喷嘴移动机构来移动。能够通过使喷嘴保持部45移动从而将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向多个探针插入部250内插入。
42.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经由阀切换部46而与抽吸泵47连接。阀切换部46具有多个阀461、462、463、464并且能切换上述多个阀461、462、463、464的开闭。能够通过切换多个阀461、462、463、464的开闭从而从期望的抽吸喷嘴抽吸液体。抽吸泵47产生用于抽吸液体的负压并且将抽吸到的液体向废液罐94输送。
43.第1贮存部51贮存用于对微芯片200所具有的流路(导入流路221、分离流路222:参照图4)进行清洗的第1清洗液。作为第1清洗液,能够使用纯水等水系的清洗液。
44.第2贮存部52贮存用于对微芯片200所具有的流路(导入流路221、分离流路222)进行清洗的第2清洗液。作为第2清洗液,例如能够使用有机溶剂系的清洗液。作为有机溶剂,例如能列举出醇类和/或乙腈。作为醇类,特别地使用甲醇、乙醇、异丙醇等。此外,第2清洗液不限定于有机溶剂系的清洗液,也可以是水系的清洗液。
45.第2贮存部52例如与能够贮存多个试样的孔板53一体地设置。第2贮存部52也可以与上述孔板53独立地设置。
46.路径切换部60构成为能够对从第1贮存部51抽吸上述第1清洗液的路径与从上述第2贮存部52抽吸第2清洗液的路径进行切换。
47.路径切换部60具有第1口61、第2口62、第3口63、第4口64、启动加注口66、可动路径67以及可动路径68。
48.第1口61、第2口62、第3口63、第4口64以及启动加注口66沿着周向排列配置。可动路径67和可动路径68设置为能够连接彼此相邻的口。
49.第1口61经由第1路径81与分注探针30连接。第2口62经由第2路径82而在泵70排出液体的排出方向上连接于泵70的下游侧(更特定来说是后述的贮存室71的下游侧)。
50.第3口63经由第3路径83而在上述排出方向上连接于泵70的上游侧(更特定来说是贮存室71的上游侧)。第4口64经由第4路径84与第1贮存部51连接。启动加注口66经由路径87与启动加注装置54连接。启动加注装置54用于在路径内填充液体。
51.可动路径67和可动路径68构成为能够在相同的方向上转动,通过使可动路径67和可动路径68移动,从而将第1口61、第2口62、第3口63、第4口64以及启动加注口66中的彼此相邻的口中的至少一组连接。
52.泵70设置为能够反复进行液体的吸入与液体的排出。泵70例如是计量泵,能够抽吸预定量的液体。泵70具有能够在内部贮存液体的贮存室71。
53.清洗部90是用于清洗分注探针30的口。清洗部90具有两个清洗槽91、92。
54.两个清洗槽中的一个清洗槽91设置为能够贮存第1清洗液。通过将分注探针的顶端浸渍于在清洗槽91贮存的第1清洗液中,能够清洗分注探针30的顶端侧的外周部。另外,通过朝向清洗槽91排出分注探针30内的第1清洗液,从而能够也清洗分注探针30的内周部。
55.两个清洗槽中的另一个清洗槽92设置为能够贮存第2清洗液。通过将分注探针的顶端浸渍于在清洗槽92贮存的第2清洗液中,能够清洗分注探针30的顶端侧的外周部。另外,通过朝向清洗槽92排出分注探针30内的第2清洗液,从而能够也清洗分注探针30的内周部。
56.如图2所示,微流体系统100还具备控制部95、检测部96以及电压施加部97。控制部95控制分注探针30、抽吸机构40、路径切换部60、泵70、检测部96以及电压施加部97的动作。
57.控制部95通过控制上述的探针移动机构的动作来控制分注探针30的移动。控制部95通过控制上述的喷嘴移动机构的动作来控制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的移动。另外,控制部95通过控制抽吸机构40的阀切换部46和抽吸泵47的动作来控制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的抽吸动作。
58.控制部95通过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来控制分注探针30的抽吸动作或排出动作。
59.控制部95控制电压施加部97的动作。电压施加部97向设于微芯片200的后述的导入流路221(参照图4)和分离流路222(参照图4)各自的两端部施加电压。在保持多个微芯片200的情况下,电压施加部97向每个微芯片200的导入流路221和分离流路222各自的两端部施加电压。由此,能够使试样在分离流路222中电泳。
60.控制部95控制检测部96的动作。检测部96例如对在分离流路222中分离出的试样成分进行荧光检测。检测部96例如具备照射部和光接收部。照射部向分离流路的局部照射激励光。光接收部接收在分离流路222中移动的试样成分被激励光激励而产生的荧光。
61.图3是用于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的微芯片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形成于图3所示的微芯片的流路的图。图5是图3所示的微芯片的剖视图。参照图3~图5对微芯片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62.如图3~图5所示,微芯片200具有包括用于在内部分离试样的分离流路222在内的至少一个流路,并且具有在该至少一个流路的各端部开口的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
63.具体来说,微芯片200包括第1基板210和第2基板220。第1基板210设于第2基板220
上。第1基板210和第2基板220构成为能够使光透过。第1基板210和第2基板220例如由玻璃基板形成。此外,第1基板210和第2基板220也可以由透明的树脂基板形成。
