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隔声幕墙通风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19 11:08: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通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声幕墙通风器。


背景技术:

2.生活中,人们有洁净和新鲜空气的换气需求,目前住宅的通风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通风,另一类是机械通风,如新风系统或排气扇等。
3.自然通风是人们乐于接受的通风方式,而现阶段绝大多数人都是采用开窗换气,众所周知,传统的开窗换气存在很多问题,雨雪天气、刮大风、气候寒冷、室内无人、睡眠等情况下不能开窗;开窗时噪音侵扰,不能完全避免昆虫、粉灰和沙粒;幕墙开窗会破坏整体装饰效果等。
4.门窗幕墙自然通风器是附加在门窗或幕墙用于通风位置上的装置,其作用是替代传统开窗的通风方式,利用风压和热压原理,在不需打开窗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风换气,给室内持续不断的提供新鲜的空气。
5.在专利号为2012207169977的中国使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框架幕墙安装用的旋转鼓式自然通风装,该专利中具体公开了一种能够安装于门、窗上的自然通风装置,避免开窗,减少空调、排风扇的使用,从而减少噪音的产生。然而,众所周知,室外的噪音一般都大于室内,在进行自然通风时,难免会引入室外的噪音,从而对室内的安静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少室外的噪音对室内环境的污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声幕墙通风器,解决现有技术中进行自然通风时会引入噪音进入室内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8.一种隔声幕墙通风器,包括中空外壳,所述中空外壳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置有引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引风口与出风口之间设置有控风组件以连通或隔断所述引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二腔室通过所述引风口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第一降噪体和第二降噪体,第一降噪体具有第一迎风面,第二降噪体具有第二迎风面,第一迎风面和第二迎风面平行且两者之间的空间形成风道,第二腔室还开有导流方向与所述风道的导流方向形成夹角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通过所述风道与所述引风口连通。
9.本方案在工作时,由于进风口的导流方向与风道的导流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从而室外的气流在由进风口进入室内的过程中,首先会通过形成风道的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对室外的气流形成相互作用力,从而是气流的流向发生改变,具体的,例如气流在接触第一降噪体后,由于所述夹角的存在,第一降噪体对气流实现反弹,此时气流的流向朝向第二降噪体,从而实现气流在风道内形成多段折线的流通路径,即增长气流的流通路径,削弱声波的传递。并且,由于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的设置,气流在接触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的同时,气流所携带的声波还会被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吸收,从而进一步减少气流所携带的噪音。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降噪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腔室的腔壁连接形成第一填料腔,所述第二降噪体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二腔室的腔体连接形成第二填料腔,所述第一填料腔、第二填料腔内分别填充有隔音填料。
11.进一步的,所述隔音填料为隔音海绵。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外分别铺设有亲水棉。
13.优选的,所述第一迎风面包括第一导风面和与第一导风面相接的第一反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第一反风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一导风面与所述引风口相接,所述第一反风面的朝向与第二迎风面形成夹角。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迎风面包括第二导风面和与第二导风面相接的第二反风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与所述第二反风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二反风面与所述引风口相接,所述第二反风面的朝向与第一导风面形成夹角。
15.优选的,所述第二迎风面包括第二导风面和与第二导风面相接的第二反风面,所述第二导风面与所述第二反风面形成夹角,所述第二反风面与所述引风口相接,所述第二反风面的朝向与第一迎风面形成夹角。
16.优选的,所述第一腔室包括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引风口设置于第一腔体的腔壁,所述风道通过引风口与第一腔体的空腔连通,所述第二腔体通过第一通道与第一腔体连通、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三腔体连通;所述控风组件设置于第二腔体内,控风组件具有流道,工作状态下,所述流道分别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通。
17.作为控风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控风组件包括挡风板和旋转组件,两个挡风板间隔排布以形成所述流道,两个挡风板分别与旋转组件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具有旋转驱动源,两个挡风板在旋转驱动源的带动下做旋转运动。
18.作为旋转驱动源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所述旋转驱动源包括连接部、传动部和受力部,两个所述挡风板分别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传动部和受力部依次连接,受力部在受力状态下通过传动部带动所述连接部旋转。
1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通过风道和进风口夹角的设置,使得室外气流在进入室内的过程中形成多段折线的流通路径,从而削弱气流中的声波的传递。同时,风道由第一降噪体和第二降噪体所形成的,在气流与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接触时,其所携带的噪音还会进一步被吸收,从而进一步减少气流中所携带的噪音,进而降低了室内所接受的噪音量,保证了室内安静的环境。
附图说明
2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辅助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辅助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辅助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27]1‑
第三腔体,2

第二腔体,3

第一腔体,4

出风口,5

引风口,6

挡风板,7

密封毛刷,8

第一反风面,9

第一导风面,10

第二迎风面,11

第一迎风面,12

进风通道,13

风道,14

第二导风面,15

第二反风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9]
实施例
[003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隔声幕墙通风器,如图1

