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9: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2.终端设备中一般配置有拍摄模组,终端设备的壳体上具有通孔,拍摄模组固定在壳体内部与通孔对应的位置,拍摄方向朝向通孔,该通孔起到为拍摄模组通光的作用。在通孔中设置有透明平光镜片,用于密封防尘。随着用户对拍摄质量要求的提高,拍摄模组包括的透镜数量也会越多,而透镜的数量越多,拍摄模组沿光轴方向的尺寸也会越大,进而影响终端设备的厚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能够减小拍摄模组对终端设备厚度的影响。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4.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固定架、第一透镜和拍摄模组;
5.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通孔;
6.所述固定架具有凸台和位于所述凸台端面的第二通孔,所述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设备主体的内腔,且所述凸台伸入所述第一通孔;
7.所述第一透镜固定在所述第二通孔的外孔口处;
8.所述拍摄模组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拍摄模组的拍摄方向朝向所述第二通孔,所述拍摄模组的光轴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轴重合。
9.可选地,所述凸台的端面具有凹槽,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一透镜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10.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第二通孔的表面为凸面,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透镜一体成型且分布在所述第一透镜外围的平面镜,所述平面镜与所述凹槽的槽底相接触。
11.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第二通孔的表面为凸面,所述凹槽的槽底具有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周围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表面形状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第二通孔的表面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支撑台的表面相接触。
12.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背向所述第二通孔的表面的边缘与所述凹槽的槽檐平齐。
13.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背向所述第二通孔的表面最凸出的部分低于所述凹槽的槽檐。
14.可选地,所述凸台的端面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平齐,或高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
15.可选地,所述拍摄模组包括包括对焦马达、镜头、连接基板和图像传感器;
16.所述对焦马达和所述连接基板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对焦马达与所述连接基板电性连接;
17.所述镜头安装在所述对焦马达上;
18.所述图像传感器固定在所述连接基板上与所述镜头的光轴相对应的位置,所述图像传感器与所述连接基板电性连接。
19.可选地,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多个第一透镜,以及与多个所述第一透镜一一对应的多个所述拍摄模组;
20.所述固定架具有位于所述凸台端面的多个所述第二通孔,多个所述第二通孔与多个所述第一透镜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透镜固定在对应的第二通孔的外孔口处,所述拍摄模组的光轴与对应的第一透镜的光轴重合。
