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的制作方法

2021-12-12 22:4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总体来说涉及一种眼镜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


背景技术:

2.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部放松能力缺陷,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伴随工作、学习任务加重,以及电子设施大范围普及,我国近视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了让人们可以清晰看到远距离的物体的近视眼镜疏受到广泛关注。
3.为减缓近视患者近视程度加重的速度,出现一种双成像类型的眼镜,该类眼镜具备两个成像区域,其一成像位置落在佩戴者视网膜上,使佩戴者能够看清远处物品,其二成像位置落在佩戴者视网膜之前,使佩戴者眼睛具有放松的趋势,减缓近视患者近视程度加重。如, cn104678572b眼睛片,公开了一种蜂窝状眼镜片,将眼睛片表面设置圆片状凸起;cn 103097940b用以减缓近视发展的方法与系统,公开了一种采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交替套环的镜片。
4.本技术人,发现现有预防近视的镜片结构复杂,加工制造过程困难,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预防近视的眼镜片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
6.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矫正镜片包括:
8.第一屈光区域,所述第一屈光区域使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以及,
9.第二屈光区域,具有功能镜体,所述功能镜体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形成一个离散的光束;
10.其中,所述功能镜体包括至少一个环形透镜,至少一个所述环形透镜设于所述矫正镜片的物侧表面,且各所述环形透镜向物侧方向凸出。
11.可选地,所述功能镜体的横截面为切圆。
12.可选地,所述功能镜体与所述矫正镜片一体成型。
13.可选地,各所述环形透镜的中心轴线重合。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交替排列。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屈光区域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宽度。
16.可选地,各所述功能镜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
17.可选地,各所述功能镜体之间的间距大小相等。
18.可选地,所述矫正镜片上包括,中心区域、第一扇形区域、第二扇形区域、第三扇形区域和第四扇形区域,各扇形区域环绕所述中心区域排布;
19.同一区域内所述功能镜体的横截面形状、大小相同,不同区域内所述功能镜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或不同。
20.可选地,各所述功能镜体横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或不同。
21.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22.一种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矫正镜片包括:
23.第一屈光区域,所述第一屈光区域使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以及,
24.第二屈光区域,具有功能镜体,所述功能镜体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形成一个离散的光束;
25.其中,所述功能镜体包括至少一个环形透镜,至少一个所述环形透镜设于所述矫正镜片的物侧表面,且各所述环形透镜向物侧方向凸出。
26.矫正镜片为凹透镜,在光线照射入眼部之前,矫正镜片将光线进行发散处理,使得光线在佩戴者眼部的汇聚位置后移,进而使得成像位置落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使近视眼使用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远处物品;第一屈光区域发挥所述矫正镜片自身的特性,使近视眼使用者能够看清远处物品。
27.所述功能镜体为环形凸透镜,固定设置在所述矫正镜片的表面,所述功能镜体仅在其横截面上对入射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同一横截面上的光线向该横截面的圆心方向汇聚,汇聚到极限位置后继而以发散形式向远方扩散,同一功能镜体上,于不同横截面入射的平行光线不会聚集在一起,即经所述功能镜体的光线在视网膜上不成像,不成像的光线不会诱发眼睛向后调节,避免了近视程度加深。
附图说明
2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技术涉及的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的一种可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图1实施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32.图3近视眼使用者佩戴本技术提供的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后,平行光照射的光线折射路径示意图;
33.图4为针对眼球各部分不同生理特征对矫正镜片不同区域的划分情况。
34.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5.1、矫正镜片;2、功能镜体。31、中心区域;32、第一扇形区域; 33、第二扇形区域;34、第三扇形区域;35、第四扇形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7.当光线成像位置偏离视网膜成像区域,且眼睛无法进行自适应调节时,眼睛受到该偏离物像的刺激,会维持强度较高的调节变化趋势,会对眼睛造成较大负担,容易引起眼睛疲劳。而不成像的光线不会诱发眼睛向后调节,避免了近视程度加深
