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变速箱总成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2: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操作简单、可靠性强的爬行挡机构。


背景技术:

2.农用车在我国农村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忙时可用于农田作业,平时可用于短途运输,是当前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之一。目前农用车上所用的爬行挡机构多为软轴连接,爬行换挡时整体机构的可靠性差,操作繁琐,另外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连接件之间容易老化,极其容易磨损,驾驶员在挂挡与摘挡时不能自如换挡,会严重的造成齿轮之间的摩擦,降低齿轮的啮合度,减少齿轮的使用寿命,从而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速箱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整体机构可靠性差,连接件之间易老化、摩擦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变速箱总成,包括变速箱壳体,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爬行挡机构,所述爬行挡机构包括爬行挡手柄、密封衬座总成、右旋连接叉、爬行挡摇臂一、爬行挡拨头、爬行挡拨叉轴、高低挡拨叉,所述爬行挡手柄的下方螺纹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下端穿过密封衬座总成并与下方的右旋联接叉螺纹连接,所述右旋联接叉与所述爬行当摇臂一之间设置有垂直于拉杆的接杆,所述接杆的一端通过开口销与所述右旋联接叉连接,另一端通过六角螺母与爬行挡摇臂一连接,所述爬行挡摇臂一与所述爬行挡拨头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接杆平行的爬行挡摇臂二,所述爬行挡摇臂二的一端与所述爬行挡摇臂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爬行挡拨头垂直连接,所述爬行挡拨头与爬行挡拨叉轴、高低挡拨叉处于同一轴线上,且所述的爬行挡拨头与高低挡拨叉分别套在爬行挡拨叉轴的两端上;
5.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小头端面中心位置上设置有内齿圈,所述内齿圈的内腔中设置有单行星架机构总成、行星架垫板和爬行挡接合套,所述爬行挡接合套与所述高低挡拨叉连接。
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爬行挡摇臂二的表面上开有圆形凹槽一,所述圆形凹槽一内卡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通过六角头螺栓与变速箱壳体固定。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齿圈位于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的左侧,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位于所述行星架垫板的左侧,所述行星架垫板位于所述爬行挡接合套的左侧,所述内齿圈与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之间设置有耐磨垫片,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与所述行星架垫板之间设置有耐磨垫片,所述行星架垫板与所述爬行挡接合套之间设置有孔用弹性挡圈。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密封衬座总成包括相互对扣在一起的两个球面轴衬座,从而形成了内腔,所述内腔中置有球面轴衬,两个所述的球面轴衬座通过十字槽盘头
螺钉固定在一起。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包括行星架焊合,所述行星架焊合后自形内腔,内腔中均匀分布有三个行星齿轮,每个所述的行星齿轮中包括有行星齿轮轴,所述行星齿轮轴上套设有齿轮、滚针、行星齿轮衬圈和滚针隔圈,所述齿轮的左侧有滚针隔圈和行星齿轮衬圈,右侧有滚针、滚针隔圈和行星齿轮衬圈。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的一端沿内径口设置有一圈内齿,所述爬行挡接合套的一端外表面上设置有一圈外齿,所述爬行挡接合套与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齿轮啮合,所述爬行挡接合套的另一端外表面上沿圆周设置有凹槽二,所述高低挡拨叉掐扣在凹槽二内实现高低换挡。
11.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省去了以前繁琐的结构,在操作上更加简单,另外该爬行挡机构可靠性强,在传动摩擦中抵抗性高,使得挡位在转换时更加轻松,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齿轮之间的啮合度。
12.在拉杆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密封衬座总成来起到固定的作用,防止拉杆在上下运动时因受力而发生倾斜,同时密封衬座总成里头的球面轴衬套还起到滑道的作用,使拉杆上下运动更加容易。
13.变速箱壳体侧面固定的定位板恰好卡在爬行挡摇臂二表面上的凹槽一内,防止爬行挡摇臂二在变力的情况下发生侧面位移或从爬行挡摇臂一上脱落下来。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变速箱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衬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单行星架机构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动力传递示意图;
20.图中:1

