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8:32: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且安全性高的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热水器防触电方式有以下几种:设置漏电开关、在电热水器上安装漏电自动检测装置、水电隔离法及出水断电。不管以上何种防触电装置,都会有损坏或失灵的时候,当漏电时,防触电装置损坏或失灵就会发生危险,甚至威胁到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当前普遍使用的防触电装置为防电墙,其通过增长进、出水路的流程来阻隔电流,但因其流程长度有限,防触电效果差。为了保证电热水器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如果用两根十分长的绝缘管分别连接在电热水器进出水口上,这种方法可达到防触电的目的,但这些管裸露在外,十分凌乱,且在高寒地区,热水流经较长的绝缘管,水温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下降。此外,现有的防触电装置结构比较复杂,且需要专业人员安装。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且安全性高的热水器防触电装置,就成为一种客观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且安全性高的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其设于热水器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该防触电装置设有箱体,在所述箱体内设有混水阀及绝缘的冷水进水管和热水管,所述冷水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热水器的进水口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混水阀与所述热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热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热水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混水阀的阀芯顶部穿出所述箱体,且阀芯顶部设有把手。
5.所述混水阀通过第一转接件与冷水进水管连接,所述混水阀通过第二转接件与热水管连接。
6.所述第二转接件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
7.所述冷水进水管和热水管分别以环形、蛇形或螺旋状固定于盒体内。
8.所述冷水进水管和热水管的长度与半径的平方比l/r2分别≥53.14。
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其设于热水器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该防触电装置设有箱体,在所述箱体内设有绝缘的冷水进水管和热水管,所述冷水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热水器的进水口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混水阀与所述热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热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热水器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混水阀设于箱体下方。
10.所述箱体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板,所述混水阀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
11.所述混水阀通过第一转接件与冷水进水管连接,并通过第二转接件与热水管连接。
12.所述冷水进水管和热水管分别以环形、蛇形或螺旋状固定于盒体内。
13.所述冷水进水管和热水管的长度与半径的平方比l/r2分别≥53.14。
14.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热水器安全性差、防触电装置结构复杂,安装不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通过将冷水进水管、热水管及混水阀集成于箱体内,可直接将其与热水器的进水口及出水口连接,安装方便快捷,且无需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混水阀可内置于箱体内,也可设于箱体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不同类型混水阀的安装需求。此外,通过冷水进水管和热水管的分压,使热水器在漏电情况下可降低流经人体的电流,确保人体的安全。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箱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20.实施例1
21.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设于热水器50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热水器50可以为储水式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或即热式电热水器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为其他类型的热水器,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该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设有箱体10、混水阀20、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
