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茶艺用壶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11: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壶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茶艺用壶。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茶文化开始被广泛推崇,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以及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饮茶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以及福建的乌龙茶等,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茶艺用壶是一种泡茶和斟茶用的带嘴器皿,属于茶具的一种,其大小依饮茶人数多少而定,其在茶艺展示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有的茶艺用壶包括茶壶本体、泡茶斗和茶壶盖,茶壶本体内部设置有泡发腔,茶壶本体侧壁密封连通有茶壶嘴,且茶壶本体侧壁连接有茶壶把,茶壶本体顶端连通有取放口,泡茶斗卡装放置在茶壶本体取放口处,茶壶盖盖装在取放口处,泡茶斗位于茶壶本体与茶壶盖之间,泡茶斗上连通设置有沥水孔组;现有的茶艺用壶使用时,打开茶壶盖,将茶叶自取放口放入至泡茶斗内部,并自取放口倒入温度适宜的水,随后盖上茶壶盖进行静置即可;现有的茶艺用壶使用中发现,有些茶叶泡发时间较长,且泡出的茶水浓度不易均匀,从而导致其使用局限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其能够缩短茶叶泡发时间,且泡出的茶水浓度较易均匀,从而降低其使用局限性的茶艺用壶。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茶艺用壶,包括茶壶本体、泡茶斗和茶壶盖,茶壶本体内部设置有泡发腔,茶壶本体侧壁密封连通有茶壶嘴,且茶壶本体侧壁连接有茶壶把,茶壶本体顶端连通有取放口,泡茶斗卡装放置在茶壶本体取放口处,茶壶盖盖装在取放口处,泡茶斗位于茶壶本体与茶壶盖之间,泡茶斗上连通设置有沥水孔组;还包括联动杆、转动杆和搅拌桨组,转动杆内部设置有工作腔,且转动杆顶端连通设置有工作口,搅拌桨组安装在转动杆底端,转动杆上方侧壁连通设置有螺旋状通孔,并在螺旋状通孔内部可滑动固定有滑动柱,联动杆底端位于转动杆顶端内部,滑动柱安装在联动杆下方侧壁。
7.优选的,还包括压动杆、连接板和连接块,联动杆顶端穿过茶壶盖底侧并伸出至茶壶盖上方与压动杆一端轴连接,联动杆可相对茶壶盖纵向移动,连接块安装在茶壶盖顶端,且连接板轴连接压动杆和连接块。
8.优选的,茶壶盖底端连接有固定板,转动杆顶端穿过固定板并伸出至固定板上方,转动杆与固定板轴承连接。
9.优选的,茶壶本体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手持槽,并在两组手持槽处均设置有防滑突起层。
10.优选的,茶壶盖顶端连接有提把,并在提把上连接有放置块。
11.优选的,压动杆另一端连接有压动块,压动块上设置有放置槽。
12.优选的,螺旋状通孔位于固定板上方。
13.优选的,提把和压动杆夹角呈直角。
14.(三)有益效果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茶艺用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1、该一种茶艺用壶,通过搅拌桨组旋转对泡茶斗内部的茶叶进行搅拌,利用搅拌的方式代替以前仅仅静置泡发的方式,使茶叶与水结合更加充分,缩短茶叶泡发时间,且泡出的茶水浓度较易均匀,从而降低其使用局限性;
17.2、该一种茶艺用壶,通过联动杆往复纵向移动,使得滑动柱在螺旋状通孔内部往复滑动,进而带动转动杆上的搅拌桨组往复转动,方便对茶叶进行搅拌。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茶壶盖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1的a部局部放大图;
21.图4为图2的b部局部放大图。