38.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思路有更具体的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说明如下:
39.图1是本技术涉及的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的一种可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图3近视眼使用者佩戴本技术提供的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后,平行光照射的光线折射路径示意图;图4为针对眼球各部分不同生理特征对矫正镜片1 不同区域的划分情况。如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矫正镜片1包括:第一屈光区域,所述第一屈光区域使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以及,第二屈光区域,具有功能镜体2 (即,功能镜体2覆盖的区域为第二屈光区域),所述功能镜体2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形成一个离散的光束;其中,所述功能镜体2包括至少一个环形透镜,至少一个所述环形透镜设于所述矫正镜片1的物侧表面,且各所述环形透镜向物侧方向凸出。
40.矫正镜片1为凹透镜,在光线照射入眼部之前,矫正镜片1将光线进行发散处理,使得光线在佩戴者眼部的汇聚位置后移,进而使得成像位置落在佩戴者的视网膜上,使近视眼使用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远处物品;第一屈光区域发挥所述矫正镜片1自身的特性,使近视眼使用者能够看清远处物品。
41.平行光线经凸透镜汇聚于一点,需满足以下条件:(1)该区域内所有光线经凸透镜偏折后,均具有向一固定点偏折的趋势;(2)经过同一经度线的光线,由于中心至边缘偏折角度逐渐增大,且最终汇聚于一点;(3)同一纬度线上,所有平行光线的偏折角度的大小均相同。如图3所示,所述功能镜体2为环形凸透镜,所述功能镜体2仅在其横截面上对入射的光线进行汇聚,使同一横截面上的光线向该横截面的圆心方向汇聚,汇聚到极限位置后继而以发散形式向远方扩散,同一功能镜体2上,于不同横截面入射的平行光线不会聚集在一起,即经所述功能镜体2的光线在视网膜上不成像,不成像的光线不会诱发眼睛向后调节,避免了近视程度加深。
4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功能镜体2的数量至少为二个,功能镜体2为环形凸透镜,即功能镜体2在环形路径上延伸,各功能镜体2的延伸半径大小均匀递增,所有功能镜体2的中轴线相互重合。两相邻功能镜体2之间具有间隙,以矫正镜片1的中心为扩散中心,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相互交替向镜片边缘扩散。
43.第一屈光区域发挥矫正镜片1的成像特性,近视眼佩戴者能够看清远处物品;第二屈光区域发挥自身不成像特性,于视网膜处提供离散光束,离散光束在视网膜上不成像,不成像的光线不会诱发眼睛向后调节,避免了近视程度加深。使用者眼睛能够自动将两相邻的第一屈光区域所形成的物像进行拼接,形成一完整画面。以矫正镜片1的中心为扩散中心,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相互交替向镜片边缘扩散,不会因第二屈光区域的存在
造成视觉死点,即成像清晰度、视角范围不会受到不良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与没有功能镜体2的普通近视眼镜片相比,具有相同的成像矫正性能。同时,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相互交替排布,能够保障在矫正镜片1成像功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矫正矫正镜片1上第二屈光区域表面覆盖率足够大,保障通过第二屈光区域的光线充足。
4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屈光区域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第二屈光区域的宽度。第一屈光区域能够使近视眼使用者看清远处物品,每个第一屈光区域为一个成像单元,各个第一屈光区域构成的成像单元相互叠加,构成清晰完整的物像;而通过第二屈光区域的光线不成像,不成像的光线不会诱发眼睛向后调节,避免了近视程度加深,第二屈光区域所占据表面覆盖率越大,不成像的离散光束的光线强度越强,又因为第二屈光区域不成像的原因,当第二屈光区域的表面覆盖率过大时,第一屈光区域的各成像单元将无法完整拼接成完整画面,影响矫正镜片1的正常成像的功能。
45.功能镜体2为环形凸透镜,功能镜体2的数量为多个,各功能镜体2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各功能镜体2的中轴线贯穿矫正镜片1的中心;两相邻功能镜体2之间具有间隙,间隙所在区域即为第一屈光区域,位于最中心的第一屈光区域为圆形,除中心位置的第一屈光区域之外,其他位置的第一屈光区域为环形。各第一屈光区域的中轴线相互重合,且与佩戴者眼睛的中轴线重合,保障各第一屈光区域所构成的成像单元能够完美叠加在佩戴者眼睛内拼构成完整画面。
46.功能镜体2与所述矫正镜片1一体成型,保障功能镜体2与矫正镜片1无缝连接,避免矫正镜片1与矫正镜片1之间出现空气,影响光线照射路径。
47.具体的,功能镜体2可采用且不限于以下数值,功能镜体2的横截面为切圆,其直径为1mm,功能镜体2凸出的高度为0.015mm。以矫正镜片1的中心为扩散中心,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相互交替向镜片边缘扩散,第二屈光区域的表面覆盖率为20%。
4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由于眼球独特的生理机构,眼睛的屈光在上、下、左、右均存在不对称性,且每个人的眼球不对称的量并不相同,研究表明,针对眼球各区域的不同生理特性,选用各自匹配的镜片,有利于缓解眼睛疲劳。本技术方案中,矫正镜片1 上包括,中心区域31、第一扇形区域32、第二扇形区域33、第三扇形区34域和第四扇形区域35,各扇形区域环绕所述中心区域31排布;同一区域内各第一屈光区域的屈光力大小相同,不同区域内各第一屈光区域的屈光力与眼睛对应区域的近视程度相匹配;同一区域内功能镜体2的横截面形状、大小相同,不同区域内功能镜体2的横截面的形状、大小相同或不同。其中,可选的实施规律为,近视程度较高的眼球区域匹配较强的光线,即眼球近视程度较高的区域,对应的功能镜体2的横截面直径越小(屈光力越大),和/或,对应的功能镜体2 的高度越大,和/或对应的第二屈光区域的宽度越宽。
49.具体的,功能镜体2可采用且不限于以下数值,功能镜体2的横截面为切圆,其直径取值范围为0.5mm

