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10:2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2.人处于室内环境中,不断呼吸会不断的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在室内的二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的情况下,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3.现有去除二氧化碳的办法一般是向室内补充新风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但是在炎热季节或寒冷季节,向室内输送新风无疑会影响室内的温度,也会消耗较多的电力资源;此外,现有的增氧减碳装置大多是直接使用空气净化仪或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空气净化仪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也需要消耗较多电力资源,现有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无法快速吸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气体,产氧效率低。
4.目前,针对现有技术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易消耗较多电力资源以及现有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无法快速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易消耗较多电力资源以及现有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装置无法快速吸收室内的二氧化碳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包括:
7.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用于吸收过滤室内的气体;
8.抽气单元,所述抽气单元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侧端,所述抽气单元的进气端与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连通,所述抽气单元用于将室内的气体抽送到所述过滤单元的内部;
9.培养单元,所述培养单元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上端,且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与所述抽气单元的出气端连通,所述培养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抽气单元抽送的气体并培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10.清理单元,所述清理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上端,用于清理所述培养单元,所述清理单元包括:
11.齿条元件,所述齿条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侧端;
12.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滑动设置于所述齿条元件;
13.电机元件,所述电机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侧端,且所述电机元件的输出轴朝向所述培养单元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
14.第一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电机元件的输出轴,并与所述齿条元件啮合连接;
15.第一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同轴连接;
16.清理元件,所述清理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第一传动轴转动
连接;
17.气体检测单元,所述气体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外侧壁;
18.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外侧壁,并分别与所述抽气单元、所述电机元件以及所述气体检测单元电性连接。
19.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培养单元还包括:
20.光检测元件,所述光检测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21.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过滤单元包括:
22.壳元件,所述壳元件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下端;
23.第一出气孔,所述第一出气孔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侧壁,并与所述抽气单元的进气端连通;
24.第一过滤元件,所述第一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内部,并位于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一侧;
25.通气孔,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壳元件的侧壁,并位于所述第一过滤元件的远离所述第一出气孔的一侧。
2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抽气单元包括:
27.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过滤单元连通;
28.气泵,所述气泵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侧端,所述气泵的进气口与所述进气管的第二端连通;
29.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气泵的出气口密封连接,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位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
30.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抽气单元还包括:
31.引气管,所述引气管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所述引气管的开口端与所述出气管的第二端连通,所述引气管的密封端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
32.若干第二出气孔,若干所述第二出气孔间隔设置于所述引气管。
3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抽气单元还包括:
34.若干第二过滤元件,所述第二过滤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出气孔的内部。
35.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清理单元还包括:
36.收集槽,所述收集槽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的上端,用于收集所述清理元件上端的杂物。
37.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清理单元还包括:
38.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动轴;
39.第三传动齿轮,所述第三传动齿轮设置于所述培养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清理元件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啮合连接;
40.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二传动轴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的内部,且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第三传动齿轮同轴连接;
41.若干第四传动齿轮,若干所述第四传动齿轮间隔套设于所述第二传动轴;
42.传送元件,所述传送元件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的内部,并分别与若干所述第四传动齿轮啮合连接。
43.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清理单元还包括:
44.若干第一滚轮,若干所述第一滚轮间隔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与所述传送元件的上端交接处,并均与所述传送元件相抵接;
45.若干第二滚轮,若干所述第二滚轮间隔设置于所述清理元件与所述传送元件的下端交接处,并均与所述传送元件相抵接。
46.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
47.若干支撑元件,若干所述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过滤单元的四角位置。
48.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9.(1)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通过培养单元培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能够降低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增加室内的氧气浓度,且通过抽气单元和过滤单元能够将室内的气体过滤后抽送到培养单元的内部,从而使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快速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50.(2)通过清理单元能够清理培养单元内部的杂物,避免培养单元内部杂物过多影响培养单元内部的水质,从而影响培养单元内部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正常生长;
51.(3)本实用新型的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即能够对室内气体进行过滤,也能够加快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增加室内氧气含量,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5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一);
5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二);
54.图3为图2中a部的结构示意图;
5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三);
56.图5为图4中b部的结构示意图;
5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过滤单元的剖面图;
58.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中清理单元的剖面图;
59.图8为图7中c部的结构示意图;
60.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61.100、培养单元;101、光检测元件;
62.200、过滤单元;201、壳元件;202、第一过滤元件;203、通气孔;204、第一出气孔;205、支撑元件;
63.300、抽气单元;301、进气管;302、气泵;303、出气管;304、引气管;305、第二出气孔;306、第二过滤元件;
64.400、清理单元;401、齿条元件;402、安装元件;403、电机元件;404、第一传动齿轮;405、第一传动轴;406、清理元件;407、第二传动齿轮;408、第三传动齿轮;409、第二传动轴;410、第四传动齿轮;411、传送元件;412、第一滚轮;413、第二滚轮;414、收集槽;
65.500、气体检测单元;
66.600、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培养单元100、过滤单元200、抽气单元300、清理单元400、气体检测单元500以及控制单元600。
69.过滤单元200用于吸收过滤室内的空气,去除室内气体中所携带的异味、粉尘以及有机物,以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
70.抽气单元300设置于过滤单元200的侧端,抽气单元300的进气端与过滤单元200的内部连通,抽气单元300用于将室内的气体抽送到过滤单元200的内部,从而能够使过滤单元200对室内的气体进行过滤。
71.培养单元100设置于过滤单元200的上端,且培养单元100的内部与抽气单元300的出气端连通,培养单元100用于接收抽气单元300抽送的气体,并培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室内的氧气浓度。
72.其中,培养单元100可以为培养缸,培养单元100的内部可以添加水和藻类生物,也可以添加水和可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73.具体地,抽气单元300将过滤单元200过滤的空气抽送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以使培养单元100内部的生物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培养单元100内部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培养单元100内部的生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以实现降低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室内的氧气浓度的效果。