64.在第2基板220的一个主面以相互交叉的方式设有导入流路221和分离流路222。导入流路221和分离流路222是形成于上述表面上的槽部。导入流路221是用于导入试样的流路。分离流路222是使导入的试样电泳的流路。
65.在第1基板210,在与导入流路221的两端部和分离流路222的两端部对应的位置设有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由贯通第1基板210的多个贯通孔构成。
66.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各自形成用于施加电压的口。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各自的内壁面到第1基板210的表面形成有电极图案(未图示)。各电极图案与上述电压施加部97电连接。
67.图6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所具备的芯片保持部保持了安装有芯片罩的微芯片的状态的剖视图。
68.如图6所示,微流体系统100还具备芯片罩230和多个密封构件240。
69.芯片罩230与保持于芯片保持部10的微芯片200相对地配置。芯片罩230包括设于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对应的位置的多个探针插入部250。
70.多个探针插入部250由在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对应的位置形成于芯片罩230的多个贯通孔232和分别插入于该多个贯通孔232的筒状构件251构成。
71.多个筒状构件251以从芯片罩230的与微芯片200相对的主面230a朝向微芯片200侧突出的方式插入于贯通孔232。
72.插入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的筒状构件251由内径大致均匀的圆筒状构件构成。
73.插入于在与贮液部214对应的位置设置的贯通孔232的筒状构件251具有随着朝向微芯片200侧去而内径变小的锥部251a。
74.在向贮液部214注入液体时,通过将分注探针30的锥部30a向上述锥部251a按压,从而将设于与贮液部214对应的位置的探针插入部250和分注探针30维持为液密。
75.多个密封构件240以多个探针插入部250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能够连通的方式对多个探针插入部250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之间进行密封。多个密封构件240设置为夹在微芯片200与筒状构件251之间。
76.多个密封构件240具有环状形状。多个密封构件240由弹性构件构成。
77.在微流体系统100中,微芯片200在保持于芯片保持部10的状态下反复使用。在进行试样分析后,在导入流路221和分离流路222、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内会残存有分离聚合物、试样。因此,为了反复使用微芯片200,在进行分析后并且在利用抽吸机构40抽吸残存的分离聚合物和试样后,对微芯片200进行清洗。
78.图7~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清洗微芯片时的各工序的图。参照图7~图11,对清洗微芯片200时的微流体系统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79.图7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1贮存部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80.如图7所示,在从第1贮存部51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中,首先,控制部95控制路径
切换部60的动作,从而设为第3口63与第4口64连接并且泵70的上游侧与第1贮存部51连通的第2状态。
81.具体来说,利用可动路径68连接第3口63与第4口64,经由第3路径83、可动路径68以及第4路径84而连接泵70的上游侧与第1贮存部51。
82.接着,控制部95控制泵70的动作,在上述第2状态下使第1清洗液被泵70从第1贮存部51吸入。此时,向贮存室71抽吸预定量的第1清洗液。
83.图8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向贮液部注入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84.接着,如图8所示,在向贮液部注入第1清洗液的工序中,如图8所示,控制部95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从上述第2状态切换为第1口61与第2口62连接并且泵70的下游侧与分注探针30连通的第1状态,从而从分注探针30向成为加压口的贮液部214注入第1清洗液。
85.具体来说,控制部95使可动路径67、可动路径68移动,解除利用可动路径68连接第3口63与第4口64的第2状态,设为利用可动路径67连接第1口61与第2口62的第1状态。
86.通过使第1口61与第2口62连接,能够使泵70的下游侧与分注探针30连通,从而从分注探针30排出第1清洗液。
87.接着,控制部95使分注探针30向设于与贮液部214对应的位置的探针插入部250内移动。然后,控制部95使分注探针30顶端的外周面紧贴于构成探针插入部250的局部的锥部251a。由此,分注探针30和探针插入部250维持为液密,能够抑制从分注探针30注入到贮液部214的液体向贮液部外部漏出。
