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及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的制作方法

2021-12-04 11:5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预制板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及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2.现有预制混凝土叠合板采用了桁架钢筋,桁架钢筋的作用为提高板本身的刚度,减少混凝土脱模起吊和施工开裂的风险,但用钢量占比达40%,用钢量巨大,且增大了管线穿管的难度(管线需要从钢筋桁架下穿过)。叠合板预制底板板侧出筋,制作时需要专门的定制模具(板侧需要开孔),模具重复利用率低,且成本高;这种现有的叠合板在实际运输时容易受胡子筋干扰,增大了运输难度和减少了运输量;施工时胡子筋易与墙体钢筋、梁钢筋等碰撞,施工难度大。
3.因此,需要针对现有的问题设计新的叠合板,以方便生产、运输和施工,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其能够改善现有的预制混凝土钢筋桁架叠合板所存在的不便于生产、运输以及施工的问题。
5.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其包括上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其具有该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的全部特性。
6.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包括:底板体、预应力筋和网片筋;
8.所述底板体呈方形,所述底板体顶面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槽,另外相对的两侧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一槽为通槽,所述第二槽为通槽或者齿槽,所述预应力筋与所述网片筋埋设于所述底板体内且不从所述底板体内伸出。
9.通过预应力筋和网片筋配合,能够保障整个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的刚度,降低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开裂风险。板侧不出筋,避免运输和安装过程中胡子筋干扰。
10.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1.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预应力筋设置于所述网片筋的下方或者上方。
12.在生产时可以先牵引张拉预应力筋,然后再铺设网片筋,便于生产设备进行流转配合。
13.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槽为通槽,两个所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拼接时,相邻的所述通槽接通,接通后的所述通槽用于容置后置钢筋网片。
14.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齿槽的截面轮廓为梯形或者弧形。
15.将齿槽的截面轮廓设计成梯形或者弧形,可以便于混凝土成型后的脱模工作。
16.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齿槽的长度不小于150mm,深度不大于所述底板体
厚度的三分之二,宽度为50

100mm。
17.在这样的槽的尺寸要求下,能够保障板与板之间的连接处、板与墙/梁之间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18.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包括附加连接筋或钢筋网片、叠合层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所述底板体与所需连接的对象连接,所述附加连接筋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和所需连接的对象之间、所述第二槽和所需连接的对象之间,所述叠合层浇筑于所述底板体与所需连接对象且将所述附加连接筋覆盖。
19.通过使用附加连接筋或附加钢筋网片,后浇混凝土,保证附加连接筋或附加钢筋网片有足够的锚固能力,增强叠合板的整体性,实现混凝土叠合板整体受力。
20.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当所需连接的对象为两块所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时,拼接后的所述第一槽内放置所述附加钢筋网片;
21.或者是,两个所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相邻的所述第二槽连接,并在拼接后的所述第二槽内放置所述附加连接筋或者所述附加钢筋网片。
22.由于有附加连接筋或者附加钢筋网片作为后置的连接件,在保证足够的锚固强度下,充分发挥附加连接筋或者附加钢筋网片的抗拉性能,实现两预制叠合板可靠连接。
23.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当两个所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连接时,两个所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的所述底板体相近的侧壁相互贴合。
24.贴合的两个底板体不会有混凝土渗漏,并且不需要为隔开两个底板体而增设模具,便于施工。
25.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当所需连接的对象为墙体或者梁时,所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与墙体或者梁连接,并在靠近墙体或者梁的所述第一槽内与墙体上或者梁上放置所述附加钢筋网片;
26.或者是,所述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与墙体或者梁连接,并在靠近墙体或者梁的所述第二槽内与墙体上或者梁上放置所述附加连接筋或者所述附加钢筋网片。
27.不论是第一槽还是第二槽,都能够与墙体或者梁配合,在实际施工中便于根据施工环境构造成可靠的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
28.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为通槽,所述通槽内放置所述附加钢筋网片;
29.所述第二槽为所述通槽时,所述通槽内放置所述附加钢筋网片;所述第二槽为所述齿槽时,所述齿槽内放置所述附加连接筋。
30.所述附加钢筋网片可以在两个方向受力,使得成型后的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能够双向受力,附加连接筋也能发挥良好的抗拉性能,都能够使得连接处的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32.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的示意图;
33.图2为图1进行局部剖视后的示意图;
34.图3为两块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拼接且与墙体连接时的示意图;
35.图4为图3中部位置的局部剖视图;
36.图5为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的有通槽的一侧与墙体配合的示意图;
37.图6为图5中的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在墙体两侧同时配合的示意图;
38.图7为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的有齿槽的一侧与墙体配合的示意图;
39.图8为图7中的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在墙体两侧同时配合的示意图;
40.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另外一种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的示意图;
41.图10为图9进行局部剖视后的示意图。
42.图标:10

