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18 20:52: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具有多排端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已广泛使用于电力或信号连接的环境需求中。为增加单一连接器的信号传输效率,连接器也朝向多接点或提高信号传输频率的方向发展。随着接点密度增加,电连接器的制作困难度也增加,例如端子组装困难、固定不易等。高信号传输频率对阻抗匹配的要求也高。当电连接器与传输线路阻抗不匹配时,电连接器将会反射信号,造成信号衰减。阻抗不匹配的程度越高,信号衰减越严重,终至电连接器传递信号的功能尽失。于接点密度高的连接器中,端子间的相对位置、绝缘配置等,均会影响其阻抗。前述对电连接器的机械性、电性的要求均将使得电连接器的制作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利用多个固定件固定多排端子,以能提供高接点密度并具有稳定阻抗,所述电连接器包括:
4.一绝缘本体、一排第一端子、一第一固定件、一排第二端子、一第二固定件、一排第三端子、一第三固定件、一排第四端子及一第四固定件。所述第一端子于一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一固定件组合至所述绝缘本体,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结构拘束于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绝缘本体之间。所述第二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于所述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所述第二固定件组合至所述绝缘本体,使得所述第二端子结构拘束于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第一固定件之间。所述第三端子于所述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之间。所述第三固定件组合至所述绝缘本体,使得所述第三端子结构拘束于所述第三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之间。所述第四端子相对于所述第三端子于所述第一方向上固定地排列于所述绝缘本体上,所述第三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三端子与所述第四端子之间。所述第四固定件组合至所述绝缘本体,使得所述第四端子结构拘束于所述第四固定件与所述第三固定件之间。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及所述绝缘本体形成一第一插接埠,所述第三端子、所述第四端子及所述绝缘本体形成一第二插接埠。所述第一插接埠与所述第二插接埠于一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插接埠及所述第二插接埠共同提供符合pcie 4.0(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 express 4.0)标准的数据传输。
5.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利用多个固定件固定多排端子,使得端子能稳固地以高密度排列,故端子间的相对位置、绝缘配置均能精确设计,进而能提供稳定阻抗。
6.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借由以下的实用新型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7.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8.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9.图3为图2中电连接器沿线x

x的剖面图。
10.图4为图2中电连接器的部分爆炸图。
11.图5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12.图6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第一固定件的示意图。
13.图7为图6中第一固定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14.图8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第二固定件的示意图。
15.图9为图8中第二固定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16.图10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第三固定件的示意图。
17.图11为图10中第三固定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18.图12为图4中电连接器的第四固定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19.图13为具有焊球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20.图14为具有焊球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21.图1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22.图16为第一端子、第一固定件组装至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23.图17为于第一端子及第一固定件组装后,第二端子、第二固定件组装至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24.图18为于第二端子及第二固定件组装后,第三端子、第三固定件组装至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25.图19为于第三端子及第三固定件组装后,第四端子、第四固定件组装至绝缘本体的示意图。
26.图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27.图21为图20中电连接器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28.图22为电连接器植焊球的示意图。
29.附图标号说明:
30.1,3:电连接器;
31.1a:第一插接埠;
32.1b:第二插接埠;
33.10:绝缘本体;
34.102:第一固定孔;
