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2021-12-03 23: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2.作为车身侧部结构而已知如下结构,即在车宽方向的下外侧朝向车身前后方向设置有门槛(rocker),门槛的加强件由钢板形成,并在钢制的加强件上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铝合金制的下边梁外构件的下端部。以下,将门槛称作“下边梁”,将加强件称作“下边梁加强件”。
3.该车身侧部结构在加强件接合有下边梁外构件的下端部。为了抑制该接合部的进水,接合部由树脂制的下边梁饰件(装饰构件)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覆盖。由此,能够抑制由接合有钢制的加强件和铝合金制的下边梁外构件的下端部的不同种类金属彼此的接合部的电位差引起的电解腐蚀(电化学腐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260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5.在此,在车身侧部结构中,例如考虑由车辆的前轮溅起的水溅到下边梁的下部(下表面),并从下部的对合面的间隙浸入下边梁的内部。然而,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结构未构成为防止因从下部的对合面的间隙浸入的水而引起的不同种类金属间的电化学腐蚀。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良好地抑制下边梁的电化学腐蚀的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7.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8.本发明提出以下的方案。
9.(1)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0)中,通过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下边梁外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下边梁外构件27)、钢制的下边梁加强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下边梁加强件26)及钢制的下边梁内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下边梁内构件25)而构成下边梁(例如实施方式的下边梁12),由所述下边梁内构件及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形成沿车身前后延伸设置的第一闭合截面(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闭合截面21),由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及所述下边梁外构件形成沿着所述第一闭合截面的第二闭合截面(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闭合截面22),所述下边梁外构件具备: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外构件部45),其形成所述下边梁外构件的车身前部;以及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外构件部46),其形成所述下边梁外构件的车身后部,且与所述第一外构件部一体接合,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具有相对于所述第一外构件部及所述第二外构件部接合而成的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接合部48)隔开间隔而形成、且将所述第一闭合截面与所述第二闭合截面连通的开口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开口部35),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具备配置于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接合部之间且所述第二闭合截面内的止水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止水
构件16)。
10.根据该结构,下边梁加强件的开口部相对于接合部隔开间隔而形成。开口部例如作为将电沉积涂装剂导入、排出的开口而使用。另外,在开口部与接合部之间且第二闭合截面内配置有止水构件。
11.因而,能够由止水构件抑制从形成于下边梁的下部的对合面浸入到第一闭合截面的水经由开口部向接合部浸入。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在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和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这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即下边梁)由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12.(2)也可以是,所述止水构件与所述第一外构件部中的所述第二闭合截面侧的面接触。
13.根据该结构,通过使设置于下边梁加强件的止水构件与第一外构件部中的第二闭合截面侧的面接触,能够由止水构件在第二闭合截面将开口部与接合部之间隔断。因而,能够由止水构件良好地抑制经由开口部浸入到第二闭合截面的水向接合部浸入。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在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产生电化学腐蚀。