88.此外,分注探针30的移动可以在从第2状态切换为第1状态后进行,也可以在该切换前进行。
89.接着,控制部95控制泵70的动作从而从分注探针30排出第1清洗液。具体来说,使泵70产生正压并从分注探针30排出第1清洗液。
90.此时,注入超过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各自的容量的量的第1清洗液。由此,经由分离流路222和导入流路221将第1清洗液向多个贮液部211、212、213输送并向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内填充第1清洗液。
91.图9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微芯片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和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的图。
92.接着,如图9所示,在从微芯片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部95控制抽吸机构40,从而利用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抽吸第1清洗液。
93.具体来说,将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插入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内并驱动抽吸泵47。此时,阀切换部46也可以适当切换多个阀461、462、463、464的开闭。
94.另外,还实施分注探针30的清洗。具体来说,在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中,控制部95将分注探针30插入于上述清洗部90的清洗槽91并从分注探针30排出第1清洗液。由此清洗分注探针30的内部。另外,通过将分注探针30的顶端侧浸渍于在清洗槽91贮存的第1清洗液中,从而清洗分注探针30的顶端侧的外周部。剩余的第1清洗液被废液罐94回收。
95.清洗槽91中的分注探针30的清洗可以在上述第1清洗液的抽吸动作中进行,也可以在上述第1清洗液的抽吸动作的前后进行。
96.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2贮存部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和向贮液部注入第2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97.接着,如图10所示,在从第2贮存部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和向贮液部注入第2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部95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从而使第2清洗液被泵70从第2贮存部52吸入并且将第2清洗液向贮液部214注入。
98.具体来说,控制部95将分注探针30插入于第2贮存部52并驱动泵70,从第2贮存部52向分注探针30内抽吸第2清洗液。接着,控制部95使分注探针30向设于与贮液部214对应的位置的探针插入部250内移动。然后,控制部95使分注探针30顶端的外周面紧贴于构成探针插入部250的局部的锥部251a。
99.接着,控制部95控制泵70的动作从而从分注探针30排出第2清洗液。具体来说,使泵70产生正压并从分注探针30排出第2清洗液。由此,向贮液部214注入第2清洗液,经由分离流路222和导入流路221而向多个贮液部211、212、213内也填充第2清洗液。在微芯片200内填充有第2清洗液的状态下放置预定的时间。预定的时间例如是1分钟~3分钟左右。此外,在反复进行多次清洗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最后的清洗时例如放置60分钟左右。像这样,通过以预定的时间在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内以及导入流路221内和分离流路222内预先填充第2清洗液,从而能够有效地去除吸附于流路表面和贮液部表面的成分。
100.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微芯片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和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的图。
101.接着,如图11所示,在从微芯片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部95控制抽吸机构40,从而利用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抽吸第2清洗液。
102.此外,控制部95控制路径切换部60的动作,从而在从上述的图8所示的工序到图11所示的工序的期间维持上述第1状态。
103.另外,还实施分注探针30的清洗。具体来说,在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中,控制部95将分注探针30插入于上述清洗部90的清洗槽92并从分注探针30排出第2清洗液。由此清洗分注探针30的内部。另外,通过将分注探针30的顶端侧浸渍于在清洗槽92贮存的第2清洗液中,从而清洗分注探针30的顶端侧的外周部。剩余的第2清洗液被废液罐94回收。
