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2021-12-07 21: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子零部件检测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电子零部件在生产出成品以后需要对其进行性能检测,现有的性能检测多采用人工,不仅效率较低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检测误差,尤其是在某项电子产品批量化生产时,大量电子产品的检测单纯的依靠人工已经无法实现完工,并且随着所需检测的电子产品数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地导致工作人员易疲劳,从而出现电子产品检测误差增大的情况,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多种设备之间的协同运作已经能够实现,因此特提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能够解放人力,提升电子产品检测效率以及能够降低电子产品检测误差的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及检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包括用于运输电子零部件的传送平台,传送平台的一端安装有检测仓,传送平台通过转辊连接有传输带,传输带包括活动板和连接带,连接带套接在两个辊轮的外壁,相邻活动板之间的间隙与电子产品的宽度相匹配,防止电子零部件与活动板之间脱离。
5.检测仓的内部设置有传输板,检测仓的内部通过转盘安装有检测带,检测带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检测带之间的距离与电子产品的长度相匹配,检测仓远离传送平台一端的正下方安置有用于收集电子产品的收集仓,检测仓端部处的底面设置有拨板,拨板位于收集仓的正上方,方便对电子零部件施行分类。
6.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连接带由多个活动块组成,相邻的活动块之间铰接,且活动块的侧面开设有活动槽,活动槽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整理板,整理板的侧面与活动槽远离开口端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电磁铁、磁铁以及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整理板的侧面以及活动槽的内壁固定,且复位弹簧的端部与电磁铁和磁铁相离,利用复位弹簧提供的阻尼减少噪音产生。
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活动板的端部与整理板的侧面固定,整理板为t字型结构,且整理板远离活动槽内部的一侧与活动块的侧面齐平,电磁铁和磁铁正对面的磁性相同,相邻的活动块之间通过自身端面的铰接钮和铰接槽铰接,铰接槽的内壁以及铰接钮的外壁分别设置有触片,触片通过导线与电磁铁的输入端连接,两个触片贴合,且相邻活动板端面处的触片通过导线连接同一个电源,使电路连接更加稳定。
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收集仓的内部通过隔板隔出两个相互封闭的空间。
9.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检测仓正对传送平台的端部为喇叭型结构,转盘设置有多
个,且多个转盘沿着检测仓侧壁的方向排布,转盘为h型结构,检测带的外壁固定有贴片,贴片远离检测带的一侧固定有导电片,贴片靠近检测带的一侧固定有与导电片一体设置的电触杆,检测仓的内壁安装有搭电杆,搭电杆通过导线连接有外置电源,搭电杆伸直贴片和检测带之间,且搭电杆的端部与电触杆的侧面贴合,保证电路连接的完整性。
1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检测仓两正对的内壁均设置有搭电杆,两个搭电杆分别通过导线与外置电源的输出端连接,其中一个搭电杆与外置电源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分压电阻的两端通过导线并联有电压表,电压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有逻辑控制器,实现对电子零部件体质的检测。
11.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检测仓的底面通过转轴与拨板铰接,检测仓的底侧壁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转轴的外壁以及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均安装有齿轮,且两个齿轮啮合,伺服电机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逻辑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方便终端对电子零部件检测良品率的监测。
