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5:4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


背景技术:

2.一些小区会在入口处设置入口大堂结构,大堂内设置有接待咨询台、休息区等,为小区居民提供便利。
3.小区大堂一般为一层建筑结构,为了让大堂内采集到自然光,会在大堂顶部设置天窗,自然光通过天窗照射入大堂内,提高大堂内居民的舒适度。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天窗一般为固定设置,当大堂内聚集的居民过多时,会造成大堂内部空气流通不畅。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人员聚集时大堂内空气的流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包括大堂本体,大堂本体顶面称为顶板,顶板上开设有透光孔,透光孔上方覆盖有透光板,透光板转动连接于顶板上,顶板上设置有驱动透光板转动的驱动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光板覆盖在透光孔处,自然光穿过透光板照射入大堂本体内,实现对大堂本体内自然光的补充。当大堂本体内空气流通不畅,需要进行通风时,通过驱动组件驱动透光板转动,随着透光板的转动,透光孔逐渐裸露,大堂本体内部与外界通过透光孔实现连通,大堂本体内部与外界通过透光孔进行气体交换,加强大堂本体内部空气的流通性。
9.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轴、驱动电机,驱动轴转动连接于顶板,驱动轴转动轴线平行于透光板转动轴线,透光板固定连接于驱动轴周向面,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驱动轴一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转动的过程中带动透光板向上转动,使得透光孔裸露,实现大堂本体内部的通风。透光板设置在大堂本体顶部,通过驱动组件驱动透光板转动,无需人工攀爬到透光板处手动打开透光板,操作简单快捷,节约劳动力。
11.可选的,所述驱动轴的周向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固定连接于透光板,驱动轴位于顶板上方,驱动电机固定连接于顶板上方。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驱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通过连接块带动透光板转动,实现对透光板转动的驱动。将驱动轴与驱动电机设置在顶板上方,一方面可以减少在顶板内开槽的几率,保证顶板的强度,而且使得施工安装过程更为简便。另一方面,驱动电机设置在顶板上,方便对驱动电机进行日常维护与维修。
13.可选的,所述透光孔包括容纳孔、穿透孔,容纳孔位于穿透孔上方,容纳孔的横截
面大于穿透孔,透光板位于容纳孔内,透光板底部与穿透孔顶部抵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光板搭接在穿透孔上方,使得透光板得到一定的支撑,提高透光板盖设在穿透孔上方时的稳定性。
15.可选的,所述顶板上方设置有隐藏箱,驱动电机位于隐藏箱内。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设置在顶板上方,设置隐藏箱对驱动电机进行一定的保护,降低驱动电机在日晒雨淋下发生损坏的几率,有利于延长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
17.可选的,所述容纳孔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环。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环填充透光板与容纳孔内壁之间的空隙,增强透光板与容纳孔内壁之间的密封性,降低透光板处于盖合状态时,外界雨水从透光板与容纳孔内壁之间进入大堂本体内部的几率。
19.可选的,所述密封环靠近容纳孔中部的侧壁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逐渐远离容纳孔中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环侧壁的厚度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逐渐变薄,透光板运动的路线为一个弧形的路线,在透光板盖合的过程中,密封环较薄的侧壁给予透光板足够的运动空间,使得透光板运动更加顺畅,而且随着透光板的向下转动,密封环的厚度逐渐加厚,透光板逐渐挤压密封环,实现透光板与容纳孔内壁之间较好的密封效果,从而提高大堂本体的密封性,降低外界雨水从从透光板与容纳孔内壁之间进入大堂本体内部的几率。
21.可选的,所述穿透孔的内壁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逐渐远离穿透孔中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穿透孔呈沿着竖直向下方向开口逐渐变大的形状,使得穿过透光板的自然光经过穿透孔的小口端汇集,然后通过穿透孔的大口端分散,穿透孔起到一个聚光的作用,使得经过穿透孔的自然光在大堂本体内有更大的照射范围,提高大堂本体内部的取光效果。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透光板转动连接于顶板,使得透光板呈可启闭状态,当大堂本体内部空气流通不畅时,操作透光板呈开启状态,大堂本体内部与外界通过透光孔实现气体交换,提高大堂本体内空气的流通性;
