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肩袖缝合器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5: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肩袖缝合器。


背景技术:

2.现关节镜在膝、肩关节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为患者减少创伤,术后恢复快,且小切口下获得比传统手术更强大的视野。“微创”被大多数患者接受和要求。肩关节镜是继膝关节镜之后发展最为迅速,但肩关节镜成长曲线较长,特别是在镜下缝合肩袖,操作难度较大,往往是较多肩关节镜医生的发展瓶颈。现有肩袖缝合器主要是缝合钩、戳线钳、缝合枪等,但缝合钩操作难度较大,缝合精准度较差,特别是较大肩袖,戳线钳会对肩袖造成较大损失,容易出现再撕裂,缝合枪能够较精准的缝合,对肩袖损伤亦较小,但容易出现卡线,还有费用高,绝大多数县市级医院难以使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同时也造成肩关节镜技术推广迟滞。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肩袖不能被精准缝合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精准的缝合肩袖,对肩袖创伤较小且成本较低的肩袖缝合器。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肩袖缝合器,用于与长针配合缝合肩袖,包括:手持部,包括分别用于供两个手指握持的指环;延伸部,与所述手持部连接;夹持部,包括两个设置于延伸部上远离手持部的一端且与手持部联动的钳头,两个手持部的卡合动作转换成夹持部的卡合动作;穿线部,包括与所述延伸部和夹持部的长度相适应并设置于所述延伸部和夹持部侧面的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在两个钳头相互卡合时使长针从一个钳头穿过夹持部之间的组织到达另一个钳头。
6.肩袖系由肩关节的内在肌肉组成,即冈上、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腱所组成,与关节囊紧密相连,附着在肱骨上端,形如袖筒状。本方案中的肩袖缝合器用于在微创手术中配合肩关节镜和长针的使用缝合肩袖,延伸部用于延长缝合器的长度,使得端部的夹持部具有足够的长度深入到缝合处,用手持部控制夹持部夹住待缝合的两个组织,将长针插入穿线通道,长针的持续运动使之依次经过两个钳头之间的两个组织,最后从穿线通道的另一端穿出,完成缝合动作,且长针的穿入和穿出动作均在体外完成。减少了肩袖缝合术中的工具使用并提高了手术缝合精度,且显著减小了手术难度和手术时间。
7.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延伸部作为延长缝合器的长度的结构,其结构形式多样,既可以直接设置为长杆状,也可以设置为两个单独的杆,分别连接夹持部的两个钳头。而基于本肩袖缝合器的使用原理,仅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联动,需要保持延伸部的固定不动状态,因此,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需要设置拉线等类似装置保持联动连接,该装置需要设置在延伸部的内部。
8.值得说明的是,本方案中将穿线通道的长度设置的较长,与延伸部的长度相适应,
从而,为了完成长针穿入和穿出的动作,穿线通道应当为具有两个开口的半环状,而穿线通道较长使得两个开口均在延伸部上,实际操作时,保证穿线通道的开口位置位于人体外,便于医生刺入长针。此外,穿线通道设置于侧面相较于将通道设置于部件内部的形式能在不改变长针刺入角度的情况下直接刺入长针,避免长针在持续刺入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角度而影响穿刺效果。
9.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中两个钳头的端部弯曲相向靠近。本方案中的钳头相向弯曲使得两个钳头的端面相平行,则夹持待缝合的组织后,两个钳头的端面直接与组织接触,两钳头的弯曲结构使得钳头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容纳周围的组织。
10.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包括上钳头和下钳头,所述上钳头与延伸部活动连接,所述下钳头与延伸部固定连接,所述手持部与上钳头联动。本方案中的夹持部中仅设置一个钳头活动安装,在使用时,可以将固定的下钳头首先到达夹持位置并保持固定不动的状态,随后,操作手持部使上钳头与下钳头卡合,这种仅有一个钳头活动的结构更有利于减少确定缝合位置所需的时间并提高手术精度。
11.进一步的,所述穿线通道包括相互平行设置在延伸部上的入针管和出针管,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上钳头和下钳头上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上钳头距离下钳头最近时,入针管、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出针管连通形成供长针通过的通道。
12.进一步的,所述延伸部包括上钳杆和下钳杆,下钳杆与下钳头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二通道和出针管一体化设置。
13.进一步的,所述入针管上的入针孔和出针管上的出针孔均位于靠近手持部的一端。
14.进一步的,所述手持部包括与所述延伸部固定连接的安装部,以及与安装部连接的上手柄和下手柄,所述下手柄位于上手柄的下方且与所述安装部活动连接,所述下手柄与上钳头联动。
15.进一步的,所述上手柄与延伸部的夹角为100
°‑
130
°
,所述下手柄与延伸部的夹角为65
°‑
80
°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直接在延伸部和夹持部的侧面设置工长针穿过的穿线通道,使得夹持部夹住待缝合组织后,直接从体外刺入长针就能对体内的组织进行精准缝合,减少了肩袖缝合术中的工具使用并提高了手术缝合精度,且显著减小了手术难度和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是本技术的前视图;
19.图2是本技术的后视图;
20.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技术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