变速箱壳体;2

爬行挡机构;3

爬行挡手柄;4

拉杆;5

密封衬座总成;5.1

球面轴衬座;5.2

球面轴衬;5.3

十字槽盘头螺钉;6

右旋联接叉;7

接杆;8

爬行挡摇臂一;9开口销;10

六角螺母;11

爬行挡摇臂二;12
‑ꢀ
爬行挡拨头;13

爬行挡拨叉轴;14

高低挡拨叉;15

内齿圈;16

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7

行星架垫板;18

爬行挡接合套;19

凹槽一;20

定位板;21

六角头螺栓;22

耐磨垫片;23

孔用弹性挡圈;24

行星架焊合;25

行星齿轮;26
‑ꢀ
行星齿轮轴;27

齿轮;28

滚针;29

行星齿轮衬圈;30

滚针隔圈;31

内齿; 32

外齿;33

凹槽二;34、输入轴;35
‑ⅰ
挡主动齿轮;36
‑ⅱ
挡主动齿轮;37
‑ꢀⅲ
挡主动齿轮;38

第一同步器;39
‑ⅳ
挡主动齿轮;40

高挡主动齿轮;41

低挡主动齿轮;42

中挡主动齿轮;43

倒挡主动齿轮;44

惰轮;45

惰轮轴;46
‑ꢀ
内齿圈;47

行星轮;48

行星架;49

爬行挡接合套;50

输出轴;51

倒挡从动齿轮;52

副变速啮合套;53

中挡从动齿轮;54

低挡从动齿轮;55

副变速啮合套;56

常啮合主动齿轮;57
‑ⅳ
挡从动齿轮;58
‑ⅲ
挡从动齿轮;59
‑ⅱ

从动齿轮;60

第二同步器;61
‑ⅰ
挡从动齿轮;62

中间轴。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图1、图2、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具体是一种变速箱总成,包括变速箱壳体1,变速箱壳体1的外侧表面上设置有爬行挡机构2,爬行挡机构2 包括爬行挡手柄3,爬行挡手柄3的下方螺纹连接有拉杆4,拉杆4的下端穿过密封衬座总成5并与下方的右旋联接叉6螺纹连接,密封衬座总成5包括相互对扣在一起的两个球面轴衬座5.1,从而形成了内腔,所述内腔中置有球面轴衬5.2,两个球面轴衬座5.1通过十字槽盘头螺钉5.3固定在一起,而密封衬套总成5.1是固定于变速箱壳体1上的,这样在拉动拉杆4时,密封衬套总成5就能辅助拉杆4,使拉杆4在上下运动中变的更轻松,另外还防止了拉杆4在受力的情况下发生倾斜,右旋联接叉6与爬行当摇臂一8之间设置有垂直于拉杆的接杆7,接杆7的一端通过开口销9与所述右旋联接叉6连接,另一端通过六角螺母10与爬行挡摇臂一8连接,爬行挡摇臂一8与爬行挡拨头12之间设置有与接杆7平行的爬行挡摇臂二11,爬行挡摇臂二11的表面上开有圆形凹槽一 19,圆形凹槽一19内卡置有定位板20,定位板20通过六角头螺栓21与变速箱壳体1固定,爬行挡摇臂二11的一端与爬行挡摇臂一8连接,另一端与爬行挡拨头12垂直连接,通过爬行挡摇臂一8和爬行挡摇臂二11将力的方向改变成前后方向,爬行挡摇臂二11前后摆动来带动爬行挡拨头12和爬行挡拨叉轴13 前后运动,而套设在爬行挡拨叉轴13上的高低挡拨叉14也前后运动来实现挂挡摘挡,高低挡拨叉14的前面为直面,后面为斜面。
23.变速箱壳体1的小头端面中心位置上设置有内齿圈15,内齿圈15的齿数为 72齿,在内齿圈15的内腔中还设置有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6、行星架垫板17和爬行挡接合套18,爬行挡接合套18与高低挡拨叉14连接;内齿圈15位于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6的左侧,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6位于行星架垫板17的左侧,行星架垫板17位于爬行挡接合套18的左侧,内齿圈15与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 16之间设置有耐磨垫片22,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6与行星架垫板17之间设置有耐磨垫片22,行星架垫板17与爬行挡接合套18之间设置有孔用弹性挡圈23。
24.如图4所示,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6包括行星架焊合24,行星架焊合24后自形内腔,内腔中均匀分布有三个行星齿轮25,每个行星齿轮25中包括有行星齿轮轴26,行星齿轮轴26上套设有齿轮27、滚针28、行星齿轮衬圈29和滚针隔圈30,所述齿轮左侧有滚针隔圈30和行星齿轮衬圈29,右侧有滚针28、滚针隔圈30和行星齿轮衬圈29;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6的一端沿内径口设置有一圈内齿31,爬行挡接合套18的一端外表面上设置有一圈外齿32,爬行挡接合套18与所述单行星架机构总成16齿轮啮合,爬行挡接合套18的另一端外表面上沿圆周设置有凹槽二33,高低挡拨叉14掐扣在凹槽二33内实现高低换。
25.如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结构示意图,其共包括12个前进挡和4 个倒挡,即12 4的结构形式,动力自输入轴34输入后,经过一系列的齿轮传动,动力自输出轴50输出,在输出轴50处还设置有与其适配的行星轮,包括内齿圈46、行星轮47和行星架48,此外
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爬行挡接合套 49,根据需要可将爬行挡接合套49与输出轴50结合,通过爬行挡接合套49输出动力,也即又增加了两倍的挡位,共计(12 4)*2=24 8个挡位,此外,挡位的变换是通过操作四个相应的部件实现的,分别为第二同步器60、第一同步器 38、副变速啮合套55和副变速啮合套52,下面对每个挡位的传递路线进行详细说明。
[0026]ⅰ挡高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ⅰ挡从动齿轮61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常啮合主动齿轮56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ⅰ
挡主动齿轮35
→ⅰ
挡从动齿轮61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27]ⅰ挡低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ⅰ挡从动齿轮61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低挡从动齿轮54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ⅰ
挡主动齿轮35
→ⅰ
挡从动齿轮61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低挡主动齿轮41

