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01: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


背景技术:

2.剪刀墙是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代替框架结构中的梁柱,能承担各类荷载引起的内力,并能有效控制结构的水平力,这种用钢筋混凝土墙板来承受竖向和水平力的结构。剪刀墙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当发生地震等较大的晃动时,剪力墙较之其他结构形式而言,更能有效地控制结构的水平剪力,抵抗破坏的能力更强,抗震性能更好,安全性更高。
3.现有如图12和13展示的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包括第一承载板1、第二承载板2以及保温墙15,将保温墙15固定安装在地面16上,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相互垂直且均安装在保温墙15内侧,在第一承载板1的上端面和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均设置有多个第一稳固筋17,在第二承载板2的上端面和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面均设置有多个第二稳固筋25。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呈垂直设置固定安装在保温墙15内侧时,由于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的其他端面都有多个钢筋进行抗压,而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相交点的上侧位置没有设置有钢筋,会导致这块位置抗压能力相较其他位置弱,当发生地震或其他造成较大晃动的情况时,这块地方由于受力不均则会先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加强两个承载板相交点上侧位置的抗压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
6.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包括第一承载板、第二承载板以及保温墙,所述保温墙固定安装在地面上,所述第一承载板和所述第二承载板垂直设置且均设置在保温墙内侧;所述第一承载板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筋、多个第一上钢筋以及多个第一侧钢筋,所述第一上钢筋和第一连接筋均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上端面上,所述第一连接筋位于第一承载板靠近第二承载板的一侧,所述第一侧钢筋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承载板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上;所述第二承载板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筋、多个第二上钢筋以及多个第一侧钢筋,所述第二上钢筋和第二连接筋均固定设置在第二承载板上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筋位于第二承载板靠近第一承载板的一侧,所述第一侧钢筋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二承载板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上;
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所述第一转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杆和滑移在第一转动杆上的第一滑移杆,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一连接筋上,所述第二转动组件包括第二转动杆和滑移在第二转动杆上的第二滑移杆,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连接在第二连接筋上,所述第一滑移杆和第二滑移杆之间设置有固定组件,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均处于水平状态时,所述固定组件可限制第一滑移杆和第二滑移杆旋转。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放置在保温墙内侧位置,转动第一转动杆,将第一滑移杆滑出第一转动杆,再转动第二转动杆,将第二滑移杆滑出第二转动杆,通过固定组件将第一滑移杆与第二滑移杆固定在一起,两个承载板相交点的上侧位置通第一滑移杆和第二滑移杆连接在一起,实现加强两个承载板相交点上侧位置的抗压能力的效果。
8.可选的,所述第一滑移杆上开设有供第二滑移杆插入的固定槽,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抵接盘、抵接弹簧以及滑移套,所述滑移套套设在第一滑移杆外周侧上且沿着第一滑移杆长度方向滑移,所述滑移套开设有供第二滑移杆通过的让位槽,所述抵接盘固定设置在第一滑移杆远离第一转动杆的一侧,所述抵接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抵接盘上,所述抵接弹簧的另一端抵接在滑移套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推动滑移套朝靠近抵接盘方向移动,然后将第二滑移杆插入固定槽内,在抵接弹簧的作用下,滑移套朝远离抵接盘方向滑移,直至滑移套将第二滑移杆包覆住,完成固定组件固定第一滑移杆和第二滑移杆的效果。
