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避难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4 23: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避难装置。


背景技术:

2.作为使升降台在上层侧地面与下层地面之间升降的避难装置,已知特开2010

51473号公报所记载的装置。
3.但是,在能够增大该升降台的面积而轮椅使用者能够进行避难的情况下,若忘记锁定轮胎等而使用方法错误,则存在轮椅从升降台滚落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5.本发明为了消除以上的缺点,目的在于回避危险和提高安全性,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轮椅使用者安全地避难的避难装置。
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7.根据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提供下述避难装置而实现:具有从被保持在向上层开设的避难用开口内的待机位置下降至下层的升降台、配置于上述升降台的乘入侧边缘部且被向从升降台表面突出的立起位置侧加力的车轮阻挡用的铰链板、在上述升降台的升降时为锁定状态而限制上述铰链板向倒伏位置侧移动并在升降终端位置解除上述锁定状态的铰链板锁定部。
8.在本发明中,在升降台的后缘部、即升降台的乘入侧边缘部设置有在立起位置与倒伏位置之间旋转移动的铰链板。铰链板在立起位置立起至成为升降台上的轮椅的车轮阻挡件的高度,在铰链板锁定部为锁定状态时,保持铰链板的立起状态。
9.铰链板锁定部在升降台升降中为锁定状态,维持铰链板的立起姿势,因此,能够成为升降台上的轮椅的车轮阻挡件而防止轮椅从升降台滚落。
10.另外,若到达升降台的升降终端位置、即待机位置或下层,则解除铰链板锁定部的锁定状态,若为了铰链板能转移至倒伏姿势而使轮椅移动,则铰链板被轮椅的车轮按下,从而能进行轮椅向升降台的乘降。
11.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能够构成下述避难装置:上述铰链板锁定部具有旋转自如地与上述升降台连结的锁定控制体、旋转自如地与上述锁定控制体以及上述铰链板连结的铰链板锁定体,相对于上述铰链板锁定部的锁定状态下的上述铰链板向倒伏位置侧的移动操作力,上述铰链板锁定体与上述锁定控制体以不能使交差角变化的方式进行卡定。
12.在本方案中,铰链板锁定部具有锁定控制体和铰链板锁定体,在锁定控制体位于锁定位置时,在铰链板锁定体与锁定控制体卡定的状态下成为锁定状态,限制铰链板向倒伏位置侧的旋转。
13.在该情况下,铰链板锁定体与销连结于升降台的锁定控制体及铰链板销连结,并且,铰链板锁定体与锁定控制体在锁定状态下以交差角不能变化的方式卡定,从而能够以
简单的结构构成避难装置。
14.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能够构成下述避难装置:上述锁定控制体在上述铰链板锁定部的锁定状态下被向与上述铰链板锁定体卡定的锁定位置侧加力,上述铰链板锁定体被向与位于锁定位置的上述锁定控制体卡定的卡定位置侧加力,在上述升降台的升降终端位置,利用配置于升降终端位置的解除操作部,上述锁定控制体或上述铰链板锁定体的任一方向与另一方的卡定解除方向被旋转驱动,解除上述铰链板锁定部的锁定状态。
15.若升降台到达升降终端位置,则锁定控制体、或铰链板锁定体的任意一方利用配置于升降终端位置的解除操作部向解除相互的卡定状态的方向、即锁定控制体向锁定解除位置的方向、或铰链板锁定体向卡定解除位置的方向被驱动。由此,解除铰链板锁定部的锁定状态,能进行轮椅的升降。
16.另外,在从升降终端位置离开的升降中,锁定控制体和铰链板锁定体被分别向锁定位置侧和卡定位置侧加力,因此转移至相互卡定并锁定的状态。
17.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能够构成下述避难装置:在上述避难用开口设置有在上述升降台位于待机位置时保持在自由端部搭乘到升降台上的位置的倾斜体,通过上述升降台的下降而转移至吊下姿势,通过上述升降台的上升而使上述倾斜体恢复至固定位置,在上述倾斜体上设置有在向固定位置恢复时使上述铰链板锁定体向与上述锁定控制体的卡定解除方向旋转的解除操作部。
18.在本方案中,倾斜体在升降台位于待机位置时架设在上层侧地面与升降台之间且自由端搭乘到升降台上,因此,即使在上层侧地面与升降台之间具有台阶或者间隙,轮椅也能够在倾斜体上顺滑地移动。