14.(3)也可以是,所述止水构件包括因热量而膨胀的发泡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发泡件56)。
15.根据该结构,使止水构件包括因热量而膨胀的发泡件。因而,在将下边梁外构件接合而形成第二闭合截面的后续工序中,能够使发泡件因热量而膨胀来将第二闭合截面隔断。
16.由此,例如,即使在因组装公差等而在第二闭合截面的空间中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由止水构件适当地填充第二闭合截面的空间,能够隔断浸入到第二闭合截面的空间的水向接合部流动的流路。
17.(4)也可以是,所述下边梁加强件至少具有上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上壁部26e)、以及从所述上壁部向下方延伸的侧壁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侧壁部26d),所述止水构件至少具有与所述上壁部接触的横向部(例如实施方式的横向部57)、以及从所述横向部延伸并与所述侧壁部接触的纵向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纵向部58),所述横向部具有与所述横向部中的其他部位(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基部61)相比宽幅形成的第一平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一平板部62),所述纵向部具有与所述纵向部中的其他部位(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基部65)相比宽幅形成的第二平板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平板部67)。
18.根据该结构,在止水构件的纵向部及横向部分别形成有宽幅的平板部。因而,在将止水构件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定位时,由第一平板部及第二平板部容易地保持止水构件。由此,能够使止水构件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进一步稳定地定位。
19.(5)也可以是,所述下边梁加强件还具有从所述上壁部向上方延伸的上凸缘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件上凸缘26a),所述止水构件具有上凸缘接触部(例如实施方式的上凸缘接触部74),该上凸缘接触部从所述横向部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上凸缘部接触,且由所述发泡件形成。
20.根据该结构,在止水构件形成有与下边梁加强件的上凸缘部接触的上凸缘接触部。由此,能够将止水构件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进一步牢固地保持。
21.而且,通过由发泡件形成上凸缘接触部并使其因热膨胀,从而能够隔断第二闭合截面中的上凸缘部侧的间隙。由此,能够更良好地发挥针对水向上凸缘部侧的间隙流动进
行的止水效果。
22.(6)也可以是,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具有将所述第一闭合截面与所述第二闭合截面连通的另外开口部(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开口部37),为了封堵所述另外开口部,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具备另外止水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止水构件17),该另外止水构件设置于所述下边梁加强件,且包括因热量而膨胀的所述发泡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二发泡件78)。
23.在此,例如在下边梁加强件还设置有将电沉积涂装剂导入、排出的另外开口部。因此,考虑另外开口部成为水的流路而在接合部产生电化学腐蚀。
24.于是,在下边梁加强件设置另外止水构件,来封堵另外开口部。因而,能够由另外止水构件抑制从下边梁的下部的对合面浸入到第二闭合截面的水经由另外开口部向第一闭合截面浸入。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在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和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这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由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25.另外,另外止水构件也包含因热而膨胀的发泡件。因而,例如在下边梁加强件设置有另外止水构件的状态下,能够在电沉积涂装工序时将另外开口部保持为开口的状态。由此,第一闭合截面与第二闭合截面连通,能够将电沉积涂装剂在第一闭合截面与第二闭合截面之间导入、排出。