74.清理单元400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上端,用于清理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如清理培养单元100内部死去的微生物或藻叶等。
7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所示,清理单元400包括齿条元件401、安装元件402、电机元件403、第一传动齿轮404、第一传动轴405以及清理元件406。
76.齿条元件401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侧端。
77.其中,齿条元件401可以通过安装板安装于培养单元100的侧端。
78.具体地,齿条元件401安装于安装板的上端面,安装板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侧端。
79.安装元件402滑动设置于齿条元件401,安装元件402能够在齿条元件401上进行滑动。
80.其中,安装元件402整体呈c字形,也即安装元件402的纵截面呈c字形。
81.具体地,安装元件402包括安装座和若干滚筒。
82.安装座的纵截面呈c字形,安装座的下端设置于齿条元件401下端开设的滑槽的内部。
83.若干滚筒间隔安装于安装座的下端的上下两侧,从而便于安装座在滑槽的内部滑动。
84.电机元件403设置于安装元件402的侧端,电机元件403的输出轴朝向培养单元100设置于安装元件402的内部;第一传动齿轮404套设于电机元件403的输出轴,并与齿条元件401啮合连接,电机元件403能够带动第一传动齿轮404进行转动,继而因第一传动齿轮404与齿条元件401啮合连接,从而第一传动齿轮404能够带动电机元件403以及安装元件402沿齿条元件401进行移动。
85.其中,电机元件403为正反转电机。
86.第一传动轴405与第一传动齿轮404同轴连接,第一传动齿轮404能够带动第一传动轴405进行转动和移动。
87.清理元件406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内部,并与第一传动轴405转动连接,清理元件406用于在第一传动轴405的带动下进行移动,以清理培养单元100的内部的杂物。
88.具体地,在需要清理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的情况下,电机元件403转动带动安装元件402、第一传动齿轮404、第一传动轴405以及清理元件406在培养单元100的内部进行移动,从而使清理元件406清理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
89.其中,清理元件406的上表面设置为斜面,以便于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位于清理元件406的上表面。
9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清理元件406的侧端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内部嵌设有轴承,轴承套设第一传动轴405的一端,从而清理元件406能够与第一传动轴405转动连接。
9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清理元件406的两侧设置有挡板,以避免杂物向清理元件406的两侧移动。
9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清理元件406的两侧设置有限位滑块,培养单元100的内部设置有与限位滑块相对应且配合的限位滑槽,清理元件406可以通过限位滑块和限位滑槽在培养单元100的内部进行滑动。
93.气体检测单元500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外侧壁,气体检测单元500用于检测室内的气体质量,如检测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
94.其中,气体检测单元500包括但不限于二氧化碳传感器、氧气传感器。
95.控制单元600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外侧壁,并分别与抽气单元300、电机元件403以及气体检测单元500电性连接,控制单元600用于根据气体检测单元500传送的数据控制开启抽气单元300,以对室内的气体进行过滤,或开启电机元件403以对培养单元100的内部进行清理。
9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培养单元100包括光检测元件101,光检测元件101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内部,并与控制单元600电性连接,光检测元件101用于检测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水面上是否有过多的杂物,
97.具体地,在杂物过多以遮盖光线的情况下,光检测元件101向控制单元600发送电
磁信号,此时控制单元600控制开启电机元件403以对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进行清理。
98.其中,光检测元件101可以为光传感器。
99.光检测元件101设置于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水面的下方。
10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过滤单元200包括壳元件201、第一过滤元件202、通气孔203以及第一出气孔204。
101.壳元件201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下端;第一出气孔204设置于壳元件201的侧壁,并与抽气单元300的进气端连通,第一出气孔204用于将壳元件201内部的气体输送到抽气单元300;第一过滤元件202设置于壳元件201的内部,并位于第一出气孔204的一侧,第一过滤元件202用于对进入壳元件201的气体进行过滤,避免外界粉尘或有机物进入到抽气单元300的内部,继而进入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
102.其中,第一过滤元件202包括但不限于初滤网、活性炭等。
103.通气孔203设置于壳元件201,并位于第一过滤元件202的远离第一出气孔204的一侧,用于使进入到壳元件201的气体通过第一过滤元件202过滤后进入到第一出气孔204。
104.具体地,在第一过滤元件202将壳元件201分为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情况下,通气孔203位于壳元件201的第一侧,第一出气孔204位于壳元件201的第二侧,从而室内的气体通过通气孔203进入到壳元件201的第一侧之后,气体通过第一过滤元件202进入到壳元件201的第二侧,然后进入到第一出气孔204的内部,继而进入到抽气单元300的进气端。
105.其中,通气孔203可以设置于壳元件201的左侧壁、右侧壁、前侧壁、后侧壁以及下侧壁。
106.可选地,通气孔203设置于壳元件201的下侧壁,且通气孔203设置为若干个。
10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抽气单元300包括进气管301、气泵302以及出气管303。
108.进气管301的第一端与过滤单元200连通;气泵302设置于过滤单元200的侧端,气泵302的进气口与进气管301的第二端连通;出气管303的第一端与气泵302的出气口密封连接,出气管303的第二端位于培养单元100的内部。