21.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透镜为一体化结构。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3.本技术实施例中,拍摄模组的光轴与第一透镜的光轴重合,所以,相当于第一透镜和拍摄模组中的透镜共同组成了实际的透镜组。而且,第一透镜直接取代了相关技术中透明平光镜片,也即,在拍摄模组的光轴方向上去掉了一个透明平光镜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终端设备的厚度。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俯视角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俯视角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俯视角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俯视角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俯视角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1:设备主体;2:固定架;3:第一透镜;4:拍摄模组;5:平面镜;
34.11:壳体;111:第一通孔;
35.21:凸台;22:第二通孔;23:凹槽;24:支撑台;
36.41:对焦马达;42:镜头;43:连接基板;44:图像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8.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39.图1示例了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为具有拍摄功能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如图1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固定架2、第一透镜3和拍摄模组4。
40.其中,设备主体1包括壳体11和显示屏,显示屏固定在壳体11的开口侧,以形成具有密封腔体的设备主体1,从而为固定架2和拍摄模组4,以及终端设备包括的其他器件提供装配空间。
41.其中,设备主体1具有第一通孔111,以便于外部环境光能够穿过第一通孔111入射至拍摄模组4。当终端设备包括的拍摄模组4为前置摄像头包括的组件时,外部环境光沿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入射至拍摄模组4,此时显示屏具有该第一通孔111;当终端设备包括的拍摄模组4为后置摄像头包括的组件时,外部环境光沿壳体11所在的一侧入射至拍摄模组4,此时如图1所示,壳体11具有该第一通孔111。
42.如图1所示,固定架2具有凸台21和位于凸台21端面的第二通孔22,固定架2固定在所述设备主体1的内腔,且凸台21伸入第一通孔111。
43.以第一通孔111位于壳体11上为例,此时凸台21的端面低于壳体11的外表面,或者凸台21的端面与壳体11的外表面平齐,再或者凸台21的端面高于壳体11的外表面。其中,凸台21的端面相对于壳体11的外表面越高,则凸台21也就越高,第二通孔22也就越深。
44.如图1所示,第一透镜3固定在第二通孔22的外孔口处,拍摄模组4与固定架2固定连接,拍摄模组4的拍摄方向朝向第二通孔22,拍摄模组4的光轴与第一透镜3的光轴重合。
45.其中,第二通孔22的外孔口是指在壳体11的外表面裸露的一端的孔口。第一透镜3为凸透镜或者凹透镜,以凸透镜为例,由于凸透镜具有对光汇聚的作用,相较于凹透镜对光发散的作用,凸透镜能够增大光通量,从而提高拍摄模组4的拍摄质量。示例地,凸透镜为双凸透镜、平凸透镜等。
46.拍摄模组4的光轴与第一透镜3的光轴重合,所以,相当于第一透镜3和拍摄模组4中的透镜共同组成了实际的透镜组。而且,第一透镜3固定在第二通孔22的外孔口处,直接取代了相关技术中透明平光镜片,也即,在拍摄模组4的光轴方向上去掉了一个透明平光镜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终端设备的厚度。
47.另外,拍摄模组4与固定架2固定连接时,第二通孔22越深,拍摄模组4伸入第二通孔22的长度也就越长,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拍摄模组4在设备主体1内的厚度,以进一步减小对终端设备厚度的影响。结合上述凸台21端面的位置,凸台21的端面高于壳体11的外表面时,拍摄模组4对终端设备的厚度影响最小。
48.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透镜3固定在第二通孔22的外孔口处,而第二通孔22位于凸台21的端面,因此在固定第一透镜3时,可固定在凸台21的端面,也可以固定在第二通孔22的外孔口的孔壁,只要第一透镜3裸露在第二通孔22的外孔口处即可。接下来对第一透镜3固定在凸台21的端面进行详细解释。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透镜3与凸台21的端面固定连接。
50.结合上述描述,第一透镜3为凸透镜或凹透镜,在第一透镜3为平凸透镜或者平凹透镜的情况下,可直接将第一透镜3的平面侧支撑在凸台21的端面进行固定,从而保证对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定性。
51.而当第一透镜3靠近第二通孔22的表面为曲面时,为了保证凸台21的端面对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定性,可选地,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还包括与第一透镜3一体成型且分布在第一透镜3外围的平面镜5,平面镜5与凸台21的端面相接触。这样,即可通过平面镜5增大凸台21的端面对第一透镜3的支撑面积,保证对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定性。
