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对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6:13: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智能检测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车辆智能检测中,车辆对中装置起到了使车辆纵向中心线与检测线行车中心线重合的作用,从而能对车辆的雷达、摄像头等系统进行标定。
3.现有的车辆对中装置主要由前、后轮横向两边对称撑开结构,以及车轮处滚筒总成组成。车辆对中装置在动作时,气缸驱动连杆推动两侧推杆顶到车轮内侧,使车轮在滚筒总成上横向移动,以实现车辆纵向中心线与检测线行车中心线重合。
4.上述装置存在如下不足:其一,连杆推动两侧推杆对称撑开的结构在安装后无法调整,设备使用时间长了无法校准误差;其二,车轮在滚筒总成上横向移动容易磨损车轮,且车轮在滚筒总成上横向移动的精度误差较大,车轮横向移动量受滚筒直径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或至少减轻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辆对中装置。
6.提供一种车辆对中装置,包括对称撑开机构,其中,
7.所述对称撑开机构包括:在对应于车辆左右方向的横向上间隔设置的两个承载台;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承载台之间的推动件,
8.所述两个承载台分别用于承载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轮和右侧车轮,所述两个承载台能够在所述横向上一起往复运动,
9.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横向上往复运动,所述推动件能够推动所述承载台或所述承载台上的车轮,从而对所述车辆进行对中,
10.在对中过程中,所述承载台与所述车轮相对固定。
11.这里,由于车轮和承载台相对固定,因而,推动件可以直接推动承载台或车轮,本技术不限于附图所示的推动件(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或者说第一推杆225和第二推杆226)推动车轮的方案。
12.在推杆推动车轮的情况下,优选地,推杆上设置有辊子,减少推杆和车轮(特别地,是轮胎)可能发生的摩擦。在推杆推动车轮的情况下,还可以由推杆修正可能的车轮不正(车轮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情况)。
13.在推动件推动承载台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与车轮的接触。
14.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推动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承载台的所述横向上的内侧的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
15.所述第一推块和所述第二推块之间通过联动件连接,从而所述第一推块和所述第二推块能够沿相反的方向作对称往复运动。
16.这里的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作对称往复运动是指,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均可以往
复运动,在往复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彼此远离或彼此靠近。
17.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联动件包括两个双头鱼眼轴承和中间连杆,
18.所述中间连杆能够绕其中部的转动轴线转动,所述中间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双头鱼眼轴承转动连接,
19.所述两个双头鱼眼轴承分别与所述第一推块和所述第二推块转动连接,
20.从而所述中间连杆和所述两个双头鱼眼轴承构成的三连杆能够使所述第一推块和所述第二推块沿彼此相反的方向作对称往复运动。
21.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双头鱼眼轴承的长度能被调整。
22.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对中装置还包括基础框架,所述对称撑开机构安装于所述基础框架,所述基础框架上设置有定位块,
23.所述定位块沿所述对称撑开机构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分布,所述定位块用于为所述双头鱼眼轴承的校准提供定位。
24.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对称撑开机构还包括驱动机构,
25.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推块或所述第二推块连接,所述驱动机构能够直接驱动所述第一推块或所述第二推块在所述横向上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推块或所述第二推块的运动能够通过所述联动件反向传递给所述第二推块或所述第一推块。
26.这里,所述第一推块或所述第二推块的运动能够通过所述联动件反向传递给所述第二推块或所述第一推块是指,在联动件的作用下,第一推块和第二推块彼此远离或彼此靠近。例如,参照图5,在第一推块221向图中左下侧(或称一侧)移动时,第二推块222向图中右上侧(或称另一侧)移动,在第一推块221向另一侧移动时,第二推块222向一侧移动。