1.5mm,功能镜体2凸出的高度为0.015mm

0.05mm。以矫正镜片1的中心为扩散中心,第一屈光区域与第二屈光区域相互交替向镜片边缘扩散,第二屈光区域的表面覆盖率为5%

30%。
50.此外,由于功能镜体2尺寸较小,鉴于检测技术、加工技术限制,针对眼球各区域的生理特征,针对镜片中心区域31、第一扇形区域32、第二扇形区域33、第三扇形区34域和第
四扇形区域35分别进行加工,其制造成本较高,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可选用所有功能镜体2横截面形状、大小相同的规格进行生产制造,同样能够于视网膜前形成离散光束,该光束无法在视网膜上成像,不会对佩戴者眼睛造成负担,不成像的光线不会诱发眼睛向后调节,避免了近视程度加深。
5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由矫正镜片1中心至矫正镜片1边缘,各功能镜体2的横截面直径越小(屈光力越大),和/或,各功能镜体2的高度越大,和/或,各第二屈光区域的宽度越宽。由于眼睛的光敏感度不同,眼睛中间位置光敏感度较高,眼睛边缘区域光敏感度较低,矫正镜片1的边缘区域,匹配光线较强的光束效果更佳。
52.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通过在矫正镜片1增设环形凸透镜的方式,在视网膜前形成不成像的离散光束,不成像的光线不会诱发眼睛向后调节,避免了近视程度加深。功能镜体2的数量为多个,移递增的套环形式在矫正镜片1上排布,各功能镜体2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区域即第一屈光区域),间隙区域能完好地实现普通近视眼镜片矫正视力的功能,佩戴者能够通过间区域看清远处物品。近视患者,佩戴本技术提供的保护眼部视力的近视眼镜片,能够正常看清远、近画面,可随时保持佩戴;且能实时受到功能镜体2提供的离散光束,有效减缓近视程度加深。
5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4.而且,术语“包括”、“包含”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5.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 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6.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
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