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02: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茶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


背景技术:

2.茶叶,俗称茶,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的先民就开始种植茶树,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传统的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

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
3.目前,传统的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多为开口式,且多为人工手动炒制,热量容易散失,温度不便控制,且茶叶不便排出,难以满足使用需求。
4.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传统的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多为开口式,且多为人工手动炒制,热量容易散失,温度不便控制,且茶叶不便排出,难以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包括机体、底座和控制器,所述机体与所述底座平行设置,所述机体底部安装有加热器,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顶端与所述机体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进行连接,所述底座上远离液压缸一侧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与所述机体底部通过第二连接件进行连接,所述机体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与联轴器连接,所述联轴器连接位于所述机体内部的转轴,所述转轴末端转动安装设置在所述机体上的轴承槽内,所述转轴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末端安装有与所述机体贴合的翻炒板,所述机体顶端开设有进料口,所述机体上开设有排料门,所述进料口上铰链安装有密封盖,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背光灯。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底部螺栓安装有万向轮。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液压缸和支撑杆皆平行安装有两根。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进料口上铰链安装有密封盖。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液压缸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
撑杆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转动连接。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翻炒板可拆卸安装,且翻炒板外沿一体成型呈锐角。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翻炒板上一体成型有挡料板。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机体内设置有隔热层。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加热器呈弧形紧贴所述机体设置,且所述加热器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发明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机体内设置有电机驱动的转轴,转轴上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末端安装有翻炒板,翻炒板与机体内壁贴合,茶叶添加至机体内部,通过翻炒板可实现翻炒,且机体可有效进行保温,避免热量散失导致内部温度不均衡。
18.(2)机体底部设置有液压缸和支撑杆,启动液压缸将机体升起、倾斜,可快速将茶叶经排料门排出。
19.(3)翻炒板与机体内壁贴合设置,且翻炒板呈锐角设置,可避免茶叶附着在机体内壁上,避免炒制不均匀的情况发生,方便清洁。
20.(4)本发明在控制器上设置有背光灯,增大夜间可视度,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控制操作。
21.(5)本发明在进料口上设置有密封盖,可有效避免翻炒过程中热量散失。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翻炒板示意图;
26.图4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27.图5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实施例2示意图。
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9.1、机体;2、底座;3、液压缸;4、第一连接件;5、支撑杆;6、第二连接件;7、加热器;8、电机;9、转轴;10、联轴器;11、连接杆;12、翻炒板;13、进料口;14、轴承槽;15、排料门;16、万向轮;17、铲料板;18、隔热层;19、控制器;20、温度传感器;21、密封盖;22、背光灯。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前面”、“后面”、“中间部位”、“内部”、“顶端”、“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2.如图1

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其中,
33.图1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从图1

2中可看出,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包括机体1、底座2和控制器19,所述机体1与所述底座2平行设置,所述机体1底部安装有加热器7,所述底座2上固定安装有液压缸3,所述液压缸3顶端与所述机体1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4进行连接,所述底座2上远离液压缸3一侧设置有支撑杆5,所述支撑杆5顶端与所述机体1底部通过第二连接件6进行连接,所述机体1一侧固定安装有电机8,所述电机8输出端与联轴器10连接,所述联轴器10连接位于所述机体1内部的转轴9,所述转轴9末端转动安装设置在所述机体1上的轴承槽14内,所述转轴9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杆11,所述连接杆11末端安装有与所述机体1贴合的翻炒板12,所述机体1顶端开设有进料口13,所述机体1上开设有排料门15。所述底座2底部螺栓安装有万向轮16。所述液压缸3和支撑杆5皆平行安装有两根。所述进料口13上铰链安装有密封盖。所述液压缸3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5与所述第二连接件6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机体1内设置有隔热层18。所述加热器7呈弧形紧贴所述机体1设置,所述进料口13上铰链安装有密封盖21,所述控制器19上设置有背光灯22。
34.图3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翻炒板示意图,从图3中可看出,所述翻炒板12可拆卸安装,且翻炒板12外沿一体成型呈锐角。所述翻炒板12上一体成型有挡料板17。
35.图4是根据该发明的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的侧视示意图,从图4中可看出,所述加热器7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器19连接的温度传感器20。
36.实施例一,
37.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进料口13内添加茶叶,添加完成后再闭合进料口13。接通外部电源,启动底部加热器7,启动电机8,电机8驱动转轴9转动,带动连接杆11和翻炒板12翻转进行炒制。
38.实施例二,
39.如图5,炒制完成后,通过底部万向轮16可将装置移动至排料地点,启动液压缸3,液压缸3将机体1一侧顶起,使得机体1倾斜,同时开启排料门15,将内部茶叶排出,排出完毕后,再收回液压缸3,放下机体1至水平位置。
40.本发明一种用于茶叶加工炒制的装置机体内设置有电机驱动的转轴,转轴上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末端安装有翻炒板,翻炒板与机体内壁贴合,茶叶添加至机体内部,通过
翻炒板可实现翻炒,且机体可有效进行保温,避免热量散失导致内部温度不均衡。机体底部设置有液压缸和支撑杆,启动液压缸将机体升起、倾斜,可快速将茶叶经排料门排出。翻炒板与机体内壁贴合设置,且翻炒板呈锐角设置,可避免茶叶附着在机体内壁上,避免炒制不均匀的情况发生,方便清洁。本发明在控制器上设置有背光灯,增大夜间可视度,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控制操作。本发明在进料口上设置有密封盖,可有效避免翻炒过程中热量散失
41.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