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连体变速箱运输用运载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56: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载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体变速箱运输用运载架。


背景技术:

2.连体变速箱,是指变速箱和变矩器两者的装配体结构。目前,通常采用运载架进行工件的运输,不但能够实现工件的多层摆放,提高工件的单次运输量,且能够实现工件在运输过程中的有效防护,为工件运输提供了便利,但目前的运载架,多不具备折叠功能,运载架回收时所占空间与送货运输时是一样的,且不能够随意放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其回收成本较大。
3.专利号为202021094609.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变速箱运输用工装架,包括固定底架,固定底架的两端边角位置分别通过第一卡位机构安装有定位杆,端部两侧分别通过第二卡位机构安装有u形定位架,中间位置通过第三卡位机构安装有t形定位架,且处于使用状态时,在卡位机构作用下,t形定位架、定位杆和u形定位架均垂直于固定底架设置,处于折叠状态时,定位杆、u形定位架和t形定位架分别贴靠固定底架设置。本实用新型在便于装载机变速箱运输、实现装载机变数箱有效防护的同时,具有折叠功能,在回收时,将其进行折叠,折叠后体积大大减小,从而有效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回收成本大大降低,能够适用于各种长短途路况变速箱运输。
4.上述结构的装载机变速箱运输用工装架,虽具有折叠功能,降低了回收成本,但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其仍存在如下缺陷:
5.(1)叠放后的运载架平稳性差,在运输过程中易发生侧歪,连体变速箱摔落会造成质量损伤;
6.(2)无专用于实现连体变速箱定位的定位结构,在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连体变速箱间的相互碰撞或与运载架间的碰撞,磕碰同样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克服上述所指出的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付出了大量创造性劳动后,从而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8.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体变速箱运输用运载架,以解决目前的连体变速箱运载架结构,无用以实现连体变速箱定位的定位结构,且叠放平稳性差,在运输过程中安全保障性差的技术问题。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10.一种连体变速箱运输用运载架,包括安装底架,所述安装底架的两端边角位置分别具有第一安装管,所述第一安装管内活动插装有端挡架,且所述安装底架的两端底部均设有第一限位杆,所述端挡架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杆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限位杆和所述第二限位杆的横截面均为相适配的倒v形结构;
11.所述安装底架上还具有若干第二安装管,所述第二安装管两两对应设置,且对应
设置的两所述第二安装管内插装有用以实现变速箱承托的变速箱承托架,所述变速箱承托架靠近所述安装底架的其中一侧边,且沿所述安装底架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12.所述安装底架上还具有若干第三安装管,所述第三安装管内插装有用以实现变矩器承托的变矩器承托杆,所述变矩器承托杆沿所述安装底架的另一侧边均匀排列设置,且所述变矩器承托杆分别位于相邻的两所述变速箱承托架之间。
13.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管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条形孔,所述端挡架的底端开设有供销轴穿插的第一通孔,所述端挡架沿竖直方向活动插装于所述第一安装管内,并利用贯穿所述第一条形孔和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一安装管相连接,所述第一安装管的顶部内侧还开设有供所述端挡架向内翻折的第一避让缺口。
14.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端挡架的底部设有限位挡环,处于使用状态时,所述限位挡环抵靠所述第一安装管的顶端。
15.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变速箱承托架的顶部设有用以实现变速箱定位的定位螺栓,所述变矩器承托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具有用以实现变矩器定位的v形定位槽。
16.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变速箱承托架包括变速箱承托杆和固定安装于两所述变速箱承托杆顶端的托板,所述定位螺栓螺纹安装于所述托板上。
17.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位于中间的所述变速箱承托架的托板的宽度,大于位于两端的所述变速箱承托架的托板的宽度,且所述定位螺栓于位于中间的所述变速箱承托架的托板的两侧边位置设有两套。