19.另外,倾斜体在升降台下降时成为吊下姿势而不会成为障碍。另外,伴随升降台向待机位置的移动而与该升降台抵接的倾斜体从该升降台受到旋转力矩而从吊下姿势自动地移动到固定位置,在移动动作中使铰链板锁定体向卡定解除位置旋转而解除铰链板锁定部的锁定状态,因此,以后能进行铰链板向倒伏姿势的移动,能进行轮椅的乘降。
20.在该情况下,若构成在上述倾斜体的自由端部设置有与在吊下姿势下上升的升降台抵接并在该倾斜体上产生向固定位置侧的旋转力矩的固定辊的避难装置,则能进行伴随升降台的上升的倾斜体向顺滑的固定位置的移动,并且,例如与将固定辊格外设置于与倾斜体同轴的杆状体的情况相比,结构变得简单。
21.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案,能够构成下述避难装置:在上述锁定控制体上设置有检测突部,该检测突部在上述升降台着地到下层时与下层地面抵接,使上述锁定控制体向与上述铰链板锁定体的卡定解除方向旋转。
22.在本方案中,在锁定控制体上设置有检测突部,在升降台到达下层时,检测突部与作为解除操作部的下层地面抵接,锁定控制体被向与铰链板锁定体的卡定解除方向驱动,解除锁定状态。
附图说明
23.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避难装置的图。
24.图2是表示盖体开放的状态的图。
25.图3a是表示壳体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26.图3b是图3a的3b部放大图。
27.图4是升降台的俯视图。
28.图5是图4的5a部放大图。
29.图6是表示在升降台上载置了轮椅的状态的立体图。
30.图7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31.图8是表示倒伏姿势的扶手的主要部分的图。
32.图9a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表示开始向立起姿势转移不久之后。
33.图9b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表示向立起姿势的转移操作结束不久之前。
34.图9c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表示立起姿势。
35.图9d是表示扶手的动作的图,表示暂时保持姿势。
36.图10a是表示扶手的变形例的图,表示开始向立起姿势转移不久之后。
37.图10b是表示扶手的变形例的图,表示暂时保持姿势。
38.图10c是表示扶手的变形例的图,表示立起姿势。
39.图11是表示锁定操作部的立体图。
40.图12a是表示锁定操作部的主视图。
41.图12b是表示锁定操作部的后视图。
42.图13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倾斜体的图。
43.图14是表示吊下状态的倾斜体的图。
44.图15a是表示锁定状态的铰链板的侧视图。
45.图15b是表示锁定状态的铰链板的连杆结构图。
46.图16a是表示铰链板的动作的图,表示着地状态。
47.图16b是表示铰链板的动作的图,表示升降台到达待机位置不久之前。
48.图17a是表示倾斜体的变形例的图,是突部形成部的立体图。
49.图17b是表示图17a的倾斜体的固定状态的图。
50.图18a是表示图17a的倾斜体的动作的图,表示吊下状态。
51.图18b是表示图17a的倾斜体的动作的图,表示向固定状态转移不久之前的状态。
52.图19是表示变换部的立体图。
53.图20a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卡定状态。
54.图20b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解除了锁定状态不久之后。
55.图20c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向锁定解除状态转移不久之前。
56.图20d是表示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锁定解除状态。
57.图21是表示升降台保持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58.图22a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卡定状态。
59.图22b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解除了锁定状态不久之后。
