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级输送进料的炉排炉的制作方法

2021-12-15 01: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生活垃圾焚烧领域,涉及一种多级输送进料的炉排炉


背景技术:

2.垃圾焚烧技术经历了将近130年的发展过程,自初具现代意义的焚烧炉起,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目前应用的各种类型的焚烧炉已达数百种,最具代表性的应用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焚烧炉有三种,

层燃式焚烧炉,如滚动炉排炉、水平往复炉排炉、顺推倾斜往复炉排炉和逆推倾斜往复炉排炉等焚烧炉;

流化床焚烧炉,如沸腾床及循环流化床焚烧炉;

回转窑式焚烧炉等。其中回转窑式焚烧炉更适合焚烧特种垃圾及污泥等,较少应用生活垃圾焚烧。
3.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基本是从1985年开始,经过技术的探讨、技术的确立、技术的发展及增长等四个阶段,基本上确立了采用炉排炉和流化床的两种工艺路线。2010年以前,采用两种工艺的发电厂数量基本相等,2015年以后,炉排炉焚烧发电厂比例提升,现在已成为主流,流化床焚烧发电厂数量降至25%。
4.经过30多年技术探索、发展和检验,与炉排炉工艺比较,流化床工艺的缺点也逐一显现。

流化床工艺需要煤炭参与而发电量较低(扣除掺煤的发电量)。

流化床的动力消耗多,一般流化床工艺电厂的厂用电率为20~30%,与炉排炉工艺电厂的用电率10%~18%比较,相差巨大。

流化床工艺每吨生活垃圾的处理成本高,大约是炉排炉工艺的1.5倍。
5.炉排炉工艺因吨垃圾发电量和处理成本等优势,逐渐成为目前最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一种工艺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级输送进料的炉排炉,在不对原有流化床工艺的土建结构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将流化床工艺改造成炉排炉工艺,利用已有主厂房布置机械炉排炉,把流化床工艺主厂房中已有的进料间和掺煤间整体作为机械炉排炉的进料间。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多级输送进料的炉排炉,包括用于存放垃圾的垃圾坑以及用于处理垃圾的进料间,所述垃圾坑与所述进料间相邻;所述进料间内沿垃圾传输方向依次设有进料斗、垃圾输送装置及溜槽,所述垃圾输送装置用于溜槽内输送垃圾;还包括设置在进料间远离垃圾坑一侧的炉排,所述炉排与所述溜槽相连。
9.可选的,所述垃圾输送装置与所述溜槽通过密封罩相连。
10.可选的,所述密封罩与所述溜槽之间设有开合布置的密封隔离门。
11.可选的,所述溜槽底部设有用于将所述溜槽内垃圾推入炉排的给料器。
12.可选的,所述垃圾坑内设有与所述进料斗的位置相匹配的行车及设置在行车上的
垃圾抓斗。
13.可选的,所述多级输送进料的炉排炉由流化床主厂房土建结构改建而成,所述流化床主厂房土建结构包括相邻布置的垃圾坑、进料间及掺煤间,将流化床主厂房土建结构的进料间及掺煤间合并成为多级输送进料的炉排炉的进料间。
14.可选的,所述流化床主厂房土建结构沿高度方向,自上至下在进料间内设有进料平台、一级输送平台;自上至下在掺煤间内设有输煤平台、煤粉接受平台、二级输送平台、工艺平台、加固平台;在改建过程中需拆除二级输送平台、工艺平台以安装溜槽。
15.可选的,利用流化床主厂房土建结构的煤粉接受平台安装料斗。
16.可选的,所述溜槽底部设有用于将所述溜槽内垃圾推入炉排的给料器,所述给料器通过给料器固定架进行固定,利用加固平台安装给料器固定架。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8.本发明在不对原有流化床工艺的土建结构进行破坏的前提下,将流化床工艺改造成炉排炉工艺,利用流化床工艺原有的土建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可节省投资,减少人力成本及建材成本的支出,在不拆除流化床工艺的主厂房的条件下在主厂房内布置机械炉排炉的进料系统,将垃圾稳定地、连续地将垃圾供到垃圾焚烧炉内进行燃烧。
19.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2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
21.图1为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立面图;
22.图2为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平面图;
23.图3为流化床土建结构的立面图;
24.图4为流化床土建结构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27.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8.请参阅图1~图4,在描述本发明方案前,对流化床主厂房土建结构进行描述。流化床主厂房土建结构沿物料运输方向上,依次包括垃圾坑1、进料间2和掺煤间3,柱列线分别为为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进料间主要设有进料平台2.1、一级输送平台2.2等。掺煤间主要设有输煤平台3.1、煤粉接受斗平台3.2、二级输送平台3.3、工艺平台3.4和加固平台3.5等;柱列线分别为垃圾坑1后侧,从0m起至进料平台2.1的土建立柱,立柱号从左至右编号为b
‑ⅳ
、b
‑ⅲ
、b
‑ⅱ
、b
‑ⅰ
;进料间2后侧,从0m起至主厂房顶的土建立柱,立柱号从左至右编号为c
‑ⅳ
、c
‑ⅲ
、c
‑ⅱ
、c
‑ⅰ
;掺煤间3后侧,从0m起至输煤平台3.1,的土建立柱,立柱号从左至右编号为d
‑ⅳ
、d
‑ⅲ
、d
‑ⅱ
、d
‑ⅰ

