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18 01: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建设过程中对于需跨越峡谷、铁路等难以跨越障碍的桥梁,往往采用转体的施工方式。即在平行障碍方向或在易于实施的位置,建造桥梁的上部结构,待建设完成后,将已建成的结构水平或竖向转体至桥梁的设计位置,进行固定后进一步完成桥梁施工。在桥梁转体结束后,需对桥梁上部结构进行可靠的临时固定,以方便转体施工桥梁的后续封锚等操作,现有技术中,一般桥梁转体后采用现浇混凝土立柱或现支设钢立柱的方式对转体桥梁进行临时支撑,但由于所需临时支撑数量较多,该方式支设、拆除的效率均较低,导致相关工序工期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
4.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包括:
6.柱体,柱体包括上钢柱和下钢柱,上钢柱顶部与转体桥梁底部固定连接,下钢柱底部与转体桥梁一侧的地面固定连接,下钢柱位于转体桥梁转体后对应下钢柱的正下方;
7.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楔形块,楔形块垫设于上钢柱与下钢柱之间的边缘位置,上钢柱和下钢柱之间的空间浇注有砂浆垫块。
8.进一步的,上钢柱与下钢柱的接缝处固定套设有钢模板。
9.进一步的,钢模板为抱箍结构且一侧设有用于向上钢柱与下钢柱间隙注入砂浆的注浆孔。
10.进一步的,楔形块的数量为四个且绕柱体轴线等角度间隔设置。
11.进一步的,上钢柱和/或下钢柱位于两者的接缝处与楔形块配合设有导向槽。
12.进一步的,上钢柱和下钢柱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钢管以及位于钢管顶部和底部的端板,钢管侧部等角度间隔设置有多道加强筋。
13.进一步的,柱体与转体桥梁以及地面连接的方式为:通过端板与预埋件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桥梁转体后仅需在相应位置打入楔形块并浇筑砂浆,即可完成支撑结构的支设,简化了施工工艺,减少了桥梁转体后处于缺少支撑状态下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也缩短了相关工序的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17.图3为图1中b

b处的剖视图;
18.图中:1

柱体;11

上钢柱;12

下钢柱;13

导向槽;2

连接结构;21

楔形块;22

砂浆垫块;23

钢模板;24

注浆孔;
19.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1.如图所示,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包括:
22.柱体1,柱体1包括上钢柱11和下钢柱12,上钢柱11的高度低于下钢柱12,上钢柱11顶部与转体桥梁底部固定连接,下钢柱12底部与转体桥梁一侧的地面固定连接,下钢柱12位于转体桥梁转体后对应下钢柱12的正下方;
23.连接结构2,连接结构2包括多个楔形块21,楔形块21垫设于上钢柱11与下钢柱12之间的边缘位置,上钢柱11和下钢柱12之间的空间浇注有砂浆垫块22。
24.进一步的,上钢柱11与下钢柱12的接缝处固定套设有钢模板23。
25.进一步的,钢模板23为抱箍结构且一侧设有用于向上钢柱11与下钢柱12间隙注入砂浆的注浆孔24,钢模板23能够对楔形块21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避免其由于受力不均而被挤出,最终导致支撑角度发生偏差,同时还可以保证上钢柱11和下钢柱12位置的准确性;还可通过钢模板23的收紧过程实现楔形块21的压入。
26.进一步的,楔形块21的数量为四个且绕柱体1轴线等角度间隔设置。
27.进一步的,上钢柱11和/或下钢柱12位于两者的接缝处与楔形块21配合设有导向槽13,有助于避免楔形块21楔入时由于受力不均导致位置或角度发生偏移。
28.进一步的,上钢柱11和下钢柱1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钢管以及位于钢管顶部和底部的端板,钢管侧部等角度间隔设置有多道加强筋。
29.进一步的,柱体1与转体桥梁以及地面连接的方式为:通过端板与预埋件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
30.施工时,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施工步骤如下:
31.(1)现场将下钢柱12固定在地面上,优选的三个为一组,多组分布布置于桥梁拟转体后位置的下方;
32.(2)将上钢柱11固定到转体桥梁底部的对应位置;
33.(3)待转体完成后,将楔形块21对称同时楔入上钢柱11与下钢柱12之间,完成临时支撑结构的临时固定,架设钢模板23并在楔形块21之间的空腔内浇筑砂浆,完成临时支撑的固定;
34.(4)待桥梁转体的后续施工完成后,将上钢柱11用切割机械拆除,移除后即可拆除下钢柱12。
3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
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柱体(1),柱体(1)包括上钢柱(11)和下钢柱(12),上钢柱(11)顶部与转体桥梁底部固定连接,下钢柱(12)底部与转体桥梁一侧的地面固定连接,下钢柱(12)位于转体桥梁转体后对应下钢柱(12)的正下方;连接结构(2),连接结构(2)包括多个楔形块(21),楔形块(21)垫设于上钢柱(11)与下钢柱(12)之间的边缘位置,上钢柱(11)和下钢柱(12)之间的空间浇注有砂浆垫块(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钢柱(11)与下钢柱(12)的接缝处固定套设有钢模板(2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钢模板(23)为抱箍结构且一侧设有用于向上钢柱(11)与下钢柱(12)间隙注入砂浆的注浆孔(2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楔形块(21)的数量为四个且绕柱体(1)轴线等角度间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钢柱(11)和/或下钢柱(12)位于两者的接缝处与楔形块(21)配合设有导向槽(13)。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钢柱(11)和下钢柱(12)的结构相同,均包括钢管以及位于钢管顶部和底部的端板,钢管侧部等角度间隔设置有多道加强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柱体(1)与转体桥梁以及地面连接的方式为:通过端板与预埋件焊接连接或螺栓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桥梁转体施工用临时支撑结构,包括:柱体,柱体包括上钢柱和下钢柱,上钢柱顶部与转体桥梁底部固定连接,下钢柱底部与转体桥梁一侧的地面固定连接,下钢柱位于转体桥梁转体后对应下钢柱的正下方;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楔形块,楔形块垫设于上钢柱与下钢柱之间的边缘位置,上钢柱和下钢柱之间的空间浇注有砂浆垫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施,桥梁转体后仅需在相应位置打入楔形垫块并浇筑砂浆,即可完成支撑结构的支设,简化了施工工艺,减少了桥梁转体后处于缺少支撑状态下的时间,从而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也缩短了相关工序的工期,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施工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高璞 周俊龙 张书良 陈全兴 刘曜玮 谢朋林 强伟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26
技术公布日:2021/12/1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