10.可选的,所述让位槽槽壁上固定设置有滑移块,所述第一滑移杆开设有与滑移块相适配的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滑移杆开设有与滑移块相适配的第二滑动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移块和第一滑动槽的配合下,可防止滑移套在移动过程中造成旋转,当滑移块卡入第二滑动槽内时,可防止第二滑移杆在第二转动杆内滑动。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滑移杆转动连接有第一抗压杆,所述第一滑移杆外周侧开设有供第一抗压杆放置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抗压杆具有与第一滑移杆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所述第一抗压杆还具有完全收入第一容纳槽内的收纳状态,所述第一滑移杆内还设置有推动第一抗压杆从收纳状态到抗压状态转动的第一弹性件。
12.所述第二滑移杆转动连接有第二抗压杆,所述第二滑移杆外周侧开设有供第二抗压杆放置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抗压杆具有与第二滑移杆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所述第二抗压杆还具有完全收入第二容纳槽内的收纳状态,所述第二滑移杆内还设置有推动第二抗压杆从收纳状态到抗压状态转动的第二弹性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移杆滑出第一转动杆过程中,当第一滑移槽槽壁不再作用在第一抗压杆时,在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一抗压杆转动至抗压状态,此时第一抗压杆可提高第一滑移杆的抗压能力。
14.第二滑移杆滑出第二转动杆过程中,当第二滑移槽槽壁不再作用在第二抗压杆时,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第二抗压杆转动至抗压状态,此时第二抗压杆可提高第二滑移杆的抗压能力。
15.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开设有供第
一加强杆放置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加强杆具有与第一转动杆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所述第一抗压杆还具有完全收入第一安装槽内的收纳状态,所述第一转动杆内设置有控制第一加强杆从收纳状态转动至抗压状态的第一控制件;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加强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开设有供第二加强杆放置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加强杆具有与第二转动杆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所述第二抗压杆还具有完全收入第二安装槽内的收纳状态,所述第二转动杆内设置有控制第二加强杆从收纳状态转动至抗压状态的第二控制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控制件将第一加强杆从收纳状态转动至抗压状态,此时第一加强杆可提高第一转动杆的抗压能力。
17.在第二控制件将第二加强杆从收纳状态转动至抗压状态,此时第二加强杆可提高第二转动杆的抗压能力。
18.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件为第一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滑移杆的端面上,所述第一铰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加强杆;所述第二控制件为第二铰接杆,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滑移杆的端面上,所述第二铰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加强杆。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铰接杆的作用下,第一滑移杆在第一转动杆内滑移过程中,可同时控制第一加强杆的转动,直至第一加强杆处于抗压状态。
20.在第二铰接杆的作用下,第二滑移杆在第二转动杆内滑移过程中,可同时控制第二加强杆的转动,直至第二加强杆处于抗压状态。
21.可选的,所述第一滑移杆周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转动杆靠近第一滑移杆的一侧端面开设有供第一限位块滑移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槽口处固定设置有第一塞块;所述第二滑移杆周侧固定设置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转动杆靠近第二滑移杆的一侧端面开设有供第二限位块滑移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槽口处固定设置有第二塞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限位块抵触到第一塞块时,第一滑移杆不再滑出第一转动杆,可保证在任何时候第一滑移杆不会脱离出第一转动杆外。