27.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承载台通过沿所述横向延伸的连接杆连接在一起,从而所述两个承载台能够在所述横向上同步移动。
28.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杆以如下方式连接所述两个承载台:所述连接杆在所述两个承载台之间的长度能够调节。
29.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对中装置还包括基础框架,所述对称撑开机构安装于所述基础框架,所述两个承载台分别通过滑块和导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基础框架上,
30.所述第一推块和所述第二推块分别通过滑块和导轨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基础框架上。
31.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对中装置还包括:
32.设置于所述第一推块和所述两个承载台中与该第一推块相邻的一个承载台之间的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个承载台和所述第一推块连接,且所述第一复位件与所述一个承载台和所述第一推块中的至少一者滑动连接,从而所述第一复位件限定出所述一个承载台和所述第一推块之间的最大距离;并且/或者
33.设置于所述第二推块和所述两个承载台中与该第二推块相邻的另一承载台之间的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另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二推块连接,且所述第二复位件与所述另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二推块中的至少一者滑动连接,从而所述第二复位件限定出所述另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二推块之间的最大距离。
34.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对中装置的不容易导致车轮磨损。
附图说明
35.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中装置的俯视图;
36.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中装置的仰视图;
37.图3是根据图1的对称撑开机构200的局部示意图;
38.图4是根据图2的对称撑开机构200的局部示意图;
39.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对称撑开机构200的示意图;
40.图6是根据图5的对称撑开机构200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41.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平行度调整机构103的示意图;
42.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头鱼眼轴承231的分解示意图;
43.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中装置的驱动机构240附近的局部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00基础框架;
46.101支架;102基板;103平行度调整机构;104定位块;
47.200对称撑开机构;
48.210承载台;
49.221第一推块;222第二推块;223滚珠滑块;224导轨;225第一推杆;226第二推杆;
50.231双头鱼眼轴承;231a单头鱼眼轴承;231b调节杆;231c锁紧螺母;232中间连杆;
51.240驱动机构;241气缸;
52.250复位件;251轴套;252螺母;
53.260连接杆;
54.x横向;y纵向;a纵向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当理解,这些具体的说明仅用于示教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本技术,而不用于穷举本技术的所有可行的方式,也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56.下面参照图1和图2介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中装置的整体结构。车辆对中装置的长度方向为纵向y,对应车辆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为横向x,对应车辆的左右方向;纵向中心线a是经过车辆对中装置的宽度中心的沿纵向y延伸的参考线。
5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中装置包括基础框架100和设置在基础框架100上的对称撑开机构200。
58.车辆对中装置的基础框架100包括支架101、固定在支架101上的基板102、平行度调整机构103和定位块104。
59.支架101可以是由矩形钢管焊接形成的方形支架(这里的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方形支架内还可以焊接多根额外的矩形钢管,用以加强支架101的支撑强度。
60.基板102可以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固定在支架101上。基板102具有一定厚度和强度,例如为钢板,从而能够为通过的车辆承重。
61.平行度调整机构103设置在支架101的下部,用以和固定在地坑中的工字钢等固定
