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1:5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应力光伏柔性支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背景技术:

2.现有光伏柔性支架中的预应力悬索与杆件主要采用螺栓固定,通过螺栓来抵抗悬索的滑动摩擦力,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施加的预应力会逐渐损失,光伏柔性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易发生偏心,导致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旨在解决光伏柔性支架中的预应力悬索的预应力逐渐消失且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易发生偏心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5.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包括:
6.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孔道用于收容第一悬索且与所述第一悬索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悬索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摩擦连接;及
7.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和铰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贯穿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孔道用于收容第二悬索且与所述第二悬索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二悬索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摩擦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铰接,所述铰接件设于所述第四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一侧,所述铰接件上设有铰接孔,所述铰接孔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所述第三连接件旋转的旋转平面内,所述铰接孔用于第一杆件与所述铰接件铰接,所述第一孔道平行于所述旋转平面,所述第二孔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旋转平面。
8.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部分叠设并旋转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铰接。
9.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道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铰接部所在平面分别位于所述旋转平面的两侧。
10.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件位于所述旋转平面内。
11.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节点还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对
所述第一悬索的夹持力。
12.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节点还包括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对所述第一悬索的夹持力。
1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14.光伏柔性支架,包括第一悬索、第二悬索、两个第一杆件及如上所述的节点,所述第一悬索穿设于所述第一孔道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摩擦连接,所述第二悬索穿设于所述第二孔道且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摩擦连接,两个所述第一杆件将所述铰接件夹持并通过所述铰接孔与所述铰接件铰接。
15.在所述光伏柔性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杆件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一夹持部,所述铰接件夹持于两个所述第一夹持部之间,所述第一本体自所述第一夹持部向远离所述铰接件一侧弯折,以使两个第一本体呈一定夹角。
16.在所述光伏柔性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伏柔性支架还包括第二杆件,所述第二杆件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铰接部两侧。
17.在所述光伏柔性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件包括第二本体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设于所述第二本体且与所述第一铰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铰接部两侧。
18.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上述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用于光伏柔性支架中,在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该节点自身还能够避免施加到悬索的预应力逐渐损失,同时还能够避免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发生偏心。具体地,该节点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围设形成第一孔道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围设形成第二孔道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从而代替螺栓来抵抗第一悬索和第二悬索的滑动摩擦力,由于增加了与第一悬索和第二悬索的连接面积保证了节点与第一悬索和第二悬索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避免施加的预应力消失。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铰接。第四连接件远离第二连接件一侧设有开设有铰接孔的铰接件,铰接孔的轴线位于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三连接件旋转的旋转平面内,铰接孔用于第一杆件与铰接件铰接,第一孔道平行于旋转平面,第二孔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旋转平面。如此能够使得第一杆件传递给第一悬索和第二悬索的作用力不发生偏心,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其中:
22.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位置处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位置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25.图4为图3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7.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32.现有光伏柔性支架中的预应力悬索与杆件主要采用螺栓固定,通过螺栓来抵抗悬索的滑动摩擦力,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施加的预应力会逐渐损失,光伏柔性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易发生偏心,导致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不稳定。
33.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用于支撑光伏组件。该光伏柔性支架可以安装于公司、学校、工厂或野外等各种空旷场合环境中,以使光伏组件实现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以提高和改善人们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34.请一并结合图1和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柔性支架进行说明。该光伏柔性支架包括第一悬索10、第二悬索20、两个第一杆件30及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40。如图2和图4所示,该节点40包括第一连接组件41及第二连接组件42。其中,第一连接组件41包括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一孔道。第一孔道贯穿第一连接组件41。第一孔道用于收容第一悬索10且与第一悬索10相匹配,以使第一悬索10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摩擦连接。第二连接组件42包括第三连接件421、第四连接件422和铰接件423。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二孔道。第二孔道贯穿第二连接组件42。第二孔道用于收容第二悬索20且与第二悬索20相匹配,以使第二悬索20分别与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摩擦连接。第二连接件412与第三连接件421铰接。铰接件423设于第四连接件422远离第二连接件412一侧,铰接件423上设有铰接孔。铰接孔的轴线位于第二连接件412相对第三连接件421旋转的