35.104:定位槽;
36.106:第一衔接结构;
37.108:第二固定孔;
38.110:第二衔接结构;
39.112:第三固定孔;
40.114:第三衔接结构;
41.116:第四固定孔;
42.118:第四衔接结构;
43.12:第一端子;
44.122:固定部;
45.124:连接部;
46.126:接触部;
47.14:第一固定件;
48.142,148:定位槽;
49.144:第一前抵靠部;
50.146:凸块;
51.150:第一后抵靠部;
52.16:第二端子;
53.162:固定部;
54.164:连接部;
55.166:接触部;
56.18:第二固定件;
57.182:第二前抵靠部;
58.184:凸块;
59.186:定位槽;
60.188:第二后抵靠部;
61.20:第三端子;
62.202:固定部;
63.204:连接部;
64.206:接触部;
65.22:第三固定件;
66.222:第三前抵靠部;
67.224:凸块;
68.226:定位槽;
69.228:第三后抵靠部;
70.24:第四端子;
71.242:固定部;
72.244:连接部;
73.246:接触部;
74.26:第四固定件;
75.262:第四前抵靠部;
76.264:凸块;
77.28:焊球;
78.40:治具;
79.402:通孔;
80.d1:第一方向;
81.d2:第二方向;
82.d3:第三方向;
83.s102,s104,s106,s108,s110,s112,s114,s116,s118:实施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8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85.请参阅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1包含一绝缘本体 10、一排第一端子12、一第一固定件14、一排第二端子16、一第二固定件18、一排第三端子20、一第三固定件22、一排第四端子24及一第四固定件26。所述第一端子12于一第一方向d1(以一箭头表示于图中)上固定地排列于绝缘本体10上。第一固定件14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结构拘束于第一固定件14与绝缘本体10之间。所述第二端子16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12于第一方向d1上固定地排列于绝缘本体10上,第一固定件14位于所述第一端子12与所述第二端子16之间。第二固定件18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二端子16结构拘束于第二固定件18 与第一固定件14之间。所述第三端子20于第一方向d1上固定地排列于绝缘本体10 上,第二固定件18位于所述第二端子16与所述第三端子20之间。第三固定件22 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三端子20结构拘束于第三固定件22与第二固定件 18之间。所述第四端子24相对于所述第三端子20于第一方向d1上固定地排列于绝缘本体10上,第三固定件22位于所述第三端子20与所述第四端子24之间。第四固定件26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四端子24结构拘束于第四固定件26与第三固定件22之间。
86.借此,透过绝缘本体10、第一固定件14、第二固定件18、第三固定件22及第四固定件26可对各排端子12、16、20、24提供有效的结构拘束,使得各排端子12、 16、20、24能稳定地设置于绝缘本体10上,提供稳定阻抗。所述第一端子12、所述第二端子16及绝缘本体10形成一第一插接埠1a,所述第三端子20、所述第四端子 24及绝缘本体10形成一第二插接埠1b,第一插接埠1a与第二插接埠1b于一第二方向d2(以一箭头表示于图中)排列,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于实际上,第一插接埠1a及第二插接埠1b可共同提供符合pcie 4.0标准的数据传输。
87.请参阅图3、图5至图7。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具有一排第一固定孔102,对应所述第一端子12。所述第一固定孔102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一第三方向d3(以一箭头表示于图中)延伸。第一端子12的固定部122固定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 102中,固定部122平行于第一方向d1与第一固定孔102的侧壁间存有间隙,透过控制间隙的大小,有利于设计电连接器1阻抗。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 具有一排定位槽104,对应所述第一端子12。所述定位槽104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固定件14也具有一排定位槽142,对应所述第一端子 12。所述定位槽142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4容置于对应的绝缘本体10定位槽104及第一固定件14定位槽142。定位槽104、142能共同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及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结构拘束对应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4。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4还具有多个第一前抵靠部144,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定位槽142的底部。第一固定件14以第一前抵靠部144于第三方
向d3上抵靠对应的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4;换言之,第一前抵靠部144与绝缘本体10对应第一前抵靠部144的部分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4。于实际上,第一固定件14的定位槽142 可省略,所述多个第一前抵靠部144可由单一结构凸肋实现,其能同时抵靠所述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4。于此例中,可透过设计绝缘本体10的定位槽102的深度(于第三方向d3上),以使所述结构凸肋能抵靠绝缘本体10(及所述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 124),同样能有挥对第一端子12结构拘束的效果。又,实际上第一固定孔102本身即具有定位效果,故绝缘本体10的定位槽142亦得省略。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具有一第一衔接结构106,第一固定件14经由第一衔接结构106可卸地连接至绝缘本体10;其中,第一衔接结构106以卡槽实现,第一固定件14以两个凸块 146(于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上位于第一固定件14的两侧)实现。透过凸块146 稳固地卡入卡槽中,实现第一固定件14与绝缘本体10可卸地连接,可使第一固定件 14紧靠所述第一端子12。但实际上不以此为限,例如以弹性卡勾卡持的方式实现可卸地连接。