29.所述流化床工艺的垃圾坑1主要满足存放一定天数的垃圾量,并让垃圾进行充分发酵,其上设置行车1.1和垃圾抓斗1.2,对垃圾坑内存放的垃圾进行混料、倒垛、投料等工作,本发明可以继续利用。所述流化床工艺的进料间2,进料平台2.1上安装垃圾接受斗4.1,垃圾接受斗4.1下部连接输送装置,输送装置采用两级输送装置。所述两级输送装置,其中第一级输送装置4.2安装在进料间的一级输送平台上,第二级输送装置4.5安装在掺煤间的二级输送平台3.3上,两级输送装置的头尾连接,二级输送平台3.3比一级输送平台2.2低一层。二级输送平台上一层是煤粉接受斗平台3.2,煤粉接受斗平台3.2上是输煤平台3.1。在掺煤间3,第二级输送装置4.5内的垃圾与煤粉混合,一起输入流化床内进行燃烧。
30.下面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将流化床改成机械炉排炉,采用一种多级输送方案,包括进料斗5.1、输送装置5.2、密封罩5.3、溜槽5.4、密封隔离门5.5、给料器5.6,分别设置在流化床的进料间2和掺煤间3,需要利用或部分拆除进料间2和掺煤间3的土建立柱和平台。所述进料间2土建立柱c
‑ⅳ
、c
‑ⅲ
、c
‑ⅱ
、c
‑ⅰ
,因与行车1.1相关,且垃圾坑1和抓斗1.2需利用,这些土建立柱c
‑ⅳ
、c
‑ⅲ
、c
‑ⅱ
、c
‑ⅰ
不能拆除。
31.所述设置机械炉排炉的进料斗5.1,因处理吨位更大,需要进料宽度更宽,因土建立柱c
‑ⅳ
、c
‑ⅲ
、c
‑ⅱ
、c
‑ⅰ
不能拆除,机械炉排炉的进料斗5.1分成多个小的进料单元,避开土建立柱c
‑ⅳ
、c
‑ⅲ
、c
‑ⅱ
、c
‑ⅰ
,本实例设置4个进料斗5.1单元。在每个进料斗5.1单元下方设置一台垃圾输送装置5.2,向溜槽5.4输送垃圾。所述输送装置5.2尾部设置喇叭口形状的扩式密封罩5.3,进行密封,防止臭气外溢。所述密封罩连接输送装置5.2和溜槽5.4,之间设置密封隔离门5.5,用于启停炉时,将机械炉排炉炉内、外隔离开。
32.所述在掺煤间3的土建立柱d
‑ⅳ
、d
‑ⅲ
、d
‑ⅱ
、d
‑ⅰ
和输煤平台3.1、煤粉接受斗平台3.2、二级输送平台3.3、工艺平台3.4和加固平台3.5,因机械炉排炉的进料斗5.1尾部、溜槽5.3、给料器5.6及给料器支撑架5.7均设置在掺煤间3,与掺煤间3的二级输送平台3.3、工艺平台3.4和中间立柱d
‑ⅲ
、d
‑ⅱ
干涉,因此二级输送平台3.3、工艺平台3.4和土建立柱d
‑ⅲ
、d
‑ⅱ
需要拆除,其中土建立柱d
‑ⅲ
、d
‑ⅱ
需从加固平台3.5拆除至煤粉接受斗平台3.2,在煤粉接受斗平台3.2下进行加固处理。
33.机械炉排炉的溜槽5.4作为垃圾储存,形成一定的料柱,与密封罩5.5尾部相连接。机械炉排炉给料器5.6设置在溜槽5.4下部,把溜槽5.4内存储的垃圾推入炉排5.8中。机械炉排炉的炉排5.8及其他设备布置在掺煤间3外侧,属于主厂房外。
3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