109.具体地,在将过滤单元200内的气体抽送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的情况下,气泵302通过进气管301获取过滤单元200内部过滤后的气体,然后将气体输送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
1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抽气单元300还包括引气管304和若干第二出气孔305。
111.引气管304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内部,引气管304的开口端与出气管303的第二端连通,引气管304的密封端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内部;若干第二出气孔305间隔设置于引气管304。
112.其中,引气管304和若干第二出气孔305用于将气泵302抽送的气体均匀地输送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从而便于培养单元100内部的生物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1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抽气单元300还包括若干第二过滤元件306,第二过滤元件306设置于对应的第二出气孔305的内部,第二过滤元件306用于阻挡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水进入到引气管304的内部,并且使引气管304内的气体进入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
114.其中,第二过滤元件306可以为疏水透气膜。
1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清理单元400还包括收集槽414,收集槽414设置于清理元件406的上端,用于收集清理元件406上端面的杂物,避免杂物穿过清理元件406再次进入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
1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清理单元400还包括第二传动齿轮407、第三传动齿轮408、第二传动轴409、若干第四传动齿轮410以及传送元件411。
117.第二传动齿轮407套设于第一传动轴405,第二传动齿轮407能够随第一传动轴405进行移动且转动。
118.第三传动齿轮408设置于培养单元100的内部,并与清理元件406相对应,且与第二传动齿轮407啮合连接,第二传动齿轮407能够带动第三传动齿轮408进行转动。
119.第二传动轴409设置于清理元件406的内部,且第二传动轴409与第三传动齿轮408同轴连接,清理元件406能够带动第二传动轴409进行移动,继而第二传动轴409能够带动第三传动齿轮408进行转动。
120.其中,在第三传动齿轮408随第二传动齿轮407进行转动的情况下,第三传动齿轮408能够带动第二传动轴409进行转动;在第二传动齿轮407随清理元件406进行移动的情况下,第二传动齿轮407能够带动第三传动齿轮408进行移动。
121.若干第四传动齿轮410间隔套设于第二传动轴409,第二传动轴409能够带动若干第四传动齿轮410进行转动。
122.传送元件411设置于清理元件406的内部,并分别与若干第四传动齿轮410啮合连接,若干第四传动齿轮410能够带动传送元件411进行转动,从而传送元件411转动能够带动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移动到清理元件406上。
123.其中,传送元件411包括传送带和若干链条,若干链条间隔设置于传动带,且链条与对应的第四传动齿轮410啮合连接,从而第四传动齿轮410能够带动传送元件411进行转动。
1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清理元件406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传送元件411安装于安装槽的内部,并与若干第四传送齿轮进行啮合。
1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清理单元400还包括若干第一滚轮412和若干第二滚轮413。
126.若干第一滚轮412间隔设置于清理元件406与传送元件411的上端交接处,并均与传送元件411相抵接;若干第二滚轮413间隔设置于清理元件406与传送元件411的下端交接处,并均与传送元件411相抵接。
127.其中,若干第一滚轮412和若干第二滚轮413用于便于传送元件411进行转动,避免传送元件411与清理元件406之间产生摩擦,导致传送元件411发生磨损。
1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过滤单元200还包括若干支撑元件205,若干支撑元件205设置于过滤单元200的四角位置,若干支撑元件205用于支撑过滤元件以及培养单元100。
12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室内生物增氧减碳智能调节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在需要降低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并增加室内的氧气浓度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0控制开启气泵302,气泵302通过进气管301将室内的气体抽送到壳元件201的内部,然后第一过滤元件202对进入到壳元件201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继而气泵302通过进气管301和出气管303将经过过滤的气
体抽送到培养单元100的内部,以增加培养单元100内部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气体中的氧气;在需要对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进行清理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0控制开启电机元件403,电机元件403带动第一传动齿轮404、安装元件402沿齿条元件401进行滑动,继而第一传动齿轮404带动第一传动轴405进行转动且沿齿条元件401进行移动,第一传动轴405带动清理元件406在培养单元100的内部移动,以收集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同时第一传动轴405带动第二传动齿轮407进行转动,第二传动齿轮407通过第三传动齿轮408带动第二传动轴409进行转动,第二传动轴409通过第四传动齿轮410带动传送元件411转动,以将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收集到收集槽414的内部,从而实现对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进行收集,避免培养单元100内部的杂物污染水质影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的光合作用。
130.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13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