88.请参阅图3、图5至图9。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还具有一排第二固定孔 108,对应所述第二端子16。所述第二固定孔108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二端子16的固定部162固定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08中,固定部162 于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上与第二固定孔108的侧壁间存有间隙,透过控制间隙的大小,有利于设计电连接器1阻抗。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14具有一排定位槽148,对应所述第二端子16。所述定位槽148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端子16的连接部164容置于对应的定位槽148,使得定位槽 148对对应的第二端子16具有结构拘束的效果。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 14还具有多个第一后抵靠部150,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定位槽148的底部。第二固定件 18具有一第二前抵靠部182,以单一结构凸肋实现。第二固定件18以第二前抵靠部 182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所述第二端子16,第二端子16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一后抵靠部150,使得第二前抵靠部182与第一后抵靠部150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二端子16的连接部164。于实际上,第二前抵靠部182亦可能抵靠第一固定件14,此视定位槽148深度及第二端子16对应的尺寸而定。又,于实际上,定位槽148亦可省略,所述多个第一后抵靠部150可由单一结构凸肋实现。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具有一第二衔接结构110,第二固定件18经由第二衔接结构110可卸地连接至绝缘本体10;其中,第二衔接结构110以卡槽实现,第二固定件18以两个凸块184(于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上位于第二固定件18的两侧)实现。透过凸块184稳固地卡入卡槽中,实现第二固定件18与绝缘本体10可卸地连接,可使第二固定件18紧靠所述第二端子16。前文关于用以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的相关说明于此可适用者,亦有适用,不另赘述。此外,所述第一端子12的接触部126及所述第二端子16的接触部166于绝缘本体10前侧露出以与绝缘本体10 共同形成第一插接埠1a。
89.请参阅图3、图5、图8至图11。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还具有一排第三固定孔112,对应所述第三端子20。所述第三固定孔112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三端子20的固定部202固定于对应的第三固定孔112中,固定部202平行于第一方向d1与第三固定孔112的侧壁间存有间隙,透过控制间隙的大小,有利于设计电连接器1阻抗。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18具有一排定位槽186,对应所述第三端子20。所述定位槽186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三端子20的连接部204容置于对应的定位槽186,使得定位槽186 对对应的第三端子20具有结构拘束的效果。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
二固定件18 还具有多个第二后抵靠部188,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定位槽186的底部。第三固定件22 具有一第三前抵靠部222,以单一结构凸肋实现。第三固定件22以第三前抵靠部222 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所述第三端子20,第三端子20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二后抵靠部188,使得第三前抵靠部222与第二后抵靠部188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三端子20的连接部204。于实际上,第三前抵靠部222亦可能抵靠第二固定件18,此视定位槽186深度及第三端子20对应的尺寸而定。又,于实际上,定位槽186亦可省略,所述多个第二后抵靠部188可由单一结构凸肋实现。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具有一第三衔接结构114,第三固定件22经由第三衔接结构114可卸地连接至绝缘本体10;其中,第三衔接结构114以卡槽实现,第三固定件22以两个凸块224(于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上位于第三固定件22的两侧) 实现。透过凸块224稳固地卡入卡槽中,实现第三固定件22与绝缘本体10可卸地连接,可使第三固定件14紧靠所述第三端子20。前文关于用以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 的相关说明于此可适用者,亦有适用,不另赘述。