件配合,从而固定车辆对中装置。参照图7,平行度调整机构103可以包括大致平行的第一支板103a和第二支板103b以及与第一支板103a和第二支板103b相连接的多个螺纹连接件103c。第二支板103b可以固定于地面(或地面上的固定件等)。螺纹连接件103c可以包括与第二支板103b固定连接的螺杆以及与螺杆配合的螺母,调节螺母在螺杆上的高度可以调节第一支板103a相对于第二支板103b的高度,从而可以调节第一支板103a和第二支板103b的平行度,进而可以调整车辆对中装置与地面的平行度。
62.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支架101端部的四个角以及中部两侧的六个位置上均具有至少一个平行度调整机构103,以使调整更准确,整个装置与地面的连接更稳定。
63.定位块104可以固定在靠近两侧对称撑开机构200的支架101上,至少两个定位块104相对于车辆对中装置的纵向中心线a对称分布。优选地,可以有四个定位块104相对于纵向中心线a对称分布,并构成矩形分布。定位块104的中心具有开孔,该开孔可以作为校准装置的定位孔,为后文所述的双头鱼眼轴承231的校准提供定位。
64.下面根据图3至图6介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对中装置的对称撑开机构200。车辆对中装置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对称撑开机构200,以下以其中一个对称撑开机构200为例进行介绍。对称撑开机构200包括承载台210、推动件、联动件230、驱动机构240以及复位件250。
65.承载台210设置在基础框架100的横向两侧,并相对于纵向中心线a对称分布,分别用以与左侧车轮、右侧车轮接触并对车辆提供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力。承载台210可以通过滑块(例如,滚珠滑块223)和沿横向x设置的导轨224设置在基础框架100上,从而能够相对于基础框架100在横向x上作往复运动。承载台210的上表面可以与基础框架100的上表面(更具体地,是基板102的上表面)平齐。优选地,参照图5,可以在承载台210,特别是用于前轮的承载台210上设置一个或两个凸筋,在车轮越过(后侧的)凸筋,或者车轮接触到(前侧的)凸筋时,车轮/车辆到达车辆对中装置的前后方向上的适当位置,这便于车辆在前后方向上的定位。
66.推动件包括设置在两侧承载台210之间的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也相对于纵向中心线a对称分布。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也通过滑块(例如,滚珠滑块,参照图5)和沿横向x设置的导轨224设置在车辆对中装置的基础框架100上,从而能够相对于基础框架100在横向x上作往复运动。
67.推动件还可以包括分别固定在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的横向x的外侧的第一推杆225和第二推杆226。第一推杆225和第二推杆226用于与车轮直接接触。第一推杆225和第二推杆226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承载台210,从而第一推杆225和第二推杆226能分别在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的作用下推动承载台210上的车轮,使车轮带动承载台210一起在横向x上运动,完成车辆对中。
68.需要注意的是,车辆对中过程中,承载台210与车轮之间依靠静摩擦力一起移动(即承载台210与车轮不发生相对移动)而不发生滑动摩擦,相比于滑辊式的车辆对中装置的可能发生的滑辊与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本技术的车辆对中装置可以减少车轮的磨损。
69.驱动机构240可以包括气缸241。参照图9,气缸241的一端固定在基础框架100上,气缸241的活塞头与推动件(图9中为第一推块221)固定连接,从而气缸能够直接驱动推动件在横向x上作往复运动。如图3所示,可以在每个推动件的纵向y上的两端均连接一个同型
号的气缸,并由同一气源统一供气,两个气缸同时驱动一侧推动件,可以使推动件均匀受力,使其在行程上的运动更稳定。
70.优选地,推动件中仅第一推块221由驱动机构直接驱动,第二推块222通过联动件230与第一推块221连接,从而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能够完成反向的对称运动。具体地,联动件230包括两个双头鱼眼轴承231(也称关节轴承)和中间连杆232,中间连杆232和两端的双头鱼眼轴承231头尾依次铰接形成z型的三连杆。其中,中间连杆232的中心铰接在基础框架100的纵向中心线a上。两端的双头鱼眼轴承231的一头分别与中间连杆232的两端转动连接,两个双头鱼眼轴承231的另一头分别与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转动连接。从而,第一推块221由驱动机构直接驱动而发生运动时,第二推块222将由两个双头鱼眼轴承231和中间连杆232组成的三连杆结构驱动而完成反向的对称运动。
71.参考图8,双头鱼眼轴承231可以包括两个单头鱼眼轴承231a和调节杆231b。调节杆231b两端具有外螺纹用于和单头鱼眼轴承231a连接,在单头鱼眼轴承231a和调节杆231b的连接处还具有锁紧螺母231c,锁紧螺母231c可以将单头鱼眼轴承231a锁紧在调节杆231b的外螺纹的某一位置上。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双头鱼眼轴承231的长度的调节,便于装置的校准,从而弥补装置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磨损,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还能提高装置对不同型号车型的适用性。