上手柄;2

下手柄;3

下钳杆;4

上钳杆;5

上钳头;6

下钳头;7

指环;8

入针管;9

出针管;10

第一通道;11

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此外,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实施例1:
30.如图1和2所示的一种肩袖缝合器,用于与长针配合缝合肩袖,包括:手持部,包括分别用于供两个手指握持的指环7;延伸部,与所述手持部连接;夹持部,包括两个设置于延伸部上远离手持部的一端且与手持部联动的钳头,两个手持部的卡合动作转换成夹持部的卡合动作;穿线部,包括与所述延伸部和夹持部的长度相适应并设置于所述延伸部和夹持部侧面的穿线通道,所述穿线通道在两个钳头相互卡合时使长针从一个钳头穿过夹持部之间的组织到达另一个钳头。
31.工作原理如下:
32.本技术中的肩袖缝合器用于在微创手术中配合肩关节镜的使用缝合肩袖,延伸部用于延长缝合器的长度,使得端部的夹持部具有足够的长度深入到缝合处。使用时,两个手指穿过手持部的两个指环7,握住肩袖缝合器,在肩关节镜的配合下,将夹持部深入到人体
中并到达缝合处,用手持部控制夹持部活动并夹住待缝合的组织,将长针插入穿线通道,长针的持续运动使之首先从一个钳头穿出,然后经过两个钳头之间的组织,最后到达另一个钳头后穿线通道的另一端穿出,从而能从体外刺入长针使缝合针精准到达缝合位置,缝合线穿过组织后,缝合针带着缝合线穿出体外,完成缝合动作。
33.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延伸部作为延长缝合器的长度的结构,其结构形式多样,既可以直接设置为长杆状,也可以设置为两个单独的杆,分别连接夹持部的两个钳头。而基于本肩袖缝合器的使用原理,仅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联动,需要保持延伸部的固定不动状态,因此,手持部与夹持部之间需要设置拉线和扭簧等类似装置保持联动连接,该装置需要设置在延伸部的内部。
34.实施例2:
35.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限定。
36.如图1和2所示,所述夹持部中两个钳头的端部弯曲相向靠近,使得两个钳头之间具有一定间隙,足以容纳部分组织,且两个钳头的端面相对,用端面与待缝合的组织接触,增大接触面积,保证夹持部能夹紧组织。
37.实施例3:
38.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或2任一个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限定。
39.如图2所示,所述夹持部包括上钳头5和下钳头6,所述上钳头5与延伸部活动连接,所述下钳头6与延伸部固定连接,所述手持部与上钳头5联动。仅设置一个钳头活动安装,在使用时,可以将固定的下钳头6首先到达夹持位置并保持固定不动的状态,随后,操作手持部使上钳头5与下钳头6卡合,这种仅有一个钳头活动的结构更有利于减少确定缝合位置所需的时间并提高手术精度。
40.实施例4:
41.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限定。
42.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穿线通道包括相互平行设置在延伸部上的入针管8和出针管9,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上钳头5和下钳头6上的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11;所述上钳头5距离下钳头6最近时,入针管8、第一通道10、第二通道11和出针管9连通形成供长针通过的通道。所述延伸部包括上钳杆4和下钳杆3,下钳杆3与下钳头6一体化设置,所述第二通道11和出针管9一体化设置。所述入针管8上的入针孔和出针管9上的出针孔均位于靠近手持部的一端。
43.工作原理如下:
44.下钳杆3与下钳头6为一体,上钳杆4与上钳头5活动连接,入针孔在上钳杆4靠近手持部的位置,当上钳头5与下钳头6卡合时,处于如图2所示的状态时,入针管8和第二通道11连通,第二通道11与出针管9实质上也是一体,固定在下钳杆3与下钳头6的侧面。使用时,首先将上钳头5和下钳头6卡合,夹持住待缝合的组织,此时,入针管8和第一通道10连通,然后将长针从入针孔刺入,针头直接从入针管8进入第一通道10,然后穿过两个钳头之间的组织,并进入第二通道11,直到枕头经过出针管9从出针孔穿出,完成缝合线穿过待缝合组织,以及缝合针到达体外的过程。
45.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中使用的长针为韧性较高,可弯曲的针。因此,长针可在弯曲的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11中随之弯曲。为了保证长针从第一通道10穿出后能进入第二
通道11,优选的,第一通道10和第二通道11两者相互靠近处的切线为一条直线,从而长针维持从第一通道10穿出时的曲度就能进入第二通道11。
46.实施例5:
47.本实施例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与限定。
48.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手持部包括与所述延伸部固定连接的安装部,以及与安装部连接的上手柄1和下手柄2,所述下手柄2位于上手柄1的下方且与所述安装部活动连接,所述下手柄2与上钳头5联动。所述上手柄1与延伸部的夹角为100
°‑
130
°
,所述下手柄2与延伸部的夹角为65
°‑
80
°

49.为了使得本技术中的肩袖缝合器在使用时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将上手柄1设置为固定的结构,使用时用大拇指穿过上手柄1上的指环7,更加稳定的握持肩袖缝合器,用更灵活的食指或中指穿过下手柄2上的指环7,更加灵活的操作上钳头5活动。
5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