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1:54: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2.气管插管是全身麻醉和呼吸衰竭患者救治的常用医疗操作,该操作步骤为:对患者使用镇静和(或)肌松剂后,采用喉镜暴露患者的声门,将气管导管插入患者的气管内,然后进行机械通气,气管导管需要插入导丝进行塑形,以利于气管插管。
3.气管插管操作对患者的刺激性强烈,可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反射,导致血压升高,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对患者使用较大剂量镇静剂以及阿片类药物,同时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等局麻药以减轻插管反射。
4.申请号为cn201920710413.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气管插管导丝,该气管插管导丝内沿轴向形成有用于给药的通道,从而在插管时,可在患者的气管表面喷射麻醉药进行麻醉,能够显著减轻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后的气道反射,减少插管和拔管的心血管并发症。
5.然而,由于该技术方案中采用软囊收缩进行给药,导致麻醉药呈脉冲状喷出,从而在插管过程中,患者气管的表面麻醉药给药量分布极不均匀,导致患者气管表面的部分部位麻醉药给药量过多,而其他部位麻醉药给药量很少或没有,从而导致麻醉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其可以在气管插管时在患者气管的表面均匀喷洒麻醉药对患者气管进行麻醉,以显著减轻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后的气道反射,减少插管和拔管的心血管并发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包括喷头、输出机构及输液管;
8.所述喷头固定于所述气管插管导丝的一端;
9.所述输出机构包括壳体、注射筒、活塞、推杆、转动件及传动件,所述注射筒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活塞密封滑动设置于所述注射筒内以使所述注射筒内形成一容积可变的注射腔,所述推杆与所述活塞固定连接,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传动件与所述转动件及所述推杆均连接且用于将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运动转化为所述推杆的轴向移动;
10.所述输液管的一端与所述喷头连接,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注射腔连通。
11.优选地,所述转动件为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推杆平行;所述传动件包括螺母及连杆,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上,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螺母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杆固定连接。
12.优选地,所述输出机构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丝杆连接且用于驱动所
述丝杆转动。
13.优选地,所述壳体内形成有一容纳腔,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14.优选地,所述输出机构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固定套设于所述丝杆上,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15.优选地,所述丝杆上同轴固定有一转动轮。
16.优选地,所述注射筒上形成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
17.优选地,所述输出机构还包括轴套,所述轴套滑动套设于所述推杆上,所述轴套与所述注射筒固定连接。
18.优选地,所述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还包括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喷头上,所述固定套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气管插管导丝的一端。
19.优选地,所述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还包括若干个限位环,各个所述限位环均套设于所述气管插管导丝及所述输液管的外周上。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插管过程中,匀速转动转动件,传动件将转动件的转动转化为了推杆的轴向移动,推杆带动活塞向注射筒内移动,从而使注射筒内的麻醉剂沿着输液管从喷头喷出到患者气管的表面,由于转动件为匀速转动,因此可保证活塞匀速向注射筒内推入,从而使得喷头匀速喷出麻醉剂,以使插管过程中,患者气管的表面麻醉药给药量分布较为均匀,增强麻醉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中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23.图3是图1中的输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图3中的输出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喷头、2-输出机构、3-输液管、4-气管插管导丝、5-限位环、11-固定套、21-壳体、22-注射筒、221-固定部、23-活塞、24-推杆、25-转动件、251-转动轮、26-传动件、261-螺母、262-连杆、27-驱动件、28-轴承、29-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技术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7.请参照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包括喷头1、输出机构2及输液管3。