18.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安装管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条形孔,所述变速箱承托架的底端开设有供销轴穿插的第二通孔,所述变速箱承托架沿竖直方向活动插装于所述第二安装管内,并利用贯穿所述第二条形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销轴与所述第二安装管相连接,所述第二安装管的顶部内侧还开设有供所述变速箱承托架向一侧翻折的第二避让缺口。
19.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安装管的顶部开设有第三条形孔,所述变矩器承托杆的底端开设有供销轴穿插的第三通孔,所述变矩器承托杆沿竖直方向活动插装于所述第三安装管内,并利用贯穿所述第三条形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三安装管相连接,所述第三安装管的内侧还开设有供所述变矩器承托杆向内侧翻折的第三避让缺口。
20.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底架的两侧边位置还分别安装有吊耳,所述吊耳上开设有吊装孔。
21.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1)该连体变速箱运输用运载架,使用时,通过相邻两个变速箱承托架及位于相邻两个变速箱承托架之间的变矩器承托杆实现连体变速箱的承托放置,且连体变速箱在放置时,变速箱承托架上的定位螺栓实现对变速箱的定位,变矩器承托杆顶端的定位板实现对变矩器的定位,从而实现连体变速箱的精准定位放置,为连体变速箱于该运载架上的有序摆放提供了便利,同时,避免了连体变速箱在运输过程中滑移甚至滚动的发生,从而避免了连体变速箱的磕碰,实现了对连体变速箱运输的有效防护;此外,该运载架通过具有的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结构,能够实现叠放,从而实现连体变速箱的多层摆放,大大增加了连
体变速箱的单次运输量,且运载架叠放后的平稳性好,不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侧歪或倾倒,使用安全可靠。
23.连体变速箱运输完毕后,可将该运载架折叠,折叠后其体积大大减小,单车可装载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其回收成本大大降低,能够适用于各种长短途路况的连体变速箱运输,在方便连体变速箱运输的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方便实用。
24.(2)通过相配合的变速箱承托架和变矩器承托杆实现连体变速箱的定位放置并承托,在连体变速箱放置时,定位螺栓对应插入到变速箱的定位孔内,变矩器的外圈体卡到定位板的v形定位槽内,从而实现连体变速箱的定位放置,放置平稳牢固,不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磕碰。
25.(3)对该运载架折叠时,先将各变速箱承托架及变矩器承托杆依次上提并朝向安装管开设有避让缺口的一侧翻折,即可实现折叠,最后将端挡架上提并翻折,便可完成该运载架的折叠,折叠后的运载架体积大大减小,便于回收;需要展开使用时,将各折叠的部分按序翻折起并下压至插入到相应的安装管内即可,折叠及展开使用的操作简单方便。
26.(4)安装底架的两侧边位置分别安装有的吊耳,便于运载架叠放时对运载架的吊装,使得运载架的叠放方便省力。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端挡架和变速箱承托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变速箱承托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叠放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1-安装底架;101-第一安装管;1011-第一条形孔;102-第二安装管;1021-第二条形孔;103-第三安装管;1031-第三条形孔;2-端挡架;201-限位挡环;3-第一销轴;4-第一限位杆;5-第二限位杆;6-变速箱承托架;601-变速箱承托杆;602-托板;7-第二销轴;8-定位螺栓;9-变矩器承托杆;10-第三销轴;11-定位板;12-吊耳;1201-吊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这些例举性实施方式的用途和目的仅用来例举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保护范围构成任何形式的任何限定,更非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37.如图1至图7共同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体变速箱运输用运载架,包括安装底架1,安装底架1的两端边角位置分别具有第一安装管101,第一安装管101内活动插装有
端挡架2,且安装底架1的两端底部均设有第一限位杆4,端挡架2的顶部设有与第一限位杆4对应设置的第二限位杆5,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的横截面均为相适配的倒v形结构。
38.安装底架1上还具有若干第二安装管102,第二安装管102两两对应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第二安装管102内插装有用以实现变速箱承托的变速箱承托架6,变速箱承托架6靠近安装底架1的其中一侧边,且沿安装底架1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39.安装底架1上还具有若干第三安装管103,第三安装管103内插装有用以实现变矩器承托的变矩器承托杆9,变矩器承托杆9沿安装底架1的另一侧边均匀排列设置,且变矩器承托杆9分别位于相邻的两变速箱承托架6之间。