23.当第二限位块抵触到第二塞块时,第二滑移杆不再滑出第二转动杆,可保证在任何时候第二滑移杆不会脱离出第二转动杆外。
24.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筋包括两个第一立筋和设置在两个立筋之间的第一横筋,所述第一转动杆远离第一滑移杆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转动筒,所述第一转动筒上开设有供第一横筋穿过的第一转动槽,所述第一转动杆具有竖直朝下的竖直状态和朝远离第一横筋方向延伸的水平状态,所述第一横筋上设置有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一转动槽开设有供第一卡接块旋转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卡接块抵触到第一卡接槽的一侧槽壁时,所述第一转动杆处于竖直状态,所述第一卡接块抵触到第一卡接槽的另一侧槽壁时,所述第一转动杆处于水平状态;所述第二连接筋包括两个第二立筋和设置在两个立筋之间的第二横筋,所述第二转动杆远离第二滑移杆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转动筒,所述第二转动筒上开设有供第二横筋穿过的第二转动槽,所述第二转动杆具有竖直朝下的竖直状态和朝远离第二横筋方向延
伸的水平状态,所述第二横筋上设置有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转动槽开设有供第二旋转的第二卡接槽,所述第二卡接块抵触到第二卡接槽的一侧槽壁时,所述第二转动杆处于竖直状态,所述第二卡接块抵触到第二卡接槽的另一侧槽壁时,所述第二转动杆处于水平状态。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卡接块和第一卡接槽的配合下,可方便控制第一转动杆处于水平状态和竖直方向。
26.在第二卡接块和第二卡接槽的配合下,可方便控制第二转动杆处于水平状态和竖直方向。
27.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筒和第二转动筒为对半拼接。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筒通过对半拼接可方便第一转动筒安装在第一横筋上,第二转动筒通过对半拼接可方便第二转动筒安装在第二横筋上。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动筒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或更换。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将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放置在保温墙内侧位置,转动第一转动杆,将第一滑移杆滑出第一转动杆,再转动第二转动杆,将第二滑移杆滑出第二转动杆,通过固定组件将第一滑移杆与第二滑移杆固定在一起,两个承载板相交点的上侧位置通第一滑移杆和第二滑移杆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一抗压杆、第二抗压杆、第一加强杆以及第二加强杆同时处于抗压状态,实现加强两个承载板相交点上侧位置的抗压能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和第二转动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组件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动组件的剖视示意图;图8是图7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7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2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图11是本实施例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现有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3是现有技术中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爆炸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承载板;11、第一连接筋;111、第一立筋;112、第一横筋;113、第一卡接块;12、第一上钢筋;13、第一侧钢筋;14、第一放置槽;17、第一稳固筋;2、第二承载板;21、第二连接筋;211、第二立筋;212、第二横筋;213、第二卡接块;22、第二上钢筋;23、第一二侧钢筋;24、第二放置槽;25、第二稳固筋;3、连接机构;4、第一转动组件;41、第一转动杆;411、第一滑移槽;412、第一转动筒;413、第一转动槽;414、第一卡接槽;415、第一限位槽;416、第一安装槽;417、第一活动槽;42、第一滑移杆;421、第一限位块;422、第一塞块;423、第一容纳槽;424、第一弹簧槽;425、第一滑动槽;426、固定槽;5、第一加强杆;51、第一
移动槽;52、第一控制件;521、第一铰接杆;522、第一铰接座;6、第一抗压杆;61、第一弹性件;62、第一压缩弹簧;7、第二转动组件;71、第二转动杆;711、第二滑移槽;712、第二转动筒;713、第二转动槽;714、第二卡接槽;715、第二限位槽;716、第二安装槽;717、第二活动槽;72、第二滑移杆;721、第二限位块;722、第二塞块;723、第二容纳槽;724、第二弹簧槽;725、第二滑动槽;8、第二加强杆;81、第二移动槽;82、第二控制件;821、第二铰接杆;822、第二铰接座;9、第二抗压杆;91、第二弹性件;92、第二压缩弹簧;10、固定组件;101、抵接盘;102、抵接弹簧;103、滑移套;1031、让位槽;1032、滑移块;15、保温墙;16、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