图4所示,包括中空外壳,中空外壳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设置有引风口5和出风口4,引风口5与出风口4之间设置有控风组件以连通或隔断引风口5和出风口4;第二腔室通过引风口5与第一腔室连通,第二腔室内设置有第一降噪体和第二降噪体,第一降噪体具有第一迎风面11,第二降噪体具有第二迎风面10,第一迎风面11和第二迎风面10平行且两者之间的空间形成风道13,第二腔室还开有导流方向与风道13的导流方向形成夹角的进风口,进风口通过风道13与引风口5连通。
[0031]
具体的,如图1、图2所示,中空外壳设置为两个中空的长方体的表面相接的结构,其中一个长方体的内腔作为第一腔室,另一个长方体的内腔作为第二腔室。第一腔室所对应的腔壁开设出风口4和引风口5,第一腔室通过出风口4与中空外壳的外部连通、通过引风口5与第二腔室连通,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通风器,出风口4通常对应设置为与室内的空间连通,出风口4与引风口5之间设置控风组件,控风组件用于隔断出风口4与引风口5或连通出风口4与引风口5。第二腔室内设置第一降噪体和第二降噪体,第一降噪体与第二降噪体相对间隔排布,第一降噪体上设置第一迎风面11、第二降噪体上设置第二迎风面10,第一迎风面11和第二迎风面10相对排布,第一迎风面11和第二迎风面10之间形成风道13,该风道13用于通过外部气流,当然,第一迎风面11和第二迎风面10即为气流的导向面。第二腔室还通过进风口与中空外壳的外部空间连通,进风口与风道13相通,进风口和风道13之间的通道作为进风通道12,气流在进风通道12中的流向与气流在风道13中的流向形成夹角,可以理解的是,如前述中提到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通风器,则形成的夹角应为有利于气流流通的夹角。例如,将风道13和进风通道12简化为两根相接的管道,那么,两根管道相接处在实际的投影中为钝角。
[0032]
本实施例在工作时,由于进风口的导流方向与风道13的导流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从而室外的气流在由进风口进入室内的过程中,首先会通过形成风道13的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对室外的气流形成相互作用力,从而是气流的流向发生改变,具体的,例如气流在接触第一降噪体后,由于夹角的存在,第一降噪体对气流实现反弹,此时气流的流向朝向第二降噪体,从而实现气流在风道13内形成多段折线的流通路径,即增长气流的流通路径,削弱声波的传递。并且,由于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的设置,气流在接触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的同时,气流所携带的声波还会被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吸收,从而进一步减少气流所携带的噪音。
[0033]
作为第一降噪体和第二降噪体的具体实施例,第一降噪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
体与第二腔室的腔壁连接形成第一填料腔,第二降噪体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二腔室的腔体连接形成第二填料腔,第一填料腔、第二填料腔内分别填充有隔音填料。优选的是,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厚度可以设置得相对较薄一些,从而有利于声波的穿透,提高第一降噪体、第二降噪体的降噪效率,当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优选的采用透声幕布,进一步提高降噪效率。
[0034]
作为隔音填料的一种优选实施例,隔音填料为隔音海绵。
[0035]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为了降低气流中的含水量,避免造成室内湿度增加,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外分别铺设有亲水棉。
[0036]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增长气流在风道13中的流通路程,第一迎风面11包括第一导风面9和与第一导风面9相接的第一反风面8,第一导风面9与第一反风面8形成夹角,第一导风面9与引风口5相接,第一反风面8的朝向与第二迎风面10形成夹角。
[0037]
进一步优化,如图4所示,第二迎风面10包括第二导风面14和与第二导风面14相接的第二反风面15,第二导风面14与第二反风面15形成夹角,第二反风面15与引风口5相接,第二反风面15的朝向与第一导风面9形成夹角。
[0038]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第二迎风面10包括第二导风面14和与第二导风面14相接的第二反风面15,第二导风面14与第二反风面15形成夹角,第二反风面15与引风口5相接,第二反风面15的朝向与第一迎风面11形成夹角。
[0039]
作为第一腔室的具体实施例,第一腔室包括第一腔体3、第二腔体2和第三腔体1,引风口5设置于第一腔体3的腔壁,风道13通过引风口5与第一腔体3的空腔连通,第二腔体2通过第一通道与第一腔体3连通、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三腔体1连通;控风组件设置于第二腔体2内,控风组件具有流道,工作状态下,流道分别与第一通道、第二通道连通。
[0040]
作为控风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控风组件包括挡风板6和旋转组件,两个挡风板6间隔排布以形成流道,两个挡风板6分别与旋转组件连接,旋转组件具有旋转驱动源,两个挡风板6在旋转驱动源的带动下做旋转运动。为了使挡风板6在旋转过程中便于密封,挡风板6设置为弧形板,选用弧形板是,其外表面在旋转过程中能够与一些固定的密封组件持续接触,从而保证密封性。如图1所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边沿均设置密封毛刷7,当弧形的挡风板6旋转时,挡风板6的外侧面总是能够与密封毛刷7接触,以保证持续密封。
[0041]
作为旋转驱动源的一种具体实施例,旋转驱动源包括连接部、传动部和受力部,两个挡风板6分别与连接部连接,连接部、传动部和受力部依次连接,受力部在受力状态下通过传动部带动连接部旋转。连接部主要起到连接作用,具体结构可不做限定,优选的是,采用两根连接杆,用以简化整体结构、节省材料;传动部主要起到传动作用,传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齿轮传动、带传动、连杆传动等,优选的是采用齿轮传动,用以降低空间占用;而受力部主要用于受力,该力是驱动连接部旋转的驱动力,其可以是人为施加的力,也可以是机器施加的力,当人为施加力时,受力部设置为可驱动的手柄,当机器施加力时,受力部则作为中间连接部件,如与电机适配的连接轴或与其他驱动源连接的铰链。
[0042]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