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5: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调节电池表面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内置电池技术的发展,内置电池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在手机领域、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相邻内置电池之间强烈的电磁干扰可能使灵敏的电子设备因过载而损坏,大多数情况是电子设备在电磁干扰作用下,性能暂时降级(信息传递出错、动作失误、工作反常),当电磁干扰一旦消除后,设备又会恢复正常工作。
3.现有的内置电池固定方式采用分条压合橡胶滚轮固定,分条压合橡胶滚轮,橡胶滚轮对电池表面能有非常大的影响,会导致表面能大幅降低,因为表面能降低,导致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频发。工作人员针对表面能下降的问题,会不定时的对接触电池表面的橡胶滚轮做清洁处理,还对硅橡胶滚轮采取包裹原膜及不压合橡胶滚轮处理,但对提升电池表面能的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不仅对相邻内置电池起到绝缘屏蔽的作用,更提升了内置电池表面能,避免内置电池固定背胶开胶和脱落等问题出现。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薄膜,所述pi薄膜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用于提升所述pi 薄膜的表面能。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不仅对相邻内置电池起到绝缘屏蔽的作用,更提升了内置电池表面能,避免内置电池固定背胶开胶和脱落等问题出现。
8.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这两组呈相对设置的pi薄膜为第一pi薄膜和第二pi薄膜。
9.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pi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二pi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部表面。
10.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pi薄膜与所述第二pi薄膜均呈u字型,所述第一pi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的一端部,所述第二pi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部。
11.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设置于所述第一pi薄膜表面并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pi薄膜表面上。
12.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的两端部之间为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直接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接触并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的表面上。
13.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i薄膜包括:pet离型膜,在所述pet离型膜上依次设有亚
克力胶层、黑色pi薄膜层和印刷层。
14.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印刷层表面上直接接触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
15.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包括:离型膜,在所述离型膜上依次设有第一胶粘剂层、泡棉和第二胶粘剂层。
16.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印刷层表面上直接接触所述第二胶粘剂层并与所述第二胶粘剂层粘接。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的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中pi薄膜的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中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的结构图;
20.其中,1

电池;101

电池的中间区域;2

pi(聚酰亚胺)薄膜;201
‑ꢀ
印刷层;202

黑色pi(聚酰亚胺)薄膜层;203

亚克力胶层;204

pet (聚脂)离型膜;3

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01

离型膜;302
‑ꢀ
第一胶粘剂层;303

泡棉;304

第二胶粘剂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22.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2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电池,所述电池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聚酰亚胺)薄膜2,所述pi (聚酰亚胺)薄膜2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用于提升所述pi薄膜(聚酰亚胺)2的表面能。
24.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的结构图,包括:离型膜301,在所述离型膜301上依次设有第一胶粘剂层302、泡棉303和第二胶粘剂层304,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 3设置于pi(聚酰亚胺)薄膜2外表面和电池的中间区域101外表面。
25.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的结构和相对设置位置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和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设置于电池1的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设置于电池1的另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与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均呈u字型,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1的一端部,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1的另一端部,所述电池的两端部之间为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101,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设置于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上并延伸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101表面上,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再继续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上。
27.如图2所示,所述pi薄膜2包括:pet(聚脂)离型膜204,在所述pet(聚脂)离型膜204
上依次设有亚克力胶层203、黑色pi(聚酰亚胺)薄膜层202和印刷层201,在所述印刷层201表面上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在电池1的端部外表面包裹pi(聚酰亚胺) 薄膜2,这样起到相邻电池类产品的绝缘和屏蔽的作用。
2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包括:电池1,所述电池1端部表面至少设有两组pi(聚酰亚胺)薄膜2,所述pi(聚酰亚胺)薄膜2表面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用于提升所述pi薄膜2的表面能。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调节内置电池表面能结构,不仅对相邻电池起到绝缘屏蔽的作用,更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30.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两组呈相对设置的pi(聚酰亚胺)薄膜2为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和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
31.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起到相邻电池类产品的绝缘和屏蔽的作用。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1 的一端部表面,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设置于所述电池1的另一端部表面。
33.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起到相邻电池类产品的绝缘和屏蔽的作用。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与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均呈u字型,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1的一端部,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卡接于所述电池1的另一端部。
35.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起到相邻电池类产品的绝缘和屏蔽的作用。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设置于所述第一pi(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并延伸设置于所述第二pi(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上。
37.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1的两端部之间为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 101,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直接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 101接触并设置于所述电池的中间区域101的表面上。
39.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pi薄膜2包括:pet(聚脂)离型膜204,在所述pet(聚脂)离型膜204上依次设有亚克力胶层203、黑色pi(聚酰亚胺)薄膜层202和印刷层201。
41.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起到相邻电池类产品的绝缘和屏蔽的作用。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印刷层201表面上设有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
43.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丙烯酸酯双面泡绵易拉胶带3包括:离型膜301,在所述离型膜301上依次设有第一胶粘剂层302、泡棉303和第二胶粘剂层304。
45.采用上述实施例,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电池表面能,避免电池固定背胶开胶、脱落等问题出现。
46.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一些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