低挡从动齿轮54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28]ⅰ挡中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ⅰ挡从动齿轮61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中挡从动齿轮53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ⅰ
挡主动齿轮35
→ⅰ
挡从动齿轮61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中挡主动齿轮42

中挡从动齿轮53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29]ⅱ挡高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ⅱ挡从动齿轮5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常啮合主动齿轮56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ⅱ
挡主动齿轮36
→ⅱ
挡从动齿轮59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30]ⅱ挡低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ⅱ挡从动齿轮5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低挡从动齿轮54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ⅱ
挡主动齿轮36
→ⅱ
挡从动齿轮59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低挡主动齿轮41

低挡从动齿轮54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31]ⅱ挡中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ⅱ挡从动齿轮5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中挡从动齿轮53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ⅱ
挡主动齿轮36
→ⅱ
挡从动齿轮59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中挡主动齿轮42

中挡从动齿轮53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32]ⅲ挡高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ⅲ挡主动齿轮37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常啮合主动齿轮56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ⅲ
挡主动齿轮37
→ⅲ
挡从动齿轮58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33]ⅲ挡低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ⅲ挡主动齿轮37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低挡从动齿轮54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ⅲ
挡主动齿轮37
→ⅲ
挡从动齿轮58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低挡主动齿轮41

低挡从动齿轮54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34]ⅲ挡中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ⅲ挡主动齿轮37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中挡从动齿轮53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ⅲ
挡主动齿轮37
→ⅲ
挡从动齿轮58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中挡
主动齿轮42

中挡从动齿轮53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35]ⅳ挡高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ⅳ挡主动齿轮3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常啮合主动齿轮56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ⅳ
挡主动齿轮39
→ⅳ
挡从动齿轮57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36]ⅳ挡低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ⅳ挡主动齿轮3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5与低挡从动齿轮54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2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ⅳ
挡主动齿轮39
→ⅳ
挡从动齿轮57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低挡主动齿轮41

低挡从动齿轮54

副变速啮合套55

输出轴50;
[0037]ⅳ挡中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ⅳ挡主动齿轮3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中挡从动齿轮53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ⅳ
挡主动齿轮39
→ⅳ
挡从动齿轮57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中挡主动齿轮42

中挡从动齿轮53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38]ⅰ挡倒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ⅰ挡从动齿轮61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倒挡从动齿轮51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ⅰ
挡主动齿轮35
→ⅰ
挡从动齿轮61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倒挡主动齿轮43

惰轮44

倒挡从动齿轮51
ꢀ→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39]ⅱ挡倒挡:第二同步器60与ⅱ挡从动齿轮5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倒挡从动齿轮51结合,第一同步器38、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ⅱ
挡主动齿轮36
→ⅱ
挡从动齿轮59

第二同步器60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倒挡主动齿轮43

惰轮44

倒挡从动齿轮51
ꢀ→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40]ⅲ挡倒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ⅲ挡主动齿轮37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倒挡从动齿轮51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ⅲ
挡主动齿轮37
→ⅲ
挡从动齿轮58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倒挡主动齿轮43

惰轮44

倒挡从动齿轮51
ꢀ→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41]ⅳ挡倒挡:第一同步器38与ⅳ挡主动齿轮39结合,副变速啮合套52与倒挡从动齿轮51结合,第二同步器60、副变速啮合套55不结合,动力传递路线为:输入轴34

第一同步器38
→ⅳ
挡主动齿轮39
→ⅳ
挡从动齿轮57

常啮合主动齿轮56

高挡主动齿轮40

倒挡主动齿轮43

惰轮44

倒挡从动齿轮51
ꢀ→
副变速啮合套52

输出轴50;
[004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