60.图23a是表示图22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钩辅助部件由于升降台的上升而与被卡定部碰撞接触的状态。
61.图23b是表示图22的钩部件的动作的图,表示升降台进一步上升而干涉突部与被卡定部抵接不久之前的状态。
62.图24a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是图19的24a方向向视图。
63.图24b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是图24a的24b

24b剖视图。
64.图25a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表示旋转驱动开放手柄的状态。
65.图25b是表示变换部的动作的图,表示解除对锁定操作部的操作力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66.如以下图1所示,避难装置具有嵌合固定于向上层侧的地1开设的开口并形成避难用开口2的壳体2a、用于堵塞避难用开口2的盖体14、竖立设置于下层的地面3上且上端固定于上述避难用开口2的导向支柱15以及升降台4。
67.如图1所示,升降台4在被保持在避难用开口2内的待机位置与从该待机位置沿导向支柱15下降并着地在下层地面3上的避难位置之间被升降驱动。
68.上述导向支柱15是具有适当的压曲强度的中空管体,例如通过对铝进行挤压成形而形成。该导向支柱15的下端部固定于下层的地面板,上端部固定于壳体2a。
69.另外,在导向支柱15的一侧壁面形成有齿槽15a。如图1所示,齿槽15a在不锈钢等高强度的板材上以预定间距形成凹部15b,沿导向支柱15的大致全长形成。
70.另外,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若在壳体2a的周缘的下端形成凹部2b,则能够防止升降台4从退避位置上升并到达待机位置时的下盖与壳体2a下缘的碰撞声音的产生。
71.另外,如图4、5所示,在导向支柱15的中空部收纳有由图外的金属丝吊下的重锤16,在升降台4到达了下层后,若使用者从升降台4上下来,则升降台4利用重锤16的重量恢复到待机位置。
72.如图6所示,升降台4形成为具有轮椅13使用者能够乘坐的充分的宽度以及耐负载,轮椅13能够从图4、6中的左侧的后缘部进入中央部的轮椅搭载区域4a。在轮椅搭载区域4a的斜后方形成有用于帮助者乘坐的辅助空间4b。
73.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轮椅13的行进方向(图4中的右侧)作为“前方”,将乘入侧作为“后方”,在图中将上下方向作为“侧方”。
74.如图4、5所示,在该升降台4的各侧边部开设有上述导向支柱15插通的支柱插通开口4c,隔着支柱插通开口4c在前后搭载用于使升降台4的下降速度下降的缓降装置17。在缓降装置17的旋转轴(c17)上固定有与上述导向支柱15的凹部15b啮合的小齿轮18,通过利用缓降装置17使该小齿轮18的转数减速而减小升降台4的下降速度。
75.另外,在升降台4上配置有与导向支柱15的前后方向壁面以及外侧的侧壁面抵接的辊19,限制升降时的晃动等。
76.另外,在升降台4的前缘部配置有扶手20。扶手20将管体折弯而形成,具有横杆20a、从横杆20a的两端沿直角方向延伸的纵杆20b而形成为u字形状。该扶手20向升降台4的安装通过将各纵杆20b的自由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于被固定在升降台4上的扶手托架21来进行。
77.上述扶手20能够在图1所示的沿升降台4的表面的倒伏姿势和图2所示的横杆20a被向上方拉起的立起姿势之间旋转移动。扶手20被向立起姿势侧加力,通过堵塞盖体14而保持倒伏姿势,伴随盖体14的开放操作而自动地向立起姿势转移。
78.在图7、图8中表示扶手20的详细。如图8所示,扶手20的各纵杆20b为了将下端部作为锁定操作片20c发挥功能,在距下端稍上方位置连结于扶手托架21,通过扭簧22施加立起
姿势侧、即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
79.如图8所示,在扶手托架21上形成有连结后述的锁定位置、锁定解除位置以及暂时保持位置间的长孔状的移动通路23,架设在两个扶手托架21之间的杆状的扶手锁定体24的两端插入移动通路23。
80.如图9c所示,上述锁定位置设置于在扶手20处于立起姿势时,扶手锁定体24堵塞锁定操作片20c向倒伏姿势侧的移动路径的位置,在图9b中扶手锁定体24所处的锁定解除位置设置于扶手锁定体24不与锁定操作片20c的移动轨迹干涉的位置。
