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扣具的制作方法

2021-12-17 21: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扣具
1.本技术是申请号为201610982304.1,申请日为2016年11月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扣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一种扣具,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的按压式扣具。


背景技术:

3.扣具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当中,例如背包、童车等领域,扣具的形式因应不同使用需要而纷繁多样。一般的扣具由公扣和母扣组成,一端用织带固定,另一端可以通过织带调节,通过不同的需要而选择织带的长短,用于人体部位,如肩部、腰部、上身的固定。为了发挥扣具的作用,制造商不断研发不同的设计,在降低重量的同时保证强度不变,如v型插扣;还有用于婴儿车、轿车安全带等安全性产品的y型扣。但是在结构和释锁解锁方面,这些扣具仍无法完全满足当前的需要。
4.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锁定可靠,释锁方便的扣具实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锁定可靠、释锁方便的扣具。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扣具,包括相互扣合的公扣和母扣以及用于释锁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的驱动组件,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的一者上设置有卡合凸,所述公扣和所述母扣的另一者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合凸相啮合的卡合凹,所述驱动组件被按下后以使所述公扣或所述母扣发生形变从而使所述卡合凸与所述卡合凹脱离啮合。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扣具公扣和母扣之间采取卡合凹和卡合凸的锁定配合,通过操作驱动组件,可轻易将公扣和母扣之间卡合凹和卡合凸脱离啮合从而实现释锁,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锁定可靠、释锁方便的优点,适于推广应用。
8.较佳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按钮件及复位件,所述按钮件上设有驱动面,所述公扣或所述母扣上设有与所述驱动面相配合的配合面,所述按钮件被按下后所述驱动面驱动所述配合面使所述公扣或所述母扣发生形变从而使所述卡合凸与所述卡合凹脱离啮合以将所述公扣与所述母扣释锁。
9.较佳地,所述按钮件的一端容纳于所述公扣或所述母扣内,所述按钮件的另一端凸伸于所述公扣或所述母扣之侧,所述复位件的一端抵顶在所述按钮件上,所述复位件的另一端抵顶在所述公扣或所述母扣上。
10.较佳地,所述公扣或所述母扣的端部上设有容置槽以容置所述按钮件以及所述复位件。
11.较佳地,所述公扣包括一壳罩以及自所述壳罩的一侧壁延伸的一舌片,所述舌片具有挠性,所述舌片上设有所述卡合凹。
12.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舌片包括悬臂状的底壁,所述底壁上开设有所述卡合
凹,所述卡合凹由外向内延伸形成斜坡状。
13.较佳地,所述舌片的后端与所述壳罩的侧壁相连,所述舌片的后端上设有与所述按钮件相配合的配合件,所述配合面由所述配合件提供。
14.较佳地,所述按钮件上开有斜槽从而形成所述驱动面,所述配合件插入所述斜槽内,所述配合面与所述驱动面相接触。
15.较佳地,所述按钮件上设有斜坡,所述驱动面由所述斜坡提供,所述配合面为斜面。
16.较佳地,所述母扣上设有贯穿的开口以及与所述开口邻近的底板,所述卡合凸形成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舌片穿过所述开口而将所述底板夹持于所述舌片和所述壳罩之间。
17.较佳地,所述卡合凸呈斜坡状。
18.作为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母扣包括一壳罩以及自所述壳罩的一侧壁延伸的舌片,所述舌片包括与所述壳罩的侧壁相连的底壁以及与所述底壁相连的两弹臂,所述卡合凹设置在每一所述弹臂上。
19.较佳地,所述底壁通过一桥部连接到所述壳罩的侧壁上。
20.较佳地,所述弹臂的一端通过一连接部与所述底壁相连并与所述底壁形成高度差,所述弹臂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弹臂的另一端上设有所述配合面。
21.较佳地,所述弹臂的所述另一端具有支撑所述按钮件的凹口。
22.较佳地,两所述弹臂呈大致的u形。
23.较佳地,所述按钮件包括用于收容所述复位件的收容槽,所述复位件的一端抵顶在所述收容槽的底部,所述复位件的另一端抵顶在所述母扣的所述桥部上。
24.较佳地,所述按钮件上形成抵顶部以及与所述抵顶部相邻的支撑部,所述抵顶部与所述弹臂的所述另一端相抵触,所述支撑部由所述凹口支撑,所述驱动面由所述抵顶部提供。
25.较佳地,所述公扣上设有贯穿的开口以及与所述开口邻近的底板,所述卡合凸形成在所述底板的两侧上,所述舌片穿过所述开口而将所述底板夹持于所述舌片和所述壳罩之间,所述卡合凸呈凸台状。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图。
27.图2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28.图3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29.如4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30.图5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一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31.图6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立体图。
32.图7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33.图8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分解图。
34.图9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图。
35.图10为本发明扣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36.图中各元件的标号说明:
37.扣具100、200
ꢀꢀꢀꢀꢀꢀꢀꢀꢀꢀꢀ
配合件115
ꢀꢀꢀꢀꢀꢀꢀꢀꢀꢀꢀꢀꢀ
限位部155
38.公扣110、210
ꢀꢀꢀꢀꢀꢀꢀꢀꢀꢀꢀ
母扣130、230
ꢀꢀꢀꢀꢀꢀꢀꢀꢀꢀꢀ
弹臂237
39.壳罩111、231
ꢀꢀꢀꢀꢀꢀꢀꢀꢀꢀꢀ
底板131、211
ꢀꢀꢀꢀꢀꢀꢀꢀꢀꢀꢀ
桥部234
40.容置槽112
ꢀꢀꢀꢀꢀꢀꢀꢀꢀꢀꢀꢀꢀ
边壁132、212
ꢀꢀꢀꢀꢀꢀꢀꢀꢀꢀꢀ
配合面2371
41.舌片113、233
ꢀꢀꢀꢀꢀꢀꢀꢀꢀꢀꢀ
开孔134、1112
ꢀꢀꢀꢀꢀꢀꢀꢀꢀꢀ
凹口2372
42.开口133、213
ꢀꢀꢀꢀꢀꢀꢀꢀꢀꢀꢀ
卡合凸135、214
ꢀꢀꢀꢀꢀꢀꢀꢀꢀ
收容槽2511
43.侧壁111a
ꢀꢀꢀꢀꢀꢀꢀꢀꢀꢀꢀꢀꢀꢀ
驱动组件150、250
ꢀꢀꢀꢀꢀꢀꢀ
抵顶部2512
44.底壁1131、235
ꢀꢀꢀꢀꢀꢀꢀꢀꢀꢀ
按钮件151、251
ꢀꢀꢀꢀꢀꢀꢀꢀꢀ
支撑部2513
45.立壁1132
ꢀꢀꢀꢀꢀꢀꢀꢀꢀꢀꢀꢀꢀꢀ
复位件153、253
46.卡合凹1133、2373
ꢀꢀꢀꢀꢀꢀꢀ
驱动面1511、2514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参考附图阐述本发明几个不同的最佳实施例,其中不同图中相同的标号代表相同的部件。下面结合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48.如图1