12.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及检测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t1、传送平台将电子零部件向着检测仓的内部实施转运,并通过传输板使电子零部件进入检测仓的内部,两个检测带转动过程中通过导电片与电子零部件端部触点的贴合,可以对电子零部件进行能够通电的检测,经检测的电子零部件在拨板的干扰下能够收集仓的内部;t2、通过与搭电杆串联的分压电阻以及电压表,能够计算得出电子零部件所分担的电压,在通过与指标的对比,可以判断电子零部件的好坏,对比过程由逻辑控制器完成,逻辑控制通过伺服电机来改变拨板的倾斜方向,从而经检测后的电子零部件进行分类。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记载了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及检测方法,通过活动板能够将电子零部件进行排列,借助检测带对电子零部件的夹持和通电,能够对电子零部件的通电性施行检测,并通过对电压的测量,还可以反应出电子零部件的体质,使电子零部件检测的参数更加完备,同时将传输和检测整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以及设备成本的投入,提升电子零部件检测的效率。
14.通过活动板的振动,可以使电子零部件的排列更加地整齐,同时还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电子零部件施行排列,提高检测装置的适配能力。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传送平台结构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检测仓正剖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检测带侧剖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系统逻辑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活动块剖视图。
16.图中:1、传送平台;2、检测仓;21、传输板;3、传输带;31、活动板;32、连接带;33、活动块;34、活动槽;35、整理板;36、铰接钮;37、铰接槽;38、触片;4、转盘;5、检测带;51、贴片;52、导电片;53、电触杆;54、搭电杆;6、收集仓;7、拨板;71、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17.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18.实施例1请参阅图1

4,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物联网的电子零部件检测及压接装置,包括用于运输电子零部件的传送平台1,传送平台1的一端安装有检测仓2,传送平台1将电子零部件向着检测仓2运输,检测仓2通过其内部设置的两个检测带5对电子零部件进行夹持并进行通电检测,两者之间配合使用,实现电子零部件运输和检测的整合,进一步地解放了劳动力。
19.现有的用于对电子产品施行检测的自动化装置多为外观检测、x光检测和超声波检测,但是对于电子产品的通电检测还是停留在人工层面,若想实现电子产品的通电检测不仅需要考虑到判断电子产品通电端的问题,还需要保证通电检测稳定性的问题。
20.本发明中,传送平台1通过转辊连接的传输带3,是由活动板31和连接带32拼装而成,并且相邻活动板31之间的间隙与电子产品的宽度相匹配,因此电子产品在传输带3的顶面进行传输时,会有限滚落至活动板31的间隙当中,从而使电子零部件在传输带3上进行统一方向的排列。
21.其中,连接带32套接在传送平台1内部两个辊轮的外壁,活动板31的侧面与辊轮的外壁相离,既能够防止活动板31与辊轮之间发生摩擦从而产生噪音,还能够通过活动板31的腾空,利用其韧性在电子零部件压力作用下产生形变,使电子零部件能够向着活动板31之间缝隙的滚动更加顺畅,同时还能够对质量较大的电子零部件施行在传输带3顶面的排列,即能够增加本装置可检测电子零部件尺寸的范围。
22.优选的活动板31的顶面为弧形结构,从而使电子零部件与活动板31顶面的接触点不稳定,使电子零部件具有向着活动板31之间间隙滚动的趋势,实现电子零部件的排列。
23.为了使电子零部件从传输带3顶面运动至检测仓2内部的过程更加地顺畅,检测仓2的内部设置有传输板21,传输板21倾斜设置,并且为了降低传输板21端部厚度对电子零部件运动的阻力,传输板21端部底侧与传输带3的顶面贴合。
24.随着传输带3不间断地对电子零部件进行传输,后续与传输板21接触的电子零部件对先与传输板21接触的电子零部件施行挤压,因此只要控制传送平台1的运行速度,即能够控制电子零部件检测的进程。
25.检测仓2的内部通过转盘4安装有检测带5,转盘4为h型结构,h型结构的转盘4可以提升对检测带5固定的效果,防止检测带5在转动时出现于转盘4外壁脱离的情况。
26.为了能够对电子零部件施行通电检测,检测带5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检测带5之间的距离与电子产品的长度相匹配,两个检测带5对电子零部件施行夹持,并通过电子零部件端部与导电片52之间的接触,可以对电子零部件施行通电检测。
27.为了使电子零部件进入检测仓2内部的过程更加地顺畅,检测仓2正对传送平台1的端部为喇叭型结构,转盘4设置有多个,且多个转盘4沿着检测仓2侧壁的方向排布,两个检测带5组成的开口也为喇叭型结构,使得电子零部件可以较为顺畅地进入两个检测带5之
间,并且随着两个检测带5之间间距的减小,可以对电子零部件施行夹持固定。
28.其中转盘4由电机带动,并且分别带动两个检测带5转动的转盘4所用的电机型号相同,接电相同。
29.为了使电子零部件的通电检测更加地稳定,检测带5的外壁固定有贴片51,贴片51远离检测带5的一侧固定有导电片52,贴片51靠近检测带5的一侧固定有与导电片52一体设置的电触杆53,检测仓2的内壁安装有搭电杆54,搭电杆54通过导线连接有外置电源,搭电杆54伸直贴片51和检测带5之间,且搭电杆54的端部与电触杆53的侧面贴合,保证电路连接的稳定性。