81.另外,在图9d中扶手锁定体24所处的暂时保持位置从锁定解除位置向后方延伸设置,设置于使不与锁定操作片20c的移动轨迹干涉的非干涉路径23a的终端再次进入与锁定操作片20c的移动轨迹干涉的区域的位置,在本例中,通过使扶手锁定体24能嵌合的切口状的凹部25在扶手20的旋转中心(c20)方向上延伸而形成。
82.另外,为了确定上述扶手锁定体24在移动路径23内的位置,在扶手锁定体24上连结一端固定于扶手20的旋转中心(c20)的第一拉伸弹簧26和一端固定于扶手托架21的前端部的第二拉伸弹簧27。
83.因此,在本例中,若打开盖体14,则扶手20从图8所示的倒伏姿势通过扭簧22的复原力向立起姿势侧移动。首先,如图9a所示,伴随向立起姿势的转移,锁定操作片20c与被保持在锁定位置的扶手锁定体24干涉,且伴随向立起姿势侧移动,如图9b所示,将扶手锁定体24向锁定解除位置侧按出。
84.之后,若扶手20进一步向立起姿势侧移动,则扶手锁定体24通过第一、第二拉伸弹簧26、27的复原力如图9c所示向锁定位置复位。
85.在扶手20处于立起姿势时,如图9所示,位于锁定位置的扶手锁定体24通过移动通路23的壁面23b限制锁定操作片20c向倒伏位置方向的移动,因此即使对扶手20施加倒伏方向的力,扶手20也不会倒伏。
86.如图9d所示,若使扶手锁定体24从该状态超过锁定解除位置而移动至暂时保持位置,则扶手锁定体24通过第一拉伸弹簧26被向暂时保持位置的终端壁按压,并且利用第二拉伸弹簧27的作用力的锁定位置方向的移动被由凹部25的壁面形成的限制壁25a遮挡,结果,不会从暂时保持位置脱离。
87.另外,如图4、5所示,扶手锁定体24的中心部向升降台4的后方开放,因此,仅通过将该扶手锁定体24的中心部向后方压入,扶手锁定体24向非干涉路径23a的终端移动,之后,若结束压入操作,则能够利用第一拉伸弹簧26的复原力向暂时保持位置移动。
88.另外,若从图9d的状态、即扶手20位于立起位置且扶手锁定体24位于暂时保持位置的状态使扶手20倒伏,则扶手锁定体24利用锁定操作片20c从暂时保持位置被向非干涉路径23a按出,之后,利用第二拉伸弹簧27的复原力被向锁定位置拉回。
89.因此,在本例中,在使用避难装置后,在升降台4复位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使扶手锁定体24向暂时保持位置移动,接着,能够仅通过堵塞盖体14使扶手2向倒伏位置移动。
90.在本例中,如图8所示,扭簧22的一端贯通扶手托架21向升降台4的安装片21a插入升降台4内,但如图10所示,也能够卡定于扶手托架21的后部折返片21b。
91.另外,在以后的各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在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92.在以上的扶手20上配置有用于操作后述的锁定部件28的锁定操作部29。锁定操作部29设置于扶手20的横杆20a的中心部,以即使乘坐在轮椅13上的被帮助者的不自由的任一上肢也能够操作、或者即使帮助者搭乘到任意的辅助空间4b也能够越过被帮助者的肩膀地操作的方式相对于横杆20a的中心位置在对称位置设置一对。
93.以即使操作这些锁定操作部29的任一个,也能够使后述的内金属丝30b同步地进行动作的方式在一对锁定操作部29上形成互相啮合的齿轮状部29a。
94.另外,如图6、11所示,各锁定操作部29以被帮助者仅将手臂搭载在锁定操作部29上而承受体重便能够操作的方式、或者帮助者仅越过被帮助者的肩膀地按入便能够操作的方式、以杆状且以通过向下方向按下来进行锁定部件28的锁定解除操作的方式配置。
95.由这些锁定操作部29进行的锁定部件28的操作使用将内金属丝30b移动自如地插通到外电缆30a内的金属丝装置30来进行,如图11、12所示,在能绕旋转中心(c29)旋转操作的各锁定操作部29上分别连结内金属丝30b。
96.为了将金属丝装置30作为拉伸样式使用,内金属丝30b插通在与连结对象的锁定操作部29相反侧的锁定操作部29内。如图11所示,连结于锁定操作部29的金属丝装置30在从开设于管状的扶手20的金属丝导入开口20d被拉入扶手20的内部空间内之后,如图5所示,再次从金属丝导出开口20e向扶手20外部拉出,在升降台4的表面上适当高度沿扶手20的纵杆20b配线并连结于后述的变换部31。
97.另外,铰链板5绕旋转轴(c5)在上下方向上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的轮椅搭载区域4a的后端部,另外,在其后方形成有在升降台4着地于下层地面3的状态下用于吸收与下层地面3的台阶差的倾斜面4d。