5所示,本发明的扣具的第一实施例为单按钮扣具,通过操作凸伸在扣具之侧的按钮即可将扣具释锁。如图1

3所示,该扣具100包括相互扣合的公扣110和母扣130以及位于公扣110和母扣130端部的驱动组件150。
49.如图3、4所示,公扣110包括壳罩111、设在壳罩111端部的容置槽112以及与壳罩111连接的舌片113。具体地,壳罩111形成容置空间以接纳母扣130,舌片113位于容置空间内。特定地,在壳罩111的端部的两侧开有开口,从而形成左右贯通状的容置槽112,以收容驱动组件150。舌片113从壳罩111邻近容置槽112的侧壁111a上向外延伸,该延伸方向定义为“前”方向,相反的方向即为“后”方向,该舌片113呈悬臂状,具有挠性。具体地,该舌片113包括与壳罩111的侧壁111a相连的底壁1131以及两立壁1132,该底壁1131位于两立壁1132的中间且与两立壁1132相距一定距离。底壁1131的中部开设有卡合凹1133,较佳地,该卡合凹1133由外向内延伸形成斜坡状,换言之,该卡合凹1133由前向后延伸形成斜坡状。具体地,该舌片113的后端与容置槽112的连通处设有用于与驱动组件150相配合的配合件115(图5),配合件115上下侧面均为配合面(图5中未标示),呈现斜面状为佳。另外,该公扣110的壳罩111的底部上设有开孔1112以供织带通过。
50.继续参考图3、4,该母扣130被接纳于公扣110内,对应地,该母扣130包括底板131以及两边壁132以构成收容空间以收容公扣110的舌片113。具体地,该母扣130上设有贯穿的开口133以供舌片113穿过而收容在收容空间内,更具体,公扣110的舌片113穿过该开口133而将母扣130的底板131夹持在舌片113和壳罩111之间。该底板131上对应舌片113上的卡合凹1133的位置上设有卡合凸135,较佳地,该卡合凸135呈斜坡状。当然该卡合凸135也可呈现其他形状,例如圆凸柱状或方凸柱状。当母扣130和公扣110相扣合时,卡合凸135卡入卡合凹1133内,由于卡合凸135和卡合凹1133均呈现相互啮合的斜坡状,因此卡合更可靠。另外,母扣130的前后两端均设有供织带通过的开孔134。
51.如图1、2所示,该驱动组件150位于公扣110的端部,其有一端伸出公扣110之外以方便操作。具体地,如图3、5所示,该驱动组件150包括按钮件151以及复位件153。特定地,本实施例中的按钮件151为单按钮直插式按钮,数量只有一个。具体地,复位件153的一端抵顶
在按钮件151上,另一端抵顶在公扣110上,更具体是抵顶在公扣110的容置槽112的侧部上。该按钮件151的一端为操作端,另一端供复位件153支撑。特定地,如图3、5所示,该按钮件151上开有斜槽从而在斜槽的上下两侧面均形成斜面1511,该斜槽供公扣110的配合件115插入并抵靠,且斜面1511与配合件115的配合面贴合接触,即配合件115被斜槽的上下斜面1511夹持,该斜面1511即驱动面1511。当公扣110和母扣130相扣合时,配合件115位于斜槽的低位。当按钮件151被按下时,驱动面1511向复位件153的方向移动从而推顶公扣110的配合件115的配合面,使得舌片113向上推移,进而卡合凸135从卡合凹1133中脱离。另外,按钮件151的顶面还设有限位部155,与公扣110相卡合,从而限制按钮件151的过度移动(如图3、4)。
52.结合图1