26.另一方面,在电沉积涂装之后的加热工序中,通过使发泡件热膨胀从而能够由另外止水构件封堵另外开口部。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在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由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27.(7)也可以是,所述下边梁加强件还具有比所述侧壁部向下方延伸的下凸缘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件下凸缘26b),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具备设置于所述下凸缘部的后端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加强件下凸缘的后端部26c)与后方接合部(例如实施方式的后方接合部49)之间的后方止水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第三止水构件18),所述下凸缘部的后端部位于比所述接合部靠车身后方的位置,所述后方接合部通过位于比所述后端部靠车身后方的位置的铝合金制的构件(例如实施方式的车轮拱板15)接合所述下边梁内构件而成。
28.在此,例如构成为避免在比下边梁加强件的下凸缘部的后端部更靠车身后方的位置处水从车身下方向下边梁的内部浸入。因而,为了在位于比下凸缘部的后端部靠车身后方的位置的铝合金制的构件与钢制的下边梁内构件之间的后方接合部防止电化学腐蚀,需要将从下凸缘部的后端部浸入到下边梁的内部的水在比后方接合部靠车身前方的位置止住。
29.于是,在下凸缘部的后端部与位于比该后端部靠车身后方的位置的后方接合部之间设置后方止水构件。由此,能够由后方止水构件将从下凸缘部的后端部浸入到下边梁的内部的水在比后方接合部靠车身前方的位置止住,能够在不同种类金属的后方接合部防止电化学腐蚀。
30.(8)本发明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是(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向所述下边梁的所述下边梁加强件安装所述止水构件的安装工序;向所述下边梁施加电沉积涂装的电沉积涂装工序;以及对施加了所述电沉积涂装的所述下边梁进行加热处理的涂装烧结工序,在所述安装工序之后实施所述电沉积涂装工序,在所述电沉积涂装之后实施所述涂装烧结工序。
31.根据该制造方法,在组装下边梁时向下边梁加强件安装止水构件,在安装了止水
构件之后实施电沉积涂装工序。在电沉积涂装中,止水构件的发泡件不膨胀,因此能够使电沉积涂装剂的流路不被止水构件阻塞。在电沉积涂装工序之后,实施涂装烧结工序,由此能够利用涂装烧结工序的热量使发泡件膨胀,由止水构件阻塞电沉积涂装剂的流路。
32.即,涂装烧结工序能够兼用作对止水构件的发泡件加热的工序。由此,能够不需要使发泡件膨胀的专用的加热工序,能够简化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工序。
33.这样,由止水构件封堵电沉积涂装剂的流路,由此能够由止水构件抑制从形成于下边梁的下部的对合面浸入到第二闭合截面的水经由开口部向接合部浸入。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在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和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这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由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34.发明效果
35.根据本发明,在开口部与接合部之间且第二闭合截面配置止水构件。由此,能够良好地抑制下边梁的电化学腐蚀。
附图说明
36.图1是从车外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而得到的立体图。
37.图2是将图1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下边梁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38.图3是将图2的下边梁分解而得到的立体图。
39.图4是从车身后方观察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下边梁而得到的立体图。
40.图5是在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下边梁加强件安装了第一止水构件、第二止水构件、第三止水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41.图6是沿着图5的vi

vi线剖开而得到的剖视图。
42.图7是从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下边梁加强件中分解出第一止水构件而得到的立体图。
43.图8是将图7的第一止水构件放大而得到的立体图。
44.图9是表示图3的第三止水构件的立体图。
45.附图标记说明:
46.10 车身侧部结构
47.12 下边梁
48.15 车轮拱板(铝合金制的构件)
49.16 第一止水构件(止水构件)
50.17 第二止水构件(另外止水构件)
51.18 第三止水构件(后方止水构件)
52.21 第一闭合截面
53.22 第二闭合截面
54.25 下边梁内构件
55.26 下边梁加强件
56.26a 加强件上凸缘(上凸缘部)
57.26b 加强件下凸缘(下凸缘部)
58.26c 加强件下凸缘的后端部(下凸缘部的后端部)
59.26d 侧壁部
60.26e 上壁部
61.27 下边梁外构件
62.35 第一开口部(开口部)
63.37 第二开口部(另外开口部)
64.45 第一外构件部
65.46 第二外构件部
66.48 接合部
67.49 后方接合部
68.56 第一发泡件(发泡件)
69.57 横向部
70.58 纵向部
71.61 第一基部(横向部中的其他部位)
72.62 第一平板部
73.65 第二基部(纵向部中的其他部位)
74.67 第二平板部
75.74 上凸缘接触部
76.78 第二发泡件(发泡件)。
具体实施方式
77.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及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
78.<车辆>
