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燃烧器火盖及燃烧器、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3: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器火盖及燃烧器、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气灶具作为常用的厨房用具,因为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成为家庭必备用具。
3.燃气灶具的重要部件为燃烧器,燃烧器包括有炉头,炉头上设有分气盘以及与分气盘连通的火盖。
4.在相关技术中,火盖的出火孔一般位于火盖的侧面,且出火孔与水平面具有30~40度的夹角,从而导致火焰向上聚拢,使得锅底集中受热,热量分布不均匀,非常影响烹饪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火盖及燃烧器、燃气灶,旨在解决燃烧器火盖的火焰聚拢导致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影响烹饪体验的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火盖,包括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外环火盖包括第一外圈侧壁、第一内圈侧壁,以及连接第一外圈侧壁和第一内圈侧壁的第一顶壁;内环火盖位于第一内圈侧壁内,内环火盖包括第二内圈侧壁,以及与第一内圈侧壁间隔设置的第二外圈侧壁,还包括连接第二外圈侧壁和第二内圈侧壁的第二顶壁;沿垂直于第一顶壁的方向,第一顶壁上开设有多个通气火孔;沿垂直于第二顶壁的方向,第二顶壁上同样开设有多个通气火孔。
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火盖在应用于燃烧器以及燃气灶时,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混合燃气经垂直于第一顶壁的通气火孔和垂直于第二顶壁的通气火孔进行燃烧时,由于第一顶壁和第二顶壁均为非竖直侧壁的大平面结构,使得向上的直喷火焰均匀分布,保证了炊具底部的均匀受热,能够显著提高烹饪效果,大大增加了用户的烹饪体验。
9.进一步地,在内环火盖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第一顶壁与水平面具有夹角,沿外环火盖的径向向远离圆心的方向,第一顶壁的高度逐渐降低;
10.在内环火盖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第二顶壁与水平面具有夹角,沿内环火盖的径向向远离圆心的方向,第二顶壁的高度逐渐降低。
11.进一步地,内环火盖还包括第一条形孔,沿内环火盖的轴向,第一条形孔的一段位于第二外圈侧壁靠近第二顶壁的位置;
12.沿第二顶壁的径向,第一条形孔的另一段位于第二顶壁靠近第二外圈侧壁的位置,且与第二顶壁上的通气火孔连通。
13.进一步地,第一条形孔为多个,分别连通不同的通气火孔;
14.内环火盖还包括第二条形孔,沿第二外圈侧壁的周向,位于第二外圈侧壁靠近第
二顶壁的位置,且与多个第一条形孔相交,并设置每个交汇处均为预点火孔。
15.进一步地,第二顶壁包括靠近第一条形孔的引火区域以及远离第一条形孔的非引火区域,设置引火区域的通气火孔的密度大于非引火区域通气火孔的密度。
16.进一步地,外环火盖包括第一定位部,沿内环火盖的轴向,与第一内圈侧壁或第一外圈侧壁远离第一顶壁的一端连接,用于外环火盖的定位安装;
17.内环火盖包括第二定位部,沿内环火盖的轴向,与第二内圈侧壁或第二外圈侧壁远离第二顶壁的一端连接,用于内环火盖的定位安装。
18.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分气盘和第一方面中的燃烧器火盖,炉头内形成有混气腔,沿竖直方向向上,炉头上方依次设置分气盘和燃烧器火盖。
19.本技术实施例的燃烧器与第一方面中的燃烧器火盖能够获得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20.进一步地,燃烧器还包括防干烧传感器,沿内环火盖的轴向设置于第二内圈侧壁的中间,用于检测放置于燃烧器上方炊具的底部温度。
21.进一步地,沿内环火盖的轴向,第二内圈侧壁高于第二顶壁的高度,防干烧传感器高于第二内圈侧壁,且防干烧传感器具有压缩行程,用于贴合接触炊具的底部。
2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包括面板,面板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灶眼,用于安装第二方面中的燃烧器。
23.本技术实施例的燃气灶包括第二方面中的燃烧器和第一方面中的燃烧器火盖,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俯视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的侧视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爆炸图;
2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和内环火盖安装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剖视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俯视图;
3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正视图;
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另一个角度的正视图;
32.图9为图8中a

a处的剖视图;
3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内环火盖的俯视图;
3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内环火盖和防干烧传感器安装到位后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和第一分气盘围成第一分气腔的结构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100

