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3 23:4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工业分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液分离技术在许多工艺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气液分离装置在许多化工生产工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常规的技术方案里采用的气液分离装置,根据作用机理分类主要有吸附式、过滤式等。工业过程经常涉及气液两相分离,气液分离技术目的就是在气液混合体中提取生产时所需要的成分,或者过滤生产时不需要的成分。如今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尾气回收、环保治理等各类工业过程,是我国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之一。工业上通常利用重力作用、惯性作用、离心作用等及其组合方式对气液进行分离。
3.目前,现有的气液分离装置无法进行分级分类,小的液滴会被气体带走,发生液体携带,依然是气液混合气流,往往气液分离效率低下,并且当液滴含量较多时,不利于对液体的收集,进而影响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气液分离装置无法进行分级分类,小的液滴会被气体带走,发生液体携带,依然是气液混合气流,往往气液分离效率低下,并且当液滴含量较多时,不利于对液体的收集,进而影响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性能。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外壳、进气管、出气管,所述进气管设置在外壳的一端,所述出气管设置在外壳远离进气管的一端;
8.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气流筒、锥形口、初级收集网、漏孔、次级分离装置,所述气流筒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与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锥形口设置在气流筒的端部且靠近出气管的一端,所述初级收集网设置在气流筒的内部且远离锥形口的一端,所述漏孔开设在气流筒的底部且靠近初级收集网的位置,所述次级分离装置配合连接在气流筒的表面。
9.优选的,所述次级分离装置设有内壳、转轴、扇叶、螺旋叶片、喷气装置、鳍集装置,所述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与气流筒之间配合连接,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内壳内部相对应的两侧之间,所述扇叶固定在转轴的一端且位于锥形口的位置,所述螺旋叶片位于内壳的内部且固定在转轴的表面,所述喷气装置设置在内壳的内部且靠近扇叶的位置,所述鳍集装置设置在内壳的内壁底部且与喷气装置之间配合连接。
10.优选的,所述内壳的内壁顶部开设有弧形导流槽,所述弧形导流槽均匀分布在内壳的内壁顶部,所述内壳的内壁底部且靠近鳍集装置的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均匀分布在内壳的内壁底部。
11.优选的,所述喷气装置设有凸轮、弧形压板、弧形弹簧、囊体,所述凸轮固定在转轴的表面,所述弧形压板铰接在内壳的内壁,所述弧形弹簧固定在弧形压板底部与内壳内壁相对应的两侧之间,所述囊体设置在弧形压板底部与内壳内壁底部相对应的两侧之间。
12.优选的,所述鳍集装置设有鳍片装置、气流道,所述鳍片装置的底端与内壳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鳍片装置倾斜设置且均匀分布在内壳的内壁底部,所述气流道开设在内壳的内壁底部且与鳍片装置配合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鳍片装置设有鳍片本体、排气孔,所述鳍片本体的底端与内壳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排气孔开设在鳍片本体的表面一侧且与气流道连通,所述排气孔均匀分布在鳍片本体的表面一侧。
14.(三)有益效果
1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6.(一)、该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通过外壳、进气管、出气管、气流筒、锥形口、初级收集网、漏孔、次级分离装置,利用气流自身的吹动力,大液滴先吹到初级收集网上,进而不断凝结,并呈股流下,通过漏孔集中收集,同时气流携带小液滴经过次级分离装置进行再次分离,由此可对不同大小的液滴进行逐级分离,适应性强,减少气体对细小液滴的携带,分类效果好,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使用性能。
17.(二)、该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通过内壳、转轴、扇叶、螺旋叶片、喷气装置、鳍集装置、弧形导流槽,在气流的吹动下,扇叶会带动转轴转动,进而使得螺旋叶片转动,使得气流中携带的小液滴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到内壳的内壁,并通过弧形导流槽及时将大量凝结在一起的液体进行导流,及时对液体回收,同时鳍集装置对向底部甩出的液滴进行阻拦,进而对小液滴进行全面快速收集,并且在转轴的转动下,喷气装置会进行喷气工作,促进了对液体的收集,提高了气液的分离效率,整个装置联系在一起,安全可靠,提高了使用性能。
18.(三)、该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通过转轴、凸轮、弧形压板、弧形弹簧、囊体,当转轴带动凸轮转动时,会对弧形压板进行间歇式按压,进而使得囊体会受到压缩,使其内部气体迅速喷出,通过气流的吹动,减少内壳的内壁底部形成气膜,进而有助于液体的流淌,进一步促进了对液体的收集,充分利用了气流所带来的动力,促进对液体的收集,减少了对动力的使用,提高了整个装置的安全性能。
19.(四)、该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通过囊体、鳍片装置、气流道,利用鳍片装置均匀分布在内壳的内壁底部,增加了对受离心力甩出的小液滴的拦截范围,有助于提高气液分离速度,并且通过气流道与鳍片装置的连通,可将受压缩后的囊体内部气体迅速排出,由此通过气流的吹动,将水膜打破,有助于对凝结的液体快速流体。