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20

预应力筋;30

网片筋;40

通槽;50

齿槽;60

叠合层;70

附加钢筋网片;80

附加连接筋;90

墙体;100

水平分布筋。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8.实施例
49.请参考图1和图9,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叠合板,包括:底板体、预应力筋20和网片筋30;
50.底板体呈方形,底板体顶面的相对两侧设有第一槽,另外相对的两侧设有第二槽,第一槽为通槽40,第二槽为通槽40或者齿槽50,预应力筋20与网片筋30埋设于底板体内且不从底板体内伸出。
51.其中,第一槽为通槽40,第二槽为齿槽50时,可以参考图1;第一槽和第二槽均为通槽40时,可以参考图9。需要说明的是,通槽40是指相较于齿槽50的间隔分布的形式,通槽40是一整个的槽,没有进行隔开。
52.简单而言,通过预应力筋20和网片筋30配合,增大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刚度,降低楼板运输吊装开裂风险。底板体的四周不出筋,避免胡子筋在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干扰。
53.可以选择的是,如图2和图10所示,预应力筋20设置于网片筋30的下方或者上方。在生产时先布置和张拉预应力筋20,然后铺设网片筋30。当然,也可以更换网片筋30和预应力筋20的布设顺序,只要能够更方便所用的牵拉设备和布料设备工作即可。此外,还可以设置诸如吊耳一类的预埋件,或者直接铺设管线,不需要考虑桁架筋的干扰。
54.请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的齿槽50的截面轮廓为梯形,可以选择的是,也可以设计成弧形。将齿槽50的截面轮廓设计成梯形或者弧形,可以便于混凝土成型后的脱模工作。
55.第二槽为通槽40时,第一槽与第二槽连通。
56.由于是通槽40,在将第一槽与第二槽连通后,搁置后置钢筋网片,提高施工效率。其中,后置钢筋网片即为下文所用的附加钢筋网片70。
57.在本实施中,齿槽50的长度不小于150mm,深度不大于底板体厚度的三分之二,宽度为50

100mm。
58.在这样的槽的尺寸要求下,增大连接筋施工的容错能力,提高施工效率。同时保证附加连接筋80与混凝土之间足够的锚固强度,充分发挥连接筋力学性能。
59.结合图3至图8,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包括附加连接筋80或者附加钢筋网片70、叠合层60和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底板体与所需连接的对象连接,附加连接筋80设置于第一槽和所需连接的对象之间、第二槽和所需连接的对象之间,叠合层60浇筑于底板体与所需连接对象且将附加钢筋网片70或者附加连接筋80覆盖。
60.其中,附加连接筋80和附加钢筋网片70也可以统称为连接筋。
61.简单而言,通过使用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配合附加连接筋80或者附加钢筋网片70,再结合叠合层60,能够实现两预制板可靠连接。
62.具体的,请结合图3和图4,当所需连接的对象为另一块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时,两个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相邻的第一槽连接,并在连接后的第一槽内放置附加钢筋网片70。
63.或者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两个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相邻的第二槽连接,并在连接后的第二槽内放置附加连接筋80或者附加钢筋网片70。
64.请结合图4,第一槽内设置附加钢筋网片70。通槽40的深度和宽度保证附加钢筋网片70与混凝土之间有足够的锚固强度,受力时充分发挥附加钢筋网片70的力学性能。
65.第二槽为通槽40时,通槽40内设置附加钢筋网片70;第二槽为齿槽50时,齿槽50内放置所述附加连接筋80(图7示出)。
66.附加钢筋网片70可以在两个方向受力,使得成型后的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能够双向受力,附加连接筋80也能发挥良好的抗拉性能,都能够使得拼缝整体性好。
67.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当两个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连接时,两个混凝土叠
合板预制底板10的底板体相近的侧壁相互贴合。贴合的两个底板体不会有混凝土渗漏,并且不需要为隔开两个底板体而增设施工模板,减少施工工序。当然,此处的贴合不限制必须紧密贴合,也可以有较窄的缝隙,该缝隙不足以让混凝土渗漏。
68.具体的,请结合图5至图8,当所需连接的对象为墙体90或者梁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与墙体90或者梁连接,并在靠近墙体90或者梁的第一槽内与墙体90上或者梁上放置附加钢筋网片70;
69.或者是,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与墙体90或者梁连接,并在靠近墙体90或者梁的第二槽内与墙体90上或者梁上放置附加连接筋80或者附加钢筋网片70。
70.详细的,如图5和图6所示,此时,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的板侧为通槽40,可以将底板体放置于墙体90的一侧,然后在通槽40内和墙体90上放置好附加钢筋网片70。然后浇筑混凝土叠合层60,形成整体。
71.详细的,如图7和图8所示,当带齿槽50叠合板所在侧需要与墙体90连接时,同样可以先将底板体放置于墙体90的一侧,进而在齿槽50内放置附加连接筋80,附加连接筋80的一部分处于墙体90上,再浇筑混凝土叠合层60,如此便可形成相应的混凝土叠合板与墙连接。
72.也即是说,不论是第一槽还是第二槽,都能够与墙体90或者梁配合,在实际施工中便于根据施工环境构造成可靠的混凝土叠合板连接构造。本技术还设有水平分布筋100,用于在浇筑时,一定程度辅助提升成型后的结构稳定性。
73.总体而言,预应力筋20和网片筋30可以提升底板体的承载力和抗裂性能,降低钢筋用量,也降低了使用桁架筋所带来的管线施工难度。本技术的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是通过附加连接筋80或者附加钢筋网片70来实现板与墙、板与板、板与梁可靠连接。底板体的四周无伸出钢筋,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的难度,另一方面减少胡子筋对运输和施工的干扰。
74.进而,可以在通槽40内设置附加钢筋网片70,在齿槽50内设置附加连接筋80,在保障了拼缝连接可靠的前提下,降低施工难度。
75.设计时,通槽40或者齿槽50的表面设计成粗糙面,增大新旧混凝土结合面,提高结合面的抗剪性能。
76.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底板10通过使用预应力筋20,配合网片筋30,能够在保障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取消桁架筋,减少用钢量,同时降低现场管线施工难度。并且在底板体的四周不出筋,能够避免由于出筋带来的生产、运输和施工干扰。
7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