燃烧器;10

燃烧器火盖;11

外环火盖;111

第一外圈侧壁;112

第一内圈侧
壁;113

第一顶壁;114

第一定位部;12

内环火盖;121

第二外圈侧壁;122

第二内圈侧壁;123

第二顶壁;124

第一条形孔;125

第二条形孔;126

预点火孔;127

第二定位部;13

通气火孔;14

防干烧传感器;20

分气盘;21

第一分气盘;211

第三定位部;22

第二分气盘;221

第四定位部;30

炉头;40

热电偶;50

点火针;200

面板;300

底座;400

支架;500

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示例性的,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附图中,图示上下方向为竖直方向。
4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2.燃气灶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燃气灶又叫煤气灶、炉盘、灶台、灶具,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厨房用具。
43.燃气灶在工作时,燃气从进气管进入灶内,经过燃气阀调节(用户可以通过与燃气阀连接的旋钮进行调节)后进入炉头中,同时混合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称之为一次空气),这些混合气体从炉头上方的燃烧器火盖上的通气火孔中喷出的同时接触空气(此时的空气称之为二次空气)并被点火装置点燃形成火焰,这些火焰被用来加热置于支架上的炊具(例如锅或者壶)。
44.参考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俯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的侧视图。燃气灶包括面板200和燃烧器100,在面板20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灶眼,用于燃烧器100的安装;其中,燃烧器100是燃气灶的核心部件,通过燃烧器100,使燃气和空气以一定方式进行混合并进行燃烧;而面板200为用户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方便用户进行操作。
45.燃气灶还包括底座300和支架400,底座300和面板200的下侧面固定安装,形成安装空间,用于放置燃气灶的相关部件,例如:燃烧器100、燃气控制系统,电子点火部件等,这些部件都设置于底座300与面板200之间的安装空间中,而底座300可以放置于灶台的台面上,也可以嵌入灶台内;支架400则是为了支撑锅具常用的一种工具,一般直接放置在面板
200之上,围绕每个面板200上的燃烧器100均布设一个支架400。
46.除了上述主要组成部件,燃气灶还包括一些实现燃气灶功能不可缺少的部件。如图1和图2所示,这些部件包括燃气阀(图中未示出)、旋钮500、热电偶40、点火针50。其中,燃气阀主要用来控制燃气的通断和流量的大小;旋钮500与燃气阀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旋钮500进行点火以及火量大小的控制;点火针50则是点燃燃气不可缺少的部件,当用户转动旋钮500时,点火针50和燃烧器100之间会形成脉冲电流,从而引燃燃气进行燃烧。热电偶40可以防止燃烧器100意外熄火导致的燃气泄漏,当发生熄火的时候,热电偶40会感应到熄火,一般通过检测燃烧器100火焰的温度高低进行判断,从而可以通过相关操作控制阀门关闭,停止燃气的提供。
47.参考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的爆炸图。燃烧器100包括炉头30、分气盘20和燃烧器火盖10,炉头30内形成有混气腔,炉头30的一端设有与混气腔连通的进气口,用于供气管路连通燃气阀,炉头30的上表面开设有与混气腔连通的出气口;沿竖直方向向上,炉头30的上方依次设置分气盘20和燃烧器火盖10,在燃烧器火盖10上开设有多个用于与混气腔连通的通气火孔13,从而在燃烧器火盖10上产生火焰,用于加热炊具,并进行烹饪。