5,说明本发明的扣具100的锁定及释锁原理。当公扣110和母扣130相扣合时,公扣110的舌片113将母扣130的底板131夹持在舌片113和壳罩111之间,与公扣110的舌片113上的卡合凹113与母扣130上的卡合凸135相卡合,此时,配合件115的配合面与按钮件151的驱动面1511相贴合,且位于斜槽的低位,复位件处于松弛状态。当按钮件151被按下时,随着按钮件151的推动,复位件被压缩,斜坡状的驱动面1511向复位件的方向推动配合件115的配合面,使得具有挠性的舌片113受挤压而向上推移发生形变,进而卡合凹1133被向上提升从而脱离卡合凸135。松开按钮件151后,在复位件的作用下驱动组件150的各元件回复原位。
53.图6

10介绍本发明扣具200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扣具200为双按钮扣具,通过操作凸伸在扣具左右两侧的按钮即可将扣具释锁。该扣具200包括相互扣合的公扣210和母扣230以及位于公扣210和母扣230左右两端部的两驱动组件250。
54.具体地,如图9所示,该母扣230包括壳罩231、设在壳罩231后端部的容置槽232以及与壳罩231连接的舌片233。具体地,壳罩231形成容置空间以接纳公扣210,舌片233位于容置空间内。特定地,两驱动组件250被容置于容置槽232内。具体地,该舌片233包括与壳罩231的侧壁相连的底壁235以及与底壁235相连的两弹臂237。该底壁235的一端通过一桥部234连接到壳罩231的侧壁上,底壁235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部(未标示)与弹臂237连接。具体地,弹臂237的一端通过连接部(未标示)与底壁235相连并与底壁235形成高度差,弹臂237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弹臂237的另一端与驱动组件250配合的配合面2371。较佳地,两弹臂237呈大致的u形,连接部连接在u形的底部。弹臂237的末端具有凹口2372。较佳地,每一弹臂237呈曲状且具有弹性,中部位置形成卡合凹2373。
55.如图8所示,该公扣210包括底板211以及两边壁212以构成收容空间以收容母扣230的舌片233。具体地,该公扣210上设有贯穿的开口213以供舌片233穿过而收容在收容空间内,更具体,母扣230的舌片233穿过该开口213而将公扣210的底板211夹持在舌片233和壳罩231之间。该底板211的两侧对应弹臂237的卡合凹2373的位置上设有卡合凸214,较佳地,该卡合凸214呈凸台状。当然该卡合凸214也可呈现其他形状,例如圆凸柱状或方凸柱状。
56.如图8

9所示,每一驱动组件250包括按钮件251及复位件253。具体地,复位件253的一端抵顶在按钮件251上,另一端抵顶在母扣230上,更具体是,抵顶在母扣230的桥部234上。可选地,桥部234为立壁状,壁的左右两侧分别供复位件253抵顶;也可在桥部234的两侧设置有突出物从而支撑复位件253。按钮件251包括用于收容复位件253的收容槽2511,此
外,按钮件251具有用于与弹臂237末端相抵触的抵顶部2512以及与抵顶部2512相邻的支撑部2513,该支撑部2513用于与弹臂237的凹口2372相啮合,具体地是支撑部2513卡入至弹臂237的凹口2372中。更具体地,抵顶部2512提供有驱动面2514,以与弹臂237末端的配合面2371相抵触。
57.结合图6

10,说明本实施例的扣具200的锁定及释锁原理。当母扣230和公扣210相扣合时,母扣230的弹臂237上的卡合凹2373与公扣210的卡合凸214相卡合,此时,按钮件251的抵顶部2512的驱动面2514与弹臂237的配合面2371相贴合,复位件处于松弛状态。当两个按钮件251被按下时,随着按钮件251的推动,复位件253被压缩,按钮件251的抵顶部2512也向复位件253的方向移动,此时,藉由驱动面2514和配合面2371的配合,弹臂237也被向内挤压从而发生形变,进而中部的卡合凹2373脱离公扣210的卡合凹213,从而实现公扣210和母扣230的释锁。松开按钮件251后,在复位件253的作用下驱动组件250的各元件回复原位。
58.在本发明中,复位件153、253为压缩弹簧。
59.综上,本发明的扣具公扣和母扣之间采取卡合凹和卡合凸的锁定配合,在扣具的端部设置驱动组件,通过按钮件上的驱动面推动公扣或母扣上的配合面,可轻易将公扣和母扣之间卡合凹和卡合凸脱离啮合从而实现释锁,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锁定可靠、释锁方便的优点,适于推广应用。
60.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