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驱动装置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02-19 13:46: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电机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驱动装置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如今的社会生活生产中,为了方便人们的活动,现在具有多种使用电机(驱动装置)进行移动的物体,通过驱动装置,对其进行驱动进而使其进行移动,以便于方便用户的日常生产生活。
3.特别是对于车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特别是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保持安全车距是相当重要的,从而在前车发生事故的时候,后车能够有足够的距离进行刹停,避免了追尾事故的发生。
4.而现在一般是通过司机人为判断与前车的距离,或者路上偶尔会有车距指示牌进行提示,但这样的做法,对安全距离把握不准,而且当安全距离较小时,也不能及时的协助用户进行减速操作,为此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控制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驱动装置控制方法,包括雷达、变频器与驱动装置,
7.还包括以下步骤,s1,雷达对前后两个物体之间间距进行探测,
8.s2,当前后两个物体之间的间距较小时,变频器发出信号,
9.s3,变频器发出的信号传递到驱动装置上,进而改变驱动装置的转速,以调节前后两个物体之间的间距。
10.优选的,具体步骤如下,
11.第一步,通过雷达,测量行驶中的车辆之间的间距,速度探测器实时检测车辆的运行速度,
12.第二步,车辆之间的间距与车辆的速度传递到控制中心,经控制中心处理后,判断车辆之间的间距是否处于安全距离,
13.第三步,当两个车辆之间的间距较小时,控制中心通过控制变频器,以改变驱动装置的转速,进而对后车的速度进行调节,以增加两车之间的间距。
14.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内预设有如下算法,
[0015][0016]
t,为预设的固定值,为司机的反应时间,
[0017]
v为车辆在行驶时的瞬时速度,
[0018]
m为车辆的质量,
[0019]
f为刹车盘能够为车辆提供的摩擦力,
[0020]
雷达测量两个车辆之间的间距为l1,
[0021]
且当l1小于l2时,所述控制中心传递信号给所述变频器,以使得所述驱动装置减速运行。
[0022]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驱动装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与驱动装置,
[0023]
所述雷达的输出端与控制中心输入端相连,控制中心的输出端与变频器的输入端相连,变频器的输出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速度探测器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
[0024]
进一步的,还包括箱体驱动装置与箱盖驱动装置,所述箱体驱动装置的一侧开设有通风口驱动装置,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且在开口的端面上设置有台阶面,所述箱盖驱动装置能够盖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箱盖驱动装置上开设有第一通孔驱动装置,所述箱体驱动装置内固接有固定杆,在固定杆内开设有第二通孔,且当箱盖驱动装置盖在所述箱体驱动装置上时,第一通孔驱动装置与第二通孔刚好对齐。
[0025]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驱动装置的内壁上均匀的设置有凸起部驱动装置,所述箱盖驱动装置上设置有固定部。
[0026]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与箱盖驱动装置固接的定位杆驱动装置,套在定位杆驱动装置外并能沿定位杆驱动装置长度方向滑动的套筒驱动装置,能够朝靠近/远离凸起部驱动装置方向移动的压板驱动装置,且压板驱动装置与套筒驱动装置固接。
[0027]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驱动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弹簧驱动装置,所述套筒驱动装置的表面开设有滑槽驱动装置,所述定位杆驱动装置的端部固接有滑块驱动装置。
[002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29]
1)、本发明通过设置有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能够协助用户对车辆的速度进行控制,进而保证了车辆在跟车行进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安全距离,减少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0030]
2)、通过设置有固定部,能够在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安装的时候,将其稳定的安装在箱体内,且在箱体上开设通风口,可以保证箱体内的热量及时的散发出去。
附图说明