52.可选的,凸台21的端面具有位于第二通孔22周围的支撑台24,支撑台24的表面形状与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形状相匹配,第一透镜3与支撑台24的表面相接触。这样,由于支撑台24的表面形状与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形状相匹配,从而能够增大支撑台24对第一透镜3的支撑面积,保证对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定性。
53.其中,支撑台24可一体成型在凸台21的端面。当第一透镜3靠近第二通孔22的表面为凸球面时,则支撑台24的表面形状为凹球面;当第一透镜3靠近第二通孔22的表面形状为凹球面时,则支撑台24的表面形状为凸球面。
54.其中,支撑台24呈圆环状,也即是环绕第二通孔22一周;或者支撑台24呈弧形结构,此时为了保证第一透镜3的支撑,凹槽23的槽底具有多个支撑台24,多个支撑台24均匀分布在第二通孔22的周围。
55.相较于上述两种方式,在对第一透镜3进行支撑时,第一种方式中第一透镜3上球面的尺寸明显小于第二种方式中第一透镜3上球面的尺寸,从而在采用第二种方式实现第一透镜3的支撑时,第一透镜3具有更大的光通量,从而能够有效的提升拍摄质量。
56.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实现对第一透镜3的支撑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增大对第一透镜3的支撑面积,提高对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固性。示例地,凸台21的端面具有与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形状相匹配的球面槽,第一透镜3与球面槽的槽底接触,从而保证对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定性。以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形状为凸球面为例,凸台21的端面的球形槽为凹球槽。
57.结合上述描述,凸台21的端面低于壳体11的外表面,此种情况下第一透镜3固定在凸台21的端面的同时还位于第一通孔111内,由此,第一透镜3除了与凸台21的端面固定连接外,还可以与第一通孔111的孔壁固定连接,或者同时与凸台21的端面、第一通孔111的孔壁固定连接,以提高第一透镜3固定后的稳固性。
58.其中,第一透镜3在凸台21的端面固定后,可选地,第一透镜3背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的边缘与壳体11的外表面平齐,从而使得壳体11的外表面具有3d触感,从而增加了终端设备的美观性。以第一透镜3为双凸透镜为例,双凸透镜背向第二通孔22的凸面的边缘与壳体11的外表面平齐,从而使得壳体11的外表面具有凸起的3d触感,以增加终端设备的外观id。
59.可选地,第一透镜3背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最凸出的部分低于壳体11的外表面。这样,在终端设备的使用时,即可通过壳体11的外表面对第一透镜3形成保护,避免第一透镜3产生的磨损,延长第一透镜3的使用寿命。以第一透镜3为双凹透镜为例,双凹透镜背向第二通孔22的凹面的边缘低于壳体11的外表面,从而通过壳体11的外表面对双凹透镜形成保护,延长双凹透镜的使用寿命。
6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凸台21的端面具有凹槽23,第二通孔22位于凹槽23的槽底,第一透镜3固定在凹槽23内。
61.其中,为了保证第一透镜3在凹槽23的槽底支撑的稳定性,第一透镜3在凹槽23的槽底固定的方式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透镜3在凸台21的端面固定的方式相同或相似。
62.示例地,如图2所示,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为凸面,终端设备还包括与第一透镜3一体成型且分布在第一透镜3外围的平面镜5,平面镜5与凹槽23的槽底相接触。这样,即可通过平面镜5增大凹槽23的槽底对第一透镜3的支撑面积,保证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定性。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为凸面,凹槽23的槽底具有位于第二通孔22周围的支撑台24,支撑台24的表面形状与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形状相匹配,第一透镜3与支撑台24的表面相接触。这样,由于支撑台24的表面形状与第一透镜3朝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形状相匹配,从而能够增大支撑台24对第一透镜3的支撑面积,保证对第一透镜3支撑的稳定性。
