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20: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固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泵体分流管用于将溶液分开输送,用于增加水溶液输送的容量,随着分流管路的增多,分流管路之除了通过多通接头进行连接外,没有任何外接的固定机构进行连接加固,使得各个分流管路只能和多通接头通过溶胶固定,而单个分流管路在受到外接撞击时容易导致分流管路和多通接头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降低,进而降低溶液输送的稳定性。而且单个分流管路受力撞击受气位置还会偏移,使得分流管路铺设的位置偏移或掉落,若分流管路位置偏移,则不利于其它分流管路的铺设,若分流管路从高处掉落,容易将分流管路的表面造成损坏,进而不利于溶液的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
4.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上方设有对称排列的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位置对应的表面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所述滑槽位置对应,两个所述滑槽之间设有多个夹紧机构,所述夹紧机构包括长条板,所述长条板的一端放置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长条板的一端均焊接有两个凸块,两个所述凸块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滑槽的内部,使得两个凸块的表面与两个滑槽的内壁滑动接触,所述长条板的另一端通过调节机构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两端通过螺钉安装有对称排列的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设有压块,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面贯穿焊接有第一螺管,所述第一螺管的内部螺纹安装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与压块的侧面接触,另一个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侧面通过螺钉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和压块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螺杆的两侧均设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的一端均焊接在压块的侧面,所述滑动杆的另一端均贯穿第一固定板的侧面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板的一侧,所述滑动杆的另一端均通过螺钉安装有挡板。
5.优选的,所述紧固机构包括螺柱,所述螺柱的一端焊接在第一安装板的顶部,所述螺柱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安装板的表面并延伸至第二安装板的上方,所述螺柱的另一端螺纹套设有第三螺管,所述第三螺管的底部与第二安装板的顶部接触。
6.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螺管,所述第二螺管的外部焊接在长条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螺管的内部螺纹安装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贯穿安装在支撑板的表面,所述第一螺杆的顶端均固定套设有固定圆环件,两个所述固定圆环件的表面分别与支撑板的顶部和底部接触。
7.优选的,所述压块和固定块之间位置对应的侧面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呈圆弧
状。
8.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侧面焊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和长条板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一端贯穿长条板的表面并延伸至长条板的下方,所述安装杆的表面与长条板的内壁滑动接触。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夹紧机构,多个夹紧机构用于连接多个分流管路,用于将多个分流管路连接在一起,相对于单个分流管路受力撞击导致位置偏移或损坏,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多个分流管路和多通接头连接固定后再将多个分流管路连接,提高了多个分流管路整体的抗压的性能,进而减少单个分流管路的受力强度,还防止分流管路在受力撞击后位置的偏移,用于提高分流管路所处位置的稳定性。
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槽、凸块和长条板,长条板通过凸块在滑槽内滑动,而且滑槽呈圆环状,因此,长条板沿着滑槽的内部可做圆周运动,进而根据各个分流管路的所处位置调节多个夹紧机构与之连接,便于夹紧机构和分流管路连接固定,用于方便将各个分流管路连接固定。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的轴测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连接剖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的夹紧机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第一螺管1、第一安装板2、第二安装板3、滑槽4、安装杆5、第一螺杆6、第二螺管7、第一固定板8、支撑板9、压块10、固定块11、滑动杆12、挡板13、螺柱14、固定圆环件15、第二固定板16、第三螺管17、长条板18、凸块19、第二螺杆20。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17.如图1