79.如图1、图2所示,车辆ve例如具备车身侧部结构10,车辆的种类、形状等不特别限定。在车身侧部结构10中作为骨架构件而具备下边梁12、中柱(center pillar)13及后侧柱(quarter pillar)14等。以下,作为车辆说明具备车身侧部结构10的乘用车的例子。
80.<车身侧部结构>
81.如图1、图3所示,车身侧部结构10是形成车身的左右侧的车身侧部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车身的左右侧的车身侧部大致左右对称构成。因而,以下作为车身侧部结构10而说明车身左侧的车身侧部,省略车身右侧的车身侧部的说明。
82.车身侧部结构10具备下边梁12、中柱13、后侧柱14、车轮拱板15(参照图4)、第一止水构件(止水构件)16、第二止水构件(另外止水构件)17及第三止水构件(后方止水构件)18(参照图9)。
83.<下边梁>
84.如图1、图2所示,下边梁12配置于车宽方向的左外侧。下边梁12是具备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闭合截面21及第二闭合截面22的中空形状的框架构件。中柱13从下边梁12中的车身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上方延伸。另外,后侧柱14从下边梁12中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后端部朝向上方延伸。
85.下边梁12具备下边梁内构件25、下边梁加强件(加强构件)26及下边梁外构件27。
86.下边梁12通过下边梁外构件27、下边梁加强件26及下边梁内构件25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而构成。
87.下边梁内构件25是以朝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方式例如由钢板成形为截面礼帽状的钢制的构件。下边梁内构件25具有向上方伸出的内构件上凸缘25a、以及向下方伸出的内构件下凸缘25b。
88.下边梁加强件26在下边梁内构件25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着下边梁内构件25配置。下边梁加强件26是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方式例如由钢板成形为截面礼帽状的钢制的构件。下边梁加强件26具有向上方伸出的加强件上凸缘(上凸缘部)26a、以及向下方伸出的加强件下凸缘(下凸缘部)26b。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参照图5)位于比后述的接合部48靠车身后方的位置。
89.加强件上凸缘26a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于内构件上凸缘25a。另外,加强件下凸缘26b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于内构件下凸缘25b。由此,下边梁12由下边梁内构件25及下边梁加强件26形成沿车身前后延伸设置的矩形形状的第一闭合截面21。在下边梁12(具体而言,下边梁内构件25)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地板29等。
90.如图3、图4所示,下边梁加强件26除了具有加强件上凸缘26a及加强件下凸缘26b之外,还具有侧壁部26d、上壁部26e及下壁部26f。
91.侧壁部26d在车宽方向外侧铅垂配置,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侧壁部26d在后端部具有倾斜部26g。倾斜部26g以随着去往车身后方向而朝向下边梁内构件25倾斜的方式形成。在倾斜部26g例如具有一对第二开口部(另外开口部)37、以及第二固定孔38。
92.一对第二开口部37以将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连通的方式开口。因而,能够通过一对第二开口部37将电沉积涂装剂在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之间导入、排出。第二固定孔38是形成于一对第二开口部37之间且用于固定后述的第二止水构件17的孔。
93.另外,侧壁部26d在后端部26h具有第三固定孔41(参照图6)。第三固定孔41是形成于一对第二开口部37的车身后方且用于固定后述的第三止水构件18的孔。
94.上壁部26e从侧壁部26d的上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朝上的倾斜状延伸到加强件上凸缘26a的下边。换言之,侧壁部26d从上壁部26e向下方延伸。另外,加强件上凸缘26a从上壁部26e的内边向上方延伸。
95.上壁部26e例如具有第一开口部(开口部)35和第一固定孔36。第一开口部35以将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连通的方式开口。因而,能够通过第一开口部35将电沉积涂装剂在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之间导入、排出。第一固定孔36是形成于第一开口部35的车身后方且用于固定后述的第一止水构件16的孔。
96.下壁部26f从侧壁部26d的下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朝下的倾斜状延伸到加强件下凸缘26b的上边。即,加强件下凸缘26b比侧壁部26d向下方延伸。
97.如图2、图3所示,下边梁外构件27在下边梁加强件26的车宽方向的外侧沿着下边梁加强件26配置。下边梁外构件27由外侧板20中的与下边梁加强件26对应的部位形成。外侧板20是形成车身侧部结构的外表面的外观设计构件。
98.下边梁外构件27具备第一外构件部45和第二外构件部46。
99.第一外构件部45是形成下边梁外构件27中的中柱13(参照图1)侧的部位(车身前部)的钢制的构件。第一外构件部45例如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方式例如由钢板成形为截面礼帽状。第一外构件部45具有向上方伸出的第一上凸缘45a、以及向下方伸出的第一下凸缘45b。
