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8:07: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叶片夹具领域,具体涉及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


背景技术:

2.申请号为cn201920153426.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叶片夹具,包括基座、叶片顶块和滑块,滑块可滑动地设置在基座上;叶片顶块与滑块斜面滑动配合;叶片夹具还包括弹性件和连接杆;连接杆与基座滑动配合,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连接杆和基座;叶片顶块固定设置在连接杆上;滑块用于推动叶片顶块,以带动连接杆在基座上滑动,从而使连接杆施力于弹性件,并使弹性件发生形变;发生形变的弹性件用于使连接杆和叶片顶块复位。由于弹性件的复位作用,使得在取出叶片后,无需手动使叶片顶块复位,从而使得叶片夹具使用方便。
3.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叶片夹具无法调整距离,无法调整角度来适应多种形状尺寸的叶片,本专利通过采用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较好地解决了上述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无法调节距离、无法调整角度来适应多种形状尺寸的叶片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包括夹具底板、主动轮、从动轮、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限位针以及限位柱,所述夹具底板上设有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啮合,所述夹具底板上设有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与从动轮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边缘设有限位针,所述夹具底板上设有两个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能挡住限位针阻止从动轮转动角度。
7.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设于夹具底板上的安装孔固定连接。
8.进一步,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设在从动轮边缘的安装孔固定连接。
9.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均包括夹持底座、夹持柱、固定夹块、固定螺母、下部固定夹以及上部固定夹,所述夹持底座与夹具底板通过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夹持底座前端设有夹持柱,所述夹持柱前端设有固定夹块,所述固定夹块下端通过固定螺母固定连接下部固定夹,所述固定夹块上端通过固定螺母固定连接上部固定夹,所述下部固定夹和上部固定夹均设有防滑纹。
10.进一步,所述主动轮通过固定连接在夹具底板上的主动轮轴固定在夹具底板上,所述从动轮通过固连接在夹具底板上的从动轮轴固定在夹具底板上。
11.进一步,所述限位针包括限位安装孔、限位螺母以及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一端设有两个限位安装孔,所述限位块通过限位螺母穿过限位安装孔固定连接在从动轮上。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包括夹具底板、主动轮、从动轮、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限位针以及
限位柱,所述夹持底板为夹具的各部分零件提供支撑和安装位置,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固定连接在夹具底板上且互相啮合,所述主动轮转动带动从动轮转动,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设于夹具底板的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设于从动轮边缘的安装孔固定连接,主动轮转动带动从动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二夹持部随着从东轮转动,最终达到适合叶片加工的角度和距离,所述从动轮边缘设有限位针,所述夹具底板上设有两个限位柱,所述限位柱能够阻挡限位针从而限制从动轮转动,防止从动轮转动角度过大,从而损坏叶片,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均包括夹持底座、夹持柱、固定夹块、固定螺母、下部固定夹以及上部固定夹,所述夹持底座和夹持柱为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提供支撑,所述固定夹块为下部固定夹和上部固定夹提供支撑以及安装位置,下部固定夹通过固定螺母固定在固定夹块上,上部固定夹可以通过调节固定螺母来调节上部固定夹以及下部固定夹的相对位置来满足各种尺寸的叶片的安装,所述上部固定夹和下部固定夹均设有防滑纹,防止叶片在加工时叶片位置发生变化。
14.本实用新型较好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叶片夹具无法调整距离、无法调整角度来满足各种形状尺寸的叶片加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可靠、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的夹持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的夹具底板结构连接示意图;
19.附图中涉及到的附图标记有:
20.夹具底板1;第一夹持部2;夹持底座201;夹持柱202;固定夹块203;下部固定夹204;上部固定夹205;固定螺母206;第二夹持部3;主动轮4;从动轮5;限位针6;限位安装孔601;限位螺母602;限位块603;限位柱7;主动轮轴8;从动轮轴9;安装孔10。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2.实施例一:
23.如图1