22.图中:1、茶壶本体;2、泡茶斗;3、茶壶盖;4、茶壶嘴;5、茶壶把;6、沥水孔组;7、联动杆;8、转动杆;9、搅拌桨组;10、压动杆;11、连接板;12、连接块;13、固定板;14、防滑突起层;15、提把;16、放置块;17、压动块;18、螺旋状通孔;19、滑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茶艺用壶,包括茶壶本体1、泡茶斗2和茶壶盖3,茶壶本体1内部设置有泡发腔,茶壶本体1侧壁密封连通有茶壶嘴4,且茶壶本体1侧壁连接有茶壶把5,茶壶本体1顶端连通有取放口,泡茶斗2卡装放置在茶壶本体1取放口处,茶壶盖3盖装在取放口处,泡茶斗2位于茶壶本体1与茶壶盖3之间,泡茶斗2上连通设置有沥水孔组6;还包括联动杆7、转动杆8和搅拌桨组9,转动杆8内部设置有工作腔,且转动杆8顶端连通设置有工作口,搅拌桨组9安装在转动杆8底端,转动杆8上方侧壁连通设置有螺旋状通孔18,并在螺旋状通孔18内部可滑动固定有滑动柱19,联动杆7底端位于转动杆8顶端内部,滑动柱19安装在联动杆7下方侧壁;通过搅拌桨组9旋转对泡茶斗2内部的茶叶进行搅拌,利用搅拌的方式代替以前仅仅静置泡发的方式,使茶叶与水结合更加充分,缩短茶叶泡发时间,
且泡出的茶水浓度较易均匀,从而降低其使用局限性,通过联动杆7往复纵向移动,使得滑动柱19在螺旋状通孔18内部往复滑动,进而带动转动杆8上的搅拌桨组9往复转动,方便对茶叶进行搅拌。
25.优选的,还包括压动杆10、连接板11和连接块12,联动杆7顶端穿过茶壶盖3底侧并伸出至茶壶盖3上方与压动杆10一端轴连接,联动杆7可相对茶壶盖3纵向移动,连接块12安装在茶壶盖3顶端,且连接板11轴连接压动杆10和连接块12;通过连接板11对压动杆10工作提供支撑,使用更加方便。
26.优选的,茶壶盖3底端连接有固定板13,转动杆8顶端穿过固定板13并伸出至固定板13上方,转动杆8与固定板13轴承连接;通过固定板13对转动杆8位置进行辅助限位,使转动杆8在轴承连接的限定下仅仅能转动而不随着滑动柱19纵向移动。
27.优选的,茶壶本体1前后两侧均设置有手持槽,并在两组手持槽处均设置有防滑突起层14;通过手持槽方便手指放入,即手指捏住茶壶本体1壶身进行使用,防滑突起层14在防滑的同时辅助防烫,茶壶本体1的多拿取方式使其整体使用更加舒适。
28.优选的,茶壶盖3顶端连接有提把15,并在提把15上连接有放置块16;通过提把15方便手持对茶壶盖3进行提起,放置块16自身的平面方便茶壶盖3放置于桌面时更加稳固不易晃动。
29.优选的,压动杆10另一端连接有压动块17,压动块17上设置有放置槽;通过压动块17手持更加容易来回扳动压动杆10,放置槽方便手指插入,使用更加方便。
30.优选的,螺旋状通孔18位于固定板13上方;方便茶水不易通过螺旋状通孔18渗入至转动杆8内部。
31.优选的,提把15和压动杆10夹角呈直角;通过提把15和压动杆10角度岔开,方便压动杆10能够正常进行使用而不受到提把15干扰。
32.综上所述,该一种茶艺用壶在使用时,手指插入至放置槽或手持压动块17以连接板11处为支点往复扳动压动杆10,压动杆10带动联动杆7在茶壶盖3的限定下往复纵向移动,使得滑动柱19在螺旋状通孔18内部往复滑动,进而带动转动杆8上的搅拌桨组9往复转动,方便对茶叶进行搅拌,通过搅拌桨组9旋转对泡茶斗2内部的茶叶进行搅拌,利用搅拌的方式代替以前仅仅静置泡发的方式,使茶叶与水结合更加充分,缩短茶叶泡发时间,且泡出的茶水浓度较易均匀,从而降低其使用局限性;
33.与此同时,固定板13对转动杆8位置进行辅助限位,使转动杆8在轴承连接的限定下仅仅能转动而不随着滑动柱19纵向移动,通过手持槽方便手指放入,即手指捏住茶壶本体1壶身进行使用,防滑突起层14在防滑的同时辅助防烫,茶壶本体1的多拿取方式使其整体使用更加舒适,通过提把15方便手持对茶壶盖3进行提起,放置块16自身的平面方便茶壶盖3放置于桌面时更加稳固不易晃动,螺旋状通孔18位于固定板13上方方便茶水不易通过螺旋状通孔18渗入至转动杆8内部,提把15和压动杆10角度岔开,方便压动杆10能够正常进行使用而不受到提把15干扰。
3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所有部件的安装方式、连接方式或设置方式均为焊接、铆接或其他常见机械方式,其中可滑动/转动固定即为滑动/转动状态下不脱落,密封连通即两连接件连通的同时进行密封,并且其所有部件的具体结构、型号和系数指标均为其自带技术,只要能够达成其有益效果的均可进行实施,所有用电模块及用电器均
为市面常见电器件,买回使用时仅需按照一同购回的使用说明书相互电连接即可进行使用,且控制模块为其常见自带模块,故均在此不再赘述。
35.可以理解的是,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以及垂直水平”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与此同时,“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数列名词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