35.参照图1,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包括第一承载板1、第二承载板2以及保温墙15,将保温墙15固定安装在地面16上,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垂直安装在地面16上且均位于在保温墙15内侧端面上。
36.参照图1,在第一承载板1上端面安装有一个第一连接筋11和多个第一上钢筋12,其中第一连接筋11位于第一承载板1靠近第二承载板2的一侧,多个第一上钢筋12沿第一承载板1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第一承载板1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第一侧钢筋13,第一承载板1长度方向上每侧端面上的第一侧钢筋13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通过第一连接筋11、第一上钢筋12以及第一侧钢筋13加强第一承载板1在地面16上的抗压能力。
37.参照图1,在第二承载板2上端面安装有一个第二连接筋21和多个第二上钢筋22,其中第二连接筋21位于第二承载板2靠近第二承载板2的一侧,多个第二上钢筋22沿第二承载板2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第二承载板2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第一侧钢筋13,第二承载板2长度方向上每侧端面上的第一侧钢筋13沿竖直方向均匀设置,通过第二连接筋21、第二上钢筋22以及第一侧钢筋23加强第二承载板2在地面16上的抗压能力。
38.参照图1和图2,在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之间安装有连接机构3,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转动组件4和第二转动组件7,第一转动组件4包括第一转动杆41和第一滑移杆42,在第一转动杆41开设有供第一滑移杆42滑移的第一滑移槽411,第一转动杆41远离第一滑移杆42的一侧一体设置有第一转动筒412,第一连接筋11包括两个第一立筋111和将在两个第一立筋111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横筋112,第一转动筒412上开设有供第一横筋112穿过的第一转动槽413。
39.参照图3和图4,在第一横筋112上焊接有第一卡接块113,在第一转动槽413槽壁上开设有供第一卡接块113旋转的第一卡接槽414,当第一卡接块113抵触到第一卡接槽414的一侧槽壁上时,此时第一转动杆41竖直朝下呈竖直状态,在第一承载板1上开设有将第一转动杆41和第一滑移杆42放置的第一放置槽14,当第一卡接块113抵触到第一卡接槽414的另一侧槽壁上时,此时第一转动杆41朝远离第一横筋112方向延伸呈水平状态。
40.参照图4,为了方便第一转动筒412安装在第一横筋112上,第一转动筒412为两半式拼接而成,并通过螺栓对第一转动筒412的两半进行固定。
41.参照图3和图5,为了防止第一滑移杆42脱离出第一转动杆41外,在第一滑移杆42周侧固定焊接有第一限位块421,第一转动杆41靠近第一滑移杆42的一侧端面开设有供第
一限位块421滑移的第一限位槽415,当第一限位块421进入第一限位槽415内后,在第一限位槽415槽口处固定焊接有第一塞块422,第一塞块422可防止第一限位块421脱离出第一限位槽415。
42.参照图6,在第一转动杆41上安装有第一加强杆5,在第一转动杆41外周侧开设有供第一加强杆5放置的第一安装槽416,第一加强杆5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一转动杆41上,第一加强杆5具有与第一转动杆41相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和完全收入第一安装槽416内的收纳状态,在第一转动杆41内安装有第一控制件52,第一控制件52为第一铰接杆521,在第一滑移杆42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铰接座522,第一铰接杆521的一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一铰接座522上,第一铰接杆521的另一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一加强杆5内,在第一加强杆5上开设有供第一铰接杆521滑移的第一移动槽51,在第一转动杆41上开设有供第一铰接杆521通过的第一活动槽417,在第一铰接杆521的作用下,当第一滑移杆42朝远离第一转动杆41方向滑移过程中,可同时控制第一加强杆5从收纳状态转动至到抗压状态。
43.参照图6,在第一滑移杆42上安装有第一抗压杆6,在第一滑移杆42外周侧开设有供第一抗压杆6放置的第一容纳槽423,第一抗压杆6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一滑移杆42上,第一抗压杆6具有完全收入第一容纳槽423内的收纳状态和与第一滑移杆42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在第一滑移杆42内还安装有第一弹性件61,第一弹性件61为第一压缩弹簧62,在第一容纳槽423槽底出开设有供第一压缩弹簧62放置的第一弹簧槽424,第一压缩弹簧62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弹簧槽424槽底上,第一压缩弹簧62的另一端抵接在第一抗压杆6上,控制第一滑移槽411朝远离第一转动杆41方向移动,直至第一滑移槽411槽壁不再作用在第一抗压杆6上时,在第一压缩弹簧62的作用下,第一抗压杆6从收纳状态转动至抗压状态,实现加强第一滑移杆42的抗压能力。
