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充吸切换式埋入泵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0:0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泵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充吸切换式埋入泵。


背景技术:

2.电动吸气泵,即微型真空泵,微型抽气泵,其工作原理同微型真空泵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电机的圆周运动,通过机械装置使泵内部的隔膜做往复式运动,从而对固定容积的泵腔内的空气进行压缩、拉伸形成真空(负压),在泵抽气口处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气体压(吸)入泵腔,再从排气口排出。
3.目前的气泵大多数只满足单一的充气或者吸气的功能,功能单一,而现有的一些可实现充气和吸气功能的气泵普遍结构复杂,生产组装不便。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充吸切换式埋入泵,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气泵存在功能单一或者结构复杂、生产组装不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充吸切换式埋入泵,包括有外壳体、气压切换开关、马达以及叶轮;所述外壳体包括有左壳和右壳,该左壳和右壳拼合并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螺丝连接固定,左壳和右壳围构形成有彼此连通的安装腔和风腔,外壳体上开设有连通安装腔和外界之间的第一气口,且外壳体上开设有风腔与连通充气物之间的第二气口,该第二气口处设置有用于封堵第二气口并可向充气物内部摆动打开第二气口的舌片;所述气压切换开关可活动地设置于外壳体上,气压切换开关促使舌片向充气物内部摆动而打开第二气口;所述马达夹紧固定于左壳和右壳之间,且马达位于安装腔中;所述叶轮固定在马达的输出轴上并由马达带动转动,叶轮位于风腔中。
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壳和右壳的顶部套设有面板,该面板开设有通槽,该第一气口正对通槽,且面板上套设有包套,该包套连接有一密封盖,该密封盖可拆卸地安装在通槽中并密封盖住第一气口。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体的底部的一侧凹设有凹腔,该第二气口位于凹腔的底面上,舌片可摆动地安装在凹腔中,该第二气口位于叶轮的外围。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体为塑料材质,所述左壳和右壳的内壁均延伸出有固定柱,且马达的周侧面具有散热孔,固定柱插入散热孔中固定。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气压切换开关可水平来回活动地设置,气压切换开关夹设于左壳和右壳之间,气压切换开关包括有依次一体成型连接的操控部、连接部和作用部,操控部外露于外壳体的顶部,作用部伸入风腔内并位于舌片的侧旁。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dc座,该dc座夹紧固定于左壳和右壳之间,该dc座与dc头连接,该dc座一端子的第一焊片与马达一端子的第二焊片焊接,dc座另一
端子的第一焊片与马达另一端子的第二焊片焊接。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13.通过设置气压切换开关,使得本产品可根据需要进行充气和吸气的切换,功能多样,满足使用的需要,并且外壳体由左壳和右壳拼合并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螺丝连接固定,使得本产品整体结构简单,生产组装方便。
1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立体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种dc头的分解图。
20.附图标识说明:
21.10、外壳体
ꢀꢀꢀꢀꢀꢀꢀꢀꢀꢀꢀꢀꢀꢀꢀꢀꢀꢀꢀꢀꢀꢀꢀꢀꢀꢀꢀꢀꢀꢀꢀꢀꢀ
11、左壳
22.12、右壳
ꢀꢀꢀꢀꢀꢀꢀꢀꢀꢀꢀꢀꢀꢀꢀꢀꢀꢀꢀꢀꢀꢀꢀꢀꢀꢀꢀꢀꢀꢀꢀꢀꢀꢀꢀ
13、舌片
23.14、面板
ꢀꢀꢀꢀꢀꢀꢀꢀꢀꢀꢀꢀꢀꢀꢀꢀꢀꢀꢀꢀꢀꢀꢀꢀꢀꢀꢀꢀꢀꢀꢀꢀꢀꢀꢀ
15、包套
24.16、密封盖
ꢀꢀꢀꢀꢀꢀꢀꢀꢀꢀꢀꢀꢀꢀꢀꢀꢀꢀꢀꢀꢀꢀꢀꢀꢀꢀꢀꢀꢀꢀꢀꢀꢀ
101、安装腔
25.102、风腔
ꢀꢀꢀꢀꢀꢀꢀꢀꢀꢀꢀꢀꢀꢀꢀꢀꢀꢀꢀꢀꢀꢀꢀꢀꢀꢀꢀꢀꢀꢀꢀꢀꢀꢀ
103、第一气口
26.104、第二气口
ꢀꢀꢀꢀꢀꢀꢀꢀꢀꢀꢀꢀꢀꢀꢀꢀꢀꢀꢀꢀꢀꢀꢀꢀꢀꢀꢀꢀꢀꢀ
105、通槽
27.106、凹腔
ꢀꢀꢀꢀꢀꢀꢀꢀꢀꢀꢀꢀꢀꢀꢀꢀꢀꢀꢀꢀꢀꢀꢀꢀꢀꢀꢀꢀꢀꢀꢀꢀꢀꢀ
107、固定柱
28.20、气压切换开关
ꢀꢀꢀꢀꢀꢀꢀꢀꢀꢀꢀꢀꢀꢀꢀꢀꢀꢀꢀꢀꢀꢀꢀꢀꢀꢀꢀ
