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7:54: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监护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


背景技术:

2.监护仪是医院中常用的一种电器设备,它能够测量和控制病人生理参数,并可与已知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超标可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
3.监护仪通常包括监护仪本体及导联线,导联线一端设置插头,插头与监护仪本体连接,导联线另一端形成多个电极头,使用时,多个电极头固定在人体不同位置,以将测量的数据传输至监护仪本体。
4.然而,传统的电极头与导联线是一体连接的,在将电极头固定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后,由于人体难免会转动,使得导联线易缠绕在一起,导致使用完后,整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其能防止导联线缠绕,从而便于整理,并且能够更换电极头。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包括电极头及线本体;
7.电极头包括粘贴部及连接部,粘贴部用于固定在人体上,连接部内设置容纳槽,容纳槽的槽口设置弹性片,弹性片包括第一斜面及与第一斜面一体连接的第二斜面,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呈v字形;
8.线本体包括表皮及线芯,表皮包覆线芯,线芯端部形成用于插入容纳槽的接线头,接线头插入容纳槽时,沿着第一斜面滑入,滑至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连接处时,弹性片产生突跳,驱使接线头插入容纳槽,接线头可转动位于容纳槽内,接线头脱离容纳槽时,沿着第二斜面滑出,滑至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连接处时,弹性片产生突跳,驱使接线头脱离容纳槽。
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在将接线头插入容纳槽时,接线头沿着第一斜面滑入,滑至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的连接处时,弹性片产生突跳,驱使接线头插入容纳槽,并且接线头可转动位于容纳槽内,从而使得在将电极头固定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后,人体转动时,线本体跟着一起转动,从而防止导联线缠绕在一起,便于整理。同时,当电极头损坏时,能够将电极头脱离于线本体,以便于更换电极头。
10.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1.进一步,接线头端部呈椭球形或者球形,容纳槽的形状与接线头端部一致。
12.进一步,接线头尾部径向内凹形成凹陷部,接线头插入容纳槽后,弹性片抵靠在该凹陷部上。
13.进一步,表皮端部突出于接线头形成弹性保护壳,弹性保护壳覆盖连接部的外表面。
14.进一步,电极头及线本体设置为多个,每一电极头对应一线本体,每一线本体连接分线器一端,分线器另一端设置用于与监护仪连接的插头。
附图说明
1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电极头与线本体的连接示意图;
17.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电极头与线本体的分解图;
18.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19.标号说明
20.电极头1
ꢀꢀꢀꢀꢀꢀꢀꢀꢀꢀꢀꢀꢀꢀꢀ
粘贴部11
21.连接部12
ꢀꢀꢀꢀꢀꢀꢀꢀꢀꢀꢀꢀꢀꢀ
容纳槽121
22.弹性片122
ꢀꢀꢀꢀꢀꢀꢀꢀꢀꢀꢀꢀꢀ
第一斜面1221
23.第二斜面1222
ꢀꢀꢀꢀꢀꢀꢀꢀꢀꢀ
线本体2
24.表皮21
ꢀꢀꢀꢀꢀꢀꢀꢀꢀꢀꢀꢀꢀꢀꢀꢀ
弹性保护壳211
25.线芯22
ꢀꢀꢀꢀꢀꢀꢀꢀꢀꢀꢀꢀꢀꢀꢀꢀ
接线头221
26.凹陷部2211
ꢀꢀꢀꢀꢀꢀꢀꢀꢀꢀꢀꢀ
分线器3
27.插头4。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防缠绕监护仪导联线,包括电极头1及线本体2;电极头1包括粘贴部11及连接部12,粘贴部11用于固定在人体上,如可以用一次性贴片将粘贴部11粘贴在人体上。连接部12内设置容纳槽121,容纳槽121的槽口设置弹性片122,弹性片122包括第一斜面1221及与第一斜面1221一体连接的第二斜面1222,第一斜面1221与第二斜面1222呈v字形。
30.线本体2包括表皮21及线芯22,表皮21包覆线芯22,线芯22端部形成用于插入容纳槽121的接线头221,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时,沿着第一斜面1221滑入,滑至第一斜面1221与第二斜面1222的连接处时,弹性片122产生突跳,驱使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接线头221可转动位于容纳槽121内,接线头221脱离容纳槽121时,沿着第二斜面1222滑出,滑至第一斜面1221与第二斜面1222的连接处时,弹性片122产生突跳,驱使接线头221脱离容纳槽121。
31.在将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时,接线头221沿着第一斜面1221滑入,滑至第一斜面1221与第二斜面1222的连接处时,弹性片122产生突跳,驱使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
并且接线头221可转动位于容纳槽121内,从而使得在将电极头1固定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后,人体转动时,线本体2跟着一起转动,从而防止导联线缠绕在一起,便于整理。同时,当电极头1损坏时,能够将电极头1脱离于线本体2,以便于更换电极头1。
32.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示例中,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后,接线头221与容纳槽121连接良好,电极头1采集的信息可以通过容纳槽121传至接线头221,再经接线头221传至线芯22,最终传输至监护仪,以在监护仪上显示相应信息。
33.可选地,接线头221端部呈椭球形或者球形,容纳槽121的形状与接线头221端部一致。如此,可在将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后,便于线本体2的转动。同时,接线头221端部呈椭球形或者球形,便于接线头221沿着第一斜面1221滑入容纳槽121,或者便于接线头221沿着第二斜面1222滑出容纳槽121。
34.在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后,为了防止接线头221脱离于容纳槽121,本示例中,接线头221尾部径向内凹形成凹陷部2211,接线头221插入容纳槽121后,弹性片122抵靠在该凹陷部2211上,弹性片122提供弹性,有效防止接线头221脱离于容纳槽121。
35.在一些示例中,表皮21端部突出于接线头221形成弹性保护壳211,弹性保护壳211覆盖连接部12的外表面,如此,能够有效保护接线头221,使接线头221与容纳槽121连接良好。
36.作为一个示例,电极头1及线本体2设置为多个,每一电极头1对应一线本体2,每一线本体2连接分线器3一端,分线器3另一端设置用于与监护仪连接的插头4。本示例中,电极头1设置为五个,以对应人体不同位置,在将电极头1固定在人体后,通过监护仪显示检测信息,以便于了解病人的情况。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
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4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