72.在车辆对中装置的双头鱼眼轴承231的校准过程中,气缸241伸长,联动件230使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彼此远离,两侧推杆(第一推杆225和第二推杆226)彼此远离,可以以先碰到定位块104上的校准装置的推杆为基准,调整另外一侧的双头鱼眼轴承231的长度,使两侧推杆能够同时接触到定位块104上的校准装置。
73.两侧承载台210还与横向延伸的连接杆260固定连接,从而两侧承载台210之间的距离能够相对固定,并能够保持受力均匀和运动稳定。具体地,参照图6,连接杆260穿过固定在两侧承载台210上的轴套,连接杆260的两端具有外螺纹,连接杆260在轴套的两侧具有螺母,从而两侧螺母将连接杆260与轴套固定连接。在连接杆260的这种连接结构中,还可以通过调节两侧螺母在连接杆260上的位置来调节连接杆260与承载台210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两侧承载台210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使车辆对中装置适应具有不同车轮间距的车型。优选地,两侧承载台210可以与两根纵向间隔分布的连接杆260连接,使连接更加稳定、受力更加均匀。
74.复位件250用于连接推动件和相邻的承载台210,能够在车辆对中后对承载台210的位置进行修正。具体地,在横向x上,复位件250的两端分别与承载台210和相邻的推动件连接,复位件250与推动件和承载台210中的至少一者滑动连接,且复位件250的滑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部具有限位件,从而复位件250的两端限制了推动件和承载台210在相应的连接位置之间的最大距离。
75.参考图6,本实施方式中,复位件250包括横向延伸的连杆,连杆的一端与推动件(例如为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固定在承载台210上的轴套251,从而连杆与承载台210滑动连接。在连杆的穿过轴套251的端部具有螺母252,螺母252作为限位件限制了推动件和承载台210在相应的连接位置之间的最大距离。
76.车辆对中装置的对中原理和复位件250的复位原理如下。
77.在对中之前,承载台210与复位件250的连接位置距推动件与复位件250的连接位
置之间的距离(以下简称承载台210与推动件之间的距离)为初始距离。
78.在对中过程中,车辆被置入(例如驶入)对中装置的对应位置,由气缸241驱动推动件向横向x的外侧运动从而接触并推动承载台上的车轮。在两侧推动件都未与车轮接触之前,推动件与承载台210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在一侧推动件接触车轮之后,该侧推动件与承载台210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再减小,此时,该侧推动件与承载台210之间的距离小于初始距离。接着,两侧推动件由气缸241驱动继续向横向x的外侧运动,先行与车轮接触的一侧的承载台210将随推动件向横向x的外侧运动,另一侧的承载台210则向横向x的内侧运动,直到两侧推动件都与车轮接触完成对中。
79.在对中完成后,车辆离开对中装置,由气缸241驱动推动件复位,在复位件250的限位件的限制下(即先行与车轮接触的一侧的连杆的限位件压靠承载台210的轴套),先行与车轮接触的一侧的承载台210将被复位件250向横向x的内侧拉回一定距离,相对地,另一侧的承载台210则向横向x的外侧移动相应的距离,从而复位件250完成了对承载台210的位置的修正。
80.更具体地,参照图6,在车辆对中装置回到初始状态时,气缸241使第一推块221和第二推块222经由复位件250拉紧两个承载台210,连接杆260将两个承载台210撑开,从而两个承载台210的位置确定,即,不能横向移动。这样,在车辆进入(例如,驶入)车辆对中装置并且车轮到达承载台210时,承载台210位置固定,车辆可以平稳地到达车辆对中装置的预定位置。
81.应当理解,连杆也可以在一端与推块滑动连接,另一端与承载台210固定连接。或者,连杆与推块和承载台210均为滑动连接,只要连杆在滑动连接的一端的端部具有能够限定前述最大距离的限位件即可。
82.一个基础框架上可以设置有两个对称撑开机构200,分别用于车辆前轮和车辆后轮的支承和对中。两个对称撑开机构200的承载台210以及推动件在纵向y上的长度可以不同。如图1所示,图中左侧的对称撑开机构200的承载台210的长度比较短,能够使车轮相对于对称撑开机构200在纵向上的定位更为精确;图中右侧的对称撑开机构200的承载台210的长度比较长,使得车辆对中装置能够适应具有不同前后轮距(轴距)的车辆,使车辆对中装置的适用性更强。
83.优选地,承载台210的长度比较短的对称撑开机构200用作前轮的定位。应当理解,两个对称撑开机构200的承载台210和推动件的长度可以相同,使两个对称撑开机构200的零件能够通用。
84.两个对称撑开机构200还可以分别设置在两个基础框架100上,可以调节两个基础框架之间的纵向y上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车型。
85.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与对称撑开机构20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情况下,也可以只有一个对称撑开机构200,例如在对称撑开机构200的承载台210的长度和强度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只依靠一个对称撑开机构200完成对中。
86.当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教导下可以对本技术的上述实施方式做出各种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