22.如图1、图2所示,箱体10呈中空的矩形状,其用于容置混水阀20、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以防止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裸露在外,且可避免外界温度对流经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的水的温度造成影响。该箱体10包括箱体本体11及前盖12,前盖12可通过任何方法与箱体本体11连接,比如铰接、卡接等。其中,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分别间隔设于箱体10的两侧,混水阀20设于箱体10的下部。在箱体10上部设有两个第一通孔,其分别用于使得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与热水器50的进水口及出水口连接。在箱体10下部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其分别用于容置混水阀20的出水口。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比如,第一通孔可设置在箱体10的顶部和/或箱体10的侧部,第二通孔可设置在箱体10的底部和/或箱体10的侧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同时,在箱体10内还可设置挡板,使箱体10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分别用于容置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以避免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之间的相互干扰。在箱体10的前侧设有第三通孔,其用于容置混水阀20的顶部,从而使混水阀20的把手21位于箱体10前侧。
23.如图1、图2所示,混水阀20设有混水阀主体及把手21,该混水阀20的一端与冷水进水管30的一端连接,混水阀20的另一端与热水管40的一端连接,其用于将热水器50的热水与自来水的冷水进行混合,从而调节成合适的温度供用户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混水阀20的混水阀主体安装于箱体10内,混水阀20的阀芯顶部穿出箱体10,且阀芯顶部设有把手21,由于本实施例只将把手21设于箱体10前侧,使整个外接防触电装置结构简洁,用户使用时无
需安装混水阀20,使得安装方便快捷。在混水阀20与冷水进水管30之间设有第一转接件60,该第一转接件60可为三通转接件,如螺纹套、卡接件等,其一端与混水阀20连接,一端与冷水进水管30连接,另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从而使热水器50经过第一转接件60分别与混水阀20及自来水管连接。此外,第一转接件60还可是与混水阀20的冷水入口一体成型的转接件。在混水阀20与热水管40之间设有第二转接件70,该第二转接件70为两通转接件,如螺纹套、卡接件等,其一端与混水阀20连接,另一端与热水管40连接,第二转接件70还可以是与混水阀20的热水入口一体成型的转接件。此外,第二转接件70还可为其他结构的转接件,比如三通转接件或者四通转接件,以预留热水出口供用户使用,例如,用户可通过第二转接件70的预留热水出口处把热水接到洗手盆、厨房或第二浴室,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用户不需要使用预留热水出口,则可直接将堵口螺母封住该热水出口即可,使用十分方便。
24.如图1所示,在箱体10内设有绝缘的冷水进水管30和热水管40。其中,冷水进水管30的一端与热水器50的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混水阀20的冷水进水口连接。热水管40的一端与热水器50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混水阀20的热水进水口连接。当热水器50为储水式电热水器时,在热水器50的冷水进水口与冷水进水管30之间设有安全阀80,以保证热水器的安全。具体地,冷水进水管30可以以环形、蛇形或螺旋状固定于箱体10内,当然,冷水进水管3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箱体10内。本实施例中的冷水进水管30以环形固定于箱体10内。热水管40可以以环形、蛇形或螺旋状固定于箱体10内,当然,热水管4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箱体10内。本实施例中的热水管40以环形固定于箱体10内。其中,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在箱体10内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沿箱体10长度方向排列在箱体10内;也可将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沿箱体10宽度方向排列在箱体10内。
25.本实施例的外接防触电装置利用电阻分压原理,在漏电的情况下降低流经人体的电流,以确保人体的安全。根据gb13955

9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的要求,安装于浴室的漏电保护装置的额定电流为10ma,假设自来水的电阻率为1300ω
·
cm,根据欧姆定律及电阻率公式:l=rπr2/ρ=uπr2/iρ=220*3.14*r2/(10*10
‑3*1300)=53.14r2,其中,l为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的长度,r为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的半径,也就是说,当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的长度与半径的平方比值≥53.14r2时,即使漏电电压为220v,且接地不良或者发生漏电故障时,流经人体的电流≤10ma,为安全电压,不会造成人体的伤害,从而达到漏电保护的作用。
26.实施例2
27.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设于热水器50的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热水器50可以为储水式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或即热式电热水器中的一种,当然,也可为其他类型的热水器,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该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设有箱体10、混水阀20、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