98.如后所述,上述铰链板5以着地于下层地面3且解除锁定而允许向下方的旋转的方式形成,在着地于下层地面3之后,若使轮椅13后退,则铰链板5以被按下的方式旋转且自由端部搭乘到倾斜面4d上,能够在该状态下进入下层地面3。
99.另外,为了在上层侧的待机位置使轮椅13的搭载容易,在避难用开口2上连结倾斜体11。
100.如图6所示,倾斜体11是具有轮椅13能够通过的程度的宽度尺寸的板体,在图13所示的自由端部搭乘到升降台4上的固定位置与图14所示的从避难用开口2吊下的状态的吊下姿势之间绕旋转中心(c11)旋转。
101.在该倾斜体11的自由端连结有固定辊12和支撑辊11a。如图13所示,在固定位置,支撑辊11a搭乘到倾斜面4d上并负担在倾斜体11上通过的轮椅13的负载。
102.另外,如图13所示,上述铰链板5在升降台4位于待机位置时,成为搭乘到倾斜体11的自由端上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在上层侧地面1与升降台4的表面之间架设倾斜体11,消除上层侧地面1与升降台4表面之间的台阶差。
103.若在该状态下升降台4下降,则如图14所示,失去了利用倾斜面4d的支撑的倾斜体11由于自重向下方旋转并向吊下姿势转移。
104.上述固定辊12以倾斜体11处于吊下姿势并与上升的升降台4的辅助空间4b内端部上表面抵接时在倾斜体11上产生固定设置方向、即在图14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操作力的方式配置。
105.因此,在本例中,若升降台4下降后再次向待机位置侧移动,则首先,固定辊12与升
降台4的辅助空间4b内端部上表面抵接,倾斜体11与升降台4一起上升且复位到固定位置,恢复到图13所示的初期状态。
106.另外,为了吸收升降台4与固定辊12碰撞接触时的冲击,在避难用开口2与倾斜体11的背面之间安装有缓冲器32。
107.如上所述,上述铰链板5沿上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的轮椅搭载区域4a的后端部,在图14所示的立起姿势与自由端搭乘到倾斜面4d上的倒伏姿势之间旋转,通过卷绕在旋转轴(c5)上的扭簧33向立起姿势侧被加力。铰链板5在立起姿势下的角度考虑铰链板5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而确定为作为升降台4上的轮椅13的车轮阻挡件发挥功能的程度。
108.上述铰链板5利用铰链板锁定部6控制立起姿势的维持,在升降台4升降时、即在待机位置与向下层地面3的着地时以外,成为锁定状态并保持立起姿势,在升降台4的升降终端位置、即在待机位置与向下层地面3的着地时,为锁定解除状态并允许向倒伏姿势侧的移动。
109.其结果,在升降台4下降过程中,维持铰链板5的立起姿势而防止轮椅13从升降台4滚落,在升降台4的升降终端位置、即在待机位置与向下层地面3的着地时,允许向倒伏姿势的移动而不会妨碍轮椅13的通过。
110.如图15所示,铰链板锁定部6具有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的锁定控制体7和旋转自如地连结于铰链板5的自由端部及锁定控制体7的铰链板锁定体8,在各个上形成有在锁定状态下相互卡定的锁定限制器7a、8a。
111.上述锁定控制体7在锁定位置与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绕旋转中心(c7)旋转自如,铰链板锁定部6通过铰链板锁定体8移动到将锁定限制器8a卡定于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控制体7的锁定限制器7a而成为锁定状态。
112.另外,在连结锁定控制体7和铰链板锁定体8的旋转轴(c8m)上卷绕有扭簧34,其结果,相对于铰链板5绕旋转中心(c8)旋转自如地连结的铰链板锁定体8被由扭簧33产生的作用力向卡定位置侧加力,锁定控制体7被安装于与铰链板锁定体8之间的扭簧34的作用力向锁定位置侧加力。
113.如图15a所示,铰链板锁定体8与锁定控制体7的连结位置、锁定控制体7向升降台4的连结位置、以及锁定状态下的锁定限制器7a、8a彼此的卡定位置以成为通过锁定限制器7a、8a彼此的卡定限制铰链板5向倒伏方向的移动操作力施加在与铰链板锁定体8的连结点(c8)时的铰链板锁定体8与锁定控制体7之间的交差角的改变的方式设定。