104.此外,清洗槽92中的分注探针30的清洗可以在上述第2清洗液的抽吸动作中进行,也可以在上述第1清洗液的抽吸动作的前后进行。
105.通过单次或多次实施像以上那样的工序,从而能够清洗微芯片200。
106.像上述那样,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100中,能够在利用弹性构件将探针插入部与贮液部之间维持为液密的状态下使清洗液经由探针插入部和贮液部向流路内注入。因此,与利用毛细管现象向贮液部注入少量的清洗液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多在清洗中使用的清洗液的量。另外,即使在增多清洗液的量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弹性构件将探针插入部与贮液部之间维持为液密,因此也能够防止清洗液在微芯片表面漏出。
107.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100中,路径切换部60构成为能够对连接第1口61和第2口62并且泵70的下游侧与分注探针30连通的第1状态与连接第3口63和第4口64并且泵70的上游侧与第1贮存部51连通的第2状态进行切换。并且,控制部95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的动作,从而在清洗至少一个流路时,在以第2状态使第1清洗液被泵70从第1贮存部51吸入后切换为第1状态,从分注探针向贮液部214注入第1清洗液。另外,控制部95控制路径
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从而在注入第1清洗液后从第2贮存部52抽吸第2清洗液并从分注探针30向贮液部214注入第2清洗液。
108.像这样,能够通过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从而自动地切换第1清洗液向贮液部的注入与第2清洗液向贮液部的注入。由此,能够全自动地连续运转。
109.像以上那样,能防止清洗液向微芯片表面的泄漏,增多清洗液的量,自动地切换第1清洗液的注入与第2清洗液的注入,从而能够高效地清洗微芯片。
110.(实施方式2)
111.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的示意图。参照图12对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100a进行说明。
112.如图12所示,在与实施方式1的微流体系统100相比的情况下,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100a的路径切换部60还包括经由第5路径85与第2贮存部52连接的第5口65,主要是由路径切换部60实现的路径的切换方法不同。其他结构大致相同。
113.路径切换部60具有第1口61、第2口62、第3口63、第4口64、第5口65、启动加注口661、662、可动路径67、可动路径68以及可动路径69。
114.第2口62、第3口63、第4口64、第5口65以及启动加注口661、662以包围第1口61的方式在周向上排列配置。
115.第1口61经由第1路径81与分注探针30连接。第2口62经由第2路径82与泵70的下游侧(更特定来说是后述的贮存室71的下游侧)连接。
116.第3口63经由第3路径83与泵70的上游侧(更特定来说是贮存室71的上游侧)连接。第4口64经由第4路径84与第1贮存部51连接。第5口65经由第5路径85与第2贮存部52连接。
117.启动加注口661经由路径87与启动加注装置54连接。启动加注口662经由路径88与启动加注装置55连接。启动加注装置54、55用于在路径内填充液体。
118.可动路径67、可动路径68以及可动路径69设置为能够移动。通过使可动路径67和可动路径68移动,从而将第2口62、第3口63、第4口64、第5口65以及启动加注口661、662中的彼此相邻的口中的至少一组连接。
119.可动路径69设置为能够选择与第2口62、第3口63、第4口64、第5口65以及启动加注口661、662中的任一者连接的状态和与这些口中的任一者都不连接的状态。
120.在路径切换部60中,构成为能通过使可动路径67、68、69移动从而得到第1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中的至少任一者。
121.第1状态是连接第1口61与第2口62并且泵70的下游侧与分注探针30连通的状态。第2状态是连接第3口63与第4口64并且泵70的上游侧与第1贮存部51连通的状态。第3状态是连接第3口63与第5口65并且泵70的上游侧与第2贮存部52连通的状态。
122.在实施方式2中也是,微芯片200在保持于芯片保持部10的状态下反复使用。在进行试样分析后,在导入流路221以及分离流路222、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内会残存有分离聚合物、试样。因此,为了反复使用微芯片200,在进行分析后并且在利用抽吸机构40抽吸残存的分离聚合物和试样后,对微芯片200进行清洗。
123.参照图12~图15对清洗微芯片200时的微流体系统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124.图12是表示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1贮存部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125.如图12所示,在从第1贮存部51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中,首先,控制部95控制路径