[0031]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0032]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3]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4]
图3为本发明的控制结构示意图。
[0035]
图中:1、箱体;2、通风口;3、箱盖;4、第一通孔;5、凸起部;6、固定杆;7、台阶面;8、压板;9、套筒;10、弹簧;11、定位杆;12、滑块;13、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7]
由图1

3给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控制方法,可以针对各类电机控制物体运行的装置、物体,包括雷达、变频器与驱动装置,
[0038]
还包括以下步骤,s1,雷达对前后两个物体之间间距进行探测,
[0039]
s2,当前后两个物体之间的间距较小时,变频器发出信号,
[0040]
s3,变频器发出的信号传递到驱动装置上,进而改变驱动装置的转速,以调节前后两个物体之间的间距。
[0041]
以下针对电机驱动的车辆,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其具体步骤如下,
[0042]
第一步,通过雷达,测量行驶中的车辆之间的间距,速度探测器实时检测车辆的运行速度,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是通过汽车的行驶速度来决定的,即当汽车的行驶速度越快,其安全距离越长,
[0043]
第二步,车辆之间的间距与车辆的速度传递到控制中心,经控制中心处理后,判断车辆之间的间距是否处于安全距离,雷达在对车辆的位置进行捕捉定位后,将其位置实时的传递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经过计算,可以计算出两车之间的间距,再通过对速度值的掌握,进而判断两车之间是否保持了安全距离,
[0044]
第三步,当两个车辆之间的间距较小时,控制中心通过控制变频器,以改变驱动装置的转速,进而对后车的速度进行调节,以增加两车之间的间距。
[0045]
而且在本方法实施的时候,雷达还可以探测后方车辆的信息,以对减速的快慢进行控制,避免当后车跟车距离较近时且车辆减速过快,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0046]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内预设有如下算法,
[0047][0048]
t,为预设的固定值,为司机的反应时间,
[0049]
v为车辆在行驶时的瞬时速度,
[0050]
m为车辆的质量,
[0051]
f为刹车盘能够为车辆提供的摩擦力,f随着车辆的使用时长是不断变化的,故在本技术实施的时候,还可以对车辆的刹车盘对车辆提供的摩擦力进行检测,进而保证了本系统运行时的准确性,
[0052]
雷达测量两个车辆之间的间距为l1,
[0053]
且当l1小于l2时,所述控制中心传递信号给所述变频器,以使得所述驱动装置减速运行,在本方案进行实施的时候,还可以配有语音模块(图中未示),即当本车辆与前车之间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及时对用户进行提醒,以使得用户自行减速进而保持安全距离。
[0054]
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驱动装置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与驱动装置,
[0055]
所述雷达的输出端与控制中心输入端相连,控制中心的输出端与变频器的输入端相连,变频器的输出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入端相连,所述速度探测器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
[0056]
还包括箱体1与箱盖3,所述箱体1的两侧均开设有通风口2,在本装置使用的时候,用户将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安装在箱体1内,通风口2的使用,可以方便将箱体1内的热量
进行散发,进而保证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能够正常使用,所述箱体1的一侧设置有开口,且在开口的端面上设置有台阶面7,所述箱盖3能够盖在所述台阶面7上,进而将箱体1进行封闭,所述箱盖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4,所述箱体1内固接有固定杆6,在固定杆6内开设有第二通孔,且当箱盖3盖在所述箱体1上时,第一通孔4与第二通孔刚好对齐,当用户将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安装到箱体1后,用户将箱盖3盖在箱体1上,然后通过使用螺栓,将螺栓穿过第一通孔4与第二通孔,能够将本装置进行固定,且保证了本装置在安装时的稳定性。
[0057]
所述箱体1的内壁上均匀的设置有凸起部5,所述箱盖3上设置有固定部,雷达、变频器、控制中心的一侧顶在凸起部5上,另一侧面被固定部顶住,进而保证了其能够被稳定安装在箱体1内。
[0058]
所述固定部包括与箱盖3固接的定位杆11,套在定位杆11外并能沿定位杆11长度方向滑动的套筒9,能够朝靠近/远离凸起部5方向移动的压板8,且压板8与套筒9固接。
[0059]
所述套筒9的内部设置有弹簧10,所述套筒9的表面开设有滑槽13,所述定位杆11的端部固接有滑块12,此结构的目的在于可以避免套筒9与定位杆11分离。
[006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61]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