48.在相关技术中,由于燃烧器火盖10的出火孔一般位于燃烧器火盖10的侧壁上,且出火孔与水平面具有30~40度的夹角,从而导致火焰向上聚拢,使得炊具底部集中受热,热量分布不均匀,非常影响烹饪体验。
49.如图3和图4所示,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火盖10,包括外环火盖11和内环火盖12,外环火盖11包括第一外圈侧壁111、第一内圈侧壁112,以及连接第一外圈侧壁111和第一内圈侧壁112的第一顶壁113,内环火盖12位于第一内圈侧壁112内,包括第二内圈侧壁122以及与第一内圈侧壁112间隔设置的第二外圈侧壁121,同时还包括连接第二外圈侧壁121和第二内圈侧壁122的第二顶壁123;其中,沿垂直于第一顶壁113的方向,第一顶壁113上开设有多个通气火孔13,沿垂直于第二顶壁123的方向,第二顶壁123上同样开设有多个通气火孔13。
50.需要说明的是,间隔设置的外环火盖11该和内环火盖12,在便于内环火盖12补充二次空气的,使之充分燃烧的同时;第一内圈侧壁112与第二外圈侧壁121之间的间隔空间内,还用于安装热电偶40和点火针50等装置,以充分利用燃烧器100的有限空间;并且,分体设置的外环火盖11和内环火盖12结构简单,便于低成本和规模化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5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火盖10在应用于燃烧器100以及燃气灶时,相较于现有技术,在混合燃气经垂直于第一顶壁113的通气火孔13和垂直于第二顶壁123的通气火孔13进行燃烧时,由于第一顶壁113和第二顶壁123均为非竖直侧壁的大平面结构,使得向上的直喷火焰均匀分布,保证了炊具底部的均匀受热,能够显著提高烹饪效果,大大增加了用户的烹饪体验。
52.示例性的,第一顶壁113和第二顶壁123上的通气火孔13可以设置为圆孔形,也可以设置成正方形或者条形孔,本技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优选的,第一顶壁113和第二顶壁123上的通气火孔13为蜂窝火孔结构,如图6和图10所示,第一顶壁113上的蜂窝火孔均匀分布,且第二顶壁123上的蜂窝火孔同样近似均匀分布;如此,通过火焰直喷以及均匀分布的蜂窝火孔技术,进一步提高燃烧器火盖10的用于加热时的均匀性,在提高燃烧器100用于加
热炊具热效率的同时,有利于提高燃气灶的能效等级。
53.由于燃气灶通常水平放置,同样适用于安装完成的燃烧器100和燃烧器火盖10,对于第一顶壁113以及第二顶壁123而言,可以均设置为水平面结构,即设置第一顶壁113和第二顶壁123均位于同一个水平面上。
54.此外,为了增加燃烧器火盖10的火焰覆盖面积,如图5所示,在内环火盖12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设置第一顶壁113与水平面具有夹角,沿外环火盖11的径向向远离圆心的方向,第一顶壁113的高度逐渐降低,同样的,如图9所示,在内环火盖12的轴向沿竖直方向设置的情况下,设置第二顶壁123与水平面具有夹角,沿内环火盖12的径向向远离圆心的方向,第二顶壁123的高度逐渐降低。如此,使得直喷火焰向外圈与竖直方向具有一定的夹角,从而在保证炊具底部均匀受热的同时,增加火焰的覆盖面积,进一步提高烹饪效果。
55.继续参照图5和图9,一般的,设置第一顶壁113的倾斜角度α在0~10度之间,并且设置第二顶壁123的倾斜角度β在10~20度之间;安装完成后的燃烧器火盖10,如图4所示,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顶壁123最低点的高度高于第一顶壁113最高点的高度0.5~2毫米;如此,在提高火焰覆盖面积的同时,第一顶壁113和第二顶壁123可以看做近似连续平面结构,并且,较低的倾斜角度不会大幅增加外环火盖11和内环火盖12的高度,便于保持燃烧器火盖10处于一个较低的高度范围内。
56.优选的,设置第一顶壁113的倾斜角度α为15度,同时设置第二顶壁123的倾斜角度β为5度。