114.即,在图15b中,在倒伏方向的旋转操作力施加在铰链板5上的情况下,力(f)作用于铰链板锁定体8与铰链板5的连结点,在锁定控制体7上产生绕逆时针的旋转力。锁定限制器7a、8a彼此的卡定位置设定于限制由锁定控制体7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引起的锁定控制体7与铰链板锁定体8的锐角侧的交差角(θ)的减少的位置,其结果,锁定控制体7和铰链板锁定体8相对于铰链板5的倒伏方向的负载实质上作为一体物进行动作。
115.通过锁定控制体7与铰链板锁定体8的一体化,铰链板5、锁定控制体7与铰链板锁定体8的一体物及升降台4构成三节的连杆,没有移动的自由度,铰链板5能够维持立起姿势。
116.另外,在锁定控制体7上设有检测突部10,从向升降台4的连结点向下方延伸,在升
降台4着地于下层地面3时使该锁定控制体7在图15a中向逆时针(锁定解除方向)旋转。
117.因此,在本例中,若升降台4下降且着地于作为解除操作部发挥功能的下层地面3,则检测突部10被向下层地面3按压而在图15a中向顺时针、即锁定解除方向旋转。若锁定控制体7旋转到锁定解除位置,则如图16a所示,解除铰链板锁定体8的锁定限制器7a、8a的卡定,解除锁定控制体7与铰链板锁定体8的连结点(c8m)的约束而使铰链板锁定体8能够旋转,铰链板5能够向倒伏方向移动。
118.若轮椅13在该状态下移动,则铰链板5通过车轮被向图16a中的箭头方向按入而成为自由端搭乘到倾斜面4d上的状态,从而能进行轮椅13的下车。
119.另一方面,若升降台4上升并到达待机位置附近,则如上所述,倾斜体11从吊下姿势向固定位置转移。
120.如图13所示,在倾斜体11的自由端部设置有在向固定位置移动时使铰链板锁定体8向与锁定控制体7的卡定解除方向移动的解除操作部9。在本例中,解除操作部9形成为按压形成于铰链板锁定体8的圆弧状的被按压边8b的突起形状。
121.如图16b所示,伴随升降台4接近待机位置,解除操作部9接近铰链板锁定体8的被按压边8b,不久,上述被按压边8b被解除操作部9向前方压入。
122.通过解除操作部9解除将被按压边8b向前方按压的铰链板锁定体8的锁定限制器8a与锁定控制体7的锁定限制器7a的卡定,并且,锁定控制体7被向锁定解除位置方向驱动,铰链板5被向倒伏位置方向驱动。
123.铰链板锁定体8的被按压边8b设定为,在向倾斜体11的固定位置复位后,铰链板5的自由端搭乘到倾斜体11上,并且,在该状态下,相对于铰链板锁定体8的旋转驱动停止,如上所述,在升降台4复位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轮椅13能通过倾斜体11及铰链板5从上层侧的地面1顺畅地乘车。
124.图17、18表示倾斜体11的变形例。在本变形例中,倾斜体11由在前端连结有固定辊的倾斜主体部45和固定于铰链板主体部45的前端的突部形成部46构成。如图17a所示,突部形成部46在连结有支撑辊11a的外壳46a的前端旋转自如地连结辊状的解除操作部9而形成。解除操作部9的两端插通开设于外壳46a的长孔46b并由螺母等防脱,并且被扭簧46c向前方加力。
125.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在升降台4位于待机位置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辊状的解除操作部9与铰链板锁定体8的被按压边8b抵接。
126.另外,在升降台4从图18a所示的吊下姿势上升时,升降台4与倾斜体11的相对位置由于尺寸误差的累积而从设定值偏离,存在从解除操作部9向被按压边8b的操作力例如朝向铰链板锁定体8的旋转中心(c8)方向、或者从旋转中心(c8)在操作力的方向线上下垂的垂线的长度(力臂)变短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无法对铰链板锁定体8施加充分的旋转操作力,因此存在给顺畅的动作带来障碍的可能。
127.但是,如本变形例,若使解除操作部9在长孔46b内移动自如,则即使是上述那样的情况,解除操作部9也沿长孔46b向后方移动,从而向被按压边8b的抵接角度变化,力臂变大,因此能保障顺滑的动作。
128.如上那样构成的升降台4使用升降台保持机构35被保持在待机位置。
129.如图19所示,升降台保持机构35由形成于待机位置周边的被卡定部36、与被卡定
部36卡合脱离的钩部件37以及控制钩部件37的卡合脱离状态的锁定部件28构成。
130.在本例中,被卡定部36由u字螺栓形成,在配置于左右对称位置的一对、两根导向支柱15(参照图4)的前后壁面分别固定有共计四个。上述钩部件37和锁定部件28与上述各被卡定部36对应地配置在升降台4上,在各导向支柱15上两对、共计四对各钩部件37和锁定部件28在与导向支柱15的前后壁面平行的动作面内进行动作。