3所示的一种泵体分流管路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安装板2,第一安装板2的上方设有对称排列的第二安装板3,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3之间通过紧固机构连接,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3之间位置对应的表面均开设有滑槽4,两个滑槽4位置对应,紧固机构包括螺柱14,螺柱14的一端焊接在第一安装板2的顶部,螺柱14的另一端贯穿第二安装板3的表面并延伸至第二安装板3的上方,螺柱14的另一端螺纹套设有第三螺管17,第三螺管17的底部与第二安装板3的顶部接触。在将长条板18的位置固定时,只需转动第三螺管17,第三螺管17在螺柱14的表面螺纹转动,在第三螺管17推动第二安装板3时,第二安装板3对凸块19施加作用力,而凸块19同时对第一安装板2施加作用力,将长条板18夹持固定在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3之间,提高了长条板18所处位置的稳定性。在需要根据分流管路的所处位置调节压块10和固定块11平行排列在分流管路的两侧时,只需反向转动第三螺管17,第三螺管17在螺柱14的表面螺纹转动,在第三螺管17从第二安装板3上分离时,第二安装板3和压块10不受外部压力的影响,此时通过对长条板18施加作用力,长条板18带动两个
凸块19在两个滑槽4内滑动,由于滑槽呈圆弧状,因此,长条板18通过凸块19在滑槽4内圆周转动,用于方便长条板18带动压块10和固定块11进行同步转动,便于将该装置和分流管路位置对应。
18.两个滑槽4之间设有多个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长条板18,长条板18的一端放置在第一安装板2和第二安装板3之间,长条板18的一端均焊接有两个凸块19,两个凸块19的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滑槽4的内部,使得两个凸块19的表面与两个滑槽4的内壁滑动接触,长条板18的另一端通过调节机构安装有支撑板9,调节机构包括第二螺管7,第二螺管7的外部焊接在长条板18的另一端,第二螺管7的内部螺纹安装有第一螺杆6,第一螺杆6的顶端贯穿安装在支撑板9的表面,第一螺杆6的顶端均固定套设有固定圆环件15,两个固定圆环件15的表面分别与支撑板9的顶部和底部接触。由于连接多个分流管路的多通接头的外形不同,使得分流管路之间的位置不在同一高度,为了方便将多个分流管路连接固定,通过转动第一螺杆6,第一螺杆6在第二螺管7内螺纹转动的同时并在竖直方上移动,第一螺杆6带动两个固定圆环件15同步移动,其中位于支撑板9下方的固定圆环件15推动支撑板9,支撑板9向上移动,用于带动两个第一固定板8同步移动,进而将固定块11和压块10移动至分流管路的两侧。反向转动第一螺杆6,即可通过位于支撑板9上方的固定圆环件15拉动支撑板9,用于带动支撑板9下方移动,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而且第一螺杆6和第二螺管7之间螺纹连接,用于提高支撑板9所处位置的稳定性。
19.压块10和固定块11之间位置对应的侧面均开设有凹槽,凹槽呈圆弧状。凹槽的设置,在压块10和固定块11于分流管路的表面接触时,两个凹槽对称放置在分流管路的表面,提高了压块10和固定块11夹紧分流管路的稳定性。
20.支撑板9的两端通过螺钉安装有对称排列的第一固定板8,两个第一固定板8之间设有压块10,其中一个第一固定板8的侧面贯穿焊接有第一螺管1,第一螺管1的内部螺纹安装有第二螺杆20,第二螺杆20的一端与压块10的侧面接触,另一个第一固定板8的侧面通过螺钉安装有固定块11,固定块11和压块10的位置对应,第二螺杆20的两侧均设有滑动杆12,滑动杆12的一端均焊接在压块10的侧面,滑动杆12的另一端均贯穿第一固定板8的侧面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板8的一侧,滑动杆12的另一端均通过螺钉安装有挡板13。在将分流管路的位置固定时,先转动第一螺杆6,用于将固定块11和压块10移动至分流管路的两侧,此时,分流管路,接着转动第二螺杆20,第二螺杆20在第一螺管1内螺纹转动,第二螺杆20推动压块10,压块10带动滑动杆12在第一固定板8的内壁中滑动,用于保持压块10在水平方向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在压块10的侧面与分流管路的外部接触时,用于对分流管路的两侧起到夹持固定的作用,用于提高分流管路和该装置连接的稳定,而该装置连接多个分流管路,用于将多个分流管路连接固定。挡板13的设置,挡板13用于对滑动杆12在水平位置上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滑动杆12从第一固定板8中偏移,提高了压块10在水平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21.支撑板9的侧面焊接有第二固定板16,第二固定板16和长条板18的位置对应,第二固定板16的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安装杆5,安装杆5的一端贯穿长条板18的表面并延伸至长条板18的下方,安装杆5的表面与长条板18的内壁滑动接触。第二固定板16随着支撑板9同步移动,第二固定板16带动安装杆5同步移动,而安装杆5在长条板18的内壁中滑动,用于防止第二固定板16转动,进而对支撑板9起到限位的作用,提高了支撑板9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稳定性。
22.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