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14 23: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工业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向废水中加入碱性物质与水中的酸进行反应,从而使得废水的ph值达到均匀的合适值,同时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使得废水得到净化。目前常用的碱试剂有氢氧化钠、石灰乳等。
3.例如一篇申请号为cn201610053489.8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中和沉淀池,其包括池体,池体内安装有支架,支架上设有中心导流筒,中心导流筒中设有中和罐,池体与中心导流筒间设有第一环形通道,中心导流筒与中和罐间设有第二环形通道,中和罐连通有废水管,中和罐内设有混合装置;中和罐口设有第一堰板,中和罐口低于中心导流筒上端;池体内设有出水槽;该中和沉淀池采用一体化设置,减少了设备数量,前期设备投资费用低,同时净化效果好。
4.但是上述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反应路径短,碱试剂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
7.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包括:
9.池体;
10.中和反应罐:转动设置于所述池体中部;
11.环形侧壁:其顶端与所述池体的顶壁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池体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其内侧壁与所述中和反应罐的外侧壁之间形成二次反应区,其外侧壁与所述池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分离区;
12.进液管道:其末端出液口位于所述中和反应罐内;
13.碱试剂管道:其末端出液口位于所述中和反应罐内;
14.曝气组件:位于所述中和反应罐的底部,通过进气管道连接外接气源;
15.出液管道:固设于所述池体的顶壁内侧面,溢流排出清水;
16.排泥管道:固设于所述池体的底部,排出污泥;
17.以及,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中和反应罐转动。
18.优选的,所述中和反应罐包括罐体,以及转动连接在所述罐体外侧壁上端的溢流板,所述溢流板的外侧壁通过连杆与所述环形侧壁固定连接。
19.优选的,所述溢流板设置为伞状。
20.优选的,所述溢流板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构件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21.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22.从动环形齿轮:固设于所述中和反应罐的外侧壁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23.主动齿轮:与所述从动环形齿轮啮合连接;
24.以及,驱动电机:固设于所述池体的顶部,其驱动轴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与所述主动齿轮固定连接。
25.优选的,所述池体的底部内侧壁上固设有支撑架,所述罐体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架转动连接。
26.优选的,所述罐体的外侧壁上叔固设有搅拌棒。
27.优选的,所述进液管道与碱试剂管道的出液口处均安装有射流喷头,且两个射流喷头相对设置。
28.优选的,所述分离区内固设有用于泥水分离的斜板。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0.1、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和反应罐、驱动组件以及曝气组件共同作用,使得污水能够与碱试剂充分接触反应,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反应路径短导致的碱试剂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在保证净化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碱试剂的用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31.2、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罐体的外侧壁上等间隔安装搅拌棒,其可以进一步促进混合液在二次反应区内混合反应,进一步提高碱试剂的利用率,提高净化效果。
32.3、本发明通过在所述进液管道与碱试剂管道的出液口处均安装相对设置的射流喷头,污水和碱试剂从出液口排出后会发生激烈碰撞形成水花,使得污水与碱试剂得以充分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碱试剂的利用率,同时产生的冲击力可以推动混合液加速上行混合,提高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34.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中中和反应罐的结构示意图。
36.图中数字说明:
37.1、池体;2、罐体;3、溢流板;4、环形侧壁;5、进液管道;6、碱试剂管道;7、曝气组件;8、出液管道;9、排泥管道;10、二次反应区;11、分离区;12、从动环形齿轮;13、主动齿轮;14、驱动电机;15、支撑架;16、搅拌棒;17、射流喷头;18、斜板。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而
不是全部实施例。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4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空气驱动的曝气循环逆向流沉淀装置,其包括池体1、中和反应罐、环形侧壁4、进液管道5、碱试剂管道6、曝气组件7、出液管道98、排泥管道以及驱动组件。
42.其中,所述池体1的底部设置为漏斗状,所述排泥管道安装在漏斗的底部,用于排出污泥。所述中和反应罐转动连接在所述池体1的中部。所述环形侧壁4的顶端与所述池体1的顶壁固定连接,底端与所述池体1的底壁之间间隔1000mm,其内侧壁与所述中和反应罐的外侧壁之间形成二次反应区10,其外侧壁与所述池体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分离区11,所述分离区11内安装有用于泥水分离的斜板18,以保证泥水分离效果。
43.所述进液管道5的末端出液口以及碱试剂管道6的末端出液口均位于所述中和反应罐内,分别用于向中和反应罐内注入污水和碱试剂。所述曝气组件7安装在所述中和反应罐的底部,并通过进气管道连接外接气源,进行曝气。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中和反应罐转动。
44.使用时,向所述中和反应罐内注入污水和碱试剂,同时进行曝气,并打开驱动组件驱动中和反应罐转动;在此过程中,污水与碱试剂在中和反应罐带动下进行均匀混合,并在气体的推动下上行溢出中和反应罐进而二次反应区10内进行反应,由于中和反应罐的搅拌作用,混合液进入二次反应区10后仍继续进行混合反应,而后进入分离区11内进行泥水分离,上清液溢流进入出液管道98后排出,污泥滑落池体1底部,经排泥管道排出。
45.本发明通过设置中和反应罐、驱动组件以及曝气组件7共同作用,使得污水能够与碱试剂充分接触反应,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反应路径短导致的碱试剂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在保证净化效果的同时降低了碱试剂的用量,提高了处理效率。
46.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和反应罐包括罐体2和溢流板3;所述溢流板3转动连接在所述罐体2的外侧壁上端,具体的,所述溢流板3的内侧面上端和下端均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罐体2的外侧壁上一体连接有与凹槽转动连接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定位槽之间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
47.所述溢流板3设置为伞状,其外侧壁通过连杆与所述环形侧壁4固定连接;所述溢流板3用于对罐体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对混合液溢出罐体2的过程中起到导流作用。
48.此外,所述溢流板3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驱动组件的部分构件位于所述安装
槽内。
49.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从动环形齿轮12、主动齿轮13以及驱动电机14;其中所述从动环形齿轮12一体连接在所述罐体2的外侧壁上端,且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主动齿轮13位于所述从动环形齿轮12的一侧,且与所述从动环形齿轮12啮合连接。
50.所述驱动电机14安装在所述池体1的顶部,其驱动轴延伸至所述安装槽内与所述主动齿轮13固定连接;其中所述驱动轴与所述池体1的顶壁以及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之间均通过密封轴承转动连接;同时所述池体1的顶壁与所述安装槽之间安装有驱动轴保护套,可以对驱动轴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其使用寿命。
51.同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罐体2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故在所述池体1的底部的内侧壁上安装有支撑架15,所述罐体2的底部与所述支撑架15转动连接。
5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碱试剂的利用率,提高净化效果,故在所述罐体2的外侧壁上等间隔安装有搅拌棒16,其可以进一步促进混合液在二次反应区10内混合反应;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道5与碱试剂管道6的出液口处均安装有射流喷头17,且两个射流喷头17相对设置;通过相对设置的射流喷头17,污水和碱试剂从出液口排出后会发生激烈碰撞形成水花,使得污水与碱试剂得以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碱试剂的利用率,同时产生的冲击力可以推动混合液加速上行混合,提高处理效率。
53.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54.所述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