30.其中,贴片51可以为c字型结构,当其与电子零部件接触时,可以通过自身的形变使其与电子零部件的接触更加紧凑,同时还能够保证电连接的稳定性,搭电杆54为l型结构,且其l型的端部为弧形结构,使电触杆53与搭电杆54之间的贴合和分离过程更加地平滑,避免搭电杆54产生形变。
31.优选的,搭电杆54可以通过变频器与市电连接,利用较低频率的交流电可以不分电子零部件的导通方向,尤其是对二极管型电子零部件进行检测时,则可以相应地减少电路改造的成本。
32.为了能够对电子零部件的参数进行检测,检测仓2两正对的内壁均设置有搭电杆54,两个搭电杆54分别通过导线与外置电源的输出端连接,其中一个搭电杆54与外置电源之间串联有分压电阻,分压电阻的两端通过导线并联有电压表,电压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连接有逻辑控制器,利用串联分压原理,通过电源电压减去电压表所测示数则能够得到电子零部件所分担的电压,进而能够对电子零部件的体质进行判断。
33.一般情况下电子零部件的工作电压处于一定的范围内,因此对于电子零部件体质判断的依据即电压差值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若不满足此范围既可以判断电子零部件为不合格产品。
34.为了对检测后的电子零部件进行分类收集,检测仓2远离传送平台1一端的正下方安置有用于收集电子产品的收集仓6,收集仓6的内部通过隔板隔出两个相互封闭的空间,两个空间分别收集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
35.为了实现对电子产品的分类,检测仓2的底面通过转轴71与拨板7铰接,拨板7位于收集仓6的正上方,检测仓2的底侧壁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经逻辑控制器控制可以以不同的方向进行转动,从而改变拨板7倾斜的角度,实现对电子零部件运动轨迹的改变。
36.同时还可以利用伺服电机运行的次数间接得到拨板7偏转的次数,从而能够得到电子零部件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的个数,进而能够对残品率进行计算,将控制伺服电机的逻辑控制器进行联网,又能够通过控制终端实时地了解电子零部件检测的情况,还能够对电子零部件的检测进行人为的干预,以提升本装置对于不同类型电子零部件检测的适配性。
37.转轴71的外壁以及伺服电机的动力输出轴均安装有齿轮,且两个齿轮啮合,伺服电机的输入端通过导线与逻辑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齿轮之间的连接反应快,能够满足电子零部件进行较为快速的检测和分类,同时结构简单,检修频率低。
38.实施例2
请参阅图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地实现电子零部件在传输带3上的排列。
39.连接带32由多个活动块33组成,相邻的活动块33之间铰接,满足连接带32在传送平台1内部跟随辊轮转动。
40.非圆柱体型结构的电子零部件较难以在传输带3的顶面发生移动,因此需要对其施加外力或者使其获得一定的动能。
41.优选的,活动块33的侧面开设有活动槽34,活动槽34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整理板35,整理板35的侧面与活动槽34远离开口端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电磁铁和磁铁,电磁铁和磁铁正对面的磁性相同,电磁铁通电后能够与磁铁之间产生斥力,从而实现整理板35向着远离活动槽34的方向运动,当电磁铁断电后,由于电磁铁多为铁芯缠绕线圈制作,磁铁与电磁铁之间产生吸引力,整理板35便能够向着活动槽34的内部运动。
42.因此只要控制电磁铁的通电频率,既能够实现整理板35带动活动板31震动,从而能够为非圆柱体型结构的电子零部件施加外力,使起具有一定的动能,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零部件在传输带3上的排列。
43.优选的,电磁铁可以通过整流桥和变压器与市电连接,使电磁铁获得更加稳定的电能来源。
44.其中,整理板35的侧面与活动槽34远离开口端的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整理板35的侧面以及活动槽34的内壁固定,且复位弹簧的端部与电磁铁和磁铁相离,复位弹簧可以为活动板31的振动提供一定的阻尼,减小整理板35与活动槽34内壁之间的冲击力,从而减少噪音的产生。
45.活动板31的端部与整理板35的侧面固定,整理板35为t字型结构,且整理板35远离活动槽34内部的一侧与活动块33的侧面齐平,在防止整理板35与活动槽34之间分离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减少整理板35与活动槽34顶面之间的缝隙,防止灰尘进入,避免灰尘堆积影响活动板31正常的震动行程。
46.为了进一步地降低电路连接的难度,相邻的活动块33之间通过自身端面的铰接钮36和铰接槽37铰接,铰接槽37的内壁以及铰接钮36的外壁分别设置有触片38,触片38通过导线与电磁铁的输入端连接,两个触片38贴合,且相邻活动板31端面处的触片38通过导线连接同一个电源,通过触片38的接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连接,降低电路设计难度和电力设计所需成本。
47.同时铰接钮36和铰接槽37之间在相对运动的同时亦能够实现完整的电路连接,因此采用触片38贴合的方式在两个活动组件之间进行电路连接的方式可以移植到现有技术中多数兼具机械连接和电路连接的结构中,可以为机械和电力结合的设备提供参考。
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