旋转平面内。铰接孔用于第一杆件30与铰接件423铰接。第一孔道平行于旋转平面,第二孔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旋转平面。第一悬索10穿设于第一孔道且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摩擦连接,第二悬索20穿设于第二孔道且分别与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摩擦连接,两个第一杆件30将铰接件423夹持并通过铰接孔与铰接件423铰接。
35.综上,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40用于光伏柔性支架中,在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该节点40自身还能够避免施加到悬索的预应力逐渐损失,同时还能够避免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发生偏心。具体地,该节点40包括第一连接组件41和第二连接组件42。第一连接组件41包括围设形成第一孔道的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第二连接组件42包括围设形成第二孔道的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从而代替螺栓来抵抗第一悬索10和第二悬索20的滑动摩擦力,由于增加了与第一悬索10和第二悬索20的连接面积保证了节点40与第一悬索10和第二悬索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避免施加的预应力消失。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412与第三连接件421铰接。第四连接件422远离第二连接件412一侧设有开设有铰接孔的铰接件423,铰接孔的轴线位于第二连接件412相对第三连接件421旋转的旋转平面内,铰接孔用于第一杆件30与铰接件423铰接,第一孔道平行于旋转平面,第二孔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旋转平面。如此能够使得第一杆件30传递给第一悬索10和第二悬索20的作用力不发生偏心,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第二连接件412上设有第一铰接部4121。第三连接件421上设有第二铰接部4211。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部分叠设并旋转连接,以实现第二连接件412与第三连接件421铰接。如此通过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部分叠设能够防止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沿铰接轴线方向相互窜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均呈板状。其中第一铰接部4121位于旋转平面内,如此使得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部分叠设还能够保证第二连接件412旋转的稳定性。
37.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第一孔道所在平面与第二铰接部4211所在平面分别位于旋转平面的两侧。如此使得第一悬索10和第二铰接部4211作用于第一铰接部4121的力尽量平衡,保证第一连接组件41的位置稳定,进而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
38.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铰接件423位于旋转平面内。本实施例中,第二铰接部4211和铰接件423与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呈十字状,进一步保证第二连接组件42的受力平衡,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
39.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节点40还包括第一调节件413,第一调节件413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连接,用于调节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对第一悬索10的夹持力。通过第一调节件413能够调节对第一悬索10的夹持力,避免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过分夹持第一悬索10,利用第一悬索10自身柔性的特点能够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摩擦连接,从而避免了对第一悬索10的挤压导致其受压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41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孔道的两侧。第一调节件413且穿设于第一连接件411与第二连接件412连接。第一孔道穿设于两个第一调节件413之间,如此能够保证第一孔道的形状稳定,进而提升节点40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光伏柔性支架
形状达到预设形状。
40.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节点40还包括第二调节件424,第二调节件424分别与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连接,用于调节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对第一悬索10的夹持力。通过第二调节件424能够调节对第二悬索20的夹持力,避免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过分夹持第二悬索20,利用第二悬索20自身柔性的特点能够与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摩擦连接,从而避免了对第二悬索20的挤压导致其受压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424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孔道的两侧。第二调节件424且穿设于第三连接件421与第四连接件422连接。第二孔道穿设于两个第二调节件424之间,如此能够保证第二孔道的形状稳定,进而提升节点40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光伏柔性支架形状达到预设形状。
4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第一杆件30包括第一本体31和第一夹持部32,铰接件423夹持于两个第一夹持部32之间。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32呈板状,以能够与铰接件423更好的贴合,保证其相对铰接件423旋转位置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本体31自第一夹持部32向远离铰接件423一侧弯折,以使两个第一本体31呈一定夹角。如此能够方便第一杆件30与外界结构连接,同时保证两个第一杆件30相对铰接件423旋转时互相不干涉。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31呈圆柱状。第一本体31和第一夹持部32之间还设有第一连接段33,第一连接段33自第一本体31向第一夹持部32由圆柱状向板状过度,如此能够保证第一本体31与第一夹持部3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4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至图4,光伏柔性支架还包括第二杆件50,第二杆件50与第一铰接部4121分别位于第二铰接部4211两侧。如此进一步保证第二铰接部4211的受力平衡。进一步地,第二杆件50包括第二本体51和第二夹持部52,第二夹持部52设于第二本体51且与第一铰接部4121分别位于第二铰接部4211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51呈圆柱状。第二本体51和第二夹持部52之间还设有第二连接段53,第二连接段53自第二本体51向第二夹持部52由圆柱状向板状过度,如此能够保证第二本体51与第二夹持部5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悬索10和第二悬索20为钢绞线。第一杆件30和第二杆件50为钢桁架。
4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4.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