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全向轮及应用其的可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00: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向轮及应用该全向轮的可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全向轮200,其包括轮毂a及可转动地设置在轮毂a上的轮子b。该全向轮在地面上滑动时,轮毂a与地面的间隙h很小,如果地面不平整,因为轮子b的轮面离地面距离比所述轮毂低离地面的距离大,只要轮子稍微倾斜便会发生轮毂的底部与地面摩擦造成全向轮200卡住无法移动,如图2所示。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全向轮,所述全向轮在不平整的道路上滑动时轮毂不会与地面接触。
4.一种全向轮,包括:轮毂,所述轮毂开设有一贯穿所述轮毂的轴孔;多个轮子,每个轮子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轮毂上,所述多个轮子围绕所述轴孔间隔设置;以及多个橡皮套,每个橡皮套套设在每一个轮子上,且所述橡皮套上设置有用以增大摩擦力的立体花纹;其中,所述橡皮套套设在所述轮子上用以避免所述轮毂直接与地面接触。
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全向轮的可移动装置,其包括本体与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本体上的所述全向轮。
6.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全向轮的设置有立体花纹的橡皮套套设在所述轮子上,一方面由此有效地增大所述轮子的重心与地面的距离,进而间接增大了所述轮毂与地面的距离,避免所述全向轮在滚动时,所述轮毂直接与地面接触;另一方面增强了所述轮子对地面的摩擦力,使得所述全向轮可在地面自如滚动。
附图说明
7.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全向轮的剖面示意图。
8.图2是图1的全向轮在不平整道路上的示意图。
9.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向轮的立体示意图。
10.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向轮的轮子与橡皮套的立体示意图。
11.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向轮的轮毂的立体示意图。
12.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轮毂分解示意图。
13.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向轮轮毂与地面间隙的示意图。
14.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全向轮的平面示意图。
15.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全向轮在不平整道路上的示意图。
16.图10是包括本发明实施例全向轮的可移动装置的示意图。
1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8.全向轮
ꢀꢀꢀꢀꢀꢀꢀꢀꢀꢀꢀꢀꢀꢀꢀꢀꢀꢀꢀꢀꢀꢀ
100、200
19.轮毂
ꢀꢀꢀꢀꢀꢀꢀꢀꢀꢀꢀꢀꢀꢀꢀꢀꢀꢀꢀꢀꢀꢀꢀꢀ
10、a
20.轮子
ꢀꢀꢀꢀꢀꢀꢀꢀꢀꢀꢀꢀꢀꢀꢀꢀꢀꢀꢀꢀꢀꢀꢀꢀ
20、b
21.主体部
ꢀꢀꢀꢀꢀꢀꢀꢀꢀꢀꢀꢀꢀꢀꢀꢀꢀꢀꢀꢀꢀꢀ
201
22.转轴
ꢀꢀꢀꢀꢀꢀꢀꢀꢀꢀꢀꢀꢀꢀꢀꢀꢀꢀꢀꢀꢀꢀꢀꢀ
202
23.橡皮套
ꢀꢀꢀꢀꢀꢀꢀꢀꢀꢀꢀꢀꢀꢀꢀꢀꢀꢀꢀꢀꢀꢀ
30
24.轴孔
ꢀꢀꢀꢀꢀꢀꢀꢀꢀꢀꢀꢀꢀꢀꢀꢀꢀꢀꢀꢀꢀꢀꢀꢀ
40
25.立体花纹
ꢀꢀꢀꢀꢀꢀꢀꢀꢀꢀꢀꢀꢀꢀꢀꢀꢀꢀꢀꢀ
50
26.轮毂突出部
ꢀꢀꢀꢀꢀꢀꢀꢀꢀꢀꢀꢀꢀꢀꢀꢀꢀꢀ
11
27.第一侧部
ꢀꢀꢀꢀꢀꢀꢀꢀꢀꢀꢀꢀꢀꢀꢀꢀꢀꢀꢀꢀ
12
28.中间部
ꢀꢀꢀꢀꢀꢀꢀꢀꢀꢀꢀꢀꢀꢀꢀꢀꢀꢀꢀꢀꢀꢀ
13
29.第二侧部
ꢀꢀꢀꢀꢀꢀꢀꢀꢀꢀꢀꢀꢀꢀꢀꢀꢀꢀꢀꢀ
14
30.通孔
ꢀꢀꢀꢀꢀꢀꢀꢀꢀꢀꢀꢀꢀꢀꢀꢀꢀꢀꢀꢀꢀꢀꢀꢀ
15
31.装配孔
ꢀꢀꢀꢀꢀꢀꢀꢀꢀꢀꢀꢀꢀꢀꢀꢀꢀꢀꢀꢀꢀꢀ
16
32.轮毂齿
ꢀꢀꢀꢀꢀꢀꢀꢀꢀꢀꢀꢀꢀꢀꢀꢀꢀꢀꢀꢀꢀꢀ
17
33.可移动装置
ꢀꢀꢀꢀꢀꢀꢀꢀꢀꢀꢀꢀꢀꢀꢀꢀꢀꢀ
300
34.本体
ꢀꢀꢀꢀꢀꢀꢀꢀꢀꢀꢀꢀꢀꢀꢀꢀꢀꢀꢀꢀꢀꢀꢀꢀ
301
3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38.参照图3、图4及图5,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向轮100包括轮毂10、多个轮子20及多个橡皮套30。所述轮毂10上有一贯穿轮毂10的轴孔40;每个所述轮子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轮毂10上且所述多个轮子20围绕所述轴孔40等间隔设置。每一个所述橡皮套30套设在一个轮子20上,且所述橡皮套30上设置有增大摩擦力作用的立体花纹50。所述橡皮套30套设在所述轮子20上用以避免当所述全向轮100在地面滚动时所述轮毂10直接与地面接触。