100.而且,第一外构件部45除了具有第一上凸缘45a及第一下凸缘45b之外,还具有第一侧壁部45c、第一上壁部45d及第一下壁部45e。
101.第一侧壁部45c在车宽方向外侧铅垂配置,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一上壁部45d从第一侧壁部45c的上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朝上的倾斜状延伸到第一上凸缘45a的下边。第一下壁部45e从第一侧壁部45c的下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朝下的倾斜状延伸到第一下凸缘45b的上边。
102.第二外构件部46是形成下边梁外构件27中的后侧柱14(参照图1)侧的部位(车身后部)的铝合金制的构件。第二外构件部46例如由铝合金制的上侧构件46a和铝合金制的下侧构件46b这两个构件一体形成,但在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结构容易理解而作为一个构件进行说明。
103.即,第二外构件部46例如以朝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的方式例如由铝合金板成形为截面礼帽状。第二外构件部46具有向上方伸出的第二上凸缘46c、以及向下方伸出的第二下凸缘46d。
104.而且,第二外构件部46除了具有第二上凸缘46c及第二下凸缘46d之外,还具有第二侧壁部46e、第二上壁部46f及第二下壁部46g。
105.第二侧壁部46e在车宽方向外侧铅垂配置,并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第二上壁部46f从第二侧壁部46e的上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朝上的倾斜状延伸到第二上凸缘46c的下边。第二下壁部46g从第二侧壁部46e的下边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以朝下的倾斜状延伸到第二下凸缘46d的上边。
106.通过使第二外构件部46的前端部46h与第一外构件部45的后端部45f重合而一体接合接合部48,由此由第一外构件部45及第二外构件部46形成下边梁外构件27。即,接合部48是接合了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45和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46这不同种类金属的部位。
107.下边梁外构件27的第一上凸缘45a及第二上凸缘46c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于加强件上凸缘26a。另外,下边梁外构件27的第一下凸缘45b及第二下凸缘46d从车宽方向的外侧接合于加强件下凸缘26b。
108.另外,第一侧壁部45c及第二侧壁部46e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26的侧壁部26d向车宽方向的外侧隔开间隔配置。第一上壁部45d及第二上壁部46f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26的上壁部26e向上侧隔开间隔配置。第一下壁部45e及第二下壁部46g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26的下壁部26f向下侧隔开间隔配置。
109.由此,下边梁12由下边梁加强件26及下边梁外构件27形成沿着第一闭合截面21的外侧的u字状的第二闭合截面22。
110.如图5、图6所示,在下边梁外构件27的后端部27a与下边梁内构件25的后端部25c之间设置有车轮拱板15。车轮拱板15是铝合金制的构件,并位于比接合部48(参照图3)靠车身后方、且位于比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靠车身后方的位置。
111.车轮拱板15的外端部15a接合于铝合金制的下边梁外构件27的后端部27a,内端部15b接合于钢制的下边梁内构件25的后端部25c。通过车轮拱板15的内端部15b与下边梁内构件25的后端部25c之间的接合而形成有后方接合部49。
112.后方接合部49是接合有钢制的下边梁内构件25的后端部25c和铝合金板制的车轮拱板15的内端部15b这不同种类金属的部位。后方接合部49位于比接合部48靠车身后方、且位于比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靠车身后方的位置。另外,车轮拱板15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26的后端部(具体而言,侧壁部26d的后端部)26h向车身后方隔开第一空隙s1而配置。
113.<第一止水构件>
114.如图3、图7、图8所示,在下边梁加强件26设置有第一止水构件16。第一止水构件16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开口部35与接合部48之间、且配置于第二闭合截面22(参照图2)的内部。
115.第一止水构件16是具备第一固定构件55和第一发泡件(发泡件)56的隔离件。第一固定构件55例如由硬质的abs、聚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铝合金、钢材等形成。第一固定构件55具有横向部57和纵向部58。
116.横向部57以与上壁部26e接触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横向部57具有第一基部(横向部57中的其他部位)61、第一平板部62、以及第一卡定件63。第一基部61以与上壁部26e接触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呈带状延伸。在第一基部61一体形成有第一平板部62。第一平板部62从第一基部61朝向车身前方突出,与第一基部61相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宽幅形成。第一平板部62与上壁部26e接触,并一体形成有第一卡定件63。第一卡定件63从第一平板部62朝向下方突出。第一卡定件63通过从上方插入上壁部26e的第一固定孔36而卡止于上壁部26e。