28.如图3所示,箱体10呈中空的矩形状,其用于容置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以防止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裸露在外,且可避免外界温度对流经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的水的温度造成影响。该箱体10包括箱体本体11及前盖12,前盖12可通过任何方法与箱体本体11连接,比如铰接、卡接等。其中,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分别间隔设于箱体10的两侧。在箱体10上部设有两个第一通孔,其分别用于使得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与热水器
50的进水口及出水口连接。在箱体10下部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其分别用于使得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与混水阀20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比如第一通孔可设置在箱体10的顶部和/或箱体10的侧部,第二通孔可设置在箱体10的底部和/或箱体10的侧部,本实施例中并不限于此。同时,在箱体10内还可设置挡板,使箱体10分隔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分别用于容置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以避免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之间的相互干扰。
29.如图3所示,在箱体10的下方设有混水阀20,该混水阀20包括混水阀主体及把手21,该混水阀20的一端与冷水进水管30的一端连接,混水阀20的另一端与热水管40的一端连接,其用于将热水器50的热水与自来水的冷水进行混合,从而调节成合适的温度供用户使用。本实施例中的混水阀20为u型混水阀,其安装于箱体10下方,安装时将混水阀20的冷水进水口与热水进水口分别与冷水进水管30及热水管40连接,由于本实施例的外接防触电装置将混水阀20与箱体10集成于一体,用户使用时无需另外安装混水阀20,使得安装方便快捷,而无需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在混水阀20与冷水进水管30之间设有第一转接件60,该第一转接件60可为三通转接件,如螺纹套、卡接件等,其一端与混水阀20连接,一端与热水器50的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自来水管连接,从而使热水器50经过第一转接件60分别与混水阀20及自来水管连接。此外,第一转接件60还可是与混水阀20的冷水入口一体成型的转接件。在混水阀20与热水管40之间设有第二转接件70,该第二转接件70为两通转接件,如螺纹套、卡接件等,其一端与混水阀20连接,另一端与热水管40连接,第二转接件70还可以是与混水阀20的热水入口一体成型的转接件。此外,第二转接件70还可为其他结构的转接件,比如三通转接件或者四通转接件,以预留热水出口供用户使用,例如,用户可通过第二转接件70的预留热水出口处把热水接到洗手盆、厨房或第二浴室,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果用户不需要使用预留热水出口,则可直接将堵口螺母封住该热水出口即可,使用十分方便。
30.如图3所示,在箱体10内设有绝缘的冷水进水管30和热水管40。其中,冷水进水管30的一端与热水器50的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混水阀20的冷水进水口连接。热水管40的一端与热水器50的出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混水阀20的热水进水口连接。当热水器50为储水式电热水器时,在热水器50的冷水进水口与冷水进水管30之间设有安全阀80,以保证热水器的安全。具体地,冷水进水管30可以以环形、蛇形或螺旋状固定于箱体10内,当然,冷水进水管3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箱体10内。本实施例中的冷水进水管30以环形固定于箱体10内。热水管40可以以环形、蛇形或螺旋状固定于箱体10内,当然,热水管40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箱体10内。本实施例中的热水管40以环形固定于箱体10内。其中,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在箱体10内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将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沿箱体10长度方向排列在箱体10内;也可将冷水进水管30与热水管40沿箱体10宽度方向排列在箱体10内。
31.本实施例的外接防触电装置利用电阻分压原理,在漏电的情况下降低流经人体的电流,以确保人体的安全。根据gb13955

92《漏电保护器安装和运行》的要求,安装于浴室的漏电保护装置的额定电流为10ma,假设自来水的电阻率为1300ω
·
cm,根据欧姆定律及电阻率公式:l=rπr2/ρ=uπr2/iρ=220*3.14*r2/(10*10
‑3*1300)=53.14r2,其中,l为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的长度,r为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的半径,也就是说,当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的长度与半径的平方比值≥53.14r2时,即使漏电电压为220v,且接地不良或者发
生漏电故障时,流经人体的电流≤10ma,为安全电压,不会造成人体的伤害,从而达到漏电保护的作用。
32.实施例3
33.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结构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混水阀20为贴墙式混水阀,且在箱体10的底部设置向下延伸的安装板13,以使混水阀20固定于安装板13上,使其结构稳定可靠。
34.籍此,本实用新型的热水器外接防触电装置通过将冷水进水管30、热水管40及混水阀20集成于箱体内,可直接将其与热水器的进水口及出水口连接,安装方便快捷,且无需专业人员进行安装。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混水阀20可内置于箱体10内,也可设于箱体10外,从而满足不同用户不同类型混水阀20的安装需求。此外,通过冷水进水管30和热水管40的分压,使热水器在漏电情况下可降低流经人体的电流,确保人体的安全。
35.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对以上各构件所做的变形、替换等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