3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设置有立体花纹50的橡皮套30套设在所述轮子20上,一方面由此有效地增大所述轮子20的重心与地面的距离,进而增大了所述轮毂10与地面的距离,避免所述全向轮100在地面(尤其是不平整的地面)滚动时所述轮毂10直接与地面接触;另一方面增强了所述轮子20对地面的摩擦力,使得所述全向轮100可在地面自如滚动。
40.进一步参照图3,所述多个轮子20围绕所述轴孔40形成两圈,每一圈轮子20包括有多个轮子20,每一个圈中的多个轮子20为围绕所述轴孔40等间隔设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两圈轮子20为沿所述轮毂10的周缘非正对设置。图3给出的实施例中每一圈轮子20中
轮子20的个数为四个,但不仅限于四个轮子20。
41.进一步参照图5,所述轮毂10包括围绕所述轴孔40的向外凸伸且间隔设置的多个轮毂突出部11。所述多个轮毂突出部11围绕所述轴孔40形成为两圈,同一圈相邻两个轮毂突出部11之间可转动地设置有一个轮子20。所述橡皮套30的厚度设置用以避免所述轮毂突出部11直接与地面接触。
42.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两圈轮毂突出部11为沿所述轮毂10的周缘相互错开设置,每一个轮毂突出部11正对与其不同圈的两个轮毂突出部11之间的一个所述轮子20。在本实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两圈轮子20为沿所述轮毂10的周缘非正对设置,且所述每一圈轮子20与不同圈轮毂突出部正对设置。
43.参照图6,所述轮毂10包括沿所述轴孔40的延伸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部12、中间部13及第二侧部14。所述第一侧部12、所述中间部13及所述第二侧部14中均开设有通孔15。所述第一侧部12、所述中间部13及所述第二侧部14的通孔15相互连接形成所述轴孔40。所述第一侧部12与所述中间部13配合形成一圈轮毂突出部11用以装设一圈所述轮子20,所述第二侧部14与所述中间部13配合形成另一圈轮毂突出部11用以装设另一圈所述轮子20。
44.进一步参照图3与图4,每一个轮子20包括主体部201以及凸设在所述主体部201相对两端的转轴202。轮毂10的同一圈轮毂突出部11中每一个轮毂突出部11朝向与其相邻的轮毂突出部11的表面开设有装配孔16用以可转动装配所述转轴202。如此,每一个轮子20可转动地设置于同一圈相邻两个轮毂突出部11之间。
4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201从其中间分别指向两个转轴202的方向的横截面直径逐渐减小;所述橡皮套30的形状与所述主体部201的外部轮廓相配合以包覆所述主体部201。
46.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侧部12包括围绕所述第一侧部12的通孔15向外凸伸且间隔设置的多个轮毂齿17。第二侧部14包括围绕所述第二侧部14的通孔15向外凸伸且间隔设置的多个轮毂齿17。所述中间部13包括围绕所述中间部13的通孔15向外凸伸且间隔设置的多个轮毂齿17;且所述中间部13的多个轮毂齿17围绕所述中间部的通孔15形成为独立的两圈,每一圈轮毂齿包括有多个轮毂齿17,所述两圈轮毂齿17为沿所述轮毂10的周缘相互错开设置。
47.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12的多个轮毂齿17与所述中间部13的其中一圈轮毂齿17一一相对连接形成多个轮毂突出部11,所述第二侧部14的多个轮毂齿17与所述中间部13的另一圈轮毂齿17一一相对连接形成多个所述轮毂突出部11。
48.参照图7,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所述可滚动的轮子20上套设所述带有立体花纹50的橡皮套30后有效地加大了所述轮子20的直径,当所述全向轮100在地面滑动时,本发明实施例的全向轮100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轮毂突出部11的底部e(如图7中靠近地面轮毂突出部11的底部e)离地面的间隙h变大,所述全向轮100的靠近地面轮子20的轮面d(如图7中靠近地面的轮子20的路面d)到地面的距离低于与所述轮子20不同圈的正相对所述轮毂突出部11的底部e到地面的距离,如图8所示。
49.参照9(图9的曲线代表不平整的道路),当所述全向轮100轮子在不平整的路面滑动时,所述全向轮100的轮子20靠近地面接触面f(如图9中靠近地面的轮子20的与地面接触面f)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低于与所述轮子20不同圈的正相对所述轮毂突出部11的底部l(如
图9中靠近地面轮毂突出部11的底部l)到地面的距离,从而使得轮子20比轮毂突出部11的底部l先接触地面,以致所述轮毂10不会直接与地面磨擦,从而所述全向轮100在不平整的路面滑动时不会卡到地面。并且,所述轮子20套设了带有立体花纹50的橡皮套30,增强了所述轮子20对地面的摩擦力,使得所述全向轮100可在地面自如滚动。
50.如图10所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全向轮100的可移动装置300,其包括本体301与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本体301上的所述全向轮100。
51.所述可移动装置300可为机器人、手推车、转移输送机、货运车及行李箱等,本实施例中,可移动装置300为用于家庭娱乐、餐饮服务、医疗服务和救灾排险等方面的机器人。
5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