117.纵向部58从横向部57朝向下方以与侧壁部26d接触的方式延伸。纵向部58具有第二基部(纵向部58中的其他部位)65、突起部66、以及第二平板部67。第二基部65具有从横向部57的外端向下方延伸的纵部位68、以及从纵部位68的下端向车身后方延伸的横部位69。第二基部65由纵部位68及横部位69形成为侧视l字状。
118.突起部66从纵部位68的上端部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突起部66例如以与第一外构件部45的第一侧壁部45c中的第二闭合截面22(参照图2)侧的面(以下称作内表面)45g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前端变细状。具体而言,突起部66与形成于第一侧壁部45c的凸条部45h的内表面45g接触。
119.在横部位69的后端经由立起部71而一体形成有第二平板部67。第二平板部67与横部位69相比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宽幅形成。第二平板部67的外端与第一侧壁部45c的内表面45g接触。
120.在第一固定构件55固定有第一发泡件56。第一发泡件56例如由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的聚氨酯泡沫塑料、聚乙烯等软质材料形成。第一发泡件56具有第一发泡基部73和上凸缘接触部74。第一发泡基部73沿着横向部57的第一基部61、纵向部58的第二基部65、突起部66及第二平板部67固定。第一发泡基部73的沿着突起部66固定的第一部位73a以及沿着第二平板部67固定的第二部位73b与第一侧壁部45c的内表面45g接触。
121.上凸缘接触部74从第一发泡基部73的内端向上方延伸,并与下边梁加强件26的加强件上凸缘26a接触。第一发泡基部73的内端配置于与第一基部61的内端相当的位置。因
而,上凸缘接触部74从第一基部61的内端向上方延伸。
122.根据第一止水构件16,第一卡定件63卡止于上壁部26e的第一固定孔36,第一平板部62与上壁部26e接触。在该状态下,第一止水构件16与下边梁加强件26的上壁部26e及侧壁部26d接触。另外,上凸缘接触部74与加强件上凸缘26a接触。而且,突起部66、第二平板部67、第一部位73a及第二部位73b与第一侧壁部45c的内表面45g接触。
123.由此,第一止水构件16稳定地保持于下边梁12的第二闭合截面22(参照图2)的内部。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第一止水构件16的第一发泡件56例如在干燥炉的内部在加热的作用下而发泡(膨胀),由此能够由第一止水构件16隔断第二闭合截面22的内部。
124.<第二止水构件>
125.如图4、图5所示,在第二闭合截面22(参照图2)的内部,第二止水构件17卡止于下边梁加强件26的倾斜部26g。第二止水构件17是具备第二固定构件77和第二发泡件(发泡件)78的隔离件。第二固定构件77例如与第一固定构件55同样地由硬质的abs、聚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铝合金、钢材等形成。第二固定构件77具有平坦部81、第二卡定件82及突缘部83。
126.平坦部81形成为俯视矩形形状。第二卡定件82在平坦部81中的背面的中央经由台阶部84而一体形成。突缘部83以从平坦部81中的背面的周缘突出的方式形成。通过在平坦部81的背面形成突缘部83,从而平坦部81的背面形成为凹状。在凹状的背面固定第二发泡件78。
127.第二发泡件78与第一发泡件56同样地例如由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的聚氨酯泡沫塑料、聚乙烯等软质材料形成。第二发泡件78的外形沿着突缘部83而形成为矩形形状,并在中央形成发泡开口部78a。台阶部84及第二卡定件82从发泡开口部78a突出。
128.根据第二止水构件17,第二卡定件82通过从车宽方向的侧方插入倾斜部26g的第二固定孔38从而卡止于倾斜部26g。因而,在倾斜部26g设置有第二止水构件17。在该状态下,第二发泡件78在从车宽方向的侧方与形成于倾斜部26g的一对第二开口部37对应的位置相对于一对第二开口部37隔开间隔而配置。
129.由此,利用一对第二开口部37将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连通,能够将电沉积涂装剂在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之间导入、排出。另一方面,第二发泡件78与第一发泡件56同样地例如在干燥炉的内部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由此能够利用第二发泡件78封堵一对第二开口部37。
130.<第三止水构件>
131.如图5、图6、图9所示,在第一闭合截面21的内部,第三止水构件18卡止于下边梁加强件26的后端部26h。第三止水构件18在车身前后方向上设置于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与后方接合部49之间。
132.第三止水构件18是具备第三固定构件87和第三发泡件88的隔离件。第三固定构件87例如与第一固定构件55同样地由硬质的abs、聚丙烯、聚氯乙烯、尼龙等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铝合金、钢材等形成。
133.第三固定构件87例如具有第三基部91、第三平板部92、第三卡定件93、第四平板部94及第五平板部95。第三基部91具有倾斜部位97、水平部位98及铅垂部位99。
134.倾斜部位97随着从加强件上凸缘26a及内构件上凸缘25a去往下方而朝向车身后