4所示,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包括夹具底板1、主动轮4、从动轮5、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限位针6以及限位柱7,所述夹具底板1上设有主动轮4和从动轮5,所述主动轮4和所述从动轮5啮合,所述夹具底板1上设有第一夹持部2,所述第二夹持部3 与从动轮5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5边缘设有限位针6,所述夹具底板1上设有一个限位柱7,所述限位柱7能挡住限位针6阻止从动轮5转动角度。
24.本实用新型包括夹具底板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主动轮4、从动轮5、限位针6以及限位柱7,所述第一夹持部2通过设于夹具底板1上的安装孔10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4通过设于夹具底板1上的主动轮轴8与夹具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5通过设于夹具底板1上的从动轮轴9与夹具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4和从动轮5互相啮合,所述第二夹持部3通过设于从动轮5边缘的安装孔10与从动轮5固定连接。
25.所述第一夹持部2与第二夹持部3均包括夹持底座201、夹持柱202、固定夹块203、下部固定夹204、上部固定夹205和固定螺母206,所述夹持底座201前端设有夹持柱202,所述夹持柱202前端设有固定夹块203,所述固定夹块203下端设有下部固定夹204,所述固定夹块203上端设有上部固定夹205,所述下部固定夹204与上部固定夹205通过固定螺母206 与固定夹块203固定连接,所述下部固定夹204与上部固定夹205均可以通过调节固定螺母 206固定位置来调整二者之间距离。
26.所述限位针6包括限位安装孔601、限位螺母602以及限位块603,所述限位块603一端设有两个限位安装孔601,所述限位块603使用限位螺母602穿过限位安装孔601固定连接在从动轮5上,当第一夹持部2与第二夹持部3装上叶片,主动轮4转动带动从动轮5转动,从而能够调整夹具适应对应形状尺寸的叶片,所述限位柱7能够保护叶片转动角度过大保护叶片不受损。
27.实施例二:
28.如图1

4所示,可调节角度的叶片夹具,包括夹具底板1、主动轮4、从动轮5、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限位针6以及限位柱7,所述夹具底板1上设有主动轮4和从动轮5,所述主动轮4和所述从动轮5啮合,所述夹具底板1上设有第一夹持部2,所述第二夹持部3 与从动轮5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5边缘设有限位针6,所述夹具底板1上设有两个限位柱7,所述限位柱7能挡住限位针6阻止从动轮5转动角度。
29.本实用新型包括夹具底板1、第一夹持部2、第二夹持部3、主动轮4、从动轮5、限位针6以及限位柱7,所述第一夹持部2通过设于夹具底板1上的安装孔10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4通过设于夹具底板1上的主动轮轴8与夹具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5通过设于夹具底板1上的从动轮轴9与夹具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轮4和从动轮5互相啮合,所述第二夹持部3通过设于从动轮5边缘的安装孔10与从动轮5固定连接。
30.所述第一夹持部2与第二夹持部3均包括夹持底座201、夹持柱202、固定夹块203、下部固定夹204、上部固定夹205和固定螺母206,所述夹持底座201前端设有夹持柱202,所述夹持柱202前端设有固定夹块203,所述固定夹块203下端设有下部固定夹204,所述固定夹块203上端设有上部固定夹205,所述下部固定夹204与上部固定夹205均通过固定螺母 206与固定夹块203固定连接,所述下部固定夹204与上部固定夹205均设有防滑纹,防止叶片位置发生变化,所述下部固定夹204与上部固定夹205均可以通过调节固定螺母206固定位置来调整二者之间距离。
31.所述限位针6包括限位安装孔601、限位螺母602以及限位块603,所述限位块603一端设有两个限位安装孔601,所述限位块603使用限位螺母602穿过限位安装孔601固定连接在从动轮5上,当第一夹持部2与第二夹持部3装上叶片,主动轮4转动带动从动轮3转动,从而能够调整夹具适应对应形状尺寸的叶片,所述限位柱7能够保护叶片转动角度过大保护叶片不受损。
32.实施例二相对于实施例一的优点在于:
33.降低了叶片的废品率,提高了夹具的可靠性,提高了夹具的效率,延长了夹具的使用寿命。
34.该夹具的使用方法:
35.将第一夹持部2的上部固定夹205的固定螺母206松开,将叶片放入上部固定夹205
和下部固定夹204之间,移动上部固定夹205直到夹紧叶片,然后拧紧固定螺母206,同理将叶片固定在第二夹持部3上,转动主动轮4从而带动从动轮5,调整到叶片适合的角度和距离。
36.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技术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