63.结合上述描述,凸台21的端面与壳体11的外表面平齐,或者高于壳体11的外表面,此种情况下第一透镜3在凸台21的端面固定后会直接裸露。由此,通过凹槽23的槽壁即可对第一透镜3的边缘形成遮挡,避免第一透镜3的边缘的裸露,同时避免第一透镜3的边缘对用户造成的伤害。另外,凹槽23的槽壁还能够对第一透镜3的边缘形成保护,避免第一透镜3在与自身的光轴垂直的方向上承受作用力,延长了第一透镜3的使用寿命。
64.其中,第一透镜3在凹槽23内固定后,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透镜3背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的边缘与凹槽23的槽檐平齐,从而使得凸台21的端面具有3d触感,从而增加了终端设备的美观性。以第一透镜3为双凸透镜为例,双凸透镜背向第二通孔22的凸面的边缘与凹槽23的槽檐平齐,从而使得凸台21的端面具有凸起的3d触感,以增加终端设备的外观id。
65.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透镜3背向第二通孔22的表面最凸出的部分低于凹槽23的槽檐。这样,在终端设备的使用时,即可通过凹槽23的槽檐对第一透镜3形成保护,避免第一透镜3产生的磨损,延长第一透镜3的使用寿命。以第一透镜3为双凹透镜为例,双凹透镜背向第二通孔22的凹面的边缘低于凹槽23的槽檐,从而通过凹槽23的槽檐对双凹透镜形成保护,延长双凹透镜的使用寿命。
66.接下来对拍摄模组4进行详细解释。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拍摄模组4包括对焦马达41、镜头42、连接基板43和图像传感器44,对焦马达41和连接基板43固定在固定架2上,对焦马达41与连接基板43电性连接;镜头42安装在对焦马达41上;图像传感器44固定在连接基板43上与镜头42的光轴相对应的位置,图像传感器44与连接基板43电性连接。
68.其中,镜头42的光轴与第一透镜3的光轴重合,对焦马达41通电时,能够带动镜头42沿第一透镜的光轴移动,以实现镜头的对焦。完成镜头42的对焦后,外部环境光经过镜头42折射后照射在图像传感器44上,实现对外部环境光的采集。
69.其中,固定架2具有连通第二通孔的容置腔,以为对焦马达41和镜头42提供装配空间。镜头42的光轴与第一透镜3的光轴重合,图像传感器44位于镜头42远离第二通孔22的一侧。
70.其中,对焦马达41包括永磁体和音圈马达,永磁体和音圈马达中的一者与固定架2固定连接,另一者与镜头42固定连接,音圈马达与连接基板43电性连接。音圈马达通电后产
生方向交替变换的磁场,且音圈马达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与永磁体产生的磁场的方向相同或相反。由此,在音圈马达通电后,即可在与永磁体的相互作用下与永磁体沿第一透镜3的光轴相对移动,从而实现镜头42沿第一透镜3的光轴的移动。
71.可选地,永磁体与固定架2固定连接,永磁体呈筒状结构,且一端具有圆环槽,音圈马达呈桶状结构,音圈马达的一端位于圆环槽内,音圈马达的另一端与镜头固定连接。这样,音圈马达通电后,即可带动镜头42沿第一透镜的光轴移动。当然,除了通过上述结构实现镜头42沿第一透镜3的光轴移动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镜头42沿第一透镜3的光轴移动。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72.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终端设备通常会配置多个拍摄模组4,相应地为了避免多个拍摄模组4中的任一拍摄模组4沿光轴方向的尺寸影响终端设备的厚度,终端设备会配置与多个拍摄模组4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透镜3。
73.其中,如图7所示,固定架2具有位于凸台21端面的多个第二通孔22,多个第二通孔22与多个第一透镜3一一对应,第一透镜3固定在对应的第二通孔22的外孔口处,拍摄模组4的光轴与对应的第一透镜3的光轴重合。这样,即可通过多个第一透镜3的设置减小多个拍摄模组4沿光轴方向的尺寸,从而从整体上避免多个拍摄模组4中每个拍摄模组4对终端设备的厚度的影响。
74.其中,在安装多个第一透镜3时,为了提高安装效率,同时保证每个第一透镜3的安装位置的准确性,如图6和图7所示,将该多个第一透镜3设计为一体化结构。这样,对于一体化结构的多个第一透镜3,可精确性的保证任意两个第一透镜3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小多个第一透镜3安装时的安装误差。
75.结合上述第一透镜3固定位置的解释,当第一透镜3固定在凸台21的端面,或者凹槽23的槽底时,则可通过在第一透镜3外围的平面镜5实现多个第一透镜3的一体化。
76.本技术实施例中,拍摄模组的光轴与第一透镜的光轴重合,所以,相当于第一透镜和拍摄模组中的透镜共同组成了实际的透镜组。而且,第一透镜固定在第二通孔的外孔口处,直接取代了相关技术中透明平光镜片,也即,在拍摄模组的光轴方向上去掉了一个透明平光镜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终端设备的厚度。
7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实施例,凡在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