方呈倾斜状延伸。水平部位98从倾斜部位97的下端朝向车身后方延伸。铅垂部位99从水平部位98的后端朝向下方延伸。
135.在水平部位98一体形成有第三平板部92。第三平板部92从水平部位98朝向下方突出。在第三平板部92形成有第三卡定件93。
136.在倾斜部位97的上端一体形成有第四平板部94。第四平板部94例如外端与下边梁加强件26的后端部26h中的第一闭合截面21侧的面(内表面)26i接触。在铅垂部位99的下端一体形成有第五平板部95。第五平板部95例如内端与下边梁内构件25的后端部25c中的第一闭合截面21侧的面(内表面)25d接触。
137.在第三固定构件87固定有第三发泡件88。第三发泡件88例如与第一发泡件56同样地由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的聚氨酯泡沫塑料、聚乙烯等软质材料形成。第三发泡件88具有第三发泡基部102和卡定件围绕部103。第三发泡基部102沿着第三基部91、第四平板部94及第五平板部95固定。卡定件围绕部103在第三平板部92以包围第三卡定件93的方式形成为矩形框状。
138.根据第三止水构件18,通过第三卡定件93卡止于在下边梁加强件26的后端部26h形成的第三固定孔41,从而第三止水构件18稳定地保持于下边梁12的第一闭合截面21的内部。在该状态下,在第三止水构件18及下边梁内构件25之间形成能够将电沉积涂装剂在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之间导入、排出的第二空隙s2。
139.在第三止水构件18保持于第一闭合截面21的内部的状态下,第三止水构件18的第三发泡件88例如在干燥炉的内部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由此能够隔断第一闭合截面21的内部。
140.另外,卡定件围绕部103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由此与下边梁加强件26的后端部26h中的内表面26i密接。由此,能够从第一闭合截面21隔断第三固定孔41。
141.<车身侧部结构的制造方法>
142.接着,基于图3至图6来说明车身侧部结构10的制造方法。
143.首先,在安装工序中,如图3所示,向下边梁加强件26的上壁部26e的第一固定孔36卡止第一止水构件16的第一卡定件63(参照图8),向下边梁加强件26的上壁部26e及侧壁部26d安装第一止水构件16。
144.另外,如图4所示,向下边梁加强件26的倾斜部26g的第二固定孔38卡止第二止水构件17的第二卡定件82,向倾斜部26g安装第二止水构件17。
145.而且,如图5、图6所示,向下边梁加强件26的后端部26h的第三固定孔41卡止第三止水构件18的第三卡定件93,向后端部26h的内表面26i安装第三止水构件18。
146.向下边梁加强件26安装第一止水构件16、第二止水构件17及第三止水构件18之后,接合下边梁加强件26、下边梁内构件25及下边梁外构件27而组装下边梁12。在下边梁12接合地板29等而组装白车身(white body)。
147.接着,在电沉积涂装工序中,如图4至图6所示,对白车身施加电沉积涂装。电沉积涂装剂经由第一开口部35、一对第二开口部37、第二空隙s2及第一空隙s1而在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之间导入、排出。由此,将下边梁12的下边梁内构件25、下边梁加强件26、下边梁外构件27及车轮拱板15等电沉积涂装。
148.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工序与电沉积涂装工序之间若没有加热处理则也可以具备
别的工序。
149.然后,在加热工序中,将施加了电沉积涂装的下边梁12(即白车身)在干燥炉的内部进行加热处理。
150.第一止水构件16的第一发泡件56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由此将第二闭合截面22(参照图8)的内部隔断。另外,第二止水构件17的第二发泡件78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由此由第二发泡件78封堵(隔断)一对第二开口部37。而且,第三止水构件18的第三发泡件88通过加热而发泡膨胀,由此隔断第一闭合截面21的内部。
151.这样,在安装工序之后实施电沉积涂装工序,并在电沉积涂装之后实施涂装烧结工序。在电沉积涂装中,第一止水构件至第三止水构件16、17、18的各发泡件56、78、88未膨胀。因而,能够使电沉积涂装剂的流路不会被第一止水构件至第三止水构件16、17、18阻塞。在电沉积涂装工序之后实施涂装烧结工序,由此能够利用涂装烧结工序的热量而使第一发泡件至第三发泡件膨胀,从而由第一止水构件至第三止水构件阻塞电沉积涂装剂的流路。
152.即,能够使涂装烧结工序兼用作将第一发泡件至第三发泡件56、78、88加热的工序。由此,能够不需要使第一发泡件至第三发泡件56、78、88膨胀的专用的加热工序,能够简化车身侧部结构10的制造工序。
153.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实施方式的车身侧部结构10,下边梁加强件26的第一开口部35相对于接合部48向车身前方隔开间隔而形成。第一开口部35例如作为将电沉积涂装剂导入、排出的开口而使用。另外,在第一开口部35与接合部48之间且第二闭合截面22的内部配置第一止水构件16,配置的第一止水构件16设置于下边梁加强件26。
154.在该状态下,考虑水从形成于下边梁12的下部的对合面(即,内构件下凸缘25b与加强件下凸缘26b之间的接合面)浸入第一闭合截面21。浸入的水经由第一开口部35而导向第二闭合截面22。导到第二闭合截面22的水在第一止水构件16处阻止流动而抑制向接合部48浸入。
155.在此,接合部48接合着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45的后端部45f和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46的前端部46h这不同种类金属。由此,通过抑制水向接合部48浸入,从而能够良好地抑制由接合部48(即下边梁12)的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156.另外,在接合下边梁内构件25、下边梁加强件26及下边梁外构件27来组装下边梁12而形成有第二闭合截面22的后续工序中,使第一止水构件16的第一发泡件56因热量而膨胀。使第一发泡件56膨胀,从而能够使第一发泡件56与第一外构件部45中的第二闭合截面22侧的面(内表面)接触。