131.上述钩部件37绕旋转中心(c37)在图20a所示的卡定位置和图20d所示的卡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在上端部具备在卡定位置与上述被卡定部36卡定的卡定钩部37a,在该卡定钩部37a的对置位置具备干涉突部37b。
132.如图20d所示,干涉突部37b配置在钩部件37位于卡定解除位置时被卡定部36的相对移动路径、即升降台4升降时的被卡定部36的相对的移动路径上。
133.因此,在本例中,若升降台4从图20d的状态上升,则首先,被卡定部36与钩部件37的干涉突部37b碰撞接触,钩部件37被旋转驱动至卡定位置。通过钩部件37向卡定位置的旋转,如图20a所示,钩部位于被卡定部36的上方,与被卡定部36卡定。
134.另外,在钩部件37的卡定解除位置侧边缘突出设置有钩侧突部37c。该钩侧突部37c与后述的锁定侧突部28c的卡定面由以锁定部件28的旋转中心(c28)为中心的圆弧面形成。
135.在与被卡定部36的卡定状态下,由于升降台4的自重,在钩部件37上产生向卡定解除方向的旋转力,为了克服该旋转力维持卡定状态,配置锁定部件28。
136.锁定部件28与钩部件37的卡定解除侧边缘邻接地配置,在图20a的锁定位置与图20d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自如,在锁定位置,突出设置于钩部件37侧边缘的锁定侧突部28c与钩部件37的钩侧突部37c卡定。该锁定部件28和上述钩部件37通过拉伸弹簧38连结,拉伸弹簧38在钩部件37位于卡定位置时向锁定位置侧对锁定部件28加力。
137.若在锁定侧突部28c与钩侧突部37c卡定的状态下在钩部件37上产生卡定解除位置方向(图20a中的顺时针)的旋转力,则在锁定部件28上产生向旋转中心(c28)的压缩力,形成于钩部件37侧边缘的钩抵接部28a与钩部件37抵接。
138.钩抵接部28a向钩部件37的抵接部位置设定于在钩部件37向卡定解除位置移动时锁定部件28接近的区域、即在本例中比锁定部件28的旋转中心(c28)靠上方。
139.因此,在本例中,即使由于升降台4的负载而在钩部件37上产生卡定解除位置方向的旋转力,只因为锁定侧突部28c与对应的钩部件37的边缘的压接力增加,钩部件37不旋转,维持卡定状态、即升降台4向待机位置的保持状态。
140.若从该状态使锁定部件28向锁定解除位置旋转,则锁定侧突部28c一边在钩侧突部37c的圆弧面上移动一边解除与钩侧突部37c的卡定,升降台4开始下降。如图20b、图20c所示,解除钩部件37与被卡定部36的卡定,并且,在锁定部件28被保持于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拉伸弹簧38将钩部件37进一步向卡定解除位置侧拉,钩部件37的钩侧突部37c与锁定部件28的台阶部28b卡定。
141.该状态是锁定解除状态,一旦钩部件37与台阶部28b卡定,则锁定部件28向锁定位置侧的移动路径被钩部件37堵塞,因此保持锁定解除状态。
142.如上所述,之后,若升降台4上升且钩部件37与被卡定部36卡定,则通过拉伸弹簧38,锁定部件28向锁定位置移动,之后,保持锁定状态。
143.图21至图23表示升降台保持机构35的变形例。另外,对于图21至图23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在图中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144.在本变形例中,齿槽15a形成于导向支柱15的前后壁面,缓降装置17的小齿轮18与形成于在图21中由箭头所示的前方的壁面的齿槽15a啮合。这样,通过将齿槽15a配置于导向支柱15的前后壁面、即短边部,该短边部比长边部刚性高,挠曲量也小,因此,与小齿轮18的啮合精度变高,能进行顺畅的动作,能提高整体的强度。
145.另外,在图21中,16a表示吊下重锤16的金属丝,16b表示滑轮。
146.另外,升降台保持机构35在与导向支柱15的形成有齿槽15a的壁面邻接的壁面平行的面内进行动作,能与被卡定部36卡合脱离。
147.如图22所示,本变形例的升降台保持机构35除了上述的钩部件37、锁定部件28及拉伸弹簧38,还安装有钩辅助部件47。钩部件37和锁定部件38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具备钩侧突部37c及锁定侧突部28c并绕旋转中心(c37、c28)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动作,锁定部件28彼此由动作杆体39连结。
148.钩辅助部件47与上述钩部件37在同轴上相对于钩部件37相对旋转自如,在后端部具备能与被卡定部36抵接的呈钩形状的抵接突部47a,并且,在前端部具备动作壁47b,在其中间部开设有逃逸长孔47c。