21、操控部
29.22、连接部
ꢀꢀꢀꢀꢀꢀꢀꢀꢀꢀꢀꢀꢀꢀꢀꢀꢀꢀꢀꢀꢀꢀꢀꢀꢀꢀꢀꢀꢀꢀꢀꢀꢀ
23、作用部
30.30、马达
ꢀꢀꢀꢀꢀꢀꢀꢀꢀꢀꢀꢀꢀꢀꢀꢀꢀꢀꢀꢀꢀꢀꢀꢀꢀꢀꢀꢀꢀꢀꢀꢀꢀꢀꢀ
31、散热孔
31.32、输出轴
ꢀꢀꢀꢀꢀꢀꢀꢀꢀꢀꢀꢀꢀꢀꢀꢀꢀꢀꢀꢀꢀꢀꢀꢀꢀꢀꢀꢀꢀꢀꢀꢀꢀ
33、第二焊片
32.40、叶轮
ꢀꢀꢀꢀꢀꢀꢀꢀꢀꢀꢀꢀꢀꢀꢀꢀꢀꢀꢀꢀꢀꢀꢀꢀꢀꢀꢀꢀꢀꢀꢀꢀꢀꢀꢀ
50、dc座
33.51、第一焊片
ꢀꢀꢀꢀꢀꢀꢀꢀꢀꢀꢀꢀꢀꢀꢀꢀꢀꢀꢀꢀꢀꢀꢀꢀꢀꢀꢀꢀꢀꢀꢀ
60、dc头
34.71、适配器
ꢀꢀꢀꢀꢀꢀꢀꢀꢀꢀꢀꢀꢀꢀꢀꢀꢀꢀꢀꢀꢀꢀꢀꢀꢀꢀꢀꢀꢀꢀꢀꢀꢀ
72、车载雪茄头。
具体实施方式
35.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外壳体10、气压切换开关20、马达30以及叶轮40。
36.该外壳体10包括有左壳11和右壳12,该左壳11和右壳12拼合并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螺丝连接固定,左壳11和右壳12围构形成有彼此连通的安装腔101和风腔102,外壳体10上开设有连通安装腔101和外界之间的第一气口103,且外壳体10上开设有风腔102与连通充气物之间的第二气口104,该第二气口104处设置有用于封堵第二气口104并可向充气物内部摆动打开第二气口104的舌片13。在本实施例中,该左壳11和右壳12的顶部套设有面板
14,该面板14开设有通槽105,该第一气口103正对通槽105,且面板14上套设有包套15,该包套15连接有一密封盖16,该密封盖16可拆卸地安装在通槽105中并密封盖住第一气口103;该外壳体10的底部的一侧凹设有凹腔106,该第二气口104位于凹腔106的底面上,舌片13可摆动地安装在凹腔106中;以及该外壳体10为塑料材质,所述左壳11和右壳12的内壁均延伸出有固定柱107。
37.该气压切换开关20可活动地设置于外壳体10上,气压切换开关20促使舌片13向充气物内部摆动而打开第二气口104。在本实施例中,该气压切换开关20可水平来回活动地设置,气压切换开关20夹设于左壳11和右壳12之间,气压切换开关20包括有依次一体成型连接的操控部21、连接部22和作用部23,操控部21外露于外壳体10的顶部,作用部23伸入风腔102内并位于舌片13的侧旁。
38.该马达30夹紧固定于左壳11和右壳12之间,且马达30位于安装腔101中;在本实施例中,该马达30的周侧面具有散热孔31,该固定柱107插入散热孔31中固定。
39.该叶轮40固定在马达30的输出轴32上并由马达30带动转动,叶轮40位于风腔102中;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气口104位于叶轮40的外围。
40.以及,该外壳体10上设置有dc座50,该dc座50夹紧固定于左壳11和右壳12之间,该dc座50与dc头60连接,该dc座50一端子的第一焊片51与马达30一端子的第二焊片33焊接,dc座50另一端子的第一焊片51与马达30另一端子的第二焊片33焊接;该dc头60可连接适配器71或者车载雪茄头72。
41.详述本实施例的组装过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42.组装时,首先,叶轮40固定在马达30的输出轴32上并由马达30带动转动,然后,将dc座50一端子的第一焊片51与马达30一端子的第二焊片33焊接,dc座50另一端子的第一焊片51与马达30另一端子的第二焊片33焊接,接着,将气压切换开关20放置于合适位置后,将左壳11和右壳12拼合再和面板14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螺丝连接固定,最后,在第二气口104处设置舌片13,舌片13向充气物内部摆动而打开第二气口104或者关闭第二气口104,进而控制。
43.使用时,本产品埋于充气物(如气床等)内与充气物形成一体,本产品工作时分为两个状态,分别为充气状态和吸气状态。
44.充气状态时,首先,拧开密封盖16,并通过推动操控部21,使气压切换开关20切换在inflate位置,此时,在自然状态下,该舌片13处于关闭第二气口104的状态,接着,将dc座50与dc头60连接并接通电源,马达30开始工作,外部气体进入安装腔101和风腔102中被叶轮40加压,加压后的气体推动舌片13打开第二气口104,使得气体进入到充气物内,当充气物充满气后,断开电源,马达30停止工作,充气物内部气压促使舌片13反向摆动封闭第二气口104,使得充气物内部的气体不易泄出。
45.吸气状态时,首先,通过推动操控部21,使气压切换开关20切换在deflate位置,此时,在作用部23的作用下,舌片13打开第二气口104,充气物内的气体通过第二气口104依次进入风腔102和安装腔101,然后从第一气口103排出外界,并且与此同时可启动马达30反转,以加快充气物内气体的排出。
46.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设置气压切换开关,使得本产品可根据需要进行充气和吸气的切换,功能多样,满足使用的需要,并且外壳体由左壳和右壳拼合并通过超
声波焊接或螺丝连接固定,使得本产品整体结构简单,生产组装方便。
4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