44.参照图2,第二转动组件7包括第二转动杆71和第二滑移杆72,在第二转动杆71开设有供第二滑移杆72滑移的第二滑移槽711,第二转动杆71远离第二滑移杆72的一侧一体设置有第二转动筒712,第二连接筋21包括两个第二立筋211和将在两个第二立筋211连接在一起的第二横筋212,第二转动筒712上开设有供第二横筋212穿过的第二转动槽713。
45.参照图7和图8,在第二横筋212上焊接有第二卡接块213,在第二转动槽713槽壁上开设有供第二卡接块213旋转的第二卡接槽714,当第二卡接块213抵触到第二卡接槽714的一侧槽壁上时,此时第二转动杆71竖直朝下呈竖直状态,在第二承载板2上开设有将第二转动杆71和第二滑移杆72放置的第二放置槽24,当第二卡接块213抵触到第二卡接槽714的另一侧槽壁上时,此时第二转动杆71朝远离第二横筋212方向延伸呈水平状态。
46.参照图8,为了方便第二转动筒712安装在第二横筋212上,第二转动筒712为两半式拼接而成,并通过螺栓对第二转动筒712的两半进行固定。
47.参照图7和图9,为了防止第二滑移杆72脱离出第二转动杆71外,在第二滑移杆72周侧固定焊接有第二限位块721,第二转动杆71靠近第二滑移杆72的一侧端面开设有供第二限位块721滑移的第二限位槽715,当第二限位块721进入第二限位槽715内后,在第二限位槽715槽口处固定焊接有第二塞块722,第二塞块722可防止第二限位块721脱离出第二限位槽715。
48.参照图10,在第二转动杆71上安装有第二加强杆8,在第二转动杆71外周侧开设有供第二加强杆8放置的第二安装槽716,第二加强杆8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杆71上,
第二加强杆8具有与第二转动杆71相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和完全收入第二安装槽716内的收纳状态,在第二转动杆71内安装有第二控制件82,第二控制件82为第二铰接杆821,在第二滑移杆72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铰接座822,第二铰接杆821的一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二铰接座822上,第二铰接杆821的另一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二加强杆8内,在第二加强杆8上开设有供第二铰接杆821滑移的第二移动槽81,在第二转动杆71上开设有供第二铰接杆821通过的第二活动槽717,在第二铰接杆821的作用下,当第二滑移杆72朝远离第二转动杆71方向滑移过程中,可同时控制第二加强杆8从收纳状态转动至到抗压状态。
49.参照图10,在第二滑移杆72上安装有第二抗压杆9,在第二滑移杆72外周侧开设有供第二抗压杆9放置的第二容纳槽723,第二抗压杆9可通过轴转动连接在第二滑移杆72上,第二抗压杆9具有完全收入第二容纳槽723内的收纳状态和与第二滑移杆72相垂直设置的抗压状态,在第二滑移杆72内还安装有第二弹性件91,第二弹性件91为第二压缩弹簧92,在第二容纳槽723槽底出开设有供第二压缩弹簧92放置的第二弹簧槽724,第二压缩弹簧92的一端抵接在第二弹簧槽724槽底上,第二压缩弹簧92的另一端抵接在第二抗压杆9上,控制第二滑移槽711朝远离第二转动杆71方向移动,直至第二滑移槽711槽壁不再作用在第二抗压杆9上时,在第二压缩弹簧92的作用下,第二抗压杆9从收纳状态转动至抗压状态,实现加强第二滑移杆72的抗压能力。
50.参照图11,在第一滑移杆42和第二滑移杆72之间安装有固定组件10,固定组件10包括抵接盘101、抵接弹簧102以及滑移套103,滑移套103套设在第一滑移杆42外周侧且沿着第一滑移杆42长度方向滑移,抵接盘101焊接在第一滑移杆42远离第一转动杆41的一侧,抵接弹簧102的一端抵接在抵接盘101上,抵接弹簧102的另一端抵接在滑移套103上,在第一滑移杆42外周侧开设有供第二滑移杆72插入的固定槽,在滑移套103上开设有供第二滑移杆72穿过的让位槽1031,当第二滑移杆72插入固定槽内后,在抵接弹簧102的作用下,滑移套103包覆住第二滑移杆72,此时第二滑移杆72限制第一滑移杆42在水平面的滑移,并且滑移套103限制第二滑移杆72的转动,实现固定组件10固定连接第一滑移杆42和第二滑移杆72的效果。
51.参照图11,为了使滑移套103在滑动过程中保持稳定,在让位槽1031槽壁上固定焊接有滑移块1032,在第一滑移杆42上开设有与滑移块1032相适配的第一滑动槽425,在第二滑移杆72上还开设有与滑移块1032相适配的第二滑动槽725,滑移块1032可限制第二滑移杆72在水平面上的滑移。
5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装配式建筑转角处的l型自保温剪力墙预制板的实施原理为:将第一承载板1和第二承载板2放置在保温墙15内侧位置,转动第一转动杆41,将第一滑移杆42滑出第一转动杆41,再转动第二转动杆71,将第二滑移杆72滑出第二转动杆71,直至第二转动杆71插入固定槽内,然后在抵接弹簧102的作用下,滑移套103将第一滑移杆42与第二滑移杆72固定在一起,同时第一抗压杆6在第一压缩弹簧62的作用下转动、第二抗压杆9在第二压缩弹簧92的作用下转动、第一加强杆5在第一铰接杆521的作用下转动、第二加强杆8在第二铰接杆821的作用下转动,直至第一抗压杆6、第二抗压杆9、第一加强杆5、第二加强杆8同时处于抗压状态,实现加强两个承载板相交点上侧位置的抗压能力的效果。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