切换部60的动作,从而设为第3口63与第4口64连接并且泵70的上游侧与第1贮存部51连通的第2状态。
126.具体来说,利用可动路径68连接第3口63与第4口64,经由第3路径83、可动路径68以及第4路径84而连接泵70的上游侧与第1贮存部51。
127.接着,控制部95控制泵70的动作,在上述第2状态下使第1清洗液被泵70从第1贮存部51吸入。此时,向贮存室71抽吸预定量的第1清洗液。
128.此外,可动路径67连接第5口65与启动加注口662,成为在第5路径85内填充有第2清洗液的状态。
129.图13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向贮液部注入第1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130.如图13所示,在向贮液部注入第1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从而设为上述第1状态,从分注探针30向贮液部214注入第1清洗液。
131.具体来说,控制部95控制路径切换部60的动作从而利用可动路径69连接第1口61与第2口62。接着,控制部95使分注探针30向设于与贮液部214对应的位置的探针插入部250内移动。然后,控制部95控制泵70的动作从而经由探针插入部250向贮液部214注入第1清洗液。
132.由此,向贮液部214注入第1清洗液,经由分离流路222和导入流路221而向多个贮液部211、212、213内也填充第1清洗液。
133.接着,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从微芯片抽吸第1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部95控制抽吸机构40从而利用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抽吸第1清洗液。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中,在清洗槽91使用第1清洗液来清洗分注探针30。
134.图14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从第2贮存部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135.如图14所示,在从第2贮存部52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部95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从而切换为第3状态,使第2清洗液被泵70从第2贮存部52吸入。
136.具体来说,控制部95使可动路径69移动从而解除第1口61与第2口62的连接,使可动路径67移动从而连接第3口63与第5口65。此时,控制部95使可动路径68移动从而连接第4口64与启动加注口661。
137.在该状态下驱动泵70,使预定量的第2清洗液经由第5路径85、可动路径67以及第3路径83而被泵70吸入。
138.图1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中在清洗微芯片时向贮液部注入第2清洗液的工序的图。
139.如图15所示,在向贮液部注入第2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路径切换部60和泵70的动作从而设为上述第1状态,从分注探针30向贮液部214注入第2清洗液。
140.具体来说,控制部95控制路径切换部60的动作从而利用可动路径69连接第1口61与第2口62。接着,控制部95使分注探针30向设于与贮液部214对应的位置的探针插入部250内移动。然后,控制部95控制泵70的动作从而经由探针插入部250而向贮液部214注入第2清洗液。
141.由此,向贮液部214注入第2清洗液,经由分离流路222和导入流路221而向多个贮液部211、212、213内也填充第2清洗液。
142.接着,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从微芯片抽吸第2清洗液的工序中,控制部95控制抽吸机构40从而利用多个抽吸喷嘴41、42、43、44从多个贮液部211、212、213、214抽吸第2清洗液。另外,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清洗分注探针的工序中,在清洗槽92使用第2清洗液来清洗分注探针30。
143.在像以上那样构成的情况下也是,实施方式2的微流体系统100a能得到与实施方式1大致相同的效果。另外,将第1贮存部51和第2贮存部52连接于路径切换部60,利用可动路径的移动来对从第1贮存部51抽吸第1清洗液并且注入的动作与从第2贮存部52抽吸第2清洗液并且注入的动作进行切换,因此能够全自动地连续运转。
144.[附记]
[0145]
像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包括以下这样的内容。
[0146]
[结构1]
[0147]
一种微流体系统,其中,该微流体系统具备:
[0148]
芯片保持部,其保持微芯片,该微芯片具有包括用于在内部分离试样的分离流路在内的至少一个流路,并且具有在上述至少一个流路的各端部开口的多个贮液部;
[0149]
芯片罩,其与保持于上述芯片保持部的上述微芯片相对地配置,并且包括设于与上述多个贮液部的各贮液部对应的位置的多个筒状部;