157.即,在第二闭合截面22中能够由第一止水构件16将第一开口部35与接合部48之间隔断。因而,能够由第一止水构件16良好地抑制经由第一开口部35浸入到第二闭合截面22的水向接合部48浸入。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在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产生电化学腐蚀。
158.而且,使第一发泡件56因热量而膨胀来封堵第二闭合截面22,由此例如即使在因组装公差等而在第二闭合截面22的空间中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由第一止水构件16适当地填充第二闭合截面22的空间。通过由第一止水构件16填充第二闭合截面22,从而能够隔断浸入到第二闭合截面22的空间的水从车身前方向接合部48流动的流路。
159.因而,能够由第一止水构件16良好地抑制经由第一开口部35浸入到第二闭合截面22的水向接合部48浸入。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在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48产生电化学
腐蚀。
160.除此之外还在第一止水构件16的横向部57形成宽幅的第一平板部62,并在纵向部58形成宽幅的第二平板部67。因而,在将第一止水构件16以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26定位的状态安装时,通过第一平板部62及第二平板部67而能够将第一止水构件16保持在稳定的状态。由此,能够使第一止水构件16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26进一步稳定地定位。
161.另外,在第一止水构件16形成有与下边梁加强件26的加强件上凸缘26a接触的上凸缘接触部74。由此,能够将第一止水构件16相对于下边梁加强件26进一步牢固地保持。
162.而且,由第一发泡件56形成上凸缘接触部74而因热膨胀,由此能够封堵第二闭合截面22中的加强件上凸缘26a侧的间隙。由此,能够更良好地发挥对于水向加强件上凸缘26a侧的间隙流动的止水效果。
163.在此,例如在下边梁加强件26的倾斜部26g也设置有将电沉积涂装剂导入、排出的一对第二开口部37。因此,考虑一对第二开口部37成为水的流路,水浸入到接合部48而在接合部48产生电化学腐蚀。
164.于是,在下边梁加强件26的倾斜部26g设置第二止水构件17来封堵一对第二开口部37。因而,能够由第二止水构件17抑制从下边梁12的下部的对合面浸入到第一闭合截面21的水经由一对第二开口部37而向第二闭合截面22浸入。
165.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在钢制的第一外构件部45和铝合金板制的第二外构件部46这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48由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166.另外,第二止水构件17也包含因热量而膨胀的第二发泡件78。由此,例如能够在下边梁加强件26的倾斜部26g设置有第二止水构件17的状态下,在电沉积涂装工序时保持为使一对第二开口部37开口的状态。由此,能够通过一对第二开口部37将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连通,将电沉积涂装剂在第一闭合截面21与第二闭合截面22之间导入、排出。
167.另一方面,在电沉积涂装后的加热工序中,使一对第二发泡件78热膨胀,由此能够由第二止水构件17封堵一对第二开口部37。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抑制在不同种类金属的接合部48由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168.而且,例如构成为在比下边梁加强件26的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更靠车身后方的位置避免水从车身下方向下边梁的内部浸入。另外,钢制的下边梁内构件25的后端部25c与铝合金板制的车轮拱板15的内端部15b之间的后方接合部49是接合有不同种类金属的部位。
169.因而,为了在比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靠车身后方的后方接合部49防止电化学腐蚀,需要将浸入到第一闭合截面21的水在比后方接合部49靠车身前方的位置处止住。
170.于是,在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与位于比后端部26c靠车身后方的位置的后方接合部49之间设置第三止水构件18。由此,例如能够由比后方接合部49靠车身前方的第三止水构件18将从加强件下凸缘26b的后端部26c浸入到第一闭合截面21的水止住,能够良好地抑制在不同种类金属的后方接合部49由电位差引起的电化学腐蚀。
17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172.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第一止水构件16、第二止水构件17及第三止水构件18设置于下边梁加强件26的例子,但也可以设置于下边梁内构件25、下边梁外构件27等其他构件。
173.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另外,也可以使所述的变形例适当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