20.(五)、该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通过鳍片本体、排气孔,利用排气孔均匀分布在鳍片本体的表面一侧,增加了对气体的喷出范围,有助于破坏水膜的平衡,提高了集水效率。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发明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次级分离装置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中的喷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中的鳍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中的鳍片装置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外壳、2进气管、3出气管、4气流筒、5锥形口、6初级收集网、7漏孔、8次级分离装置、81内壳、82转轴、83扇叶、84螺旋叶片、85喷气装置、86鳍集装置、801弧形导流槽、802通孔、851凸轮、852弧形压板、853弧形弹簧、861鳍片装置、862气流道、8611鳍片本体、8612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实施案例一:
30.请参阅图1

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型逐级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外壳1、进气管2、出气管3,进气管2设置在外壳1的一端,出气管3设置在外壳1远离进气管2的一端;
31.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气流筒4、锥形口5、初级收集网6、漏孔7、次级分离装置8,气流筒4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且与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锥形口5设置在气流筒4的端部且靠近出气管3的一端,初级收集网6设置在气流筒4的内部且远离锥形口5的一端,漏孔7开设在气流筒4的底部且靠近初级收集网6的位置,次级分离装置8配合连接在气流筒4的表面,可对不同大小的液滴进行逐级分离,适应性强,减少气体对细小液滴的携带,分类效果好,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使用性能。
32.实施案例二:
33.次级分离装置8设有内壳81、转轴82、扇叶83、螺旋叶片84、喷气装置85、鳍集装置86,内壳81设置在外壳1的内部且与气流筒4之间配合连接,转轴82转动连接在内壳81内部相对应的两侧之间,扇叶83固定在转轴82的一端且位于锥形口5的位置,螺旋叶片84位于内壳81的内部且固定在转轴82的表面,喷气装置85设置在内壳81的内部且靠近扇叶83的位置,鳍集装置86设置在内壳81的内壁底部且与喷气装置85之间配合连接,在气流的吹动下,扇叶83会带动转轴82转动,进而使得螺旋叶片84转动,使得气流中携带的小液滴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到内壳81的内壁,并通过弧形导流槽801及时将大量凝结在一起的液体进行导流,及时对液体回收,同时鳍集装置86对向底部甩出的液滴进行阻拦,进而对小液滴进行全面快速收集,并且在转轴82的转动下,喷气装置85会进行喷气工作,促进了对液体的收集,提高了气液的分离效率。
34.实施案例三:
35.喷气装置85设有凸轮851、弧形压板852、弧形弹簧853、囊体854,凸轮851固定在转轴82的表面,弧形压板852铰接在内壳81的内壁,弧形弹簧853固定在弧形压板852底部与内壳81内壁相对应的两侧之间,囊体854设置在弧形压板852底部与内壳81内壁底部相对应的
两侧之间,当转轴82带动凸轮851转动时,会对弧形压板852进行间歇式按压,进而使得囊体854会受到压缩,使其内部气体迅速喷出,通过气流的吹动,减少内壳81的内壁底部形成气膜,进而有助于液体的流淌,进一步促进了对液体的收集。
36.实施案例四:
37.鳍集装置86设有鳍片装置861、气流道862,鳍片装置861的底端与内壳81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鳍片装置861倾斜设置且均匀分布在内壳81的内壁底部,气流道862开设在内壳81的内壁底部且与鳍片装置861配合连接,利用鳍片装置861均匀分布在内壳81的内壁底部,增加了对受离心力甩出的小液滴的拦截范围,有助于提高气液分离速度,并且通过气流道862与鳍片装置861的连通,可将受压缩后的囊体854内部气体迅速排出,由此通过气流的吹动,将水膜打破,有助于对凝结的液体快速流体。
38.鳍片装置861设有鳍片本体8611、排气孔8612,鳍片本体8611的底端与内壳81的内壁底部固定连接,排气孔8612开设在鳍片本体8611的表面一侧且与气流道862连通,排气孔8612均匀分布在鳍片本体8611的表面一侧,利用排气孔8612均匀分布在鳍片本体8611的表面一侧,增加了对气体的喷出范围,有助于破坏水膜的平衡,提高了集水效率。
39.使用时,首先将气液混合流体通过进气管2通入到外壳1内,利用气流自身的吹动力,大液滴先吹到初级收集网6上,进而不断凝结,并呈股流下,通过漏孔7集中收集,且在气流的吹动下,扇叶83会带动转轴82转动,进而使得螺旋叶片84转动,使得气流中携带的小液滴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到内壳81的内壁,并通过弧形导流槽801及时将大量凝结在一起的液体进行导流,及时对液体回收,同时鳍集装置86对向底部甩出的液滴进行阻拦,进而对小液滴进行全面快速收集,并且在转轴82的转动下,喷气装置85会进行喷气工作,促进了对液体的收集,提高了气液的分离效率,并且当转轴82带动凸轮851转动时,会对弧形压板852进行间歇式按压,进而使得囊体854会受到压缩,使其内部气体迅速喷出,通过气流的吹动,减少内壳81的内壁底部形成气膜,进而有助于液体的流淌,进一步促进了对液体的收集,充分利用了气流所带来的动力,促进对液体的收集,减少了对动力的使用,而且利用鳍片装置861均匀分布在内壳81的内壁底部,增加了对受离心力甩出的小液滴的拦截范围,有助于提高气液分离速度,并且通过气流道862与鳍片装置861的连通,可将受压缩后的囊体854内部气体迅速排出,由此通过气流的吹动,将水膜打破,有助于对凝结的液体快速流体,同时利用排气孔8612均匀分布在鳍片本体8611的表面一侧,增加了对气体的喷出范围,有助于破坏水膜的平衡,提高了集水效率。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