[0150]
芯片罩,其与保持于上述芯片保持部的上述微芯片相对地配置,并且在与上述多个贮液部的各贮液部对应的位置设有多个探针插入部;
[0151]
多个密封构件,其以上述多个探针插入部与上述多个贮液部能够连通的方式对上述多个探针插入部与上述多个贮液部之间进行密封;
[0152]
分注探针,其设置为能够向上述多个贮液部中的任一者排出液体;
[0153]
抽吸机构,其包括设置为能够从上述多个贮液部的各贮液部抽吸液体的多个抽吸喷嘴;
[0154]
第1贮存部,其贮存用于清洗上述至少一个流路的第1清洗液;
[0155]
第2贮存部,其贮存用于清洗上述至少一个流路的第2清洗液;
[0156]
泵,其设置为能够反复进行液体的吸入和液体的排出;
[0157]
路径切换部,其构成为能够对能够从上述分注探针排出上述第1清洗液的路径与能够排出上述第2清洗液的路径进行切换;以及
[0158]
控制部,其至少控制上述路径切换部和上述泵的动作。
[0159]
[结构2]
[0160]
根据结构1所述的微流体系统,其中,
[0161]
上述路径切换部包括:第1口,其经由第1路径与上述分注探针连接;第2口,其经由第2路径与上述泵的从上述泵排出液体时的排出方向上的下游侧连接;第3口,其经由第3路径与上述泵的上述排出方向上的上游侧连接;以及第4口,其经由第4路径与上述第1贮存部连接,
[0162]
上述路径切换部构成为能够设为连接上述1口与上述第2口并且上述泵的上述下游侧与上述分注探针连通的第1状态和连接上述第3口与上述第4口并且上述泵的上述上游
侧与上述第1贮存部连通的第2状态中的至少任一者,
[0163]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路径切换部和上述泵的动作,从而在清洗上述流路时,在以上述第2状态使上述第1清洗液被上述泵从上述第1贮存部吸入后设为上述第1状态,从上述分注探针向上述多个贮液部中的任一者排出上述第1清洗液,
[0164]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路径切换部和上述泵的动作,从而在排出上述第1清洗液后从上述第2贮存部抽吸上述第2清洗液,从上述分注探针向上述多个贮液部中的任一者排出上述第2清洗液。
[0165]
[结构3]
[0166]
根据结构2所述的微流体系统,其中,
[0167]
上述路径切换部还包括与上述第2贮存部连接的第5口,
[0168]
上述路径切换部构成为能够设为上述第1状态、上述第2状态以及连接上述第3口与上述第5口并且上述泵的上述上游侧与上述第2贮存部连通的第3状态中的至少任一者,
[0169]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路径切换部和上述泵的动作,从而在以上述第3状态使上述第2清洗液被上述泵从上述第2贮存部吸入后设为上述第1状态,从上述分注探针向上述多个贮液部中的任一者排出上述第2清洗液。
[0170]
[结构4]
[0171]
根据结构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体系统,其中,
[0172]
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抽吸机构,从而在向上述多个探针插入部中的任一者注入超过上述多个贮液部的容量的量的第1清洗液并且放置预定的时间后利用上述多个抽吸喷嘴从上述多个贮液部抽吸上述第1清洗液。
[0173]
[结构5]
[0174]
根据结构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体系统,其中,
[0175]
上述分注探针具有随着朝向顶端去而变细的锥部,
[0176]
在向上述多个贮液部中的任一者注入上述第1清洗液时,通过将上述锥部向上述多个探针插入部中的任一者的内壁按压,从而将上述多个探针插入部中的任一者与上述分注探针之间维持为液密。
[0177]
[结构6]
[0178]
根据结构1~5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流体系统,其中,
[0179]
该微流体系统还具备用于清洗上述分注探针的清洗部,
[0180]
上述清洗部包括两个清洗槽,
[0181]
上述两个清洗槽中的一个清洗槽设置为能够贮存上述第1清洗液,
[0182]
通过将上述分注探针浸渍于在上述一个清洗槽贮存的上述第1清洗液中,从而清洗上述分注探针的顶端侧的外周部。
[0183]
以上,本次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
[0184]
附图标记说明
[0185]
10、芯片保持部;30、探针;30a、锥部;40、抽吸机构;41、42、43、44、抽吸喷嘴;45、喷嘴保持部;46、阀切换部;47、抽吸泵;51、第1贮存部;52、第2贮存部;53、孔板;54、55、启动加注装置;60、路径切换部;61、第1口;62、第2口;63、第3口;64、第4口;65、第5口;66、启动加注
口;67、68、69、可动路径;70、泵;71、贮存室;81、第1路径;82、第2路径;83、第3路径;84、第4路径;85、第5路径;87、88、路径;90、清洗部;91、92、清洗槽;94、废液罐;95、控制部;96、检测部;97、电压施加部;100、100a、微流体系统;200、微芯片;210、第1基板;211、212、213、214、贮液部;220、第2基板;221、导入流路;222、分离流路;230、芯片罩;230a、主面;232、贯通孔;240、密封构件;250、探针插入部;251、筒状构件;251a、锥部;461、462、463、464、阀;661、662、启动加注口。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