149.逃逸长孔47c形成为以钩部件37的旋转中心(c37)为中心的圆弧形状,具有形成锁定部件28的旋转中心(c28)的旋转轴能插通的曲率而形成。
150.另外,动作壁47b位于从锁定部件28突出设置的动作突部28d的上方,形成于能与该动作突部28d抵接的位置。
151.如图22a所示,在钩部件37处于卡定状态时,钩辅助部件47的抵接突部47a位于比被卡定部36稍靠上方。解除钩部件37向被卡定部36的卡定,若升降台4开始下降,则钩辅助部件47的抵接突部47a与被卡定部36抵接,如图22b所示,锁定部件28的旋转轴在逃逸长孔47c内相对移动,钩辅助部件47绕顺时针旋转。
152.伴随钩辅助部件47的旋转,动作壁47b按压锁定部件28的动作突部28d,因此,该锁定部件28被旋转驱动至卡定解除侧的行程终端位置。
153.另外,通过图外的扭簧对钩部件37和钩辅助部件47施加绕逆时针的作用力,若解除利用钩部件37的卡定且升降台4下降,则复位至图22a的初期姿势。
154.另一方面,在升降台4上升的情况下,如图23a所示,首先,钩辅助部件47的抵接突部47a与被卡定部36抵接并绕顺时针旋转。伴随钩辅助部件47的旋转,锁定部件28通过钩辅助部件47的动作壁47b向下方按压动作突部28d,如图23b所示,向卡定解除位置侧旋转,钩部件37的干涉突部37b与被卡定部36抵接,之后,通过施加于干涉突部37b的力,钩部件37向卡定位置移动。
155.如以上,在本变形例中,在升降台4上升且移动到待机位置时,由于不产生钩部件37与被卡定部36的碰撞,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向钩部件37的损害的产生。
156.如上所述,上述锁定部件28的操作由与配置在扶手20上的锁定操作部29连结的变换部31进行。
157.如图19所示,变换部31具有连结对置配置的一对锁定部件28之间且沿导向支柱15的齿槽15a形成壁面配置的动作杆体39和开放手柄40。在动作杆体39的长边方向中央部安
装有环套41,该环套41形成为该动作杆体39移动自如地插通的筒状,在两端形成有凸缘41a。
158.如图19、25所示,开放手柄40具有将板材折弯为l字形状而形成的安装片40a和立起片40b,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在安装片40a中固定在升降台4上的手柄托架42。
159.该开放手柄40以立起片40b与动作杆体39正交的姿势配置,如图24b所示,在立起片40b上形成有具备大致在半周与环套41的外周抵接的圆弧状的卡定端43a的长孔状的杆体卡定部43。杆体卡定部43的相对于卡定端43a的相反端部形成有用于提供安装于环套41时的环套插入用的入口的下方开放部43b。
160.如图24a所示,开放手柄40的旋转中心(c40)配置于从动作杆体39稍靠升降台4的中心,在隔着上述旋转中心相反侧连结有金属丝装置30的内金属丝30b。
161.金属丝装置30沿升降台4的表面在升降台4上的适当高度与扶手20的纵杆20b、即动作杆体39平行地配线,若操作扶手20的锁定操作部29,则内金属丝30b被向锁定操作部29方向拉,如图25a所示,开放手柄40绕旋转轴(c40)旋转。伴随开放手柄40的旋转,杆体卡定部43的卡定端43a向前方移动,被卡定端43a按压而环套41及插入该环套41的动作杆体39从初期位置以预定距离(δ)向升降台4的中心方向移动。
162.移动距离(δ)与从锁定部件28的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的动作行程一致,其结果,锁定部件28向锁定解除位置移动,解除利用钩部件37的向被卡定部36的卡定状态,升降台4开始下降。
163.另外,环套41的凸缘41a被压缩弹簧44向初期位置侧加力,在相对于锁定部件28的解除操作后,若解除对锁定操作部29的操作力,则通过压缩弹簧44的复原力,在环套41上产生向初期位置方向的操作力。
164.上述杆体卡定部43的与卡定端43a连续的直线部43c(参照图24b)以加上锁定部件28动作时的铅垂方向的成分而稍微形成为倾斜状的方式,手柄托架42倾斜地设置,因此,环套41通过杆体卡定部43的直线部43c复位到初期位置,随此,开放手柄40复位到初期位置(参照图25b)。通过开放手柄40向初期位置的复位,金属丝装置30的内金属丝30b也被向初期状态侧驱动,锁定操作部29也复位到初期状态。
165.之后,若利用钩部件37产生向被卡定部36的卡定动作,如上所述,锁定部件28向锁定位置侧移动,随此,动作杆体39移动,变换部31恢复为图19所示的初期状态。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