40.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管10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条形孔1011,端挡架2的底端开设有供销轴穿插的第一通孔,端挡架2沿竖直方向活动插装于第一安装管101内,并利用贯穿第一条形孔1011和第一通孔的第一销轴3与第一安装管101相连接,第一安装管101的顶部内侧还开设有供端挡架2向内翻折的第一避让缺口,上提端挡架2至第一销轴3位移至第一条形孔1011顶端,便可实现端挡架2的折叠。
41.本实施例中,端挡架2的底部设有限位挡环201,处于使用状态时,限位挡环201抵靠第一安装管101的顶端。
42.为实现连体变速箱于该运载架上的定位放置,变速箱承托架6的顶部设有用以实现变速箱定位的定位螺栓8,变矩器承托杆9的顶端固定安装有定位板11,定位板11具有用以实现变矩器定位的v形定位槽。
43.通过相配合的变速箱承托架6和变矩器承托杆9实现连体变速箱的定位放置并承托,在连体变速箱放置时,定位螺栓8对应插入到变速箱的定位孔内,变矩器的外圈体卡到定位板11的v形定位槽内,从而实现连体变速箱的定位放置,放置平稳牢固,不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磕碰。
44.本实施例中,变速箱承托架6包括变速箱承托杆601和固定安装于两个变速箱承托杆601顶端的托板602,定位螺栓8螺纹安装于托板602上。
45.本实施例中,位于中间的变速箱承托架6的托板602的宽度,大于位于两端的变速箱承托架6的托板602的宽度,且定位螺栓8于位于中间的变速箱承托架6的托板602的两侧边位置设有两套。
46.本实施例中,变速箱承托架6设有四个,使用时,相邻两个承托架用以实现一个连体变速箱的承托,从而使得该运载架能够实现三个连体变速箱的摆放。
47.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管102分别于安装底架1的横撑上设置,且对应设置的两第二安装管102沿安装底架1的横撑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48.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管102的顶部开设有第二条形孔1021,变速箱承托架6的底端开设有供销轴穿插的第二通孔,变速箱承托架6沿竖直方向活动插装于第二安装管102内,并利用贯穿第二条形孔1021和第二通孔的第二销轴7与第二安装管102相连接,第二安装管102的顶部内侧还开设有供变速箱承托架6向一侧翻折的第二避让缺口,上提变速箱承托架6至第二销轴7位移至第二条形孔1021顶端,便可实现变速箱承托架6的折叠。
49.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管103的顶部开设有第三条形孔1031,变矩器承托杆9的底端开设有供销轴穿插的第三通孔,变矩器承托杆9沿竖直方向活动插装于第三安装管103内,并利用贯穿第三条形孔1031和第三通孔的第三销轴10与第三安装管103相连接,第三安
装管103的内侧还开设有供变矩器承托杆9向内侧翻折的第三避让缺口,上提变矩器承托杆9至第三销轴10位移至第三条形孔1031的顶端,便可实现变矩器承托杆9的折叠。
50.对该运载架折叠时,先将各变速箱承托架6及变矩器承托杆9依次上提并朝向安装管开设有避让缺口的一侧翻折,即可实现折叠,最后将端挡架2上提并翻折,便可完成该运载架的折叠,折叠后的运载架体积大大减小,便于回收;需要展开使用时,将各折叠的部分按序翻折起并下压至插入到相应的安装管内即可,折叠及展开使用的操作简单方便。
51.本实施例中,安装底架1的两侧边位置还分别安装有吊耳12,吊耳12上开设有吊装孔1201,安装有的吊耳12,便于运载架叠放时对运载架的吊装,使得运载架的叠放方便省力。
52.基于上述结构的该连体变速箱运输用运载架,使用时,通过相邻两个变速箱承托架6及位于相邻两个变速箱承托架6之间的变矩器承托杆9实现连体变速箱的承托放置,且连体变速箱在放置时,变速箱承托架6上的定位螺栓8实现对变速箱的定位,变矩器承托杆9顶端的定位板11实现对变矩器的定位,从而实现连体变速箱的精准定位放置,为连体变速箱于该运载架上的有序摆放提供了便利,同时,避免了连体变速箱在运输过程中滑移甚至滚动的发生,从而避免了连体变速箱的磕碰,实现了对连体变速箱运输的有效防护;此外,该运载架通过具有的第一限位杆4和第二限位杆5结构,能够实现叠放,从而实现连体变速箱的多层摆放,大大增加了连体变速箱的单次运输量,且运载架叠放后的平稳性好,不易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侧歪或倾倒,使用安全可靠。
53.连体变速箱运输完毕后,可将该运载架折叠,折叠后其体积大大减小,单车可装载数量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其回收成本大大降低,能够适用于各种长短途路况的连体变速箱运输,在方便连体变速箱运输的同时,降低了运输成本,方便实用。
54.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用途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意欲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也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修改和/或变型,所有的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