90.请参阅图3、图5、图10至图12。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还具有一排第四固定孔116,对应所述第四端子24。所述第四固定孔116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三方向d3延伸。第四端子24的固定部242固定于对应的第四固定孔116中,固定部242于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上与第四固定孔116的侧壁间存有间隙,透过控制间隙的大小,有利于设计电连接器1阻抗。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件 22具有一排定位槽226,对应所述第四端子24。所述定位槽226于第一方向d1上排列且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四端子24的连接部244容置于对应的定位槽226,使得定位槽226对对应的第四端子24具有结构拘束的效果。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件22还具有多个第三后抵靠部228,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定位槽226的底部。第四固定件26具有一第四前抵靠部262,以形成于结构凸肋上、对应所述定位槽226 的多个凸部实现。第四固定件26以第四前抵靠部262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所述第四端子24,第四端子24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三后抵靠部228,使得第四前抵靠部262与第三后抵靠部228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四端子24 的连接部244。于实际上,第四前抵靠部262亦可能抵靠第三固定件22,此视定位槽 226深度及第四端子24对应的尺寸、及第四前抵靠部262的结构尺寸而定(例如搭配第四前抵靠部262改以单一结构凸肋实现)。又,于实际上,定位槽226亦可省略,所述多个第三后抵靠部228可由单一结构凸肋实现。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 10具有一第四衔接结构118,第四固定件26经由第四衔接结构118可卸地连接至绝缘本体10;其中,第四衔接结构118以卡槽实现,第四固定件26以多个凸块264实现。透过凸块264稳固地卡入卡槽中,实现第四固定件26与绝缘本体10可卸地连接,可使第四固定件26紧靠所述第四端子24。前文关于用以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的相关说明于此可适用者,亦有适用,不另赘述。此外,所述第三端子20的接触部206 及所述第四端子24的接触部246于绝缘本体10前侧露出以与绝缘本体10共同形成第二插接埠1b。
91.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前抵靠部144、第一后抵靠部150、第二前抵靠部182、第二后抵靠部188、第三前抵靠部222、第三后抵靠部228及第四前抵靠部262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以一水平链线表示于图中),此可使固定件14、18、22、26抵靠端子12、16、20、24的力可直接传递至绝缘本体10,提高端子12、 16、20、24的固定稳定度。又,各抵靠部144、150、182、188、222、228、262靠近端子12、16、20、24末端(例如用于连接至电路板(以虚线框示意于图3中)的焊接部),有利于稳定固定端子12、16、20、24整体,便于运送、安装(例
如放置于电路板上)。但本实用新型圴不以此为限。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各固定件14、18、22、 26虽抵靠各端子12、16、20、24的连接部124、164、204、244,但仍保留与连接部 124、164、204、244的空隙,此有利于设计电连接器1阻抗。
92.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各端子12、16、20、24皆呈l形。以第二端子16为例,其连接部164沿第二方向d2延伸,其固定部162及接触部166沿第三方向d3延伸,对应的定位槽142配合连接部164亦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二方向d2非垂直于第三方向d3,第二端子16则对应地呈渐开的l形。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至第四衔接结构106、110、114、118大致于第二方向d2上排列,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93.另外,于实际上,连接部124、164、204、244的末端可配合电连接器1电连接至电路板上的安装方式而形成所需形状。例如采插件式安装时,末端呈柱状。又例如采表面黏着安装时,末端提供平行于电路板(的焊垫)的表面。又例如,末端上带有焊球28,亦得以表面黏着安装,如图13、图14所示。其中,连接部124、164、204、 244的末端呈尖柱状,且为焊球28所包覆(于图14中,为简化制图,焊球28以球体表示)。
94.于实际上,电连接器1可透过下述方法制作。请参阅图15,其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制作方法的流程图。请亦参阅图16。根据所述制作电连接器方法,如步骤s102所示,提供绝缘本体10(如图5所示)及所述多个第一端子 12(如图3、图4所示);如步骤s104所示,将所述多个第一端子12以第三方向d3 插入绝缘本体10(的第一固定孔102)中,以于第一方向d1上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成一排;如步骤s106所示,提供第一固定件14(如图6、图7所示)并将第一固定件 14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结构拘束于第一固定件14与绝缘本体 10之间,如图17所示(亦参阅图3)。其中,第一端子12的固定部122固定于对应的第一固定孔102中。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4位于对应的绝缘本体10的定位槽 104及对应的第一固定件14的定位槽142中,第一固定件14以第一前抵靠部144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一端子12;如前文关于电连接器1中固定、拘束第一端子12 的说明,于实际上,亦可设计成第一前抵靠部144抵靠绝缘本体10,不另赘述。第一前抵靠部144与绝缘本体10对应第一前抵靠部144的部分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 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一端子12的连接部124。此外,第一固定件14经由第一衔接结构106可卸地连接至绝缘本体10。