28.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喷头1固定于所述气管插管导丝4的一端,气管插管导丝4可在市面上购买。
29.请参照图3和图4,所述输出机构2包括壳体21、注射筒22、活塞23、推杆24、转动件25及传动件26,所述注射筒22固定于所述壳体21上,所述活塞23密封滑动设置于所述注射筒22内以使所述注射筒22内形成一容积可变的注射腔,所述推杆24与所述活塞23固定连
接,所述转动件25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21上,所述传动件26与所述转动件25及所述推杆24均连接且用于将所述转动件25的转动运动转化为所述推杆24的轴向移动。
30.请参照图1和图2,所述输液管3的一端与所述喷头1连接,所述输液管3的另一端与所述注射腔连通,输液管3可在市面上购买。
31.在使用时,先将喷头1固定在气管插管导丝4的前端,再将气管插管导丝4伸入气管插管内,接着将气管插管逐渐插入患者的气道内,在插管过程中,匀速转动转动件25,传动件26将转动件25的转动转化为了推杆24的轴向移动,推杆24带动活塞23向注射筒22(注射筒22内预先装入有麻醉剂)内移动,从而使注射筒22内的麻醉剂沿着输液管3从喷头1喷出到患者气管的表面,由于转动件25为匀速转动,因此可保证活塞23匀速向注射筒22内推入,从而使得喷头1匀速喷出麻醉剂,以使插管过程中,患者气管的表面麻醉药给药量分布较为均匀,增强麻醉效果。
32.为了具体实现传动件26的功能,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件25为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推杆24平行;所述传动件26包括螺母261及连杆262,所述螺母261螺纹连接于所述丝杆上,所述连杆262的一端与所述螺母261固定连接,所述连杆262的另一端与所述推杆24固定连接。
33.为了便于转动丝杆,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机构2还包括驱动件27,所述驱动件27与所述丝杆连接且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
34.为了具体对驱动件27进行保护,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1内形成有一容纳腔,所述驱动件27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本实施例中,驱动件27为电机。
35.为了具体实现丝杆与壳体21的转动连接,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机构2还包括轴承28,所述轴承28的内圈固定套设于所述丝杆上,所述轴承28的外圈与所述壳体21固定连接。
36.为了便于在需要时手动转动丝杆,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丝杆上同轴固定有一转动轮251,从而在实际使用时也可以直接通过手动转动丝杆,从而可在本装置的低配版本中不提供驱动件27,以降低设备成本。
37.为了具体实现注射筒22与壳体21的固定连接,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注射筒22上形成有一固定部221,所述固定部221与所述壳体21可拆卸连接。
38.为了提高活塞23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输出机构2还包括轴套29,所述轴套29滑动套设于所述推杆24上,所述轴套29与所述注射筒22固定连接,推杆24移动时,受到轴套29的限位,从而可保证推杆24不发生偏移,提高了活塞23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39.为了具体实现喷头1与气管插管导丝4的固定连接,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还包括固定套11,所述固定套1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喷头1上,所述固定套11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气管插管导丝4的一端。本实施例中,固定套11为橡胶套,固定套11的内径大于气管插管导丝4的直径,从而将固定套11套设在气管插管导丝4上后,固定套11与气管插管导丝4可固定相连。
40.为了对输液管3与气管插管导丝4进行固定,请参照图1和图2,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还包括若干个限位环5,各个所述限位环5均套设于所述气管插管导丝4及所述输液管3的外周上。从而可将输液管3与气管插管导丝4固定在一
起。
41.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4来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气管插管导丝的给药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在使用时,先将喷头1固定在气管插管导丝4的前端,再将气管插管导丝4伸入气管插管内,接着将气管插管逐渐插入患者的气道内,在插管过程中,通过驱动件27匀速转动丝杆,丝杆转动时,螺母261沿着丝杆移动,从而带动推杆24移动,推杆24带动活塞23向注射筒22(注射筒22内预先装入有麻醉剂)内移动,从而使注射筒22内的麻醉剂沿着输液管3从喷头1喷出到患者气管的表面,由于转动件25为匀速转动,因此可保证活塞23匀速向注射筒22内推入,从而使得喷头1匀速喷出麻醉剂,以使插管过程中,患者气管的表面麻醉药给药量分布较为均匀,增强麻醉效果。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