57.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面板200上方的突出部分与面板200之间的距离。基于上述第一顶壁113和第二顶壁123的倾斜角度的设置,沿竖直方向,设置外环火盖11的竖直高度处于10~12毫米之间,这里优选11毫米,内环火盖12的第二外圈侧壁121的下底面与第二顶壁123的最高点的竖直高度为18~21毫米,这里优选19.5毫米。如此,在保证内环火盖12和外环火盖11下部腔室内混合气体有效混合供应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燃烧器火盖10在面板200上的凸出高度,有利于燃气灶超薄设置,整体呈现一个平板化的效果。
58.对于燃气灶而言,设置于燃烧器100的炉头30上的点火针50通常竖向设置,如图1所示,位于内环火盖12和外环火盖11之间,但是,由于内环火盖12和外环火盖11的侧壁上均未开设通气火孔13,不便于点火针50的点火操作。
59.基于上述问题,如图7和图8所示,内环火盖12还包括第一条形孔124,沿内环火盖12的轴向,第一条形孔124的一段位于第二外圈侧壁121靠近第二顶壁123的位置,且开设有用于点火的点火通孔;此外,沿第二顶壁123的径向,第一条形孔124的另一段位于第二顶壁123靠近第二外圈侧壁121的位置,且与第二顶壁123上的通气火孔13连通;其中,第一条形孔124分别位于第二外圈侧壁121上和第二顶壁123上的两部分是连通的。
60.通过内环火盖12上第一条形孔124的设置,由于第一条形孔124部分位于第二外圈侧壁121上,可以直接连通内环火盖12的内外,用于导出混合燃气,可以将内环火盖12和外环火盖11之间的点火针50靠近第二外环侧壁上的第一条形孔124设置,有利于提高燃烧器100的点火成功率,并且,在点燃后,火苗可以沿第一条形孔124直接引燃第二顶壁123上与第一条形孔124连通的通气火孔13,随后依次引燃附近的通气火孔13,进而点燃燃烧器100。
61.此外,设置第一条形孔124为多个,分别连通不同第二顶壁123上的通气火孔13,如
图7和图10所示,内环火盖12还包括第二条形孔125,沿第二外圈侧壁121的周向,第二条形孔125位于第二外圈侧壁121靠近第二顶壁123的位置,且与多个第一条形孔124相交,并且设置第一条形孔124和第二条形孔125的交汇点为预点火孔126。优选的,多个第一条形孔124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而第二条形孔125为一条,在第二外圈侧壁121上水平设置,设置第二外圈侧壁121上第一条形孔124和/或第二条形孔125所在的区域为点火区域。
62.通过第二条形孔125的设置,可以将多个第一条形孔124连通为一个整体,并且有利于在每个预点火孔126处均具有最大的混合燃气流通量;如此,可以在对应任意预点火孔126处均设置对应的点火针50,在用户开始转动面板200上的旋钮500时,对应的点火针50通电与金属的内环火盖12之间产生脉冲电流,通过调节内环火盖12的安装位置,使得脉冲电流点处于对应的预点火孔126处,火苗经第二条形孔125和第一条形孔124连通蔓延,从而保证一次点火成功。
63.需要说明的时,位于内环火盖12和外环火盖11之间的点火针50(即第一内圈侧壁112和第二外圈侧壁121之间)可以为一个,设置于两个相邻的点火孔之间,或者靠近某一个点火孔设置;此外,点火针50也可以为多个,使得一个点火针50靠近一个点火孔设置,以保证一次点火的成功率。
64.在点火孔处点火成功后,火苗沿第二条形孔125和第一条形孔124引燃对应第二顶壁123上连通的通气火孔13,为了保证在第二顶壁123上火苗引燃的成功率以及引燃速度,设置第二顶壁123包括靠近第一条形孔124的引火区域以及远离第一条形孔124的非引火区域,且设置引火区域的通气火孔13的密度大于非引火区域的通气火孔13的密度,从而保证与第一条形孔124连通的通气火孔13可以快速引燃附近紧邻的通气火孔13。
65.此外,还可以在第一顶壁113上设置第三条形孔(图中未示出),沿第一顶壁113的径向,第第三条形孔依次连通多个通气火孔13,以达到快速引燃外环火盖11上的通气火孔13的目的。
66.对于燃烧器100而言,点火针50的安装位置是固定的,因此,设置有引火区域以及第三引火槽的内环火盖12和外环火盖11在炉头30上方同样具有相对固定的安装位置。
67.如图4和图5所示,外环火盖11包括第一定位部114,沿内环火盖12的轴向,与第一内圈侧壁112或第一外圈侧壁111远离第一顶壁113的一端连接,用于外环火盖11的定位安装。