95.请参阅图15、图17。根据所述制作电连接器方法,如步骤s108所示,提供多个第二端子16(如图3、图4所示)并将所述多个第二端子16以第三方向d3插入绝缘本体10(的第二固定孔108)中,以于第一方向d1上相对于所述第一端子12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成一排;如步骤s110所示,提供第二固定件18(如图8、图9所示) 并将第二固定件18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二端子16结构拘束于第二固定件18与第一固定件14之间,如图18所示(亦参阅图3)。其中,第二端子16的固定部162固定于对应的第二固定孔108中。第二端子16置入对应的第一固定件14的定位槽148中,第二固定件18以第二前抵靠部182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二端子16;如前文关于固定、拘束第二端子16的说明,于实际上,亦可设计成第二前抵靠部182 抵靠第一固定件14,不另赘述。又,第二端子16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一后抵靠部150。第二前抵靠部182与第一后抵靠部150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二端子16的连接部164。此外,第二固定件18经由第二衔接结构110可卸地连接至绝缘本体10。所述第一端子12的接触部126及所述第二端子16的接触部 166于绝缘本体10前侧露出以与
绝缘本体10共同形成第一插接埠1a。
96.请参阅图15、图18。根据所述制作电连接器方法,如步骤s112所示,提供多个第三端子20(如图3、图4所示)并将所述多个第三端子20以第三方向d3插入绝缘本体10(的第三固定孔112)中,以于第一方向d1上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成一排;如步骤s114所示,提供第三固定件22(如图10、图11所示)并将第三固定件22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三端子16结构拘束于第三固定件22与第二固定件18之间,如图19所示(亦参阅图3)。其中,第三端子20的固定部202固定于对应的第三固定孔112中。第三端子20置入对应的第二固定件18的定位槽186中,第三固定件22 以第三前抵靠部222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三端子20;如前文关于固定、拘束第三端子20的说明,于实际上,亦可设计成第三前抵靠部222抵靠第二固定件18,不另赘述。又,第三端子20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二后抵靠部188。第三前抵靠部222 与第二后抵靠部188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三端子20的连接部204。此外,第三固定件22经由第三衔接结构114可卸地连接至绝缘本体10。
97.请参阅图15、图19。根据所述制作电连接器方法,如步骤s116所示,提供多个第四端子24(如图3、图4所示)并将所述多个第四端子24以第三方向d3插入绝缘本体10(的第四固定孔116)中,以于第一方向d1上相对于所述第三端子2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成一排;如步骤s118所示,提供第四固定件26(如图12所示)并将第四固定件26组合至绝缘本体10,使得所述第四端子24结构拘束于第四固定件26与第三固定件22之间,如图2所示(亦参阅图3)。其中,第四端子24的固定部242固定于对应的第四固定孔116中。第四端子24置入对应的第三固定件22的定位槽226中,第四固定件26以第四前抵靠部262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四端子24;如前文关于固定、限制第四端子24的说明,于实际上,亦可设计成第四前抵靠部262抵靠第三固定件22,不另赘述。又,第四端子24于第三方向d3上抵靠第三后抵靠部228。第四前抵靠部262与第三后抵靠部228于平行于第三方向d3的方向上共同夹持住第四端子24的连接部244。所述第三端子20的接触部206及所述第四端子24的接触部246于绝缘本体10前侧露出以与绝缘本体10共同形成第二插接埠1b。借此,电连接器1完成。
98.此外,于实际上,若欲制作如图13、图14所示的电连接器(带有焊球28),则前述制作电连接器方法于步骤s118后,需提供一治具40,如图22所示。治具40具有四排通孔402。接着,将治具40放置于绝缘本体10上,使得所述第一端子12、所述第二端子16、所述第三端子20及所述第四端子24分别对齐所述四排通孔402;再于每一个通孔402中放置一个焊球28。其中,通孔402内径略大于焊球28外径,故焊球28放入通孔402中后会接触到对应的端子12、16、20、24末端。接着,加热所述多个焊球28,使得所述多个焊球28熔化以焊接在所述第一端子12、所述第二端子 16、所述第三端子20及所述第四端子24的末端上(可参阅图13)。其中,焊球28包覆对应的端子12、16、20、24末端。于实际上,透过选用适当的焊球28、端子12、 16、20、24(或其外表面披覆层)及治具40材质,可使焊球28易于与端子12、16、 20、24结合,且避免焊球28与治具40结合;此可透过类似芯片植锡球的方式而实现,不另赘述。待焊球28凝固后,移除治具40。借此,带有焊球28的电连接器1 完成。
99.如前文说明,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利用多个固定件14、18、22、26固定多排端子12、16、20、24,使得端子12、16、20、24能稳固地以高密度排列,端子12、 16、20、24间的相对位置、绝缘配置均能精确设计,进而能提供稳定阻抗。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制作方法将多排端子12、16、20、24、多个固定件14、18、22、26依序交错组装至绝缘本体10上,进而完成如前
述具有多排端子的电连接器1,故此电连接器制作方法能有效且稳定地将多排端子12、16、20、24固定至绝缘本体1上,使得其制作的电连接器1具有高接点密度及稳定阻抗。此外,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 为一母端连接器,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如图20、图2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电连接器3为一公端连接器,其端子固定的结构与电连接器1相同,不另赘述。
10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