25.2.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实现透光板的自动启闭,无需工作人员攀爬至透光板处进行操作,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26.3.通过设置密封环,加强透光板与顶板之间的密封性,降低外界雨水进入大堂本体内的几率。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为展示透光孔内部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大堂本体;11、顶板;111、透光孔;1111、容纳孔;1112、穿透孔;112、隐藏箱;113、密封环;114、反光层;2、透光板;21、固定框;3、驱动组件;31、驱动轴;311、连接块;32、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参照图1,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包括大堂本体1,大堂本体1一侧设置有门口,大堂本体1的顶壁称为顶板11,顶板11上开设有竖直贯穿顶板11的透光孔111,透光孔111处设置有可启闭的透光板2。外界自然光通过透光板2穿过透光孔111进入大堂本体1内,实现对大堂本体1内自然光的补充,当大堂本体1内部气体流通不畅时,打开透光板2,大堂本体1内外通过透光孔111进行气体交换,提高大堂本体1内空气的流动性。
32.参照图1与图2,透光孔111包括容纳孔1111、穿透孔1112,容纳孔1111与穿透孔1112从顶板11顶面沿着竖直向下方向依次开设,容纳孔1111的水平截面大于穿透孔1112的水平截面;透光板2为钢化玻璃材质,透光板2外固定连接有固定框21,固定框21置于容纳孔1111内,且固定框21底部与穿透孔1112侧壁的顶部抵接,固定框21一侧水平转动连接于顶板11,顶板11上设置有驱动固定框21转动的驱动组件3。通过驱动组件3驱动固定框21转动,固定框21带动透光板2转动,实现透光板2在透光孔111处的启闭,从而实现大堂本体1内外的气体交换,提高大堂本体1内气体的流通性。另外固定框21置于容纳孔1111内,使得固定框21得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提高固定框21置于容纳孔1111内的稳定性。
33.参照图1与图2,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轴31、驱动电机32,驱动轴31转动连接于顶板11,驱动轴31转动轴线水平,驱动轴31位于顶板11上方,在水平方向上,驱动轴31位于固定框21一侧,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于驱动轴31一端,驱电机固定连接于顶板11顶面;驱动轴31周向面上固定连接有连接块311,连接块311位于驱动轴31靠近固定框21一侧,连接块311先沿着远离驱动轴31方向水平延伸,再沿着竖直向下方向延伸至固定连接于固定框21。
34.参照图1与图2,当大堂本体1内空气流通不畅时,启动驱动电机32,驱动电机32驱动驱动轴31转动,驱动轴31通过连接块311带动固定框21向上转动,固定框21带动透光板2转动,使得透光孔111裸露,大堂本体1内外的气体通过透光孔111进行交换,提高大堂本体1内部空气的流通性。而且,无需工作人员攀爬至透光板2处驱动透光板2转动,操作简单快捷。
35.参照图1与图2,顶板11上方固定连接有隐藏箱112,隐藏箱112为底部以及一侧开口的箱体结构,隐藏箱112套设在驱动电机32外,隐藏箱112的侧壁开口朝向驱动轴31一侧,且隐藏箱112的顶壁以及远离固定框21的侧壁延伸至覆盖驱动轴31,隐藏箱112通过螺栓固定在顶板11上。隐藏箱112对驱动电机32以及驱动轴31起到保护作用,降低驱动电机32以及驱动轴31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发生损坏的几率。
36.参照图1与图2,容纳孔1111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环113,密封环113为橡胶材质,密封环113的内壁沿着竖直向上的方向逐渐远离容纳孔1111中部,既密封环113侧壁的厚度沿竖直向上方向逐渐减小。固定框21向下转动的过程中,逐渐挤压密封环113,既保证固定框21转动的顺畅性,又保证固定框21与容纳孔1111内壁之间的密封性,降低雨水从固定框21与容纳孔1111内壁之间进入大堂本体1内部之间的几率。
37.参照图1与图2,根据设计需要透光孔111以及透光板2可在顶板11上设置多个,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四个,扩大大堂本体1内自然光的采集范围。穿透孔1112的内壁沿着竖直向
下的方向逐渐远离穿透孔1112中部,既穿透孔1112的开口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逐渐变大,穿透孔1112起到聚光的作用,有利于扩大经过穿透孔1112的自然光在大堂本体1内的照射范围。穿透孔1112内壁固定连接有反光层114,反光层114为涂覆在穿透孔1112内壁的反光涂料,反光层114对穿透孔1112内的光进行反射,有利于提高大堂本体1内部的采光效果。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小区入口大堂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固定框21与透光板2盖合在透光孔111上,自然光穿过透光板2进入大堂本体1内,实现大堂本体1内部自然光的补充。当大堂内部空气流通不畅时,启动驱动电机32带动驱动轴31转动,驱动轴31通过连接块311带动固定框21向上转动,固定框21带动透光板2转动,大堂本体1内外的气体通过透光孔111进行交换,加快大堂本体1内部气体的流动,提高大堂本体1内气体的流通性。大堂本体1内透气完成后,启动驱动电机32带动驱动轴31转动,驱动轴31通过连接块311带动固定框21以及透光板2向下转动,使得透光板2盖合在透光孔111上即可。透光板2的开启与盖合过程均通过驱动电机32控制,不需要工作人员攀爬至透光板2处进行人工操作,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