68.如图3和图12所示,分气盘20包括第一分气盘21和第二分气盘22,其中,沿竖直方向,外环火盖11位于第一分气盘21上方,且与第一分气盘21围成用于连通混气腔的第一分气腔(图中未示出),以使外环火盖11上的通气火孔13连通混气腔,并且可以均匀出气;此外,沿竖直方向,内环火盖12位于第二分气盘22上方,且与第二分气盘22围成用于连通混气腔的第二分气腔(图中未示出),以使内环火盖12上的通气火孔13连通混气腔,并且可以均匀出气。
69.需要说明的是,分气盘20可以与炉头30一体化制作,从而实现良好的气密性,也可以分体制作安装,从而简化燃烧器100的结构,便于规模化生产;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分气盘21分体制作,而第二分气盘22与炉头30一体化设置
70.基于上述结构,继续参照图3,通过在分气盘20设置与第一定位部114卡接或者插接配合的第三定位部211,可以快速安装定位外环火盖11,以使第第三条形孔靠近点火针50
设置;示例性的,可以将第三定位设置于第一分气盘21上。
71.同样参照图4和图8,内环火盖12包括第二定位部127,沿内环火盖12的轴向,与第二外圈侧壁121远离第二顶壁123的一端连接,用于内环火盖12的定位安装;如图3所示,由于内环火盖12直接盖设于炉头30上(将第二分气盘22和炉头30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在炉头30上设置与第二定位部127卡接或者插接配合的第四定位部221,可以快速安装定位内环火盖12,以使点火区域靠近点火针50设置,尤其是将点火针50靠近对应的点火孔设置。由于第二分气盘22和炉头30一体化设置,且内环火盖12实质上是盖设于第二分气盘22上的,因此,也可以将第四定位部221设置于第二分气盘22上。
72.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第一定位部114设置于第一内圈侧壁112上,对应的,将第二定位部127设置于第二外圈侧壁121上,在定位安装外环火盖11后,第二定位部127也可以与第一定位部114插接配合或者卡接配合,以定位安装内环火盖12,保证点火针50与点火孔的安装对位。
73.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发生用户忘记关闭燃烧器100,炊具经长时间加热,炊具内部的液体完全蒸发,导致炊具高温破坏甚至引发火灾的发生。
74.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灶的燃烧器100还包括防干烧传感器14,如图1和图11所示,沿内环火盖12的轴向设置于第二内圈侧壁122中间,用于检测放置于燃烧器100上方炊具的底部温度,当炊具底部的温度超过防干烧传感器14预警温度后,燃气灶的控制装置会执行相应的预警措施,可以通过声音或者指示灯进行预警提示,或者直接切断对应燃烧器100的燃气通路,使得燃气灶熄火。
75.对于炊具而言,如汤锅或者炒锅,在烹饪的过程中,汤锅内盛有水时的最高温度不超过100℃,而在炒锅加热食用油时具有较高的温度,由于食用油的温度在超过260℃后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例如致癌物质);基于此,控制炊具的底部温度不超过260℃,即设置防干烧传感器14的预警上限温度为260℃,如此,当炊具底部的温度超过260℃后,防干烧传感器14可以及时检测并获取炊具底部的对应温度,并结合相应的控制装置实施对应的预警措施,直接切断对应燃烧器100的燃气通路,保证用户的安全使用。
76.现通过汤锅和炒锅在燃气灶上进行加热的过程,对于260℃预警温度的预警过程进行分析:
77.对于汤锅而言,在汤锅内盛有水进行持续加热时,如忘记关闭燃气阀,汤锅内的水受热不断蒸发,在此过程中,由于汤锅内部的水在100℃时吸热蒸发,使得汤锅底部的温度始终保持在100℃左右;若如汤锅内的水蒸发完毕,由于不会再有水吸收汤锅底部的热量,汤锅底部的温度迅速上升至260℃后被防干烧传感器14及时检测获取,结合相应的控制装置实施对应的预警措施,直接切断对应燃烧器100的燃气通路,使得燃气灶熄火。从而避免汤锅干烧过导致的超高温破坏汤锅,并避免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保证用户的安全使用。
78.对于炒锅而言,在炒锅内盛有食用油并进行持续加热时,由于预警温度260℃的设置,且与锅底贴合接触的防干烧传感器14会及时检测获取锅底温度,在油炸、煎炒过程中,若食用油的温度达到260℃,即炒锅的底部温度达到260℃,燃气灶的控制装置会执行相应的预警措施,如通过声音或者指示灯进行预警提示,提示用户对燃气阀进行调节,以降低火焰的温度,或者直接切断对应燃烧器100的燃气通路,使得燃气灶熄火,以避免超过预警温度的高温导致食用油高温受热分解产生有害物资,并且还可以有效避免油锅的干烧过程,
保证用户的安全使用。
79.需要说明的是,防干烧传感器14包括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和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放置于燃烧器100上方炊具的温度;优选的,设置温度传感器为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在防干烧传感器14用于靠近炊具的一端设置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的接触探头,用于与炊具接触,以准确检测炊具的实时温度。
80.防干烧传感器14还可以内置控制器或者与燃气灶的控制器连接,在检测到炊具的温度大于或者等于预警温度后,通过控制器输出执行预警措施的指令,从而避免炊具的温度长时间超过预警温度,保证用户的安全使用。
81.在实际应用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防干烧传感器14的功能,在保证预警温度的最大值为260℃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控制器,在0~260℃之内,对防干烧传感器14的预设提示温度进行灵活调节,在到达对应预设提示温度后,通过控制器控制燃气阀对燃烧器100的火焰进行调大、调小或者使之直接熄灭;如此,通过对炊具温度的精准控制,有利于调高烹饪效果,便于用户的烹饪操作控制。
82.由于防干烧传感器14用于检测炊具底部的温度,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设置防干烧传感器14的顶部与炊具的底部贴合接触;基于此,如图2和图11所示,燃气灶的面板200上的支架400的高度一般在30~40毫米之间,优选为35毫米,因此,设置防干烧传感器14的最高点与面板200之间的距离为35~45毫米,优选为40毫米,高于支架400的高度,且设置防干烧传感器14具有压缩行程。
83.如此,以便于在支架400上放置炊具时,炊具的底部与防干烧传感器14接触,并将其压缩,以保证炊具稳定放置于支架400上的同时,还可以与防干烧传感器14贴合接触,由于防干烧传感器14顶部设有温度探头,能够实时检测炊具底部的温度,从而保证燃气灶的安全使用。
84.此外,由于外环火盖11和内环火盖12上火焰的外焰温度在800℃以上,远高于防干烧传感器14的示警温度,为了避免内环火盖12上的火焰干扰防干烧传感器14的温度检测,如图9和图11所示,沿内环火盖12的轴向,设置第二内圈侧壁122的高度高于第二顶壁123的高度,且设置第二内圈侧壁122的高度高出第二顶壁123的高度6~9毫米,优选为7.5毫米,这样,通过升高第二内圈侧壁122的高度,可以有效隔绝内环火盖12上的火焰干扰防干烧传感器14的温度检测。
85.同时,由于第二顶壁123具有10~20度的倾斜角度,使得内环火盖12上的火焰沿其径向向远离内环火盖12中心轴的方向倾斜,进一步避免了内环火盖12上的火焰干扰防干烧传感器14的温度检测。
86.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底部凸出的炊具大幅阻碍防干烧传感器14的压缩形成,设置防干烧传感器14与第二内圈侧壁122上表面的距离为23~27毫米,优选为25毫米,如此,通过增加防干烧传感器14的高度,可以有效降低底部凸出的炊具在使用过程中对防干烧传感器14的不利影响,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保证燃气灶的安全使用。
8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
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